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孝親費就是「出社會後,每個月固定包一筆錢給爸媽」這麼簡單。於是,「孝親費給多少才對?」、「孝親費一定要給嗎?」就成了年輕人心中的大哉問。
在親戚聚會或長輩聊天時,孝親費甚至常常被拿來比較,比誰給得多、誰更懂事。這種氛圍不知不覺,成為年輕人心裡的壓力來源。有人會懷疑:「我給得不夠,是不是就不孝順?」
然而,真正能讓爸媽感到安心和溫暖的,往往不是金額的多寡,而是子女的關心與陪伴。孝親費給多少,其實沒有一個絕對答案,更不代表一定要用金錢才能表達孝順。
孝親費給多少才合理?
很多人問:「如果經濟許可,究竟該給多少才算適合?」
實際上,參考數字有很多種。有的人選擇薪水的十分之一,也有人採用每月固定三千、五千、一萬等級距,根據自己的狀況調整。
以一般上班族(含新鮮人)來說,依照是否住家裡,給孝親費的常見區間會有一點不同:
- 住家裡(含食宿)
以月薪 4 萬元來說,多數人每月給孝親費的範圍大約落在 5,000 ~ 10,000 元。如果以 30% 為上限,最高可以到 12,000 元。這些金額通常會綜合考量房租、伙食費、家用等,實際給多少還是會根據家庭需求、地區物價和個人收入來調整。 - 不住家裡(已獨立生活)
同樣以月薪 4 萬元舉例,不住家裡的人每月給孝親費多落在 3,000 ~ 4,000 元左右,約佔薪水的 10%。這筆錢屬於回饋或表達心意性質,不需要負擔家裡的日常開銷。
這些數字只是常見經驗參考,實際給多少,還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收入和家庭狀況彈性調整。重點是,彼此能長期維持舒服的節奏,家人之間都能自在溝通和支持,又或者關於「孝親費」你可以聽聽更不一樣的看法。
孝親費一定要給嗎?法律有相關規定嗎?
嚴格來說,「孝親費」這個名詞在法律上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它多半是社會或家庭習慣上的說法,用來指子女給父母的生活費或心意。但在《民法》裡,其實有一條跟孝親費概念很接近的規範,就是 「扶養義務」。
-
如果父母有自我生活能力:法律上並不會強制子女一定要每月給「孝親費」。
-
如果父母生活困難、無力維持基本需求:子女就有法律上的扶養責任,金額要視雙方經濟能力與需求而定,並沒有統一標準,也不是單純比較「孝親費給多少」。
孝親費,不只是一筆錢
實際上,孝親費真的不只有現金一種形式。有些爸媽其實更需要你的陪伴,比如一起吃個飯、陪他們散步聊天,比任何現金都重要。
也有的家庭,金錢反而讓親情有了距離感,變成一種「交換」或「例行公事」。
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用實際行動回饋,比方主動分擔家裡的開銷、關心爸媽健康、甚至幫他們處理生活大小事。
在台灣,「孝親費」這三個字大家都聽過,但背後的意義和做法,早就不像上一代那麼單一。
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每個人的背景也不同,其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與其努力追求一個「最正確的數字」,不如真心問問父母:「你們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這才是現代孝親費的真正精神。
社會迷思:你被哪些「孝親費」的說法綁架?
