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追逐成長股時,哪管他是不是真的好,終究會遇到下跌的時候。這時候,我總是需要回到最核心的問題,除了估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我到底懂不懂這個公司,對他的未來有沒有信心?
今天給各位分享 Snowflake 一篇不錯深度內容文章的再整理。最近的市況,大家大概能夠稍微理解為什麼投資自己理解的東西重要。當我們問自己該不該賣出時,先問「為什麼買?」。
- 懂 SaaS 嗎?
- 理解數據倉庫嗎?
- 你有注意到 Snowflake 的估值嗎?
內容參考:《 Snowflake 超越的不是AWS,而是 SaaS 》
Snowflake 的 CEO
Snowflake 的 CEO ,Frank Slootman,曾在另一家有名的 SaaS 公司 ServiceNow 擔任 CEO 。帶領公司 2012 年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繼 Salesforce(CRM-US)後第二家上市的 SaaS 公司,還把年營收提升 20 倍成長。在領域中,我們可以說 Salesforce 改變了 CRM,客戶關係管理。 ServiceNow 則改變了 ITSM(IT 服務管理)。而 Snowflake 的定位是改變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e)。
Frank Slootman 2017 年離開 ServiceNow 後,在 2019 年加入了雲數據倉庫的 SaaS 公司, Snowflake 。無論 Snowflake 的數據倉庫還是 ServiceNow 的 IT 維護管理,其本質都是為客戶省錢。
現在的 SaaS 模式通常需要按訂閱費提前支付。 Snowflake 的客戶不再提前支付一筆固定訂閱費,平台完全根據客戶在使用過程中實際消耗的計算和儲存用量進行收費。
「按需要付費」是 Snowflake 曾在自己財報會議說過: Snowflake 不是傳統的 SaaS 模式公司。但是吸引用戶的核心理念是類似的:快速部署、有彈性、按使用量付費。
為什麼已經有 Azure 這些大頭雲數據庫了, Snowflake 還可以生存?
在現代,所有的軟體都建立在資料庫(Database)的架構上。經濟學人的文章把資料庫形象地比作「一種停車場」。
▲ 想像一下,其實數據庫是這樣
首先,如果把「車」比作需要儲存的文件或資訊,傳統磁碟儲存的方式就像正常停車一樣,哪裡有空位就停在上面,無論車輛型號和尺寸大小。但是磁碟價格高昂且容量有限。那麼,為了節省空間,人們想到將車拆成各個零組件,把各類零件分門別類地存放在特定區域。這樣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特徵,零組件之間都有系統性的關聯,這種儲存方式叫「關係型」儲存,這樣的停車場便是「關係型資料庫」。
但隨著數據用途的多樣化,數據格式也更加複雜,包括圖片、聲音或影片等非結構化類型。
這時便需要一種能同時保存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新型儲存架構,便是我們熟知的「數據倉庫(Data warehouse)」。傳統數據倉庫仍部署在當地的硬碟內,並且儲存的空間遠高於計算空間,且比例是固定的。這好比在一個固定的停車場裡,儲存就是裡面車位的數量,計算則是車輛進出的匝道系統。
對數據分析的請求開始遠超過對儲存的需求,導致對數據倉庫的需求激增。但是,對儲存和計算的需求並不是與上期相比例增加的,即同一個資料庫可能從一分鐘被調用數次瞬間增加到數百次,那計算速度就可能成了分析的瓶頸。好比我們經常在尖峰時段停車時,看到道閘出入兩邊都排著長隊的情形,司機繳費和升降欄杆都消耗了太多時間。
Snowflake 提供了兩個關鍵的功能:
1. 將不同數據倉庫整合為一
AWS、微軟(Microsoft, MSFT-US)的 Azure 和Google的GCP三大公有雲廠已經被大量採用,大型企業有分散風險,採用私用雲、公有雲混用的混合雲部署,也將數據和應用放在多個平台上。這便出現了一個整合的機會。就像也許各種原因,我們自己的線上硬碟可能也有Google Drive、Drop Box、iCloud等等同時使用,然後類似有一個平台可以整合讓我們一起管理和取用。(比如類似這個)
對於企業和裡面有需求的員工來說,就是BI分析師或數據科學家能隨時隨地調取任何格式的數據。這樣包羅萬象的「雲數倉」 Snowflake 有一個更形象(但是也是更看不懂)的名字:數據湖(Data lake)。並且 Snowflake 通過創建了一個統一入口,讓用戶能夠按照以往訪問關係型資料庫的語言,對背後所有的資料庫進行訪問,幾乎不改變原有使用習慣。
