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漫威宇宙」,如何成就復仇者聯盟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揭秘「漫威宇宙」,如何成就復仇者聯盟

2019 年 6 月 8 日

 
展開

只有對漫威一無所知的人,才會驚訝於《復仇者聯盟 4》創下的預售紀錄。美國線上售票網站 Fandango 表示,僅僅只用了 6 個小時,這部電影就刷新了之前由《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創造的單日預售紀錄。AMC 院線的伺服器在開啟預售當天,經歷了 10 倍流量而宕機。但其一天之內的預售額仍然比《原力覺醒》高出 50% 以上。

而在中國,截至 2019 年 4 月 21 日,它的預售票房就已經超過了 5 億元。在還未上映前,它的票房就已經排到了中國影史的前 180 位,並且這個數字還會進一步刷新。

目前為止,全球影史票房紀錄仍然由 2010 年的《阿凡達》保持,但人們大多相信《復仇者聯盟 4》終究將打破這個 27.88 億美元的紀錄。不過,就算最終沒有做到這一點也無礙,過去十年也早已經見證了《復仇者聯盟 4》所屬的漫威電影宇宙成為 21 世紀以來最成功的電影產品類型。

從 2008 年的《鋼鐵人》開始算起,截至 2019 年 3 月的《驚奇隊長》,漫威電影宇宙一共推出了 21 部電影,累計全球票房達到 185 億美元。而在經過通貨膨脹調整後,這 21 部電影的累計北美票房也超過了老牌的《星球大戰》、《007》等系列,在短短的十年時間內,成為最賺錢的電影產品。

在可以考證的媒體記載中,電影宇宙這個概念最晚在 2006 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漫威提出,將首先拍攝一系列單體英雄電影,在非漫威粉絲群體中獲取了一定的認知度之後,再拍攝一個將這些英雄集結在一起的複仇者電影。2007 年《紐約時報》的另一篇報導隨即顯示,儘管當時他們只公布了《鋼鐵人》和《無敵浩克》兩部電影,但已經有超過 10 部電影出現在他們的項目列表中。

當時幾乎沒有人意識到,漫威電影宇宙會改變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走向。在 2007 年,《蜘蛛人》三部曲正式收官,《哈利波特》系列推出到第六部,《加勒比海盜》推出續集,《變形金剛》初出茅廬。就連《紐約時報》也只是將漫威電影宇宙看成是又一個類似的超級大片系列(Mega-blockbuster Franchise)。

而在四、五年前,漫威電影宇宙的力量也更多被解讀為由 IP 賦予。這個自 Intel lectual Property 而來的縮寫,大體是指這樣一種東西,創造一個米老鼠這樣的形象,在圈粉之後,把它開發成電影、電視、樂園、玩具、衍生品等。

時至今日,在《復仇者聯盟 4》即將到來的當口,人們才逐漸意識到,漫威電影宇宙的大片並不完全來自於超級大片系列,也不來自於 IP。作為一種特殊的,並且尚無人能夠複製的電影產品,漫威電影宇宙至少在如下幾個方面與此前的電影形成差異。

首先,漫威電影宇宙有一個完整而連貫的劇情。這個劇情並不是如前所述那樣,簡單的用多部電影分別介紹每一個超級英雄,再將他們收攏到復仇者聯盟當中。從 2011 年的《雷神索爾》開始,一條關於無限寶石的線索開始串聯起所有的電影,並最終在《復仇者聯盟 3》中呈現了一個關於反派滅霸如何收集所有 6 塊無限寶石,並最終以此消滅宇宙中一半人口的故事。

《復仇者聯盟 4》正是這一以無限寶石為核心的故事的大結局,所有的超級英雄如何在極其不利的狀況下扭轉局面。在這個意義上,整個漫威電影宇宙如同一部在大銀幕上播出了 10 年的電視劇,吸引觀眾一次又一次買票入場追劇。

而這是此前的超級大片系列都未能做到的事情。《007》系列中,詹姆斯・邦德不斷拯救世界;《變形金剛》中,人類與塞伯坦星人心生齟齬。但每一個系列的各個電影之間,只存在時間的先後和人物的連續,並不存在情節上的連接。倒是《哈利波特》和《神鬼認證》系列有著與漫威電影宇宙相似的主線劇情,只可惜他們都受制於原著小說的規模,而失去了進一步延展的空間。

其次,漫威電影宇宙有著極其嚴格的品質控管,生產出了近似的但卻能夠保證在水準線之上的電影。從 2014 年的《蟻人》之後,這一趨勢就越來越明顯,甚至出現了在《雷神索爾 3》和重啟的《蜘蛛人》中兩位主角都被質疑 “如​​果失去了裝備就失去了力量,那麼就一文不值” 這樣的雷同台詞。

如今觀眾已經很難記住每一部漫威電影的導演都是誰。《雷神索爾 3》的塔伊加・維迪提、《驚奇隊長》的安娜・波頓和瑞安・弗雷克似乎都沒有在觀眾心目中建立太多的認知度,就連要衝擊《黑豹》的瑞恩・庫格勒也很難說能夠以此建立自己的品牌認知。他們所享有的待遇與《變形金剛》的邁克爾・貝,憑藉《007》成名的薩姆・門德斯也是天差地別。

收入線式生產電影的背後,是漫威將製片人中心製發展到極致的產物。從《雷神索爾》開始,漫威電影宇宙的掌舵人有且只有一位,那就是如今的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Kevin Fiege)。他為所有的電影制定大致情節以及風格,並且尋找適合的導演,例如《奇異博士》中模仿《全面啟動》的視覺效果,就是費奇主導之下的產物。

