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價 真的很高嗎? 囤房稅 真的有用嗎?為什麼大家都說台灣房子一般平民老百姓根本玩不起,有錢的投資大戶卻可以一次擁有這麼多也不怕每年繳的稅壓力太大呢?
這些問題我們總是可以從大家口中聽到,但你有想過背後可能的原因嗎?
本篇【 囤房稅 系列專題 1 】就是要先來跟大家好好聊聊台灣的「高房價」&「低持有成本」。
- 【囤房稅系列專題 2】囤房稅 空屋稅 是什麼?怎麼計算?各縣市標準差很大!
- 【囤房稅系列專題 3】囤房稅 民眾黨 時代力量 這樣提! 內政部 花敬群 惹眾怒?
- 【囤房稅系列專題 4】囤房稅 張金鶚 怎麼說? 呱吉 建商 房仲 的看法是…?
台灣房價 高嗎?
第一個要面對的問提當然是台灣房價真的很高嗎?畢竟如果房價不高,或許一般人無法買房的問題就不是出在房價上。
可惜的是不論是從呈現新成屋、預售屋為主的國泰可能成交價格指數或是從中古屋為主的信義房地產指數,我們都可以看到 2020 年的今天,台灣房價真的很高(台北市房價 20 年來,平均上漲近 2 倍),甚至蠻有可能再向上突破 2014 年的高點。
台灣買房負擔大嗎?
一般來說,我們會用「 房價所得比 」來衡量一個國家或是城市的房屋價格是否高的不合理。也就是說,計算每個國民或市民平均需要不吃不喝多久後,才能依靠薪水存款去買一間房。
對此美國公共政策顧問機構 Demographia 給出了一個標準表,他們認為只要房價所得比超過 5.1 倍,就是嚴重不可負擔的房價了。
而根據內政部公布的數據,台灣各縣市的房價所得比只有嘉義縣屬於「蠻不可負擔」類別,其他所有縣市的房價都是「嚴重不可負擔」。台北市,甚至需要不吃不喝 14 年(嬰兒都上國中囉),才能買得起房子。
從另一個國際網站 Numbeo.com 的資料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竟然是全世界第 10 名!在這種排名表現這麼好真的是讓人哭笑不得…..
註:兩張圖上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不同是因為計算方式有差異,但結論都是,明顯太高!
各國房價所得比又是如何?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全世界城市的房價所得比大致上可以區分成幾塊:
- 北美洲、多數西歐及北歐地區:房價所得比低,尚可負擔
- 中東地區:房價所得比偏高,較不可負擔
- 東亞、南亞地區:房價所得比高,嚴重不可負擔
所以身為東亞一份子的我們,為什麼沒辦法擺脫這樣的污名呢?或許跟大家所說的持有成本太低有關係?
台灣房屋持有成本
在台灣,房屋的持有成本可以包含「持有稅賦」及「其他支出」。當然各種支出的計算標準也可能因人、地,稍微有些微差異。只是很多人認為,這些成本加起來不到國外房屋持有成本的 10% ,所以才會造成投資客有恃無恐,不停囤房,炒高房價。
舉例來說,佔房屋持有成本最高比例的「地價稅」跟「房屋稅」,都因為課稅的「稅基」不是使用市價,而造成房價高但稅賦低的情況。為此有研究指出,台灣的持有稅率實質上來說只有萬分之四( 0.0004 )。(註)課稅額=稅基*稅率
所以說,從上面這些數據資料可以看到台灣的房價確實是一般人難以負擔的,而且相較其他國家,在台灣買房負擔真的是世界前幾高!持有成本也的確蠻低的,難怪會被說是造成這樣高房價的元兇。
但既然找得到問題了,為什麼找不到解決方法呢?請繼續閱讀【囤房稅系列專題 2】囤房稅 空屋稅 是什麼?怎麼計算?各縣市標準差很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