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機器人如何與工廠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作者 Lux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Lux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機器人如何與工廠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016 年 3 月 10 日

 
展開

在各種震撼人心的好萊塢科技大片讓我們過足眼癮的同時,也折射出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科學技術的渴望。事實上,科技發展的成果遠比我們想像得還要燦爛輝煌,如同我們今天要談的機器人與智慧工廠這對“好搭檔”,它們將現代化工業發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不同的智慧工廠戰略

現今的製造業者必須隨時面臨不穩定的訂單、少量多樣的生產、生產良率的控制、以及備料庫存壓力等問題,生產流程管理不能只是自動化,更需要智慧化,因此,智慧工廠應運而生。它在數位化工廠的基礎上,利用物聯網的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加強資訊管理和服務,清楚掌握產銷流程、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減少生產線上人工的干預、即時正確地採集生產線資料,以及合理的生產計畫編排與生產進度。並加上智慧系統等新興技術於一體,構建了一個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環境舒適的人性化工廠。

智慧工廠是未來製造業的大勢所趨,縱觀世界各大強國,無不根據自身國情積極佈局智慧工廠戰略政策。例如臺灣推出的“生產力4.0”即在食品、物流、醫療等各大領域率先導入物聯網、大數據和機器人等因素,以積極強化生產力;日本的“工業4.1J”則側重工廠數據的搜集和利用,以提供一個更加理想的管理和服務環境;德國作為“工業4.0”的創始者,積極打造人機協同的智慧作業環境;與中國已提升至國家級戰略地位的“中國製造2025”相比,美國也打出“再工業化”的策略及頒佈相關有利法案,企圖拿回全球製造業的龍頭第一。

生活商機-工業科技動態-智慧工廠_各國比對_台灣、日本、德國、美國

無論是哪個國家頒佈何種方針,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推動工業生產的數據化、智慧化,實現快速、有效、個性化的產品供應。智慧工廠有助於製造方清楚的掌握產銷流程、提高生產過程的可控性、減少人工干預並及時正確地採集生產線資料、編排進度。2012年至2015年間,智慧工廠的市場規模幾近翻了一倍,未來幾年更預估呈直線上升的趨勢。那麼,在各國發展智慧工廠的大背景下,機器人是如何與工廠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呢?讓我們先來瞭解下機器人的發展歷程。

淺談機器人的發展歷程

機器人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各個國家都有一些進行機器人研製的記載。早在中國西周時代(西元前1066年~前771年),就流傳著有關巧匠偃師獻給周穆王一個藝妓(歌舞機器人)的故事;西元前2世紀,古希臘人發明了一個機器人,用水、空氣和蒸汽壓力作為動力,能夠動作,還可以借助蒸汽唱歌;1662年,日本人竹田近江利用中標技術發明了能進行表演的自動機器玩偶;1770年,美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報時鳥,一到整點主彈簧驅動齒輪轉動,活塞壓縮空氣而發出叫聲,同時帶動凸輪轉動從而驅動翅膀、頭運動;1893年,加拿大摩爾設計能行走的機器人“安德羅丁”,以蒸汽為動力- 這些機器人工藝珍品,標誌著人類在機器人從夢想到現實這一漫長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生活商機-工業科技動態-機器人發展里程

  • 1920年科幻小說中根據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造出“機器人”這個詞。
  • 1939年 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製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o。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不過離真正幹家務活還差得遠。但它讓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憧憬變得更加具體。
  • 1954年 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程式設計的機器人,並註冊了專利。這種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式從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
  • 1959年 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隨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Unimation公司。由於英格伯格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宣傳,他也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
  • 1965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研製出Beast機器人。Beast已經能通過聲納系統、光電管等裝置,根據環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等陸續成立了機器人實驗室。美國興起研究第二代帶感測器、“有感覺”的機器人,並向人工智慧進發。
  • 1968年 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公佈他們研發成功的機器人Shakey。它帶有視覺感測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並抓取積木,不過控制它的電腦有一個房間那麼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慧型機器人,拉開了第三代機器人研發的序幕。
  •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學加藤一郎實驗室研發出第一台以雙腳走路的機器人。加藤一郎長期致力於研究仿人機器人,被譽為“仿人機器人之父”。日本專家一向以研發仿人機器人和娛樂機器人的技術見長,後來更進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 2002年 丹麥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塵器機器人Roomba,它能避開障礙,自動設計行進路線,還能在電量不足時,自動駛向充電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銷量最大、最商業化的家用機器人。
  • 2006年 6月,微軟(Microsoft, MSFT-US)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機器人模組化、平臺統一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爾·蓋茨預言,家用機器人很快將席捲全球。

20世紀,機器人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並在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機器人學已發展為綜合了機械學、電子學、電腦科學、自動控制工程、人工智慧、仿生學等多個學科的綜合性科學,代表了機電一體化的最高成就,是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最活躍的領域之一。現在全世界已經有逾100萬台機器人,銷售額每年增加20%及以上。機器人技術和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它的出現為今天的智慧工廠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當機器人遇見智慧工廠

當今國際機器人市場,仍以重型、大型且昂貴的機器人為主,且大多都是由工程師為相關行業而特別設計的。但實際上並非所有工業流程都需要大型機器人來進行操作,隨著中小企業的崛起,更加靈活、小型、低噪音、低能耗的的機械手臂成為了企業自動化、智慧化需求最合理的解決方案,而機器人的引入,也為智慧工廠帶來了福音。

波士頓顧問集團亞太科技實踐部部長Hajime Shoji表示,勞動力短缺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企業唯有提高效率方能度過難關。以日本為例,機器人便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一月份正式投產的東邦控股分配中心,機器人分擔了65%的分揀工作,讓工人生產效率提高了77%。日本政府也加快了智慧機器人在生產、供應鏈、建築和醫療護理等方面的使用,計畫到2020年機器人市場價值從今年的6600億日元增長至2.4萬億日元,2050年預計機器人能幫助日本節省25%的生產勞動成本,並有效緩解勞動力不足等社會問題。

擦出未來的新火花

生活商機-工業科技動態-未來機器人的發展趨勢

機器人技術自問世以來,經歷各種技術方面的升級和完善,未來必將向擬人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屆時不僅在製造業的智慧工廠,機器人也將在服務業、醫療護理、物流、食品等各種領域解決更多難題。相信隨著科技進步,機器人將逐步為我們創造出更好的生活環境!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Lux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