這些年,孝親費一直都是各大論壇、Dcard、Threads 上的熱門話題。
許多年輕人一走出社會,就開始煩惱:「我薪水只有三萬,要包多少才夠?」、「身邊同事有人每月給一萬,我是不是太小氣?」、「家裡沒說,但親戚每次聚會都暗示要回饋爸媽……」
這些困惑背後,藏著幾個最常見的迷思:
迷思一:孝親費=現金
很多人覺得「孝親」必須用現金表達,沒包錢就不算孝順。其實現實中,很多父母根本不在意現金,更在乎你的陪伴、關心,甚至是一句「最近還好嗎?」
迷思二:金額越多越孝順
親戚喜歡比較,朋友圈容易有壓力,但其實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同,並沒有一個「正確數字」。孝順不是炫耀,而是心意。
迷思三:沒給孝親費=不孝
有些人剛出社會,自己生活都還在適應,家裡卻期望每月要有一筆錢。
這份壓力讓人很煩躁。其實只要盡力、量力而為,父母真的會理解。
迷思四:孝親費只能「自己掏」
有些人堅持所有費用都只能用自己的錢,甚至不敢和姐弟妹分擔或討論。事實上,親情是全家人的事,適時討論和分工,壓力會小很多。
孝親費,其實是日常裡的小行動與陪伴
我第一次給爸媽錢,是剛領到人生第一份薪水的時候。那時候我剛從台中北上到台北工作(所謂的北漂族),剛開始各種的不適應,比如雞腿便當的價格、台北潮濕的天氣,但是當我領到人生中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一切都值得了。
領到薪水的那個週末我就搭著台鐵回家,對沒錯就是台鐵,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因為薪水不高,所以能省則省,回到家後出門去銀行領錢,並且用紅包裝著我的薪水獻給家人,這是我的第一次孝親費,也是最後一次。
其實,我們家沒有規定每個月一定要給錢。有時候家裡需要添購生活用品、媽媽想買保健食品,我就會自己去幫她訂、假日一起去大賣場採購,這些費用有時候就會是我來負擔,也算是另類的「孝親費」。
我有時候會趁爸媽生日、過年、母親節的時候帶他們吃一頓好料。這些小儀式讓家庭氛圍更親密。偶爾爸媽需要我幫忙處理銀行、健保、保險之類的瑣事,我也會盡量配合,讓他們少一點煩惱。
對我們家來說,孝親費並不一定是每個月固定的一筆錢。更多時候,是那些在日常裡主動分擔、及時陪伴的小行動,讓我們的關係變得更緊密。
身邊的例子: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孝親費呈現方式
有朋友選擇每個月固定給父母一筆錢,金額不大,但對雙方來說都有安全感。有的家庭在年節、父母生日等特別日子才包紅包,平常用陪伴和幫忙家務代替現金。有些朋友會安排一年帶爸媽出國一次,把旅行的回憶當作孝親費的一種。
也有人會主動幫爸媽繳電費、水費、保險費,讓父母不用為生活瑣事煩惱。有兄弟姊妹的家庭,大家各自根據經濟狀況討論分擔方式,讓孝親變成一家人的默契。
有時候,孝親費這個主題也會成為家庭溝通和協調的起點。像是有些家庭會期待孩子每個月固定拿出薪水的三成來當孝親費,但對孩子來說,這個金額可能有些吃力。這時候,彼此就需要坐下來好好討論,才能找到大家都覺得舒適、能夠接受的平衡點。
孝親費怎麼給?五個可以參考的小建議
經過這些年的觀察和體會,我總結出幾個小建議,分享給剛開始賺錢工作的新鮮人:
- 量力而為,調整步調
孝親費的金額、頻率,可以根據自己經濟狀況、生活需求和家庭共識來調整。有時多一點,有時少一點,都沒關係。 - 重視日常陪伴
陪爸媽吃飯、散步、看電影、聊聊天,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陪伴。有空的時候,問問爸媽今天過得怎麼樣,多一點互動,親情的溫度就會自然累積。 - 主動協助家務與財務
幫忙家裡買東西、訂保健食品、安排健康檢查,或協助父母處理銀行、保險、帳單等瑣事,這些行動都很實際。 - 多跟家人溝通
坦誠和家人聊聊彼此的想法與期待。遇到問題,主動討論,讓孝親這件事不會變成壓力。 - 保持彈性,不設限形式
可以現金、可以禮物、也可以是陪伴和服務。每個家庭有自己的步調,找到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最重要。
結語:讓孝親費回到生活
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相處方式。對有些人來說,孝親費就是金錢上的幫忙,讓爸媽在生活上多一份安心;對另一些人而言,孝順可能是一句關心、一頓飯、一次陪伴,甚至是在父母需要時,幫忙解決某個小麻煩。與其焦慮「孝親費給多少才算夠?」或是糾結「孝親費一定要給嗎?」更重要的是,在自己有能力的範圍內,自然地把心意傳達出去。因為真正能讓父母感到溫暖的,不是數字的大小,而是那份願意付出的心。最後我發現,這些日常裡的小小付出,就是我們家人之間最真實、最貼心的連結。
【延伸閱讀】
Q&A:常見的孝親費問題整理
Q1. 沒有每月固定金額可以嗎?
很多家庭其實都會彈性調整,只要彼此習慣,固定或不固定都可以。
Q2. 剛出社會、經濟壓力大怎麼辦?
先照顧好自己的基本生活,等狀況穩定後再回饋家人。可以用小額現金或實際陪伴慢慢開始。
Q3. 父母希望更多現金怎麼辦?
可以試著溝通彼此的狀況。讓家人知道自己的收支壓力,也聆聽父母的想法,尋找彼此都舒服的平衡。
Q4. 兄弟姊妹怎麼分擔孝親費?
建議大家坦誠討論,依照各自能力和需求分配,找到對家庭最適合的方式。
Q5. 孝親費只靠紅包可以嗎?
除了現金,其他陪伴、協助、服務也很重要。讓心意有多種形式,家庭氣氛會更輕鬆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