2. 使儲存與運算分離
三大公有雲廠商,「雲數倉」的架構讓客戶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率隨時擴容和縮容。回到停車場這個例子,當汽車需要離開停車場時, Snowflake 能夠精確計算各個零組件被搬運、組裝以及道閘等候等每一個環節的時間。儲存成本已經比較透明,但搬運、組裝到等閘都需要經過不同形式的運算,成本不可同日而語,用戶則可以根據自身預算選擇多快時間能離開停車場。所以,通過對儲存和計算拆解,用戶的成本得以量化且可控。
在計費模式上,儲存的價格跟其他公有雲並無差異,但是計算的價格則被分成了八個等級,來做到非常細分的「按量收費」。以往使用公有雲時,到底消耗了多少儲存和多少計算資源,任何廠商都不會向客戶透露。但在 Snowflake 這裡,儲存是儲存,計算是計算,服務是服務,構成了其產品的三層架構。換句話說, Snowflake 在公有雲廠商即IaaS上再建了一個高擴展且集中管理的數據倉庫:在雲上再建「雲」。
大叔我來最後一個大比喻解釋,就是這個數據倉庫“停車場”可能每 100 個車位就需要一個出入口避免塞車,但是車流量就算車流量很不穩定,我們還是要花那麼多錢建那麼多出入口。而新架構,你就依你需求建足夠大的停車場,我們依照車流量需要的出口量來跟你收費。過年到了,你需要 10 個出口,半夜冷清,有時只要一個出口,這樣來彈性收費。
然而我想問,即使已經這麼白話的讓我們這些非專業工程師理解一下了,當我們逛 Snowflake 的網站時,我們看得懂他的產品哪裏厲害嗎?這麼多推出的服務,有什麼特別嗎?相較之下,當然Peloton的產品好懂多了,一台可以在家健身的腳踏車。
雖說 SaaS 公司都很類似⋯⋯
Snowflake 的用戶是 BI 分析師和數據分析師,隨後快速擴展到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AI 及機器學習工程師等。而Atlassian、 Zoom 和 Slack ,他們攜帶雲原生的天然基因,自下而上地滲透到企業的一切工作場景,極大地提升了員工工作和管理效率。
Twilio 則是「AWS for telecom(電信產業的AWS)」致力解決通訊產業諸多黑箱問題,包括合約預付制和冗雜的配置要求等等,同樣希望把客戶的使用門檻降至最低。所以,你會發現這些公司之間的諸多共性,包括:
- 通過對底層設施的整合實現高度靈活和中立: Twilio 在整合的是美國三大營運商, Snowflake 整合的是三大公有雲廠商
- 通過技術拆解軟硬體實現「按需付費」: Twilio 按簡訊條數或通話量, Snowflake 按消耗的儲存或或計算資源
- 通過降低使用門檻快速贏取大客戶:早年 Uber 與 WhatsApp 對於 Twilio ,以及 Cisco 與 Capital One(COF-US)對於 Snowflake 的營收至關重要
SaaS 公司提供基於用量(usage-based)的計費方式: Twilio 、 Snowflake ,還有曾經也是話題的 Fastly。
Fastly 撬動的是傳統 CDN(內容交付網路)廠商的蛋糕,他的邊緣雲端平台幫助 TikTok、Pinterest、Twitter 等大型平台向全球用戶更快傳送影片、圖片等相關串流媒體數據,極大降低加載時間,提升用戶體驗。其商業模式便是按用量收費,同時為開發者開放豐富的開發工具和組件,讓客戶的應用能快速部署到邊緣雲上。
Okta 的 CEO 曾在推特上的貼文我覺得不只總結了選擇 Snowflake 的原因,還有企業選用 SaaS 公司產品的原因:
- 價格更便宜
- 擴展更彈性
- 分享更容易
回到投資 Snowflake
我並不反對基於上面的資訊與內容,你就會想要投資 Snowflake ,但問題是當股價下跌時,也可以看看這是因為市場的回調而不是因為估值可能太高、或是基本面情況有所改變?Snowflake 的 2021 成長率預估是 90% 。使用 2021 遠期營收去算, EV/S 將近 59 (日期 3 / 6 )。當初 Zoom 的高估值,可是在 2020 年有著 3 倍營收成長的成績,現在 2021 的遠期 EV/S 差不多是 25 。Tesla的 2021 遠期 EV/S 則是約 12 。
當各位投資人回問心裡我該不該賣(該不該買)時,其中一個思路。希望有幫助到你。
好啦,記得加入方格子追蹤我啦!每週都寫很棒的文章餒~
這裡還有更多大叔不同的內容
圖文的IG:https://bit.ly/2Otub6d
影片的YT:http://bit.ly/3qRVZya
整合的FB:http://bit.ly/2NpqxcU
還有系列文章專題
方格子:http://bit.ly/3tips5Q
《桃樂比大叔選讀筆記 News》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