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亞洲四小龍是什麼?有哪些國家?一文讀懂亞洲四小龍的崛起!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亞洲四小龍是什麼?有哪些國家?一文讀懂亞洲四小龍的崛起!

2022 年 11 月 18 日

 
展開

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曾享有亞洲四小龍的美譽,各國在推動經濟發展時擁有貫徹到底的執行力,並且憑藉著出口導向的貿易策略搭上國際分工的世界潮流起步,隨後轉往工業化方向進行轉型間接造就了當今能主宰全球經濟和產業脈動的企業王國。在當時的時空背景及諸多因素的推波助瀾下,1960 年代末至 1990 年代讓亞洲四小龍在全球颳起一陣經濟旋風,這段時期的亞洲四小龍經濟成長率節節飆升屢創新高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然而成功的故事絕非偶然,四小龍的崛起也絕非一蹴可幾,股感將以亞洲四小龍崛起前的時空背景、1960 – 1990 年代亞洲四小龍各國的經濟策略方針及現今亞洲四小龍的現況進行分享!

亞洲四小龍崛起背景?

1945 – 1960 年代是亞洲政經局勢最為混亂動盪的時期。1945 年日本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民政府得以從日本手中接收台灣,台灣進入戰後重整的階段。隨後於 1949 年國民黨在大陸挫敗,中華民國政府被迫遷移來台,導致大量的難民、軍隊湧入台灣,使得台灣的政經局勢更加動盪不安。1950年 6 月韓戰爆發,南北韓之間的衝突升溫到最高點。為牽制身為北韓盟友的中國,美國及聯合國因而敦促其他盟友對中國實行禁運,因此身為聯合國一份子的英國響應號召要求當時身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對中國實行禁運,嚴格控管從香港出口到中國的物資,也讓香港原本以中國作為主要進出口貿易的經濟策略被迫轉型,而有了轉往製造業發展的契機。

韓戰歷時約三年的時間,最後在 1953 年 7 月 27 日由聯合國、中國及北韓於板門店簽屬停戰協議宣告落幕,南北韓因此各奔東西分別走向民主及共產的道路。另一方面,韓戰爆發期間美國也派兵駐守台灣,將台灣、菲律賓、日本、韓國、琉球群島做為圍堵中國及蘇聯的防線。也因為有了美國的援助,台灣整體局勢逐步邁向穩定,在國防上也有了厚實的防線,同時美國也不希望台灣政府向大陸反攻,使得台灣反共意識逐漸淡化,開始將重心擺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上。

時間來到 1960 年代,1963 年馬來西亞聯合邦與新加坡(Singapore)、沙巴(Sabah)及砂勞越(Sarawak)共組馬來西亞聯邦。隨後在 1965 年馬來西亞聯邦因擔憂華人的比例過高或將導致馬來人在國家的地位受到動搖,因此決議將華人比例最高的新加坡切割出來,新加坡最後於該年的8月9日被迫獨立建國,開啟了新加坡國家發展的道路。

台灣、南韓、新加坡、香港各自走過 1945 – 1960 年代間韓戰及獨立建國後的紛擾,於 1960 年代末開始走向各自的經濟發展之路。

亞洲四小龍:台灣

1950 年韓戰爆發後,美國為防堵中共及蘇聯因此將台灣納入重要防線,於此同時美國也向台灣伸出經濟援手。美國國會於 1951 年 10 月 10 日通過《1951 年共同安全法案》,正式對臺灣提供持續且大量的民生必需品、農工所需原料、機器設備等援助支持。美國援助台灣的時間從 1951 年一路至 1965年 6 月 30 日,這段期間在美國的援助下,台灣經濟也漸入佳境,最後美國因評估台灣的經濟發展程度已不再需要防衛資助,加上為支應越戰龐大的軍事費用,因此逐步放緩對台灣的援助。1964 年 5 月 28 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表示,鑒於台灣經濟已具備自立的程度,因此美國將於 1965 年 6 月 30 日終止對台灣的經援計畫。隨後到了 1965 年 6 月 30 日,美援正式結束,共為期 14 年之久。美國對台援助金額總計約 14.8 億美元,換算下來以平均每年約 1 億美元的資金提供援助,為台灣日後的經濟起飛奠定了厚實基礎。

