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MCO部落客昨日發表了篇有趣的文章,稱當下投資者面臨的是“4R”問題,這4個R分別是:Rising Rate(利率上升),Reflation(再通貨膨脹),Repatriation(企業)以及Regulation(監管)。
Rising Rate(利率上升)
Rising Rate指的不僅是當下市場普遍所預期的12月升息。川普當選後,市場畏懼其兌現“敦促聯準會更快升息”,而川普頗具雄心的財政刺激計劃提升了市場對名義GDP(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紐約聯準會在上週末發布的GDP實施預測數據來看,Q4的GDP預測值因亮麗的房屋及建設數據升至2.4%)以及通貨膨脹率的預期,進而推升短期利率預期。
不過,這種觀點並不具備說服力,我們需要看到聯準會12月的新經濟預測以及點陣圖才可以據以預測明年的升息步伐。而經濟學家是基於事實,而非基於市場交易情緒,判斷未來的經濟走向,因此,聯準會的經濟預測(SEP)與市場的預測(利率期貨以及投行調查)很有可能再度形成比較明顯的預期差,出現類似2016年上半年時的情況。這意味著市場的波動可能將加大。
Reflation(再通貨膨脹)
再通貨膨脹預期可把債券投資者嚇得不輕,10年期美債利率竄升了超過50個基點,但筆者認為,市場對通貨膨脹預期的恐懼有些過頭了。大量的投行與賣方在上週使用了諸如“大拐點”類型的標題,以表明自己對長期利率趨勢性扭轉的態度。但許多債市巨頭紛紛強調當下的情形未必具備可持續性。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波的收益率上升期間,TIPS利差上升了20個基點左右,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完全地用通貨膨脹預期來解釋債市的拋售。過去兩年長期國債收益率的下跌主要還是期限溢價的下跌所致,而期限溢價的扭轉以及前文提到的短期利率預期的變化亦是收益率上升的兩大因素。通貨膨脹預期、短期利率預期以及期限溢價決定了收益率的變化,目前認為三大因素迎來趨勢性轉向的觀點不能讓人充分信服。此外,通貨膨脹預期扭轉與美元幣值的共同上升亦很矛盾,因為強勢美元通常意味著更低廉的進口價格。
Repatriation(企業)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了Repatiration可能帶來的好處,而高盛在其報告中則做了更為大膽的預測—高盛預測標普500指數中的企業會在明年花費2.6兆美元的現金,其中52%用於投資成長,包括資本支出、研發支出以及併購,而剩下的48%則用於股東回報,包括分紅以及回購。目前非金融企業現金總額高達1.6萬億,占到資產的12%(長期趨勢水平為7%)。
對於川普而言,如果Repatriation最終仍然只是吸引現金回流到金融市場,那麼這樣做實際上是無法服務他的政策主張的,反而有悖於之前他提到的“股市泡沫”問題,因為美股現在最大的買家已經不是海外投資者,回購資金成為推升美股的核心力量,如果通過減稅等措施吸引資金回流,最終只是推升股票市場,而不是如願將現金引流至實體經濟,那麼減稅的初衷就被違背了,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用於成長投資的現金比例越來越少,幾乎要與用於投資者回報的現金平起平坐。
根據高盛的預測,標普500指數中的企業將使用1500億美元規模的現金來進行回購。
Regulation(監管)
華爾街見聞近期發布了有關多德-法蘭克法案的問答,文中提到川普過渡團隊近日在其網站上發出對該法案的抨擊,稱其並未起到當初承諾的效果,對普通民眾也沒有正面作用:
多德-法蘭克法案的支持者曾承諾它可以提振經濟,但是迄今為止,六年過去了,美國仍然陷在大蕭條以來最慢、最疲弱的經濟恢復過程中。
經濟成長速度繼續位於2%以下,是歷史均值的一半。大型銀行越來越大,而社區金融機構卻在以每天一家的速度消失,納稅人則繼續被迫救助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
多德-法蘭克法案下的經濟發展對勞動階層無用,官僚的繁文縟節以及華盛頓的權力不是解決之道。金融服務政策執行團隊將會努力廢除多德·法蘭克法案,並用新的政策取而代之,以便促進經濟成長和就業。
而最近,SEC主席Mary Jo White也已經請辭,川普則有權利委任三位SEC委員,市場所期待的“去監管”已然有了眉目。而這勢必意味著未來市場與投資格局將產生變化。
《華爾街見聞》授權轉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裡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