台灣經濟崛起從 1953 年至 1992 年間,中間被分為五個階段依時間進程分別是「進口替代時期」(1953-1960)、「出口擴張時期」(1961-1972)、「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1973-1984)、「發展策略性工業時期」(1984-1990)以及最後的「高科技工業時期」(1991~至今),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1961 – 1972 年間被台灣歷史定義的「出口擴張時期」。由於 1950 年代台灣政府實行進口替代策略,以民生用品為主的輕工業開始蓬勃發展,工廠林立導致產能攀升,然而受限於台灣內需市場較小,為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政府因而轉為出口導向的發展策略。

「出口擴張時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重要階段。1960 年代隨著台灣經濟逐漸成長,美援結束的時間指日可待,而為了因應即將結束的美援,政府頒布獎勵投資條例以租稅減免、技術合作等方式鼓勵資金流入,適時填補因美國評估台灣經濟漸入佳境而在 1965 年 6 月 30 日後停止對台灣經濟援助的資金空缺。另外當時國際分工的模式尚在萌芽,美、日等國積極向外尋找低廉勞動力,台灣為滿足生產需求,於1966年便在高雄、楠梓、台中等地設立加工出口區以做為美、日的海外生產基地,台灣經濟在「出口擴張時期」開始升空。

為滿足外國公司的生產製造需求,台灣在「出口擴張時期」已逐漸提升對製程及中間原料的要求和運用,產業技術更為先進,有利於向更具競爭優勢的重工業發展。1970 年代台灣將發展目標從輕工業轉型成重工業,中鋼、台船等企業也因此應運而生;1973 年政府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 工研院)協助打造鋼鐵、造船、石化等產業,投入大量人才加速轉型腳步;1974 – 1979 年政府推行「十大建設」強化交通、工業、能源等國內基礎設施。

到了 1980 年代台灣產業環境逐漸成熟,加上自出口擴張時期以來台灣就開始將製造的產品大量外銷,使得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外匯存底快速累積,讓「台灣錢淹腳目」這句話在當時廣為流傳,有了充裕的資金支持,政府持續推出「十二大建設計畫」將農業、文化發展等面向納入考量讓基礎建設更加完善,並順應當時美國半導體產業將落後技術轉移給開發中國家已便集中資源研發先進產品的策略開始扶持高科技產業,台積電因此誕生。1980 年代隨著台灣解除戒嚴以及美國為讓智慧財產權得已受到保護,因而啟動「特別 301 調查」,針對外國政府未能提供有效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而對其國家進行貿易制裁。台灣為趨避貿易風險,因此政策方針開始朝向「自由化」及「全球化」的方向發展,透過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推動外匯自由化交易等方式強化外貿競爭力,加上因解除戒嚴,多種開放性政策搭配台幣升值優勢,台灣廠商和投資者可以帶著相對外幣更加強勢的台幣來兌換更多外國資金於海外設廠,變相降低海外投資成本。此舉增加了台灣廠商向海外市場進行投資和拓展據點的意願,促使台灣業者開始進軍海外,也為日後台灣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亞洲四小龍 台灣GDP資料來源:台北產經資訊網

亞洲四小龍:南韓

韓戰結束後,南韓進入戰後重整階段,國家狀況只能以「貧窮」、「滿目瘡痍」等詞彙形容,韓戰結束後,時任南韓政府領袖的李承晚仍將重心擺在對北韓軍事發展上,無心面對南韓迫在眉睫的民生與經濟議題。最終李承晚於 1961 年遭到軍人朴正熙(前南韓總理朴槿惠的父親)發動軍事政變,政權遭到推翻。

上任後的朴正熙,將南韓經濟發展擺在第一要務,企圖將李承晚執政時漠視經濟發展所造成的低生產、低投資、低收入加以改善。1962 年 1 月發布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簡稱:一五)跨出經濟發展的第一步。計畫內容舉凡發展電力、煤炭等能源產業、強化農業生產力等改善經濟狀況不足的窘境,而更重要的是國家發展方向將朝向工業化產業發展。

儘管有了明確的目標,但南韓當時仍面臨資金及資源匱乏的窘境,為解決問題,朴正熙於 1963 年派駐士兵投奔越南戰爭(簡稱:越戰),希望藉由支援越戰以換取美國對南韓發展工業和經濟上的支持,同時也打算藉此與美軍合作強化雙方的夥伴關係並讓自己的軍事力量得以更加茁壯。美國在越戰期間除了提供南韓資金外,同時也為南韓士兵提供裝備、訓練及後勤等支援,並負擔所有南韓士兵駐越南的所有開銷。此外韓國駐越南的後勤物資以及聯合國救災越南的物資多半都向南韓訂購,這樣賺取外匯並節省支出的模式直到 1973 年南韓自越南撤軍結束,歷時 10 年之久。這段期間也讓南韓經濟成長率得以普遍維持在 10% 以上的高成長。

有了龐大的資金支持及高成長的經濟表現,南韓五年計畫一路從 1962 年實行至 1996 年,中間歷經了七個五年計畫。政策發展走向從尚未實行五年計畫前的進口替代策略轉向以工業化發展為首的方向。更重要的是為了加速並擴大工業化發展,朴正熙政權為南韓財閥現代、大宇、三星等提供低利信貸和補貼鼓勵財閥投入產業發展,甚至為財閥提供政府擔保以利財閥向海外機構取得融資貸款,借重國家的力量支持財閥得以進軍國際市場,財閥與政府的緊密互助關係讓南韓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升,儼然成為了南韓經濟成功轉型甚至起飛的關鍵因素,也造就了如今財閥在南韓近乎不可撼動的地位。

亞洲四小龍 南韓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亞洲四小龍:香港

韓戰爆發前受英國殖民的香港一直是以進出口貿易為生,且由於鄰近沿海並和中國內陸相鄰的地緣因素,讓中國以香港做為進口外國貨品的中繼站,同時中國也是香港重要的貿易對象之一;而香港也十分仰賴從中國進口肉類、乾貨滿足基本民生需求,兩者彼此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然而 1950 年6 月韓戰爆發,為牽制身為北韓盟友的中國,美國及聯合國因而敦促其他盟友對中國實行禁運,因此身為聯合國一份子的英國響應號召要求要求身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對中國實施禁運,導致相互依存的關係破裂,香港經濟民生遭受嚴重打擊。另一方面,由於國共內戰於 1940 年代爆發造成中國政經局勢動盪混亂,促使大量華人挾帶著資金、資源移民至香港尋求發展機會,加上這次因韓戰爆發導致出口貿易受限,在大量的資金湧入且過去賴以維生的進出口貿易受阻等推波助瀾下,使香港步入了經濟轉型的道路。

1960 年代香港為求轉型而考量到土地面積狹小不利於發展重工業的情況下,決定朝向紡織、服裝等勞力密集產業及塑膠等輕工業發展,並運用港埠優勢實行出口導向的外貿策略,將製造的產品以船運的方式進行外銷,製造業儼然成為取代進出口貿易的經濟支柱。隨著香港經濟高速成長,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形提升下,香港自 1970 年代初期開始進行多方布局舉凡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等與服務相關的行業。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石油輸出國 OPEC 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石油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導致油價飆升,當時仍以製造業出口導向為主的香港再度受到威脅,加上 1978 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促使香港進行經濟轉型,高成本的製造業開始往中國大陸內遷以降低生產成本;轉口貿易也因中國改革開放吸引跨國企業前往投資而重新復甦;而金融行業則因香港政府積極對外資銀行頒發銀行牌照而有了起色,種種因素促使香港逐漸將重心全數轉移到金融、房地產、貿易等服務類型的行業。到了 1980 年代這樣的形勢已完全定調,也造就了如今香港為亞洲金融重鎮的成果。

亞洲四小龍 香港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亞洲四小龍:新加坡

新加坡在獨立之前,一直採用在英國殖民時期(1819 – 1963 年)被定位為英國進出口東南亞的貿易中繼站,以及因工業化程度低奉行進口替代等做為經濟運作模式。然而自 1965 年 8 月 9 日新加坡因馬來西亞聯邦擔憂華人比例過高進而被奪走主導權的情況下被迫獨立,獨立後隨即面臨了四面楚歌的窘境。由於獨立後和馬來西亞的種族議題仍未完全消除,導致雙方關係仍處於緊張的狀態,使得馬來西亞不在以新加坡做為進出口貿易的據點,另一方面由於國土面積僅約 721.5 平方公里,約台北市的 2.5 倍,缺乏天然資源可供運用,內需市場也十分受限,迫使時任領導人的李光耀必須做出改變。

1965 年 8 月 9 日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訂定「在第三世界地區做第一世界的綠洲」(First World Oasis in a Third World Region)的目標,瞄準國外企業準備進軍亞洲市場的策略,計畫吸引大量外資進入新加坡。為落實目標新加坡自獨立後將產業發展策略從原本的進口替代轉型為出口導向的勞力密集產業,1968 年成立裕廊工業區搭上國際分工的趨勢順利轉型。同時為吸引外資新加坡取消所有進口關稅,並提供外資高效率的行政程序,快速滿足跨國企業進駐新加坡所需的廠房、土地等需求。而新加坡政府祭出的優惠條件也得到了回報,於同年 1968 年功吸引了當時為全球半導體龍頭製造商的德州儀器進駐,也因為有了引進德州儀器的成功案例,後續國際大廠如奇異(GE)、惠普(HP)等也相繼進駐新加坡設立據點使得新加坡的經濟得以維持高成長率。

時間來到 1974 年,新加坡政府成立淡馬錫公司,該公司由新加坡財政部全資持有,旗下掌管新加坡的電信、航空、金融、鐵路、港埠等與基礎建設相關的企業,同時也入股新加坡報業和新傳媒兩家媒體,據傳淡馬錫公司持有的股票市值佔新加坡股票市場的 47%,淡馬錫公司對於新加坡的經濟具有相當大的主宰力。

由於 1973 年石油危機爆發,以在新加坡設立據點的石油公司在當地皆備有石油庫存,加上新加坡政府並未限制石油的進出口交易,讓新加坡找到發展石油貿易的契機,另一方面自英國殖民時期以來新加坡作為貿易中繼站已搭建起完善的產業環境以及國際金融皆以英語作為溝通語言而新加坡本身具備了英語的語言優勢,加上政府對金融業的重視之下,1975 年新加坡將產業發展策略轉向以資本密集產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方向發展。透過石油公司在新加坡設立據點的優勢發展石油貿易,藉由放寬資金流動的方式吸引外商銀行在新加坡設立據點,並於 1984 年成立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將金融交易逐步擴展至全球,奠定了日後強大的金融基礎。

新加坡政策能自獨立後一路順遂,除了強而有力的執行力外,背後因素在於李光耀實行集權政策,排除異己,國家目標和共識得以取得一致是促成強大執行力的幕後推手,而這也造就今日新加坡由李氏家族主導的局面。

亞洲四小龍 新加坡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今日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在韓戰、被迫獨立等時代背景的機緣下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並順應著當時的世界局勢搭配自身獨有的特性、需求及優勢透過相應的政策掌握發展機會實現經濟起飛,1960 年末 – 1990 年代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表現堪稱經濟奇蹟。

然而到了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在泰國延燒開來隨後席捲全球,身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南韓、新加坡、香港也無一倖免,經濟成長步入衰退,已難以回到 1960-1990 年代高速成長的水準,亞洲四小龍的美譽也在此告一段落。直到 2021 年,由於疫情帶來的衝擊導致 2020 年全球陷入衰退,而後快速的復甦,因此 2021 年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長率才有了顯著的起色,但是這是建立在基期低的基礎之上。

儘管如此,也是因為有了四小龍時期卓越的經濟表現,台灣、香港、新加坡才得以從尚待崛起的未開發國家擠身為開發中國家,甚至南韓已在 2019 年宣布進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

亞洲四小龍結論

時序至今,亞洲地區的開發潛力已從過去的亞洲四小龍轉往位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印度、越南、泰國及菲律賓等地,今天的世界局勢和變化程度也和亞洲四小龍時期相比更加多元且複雜。然而不可抹滅的是亞洲四小龍創造的經濟奇蹟已成為傳奇,現在亞洲四小龍也各自在自己的發展道路上持續向前邁進。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