第三,漫威電影宇宙還強調每一個單體英雄人物的人設。在此,一個最好的對比即是漫威的老對手 DC。2016 年繼《超人:鋼鐵英雄》之後,DC 推出了《蝙蝠俠對超人》,以期用兩個超級英雄明星來迅速籠絡觀眾。然而,在沒有明確鋪陳兩個角色的基礎之上,這部在開發時就強調戲劇和衝突的電影,只惹來大部分觀眾對於劇情的反感的吐槽。

相比之下,漫威電影宇宙卻是將塑造人物放在第一位。這當中固然有一定的外部因素,在 2008 年漫威最受歡迎的英雄,包括蜘蛛人、X 戰警、浩客,都不在漫威自己手中,他們需要告訴觀眾鋼鐵人、雷神到底都是誰。但反過來,確立了一個具有魅力的超級英雄形象,就如同確立了一個新時代的偶像,能夠源源不斷地將粉絲納入其中。

正因為漫威電影宇宙與傳統意義上的超級大片系列存在著以上諸多的差異,在商業產品的層面上,漫威電影宇宙與超級大片系列已然完全不同,因此也只有一個完全不同以往的機制,才能保證一個電影宇宙的正常運轉。

在過去很多年內,好萊塢奉行綠燈委員會的機制。通常情況下,一位製片人會先尋找劇本,開發成一個項目,然後經由多位製片廠高層組成的綠燈委員會審查放行。這一過程通常會經歷多次,從項目開發到劇本定稿,綠燈委員會會在項目的不同階段多次介入。在這個機制下,擁有最終決定權的往往是高官們,而非開發項目的製片人。

在迪士尼(Walt Disney, DIS-US)(Walt Disney Co, DIS-US)也有這樣一個近似的機制,不過除了迪士尼 CEO 和兩位電影部門的負責人以外,費奇本人在漫威電影上也擁有巨大的話語權。在擁有足夠權力的情況下,費奇也就擁有了能夠為所有的電影系列進行長期規劃的能力。

而在外界看來,費奇所擁有的權力十分寬廣。在創意方面,他與羅素兄弟、詹姆斯・古恩等導演合作。在製片領域,則有路易斯·德斯帕西多和維克多利亞·阿隆索作為助手。在每一部電影中,他們會在劇本完成後,尋找演員和導演。在這個過程中,“儘管費奇確實需要向霍恩和迪士尼匯報,但很清楚的是,漫威電影宇宙的規模,以及在創意層面的決定,都在他個人的掌控範圍內。”

費奇並非從一開始就獨攬大權。早期的幾部電影就有其他的製片人署名。而在 2015 年之前,漫威內部也另有一個包括費奇在內的六人委員會一同對所有的電影進行指導。然而,一場權力鬥爭之後,費奇被賦予了直接向迪士尼電影負責人艾倫・霍恩(Alan Horn)匯報的權限,委員會被徹底架空。

至此,漫威電影宇宙幾乎所有的電影都只有費奇一個人掛著製片人的頭銜。為數不多的例外包括《蟻人 2》和《蜘蛛人》,後者還主要是因為需要與握有版權的索尼(Sony Co, 6758-JP)合作,所以有了前索尼影業旗下電影部門負責人艾米・帕斯卡(Amy Pascal)的署名,漫威影業負責人凱文・費奇無疑是好萊塢如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相比起超級大片系列,漫威電影宇宙擁有更長的生命力。21 部電影之後,依然能夠迎來《復仇者聯盟 4》這樣一個票房高峰。而傳統的超級大片系列,一般到了五部左右,就會出現頹勢。此外,漫威電影宇宙的票房表現也更加穩定。即使不算幾部復仇者聯盟系列,剩下的電影平均全球票房也達到了 7.5 億美元。這也是大部分超級大片系列所無法企及的數字。漫威電影宇宙能夠為製片廠帶來更豐厚、更有保障的收益,它是好萊塢如今最保險的電影產品。

在這個意義上,從超級大片系列到漫威電影宇宙,這可以算是好萊塢在推出的電影產品類型上的演進,一種在商業維度上的演進。而這種演進背後的動力,如同《好萊塢電影》作者理查德·麥特白在追溯好萊塢的商業發展時所說,好萊塢始終是一個嚴格的經濟體,電影只不過是他們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工具。

好萊塢在歷史上一直在尋找類似於漫威電影宇宙這樣的公式以保證自身的收益,而這種公式以什麼樣子呈現在觀眾面前,也通常是好萊塢在當時當刻處境的產物。

1920 年代,好萊塢逐漸在加州南部成型。在那個黃金年代裡,好萊塢能夠掌握製片、發行、到放映的整個電影產業鏈。再加上當時的娛樂方式單一,人們只能在電影院中獲得短暫的脫離現實生活的快樂。因此,好萊塢並未面臨太多的競爭,他們需要滿足的只是觀眾喜新厭舊的口味。

製片廠體制應運而生,好萊塢搭建起巨大的攝影棚,如同收入線一般開始生產影片。他們通常只需要確定一個電影類型,編劇迅速炮製出劇本,導演按照劇本製定拍攝方案,製片廠下屬的演員、美術、攝影、燈光各就其位。

在那個年代,製片廠每年可以出產 500 多部電影,而 2018 年六大製片廠中產量最多的華納兄弟僅有 34 部。如此眾多的電影,也同樣需要炮製出一個賣點,而這個賣點最終就被確定為好萊塢的明星。諸如葛麗泰・嘉寶、瓊・克勞馥、亨弗萊・鮑嘉等就是當時的產物。

那是好萊塢最無憂無慮的年代。但在之後將近 100 年時間內,好萊塢在發行和放映端不斷被削弱。先是 1948 年的派拉蒙(Paramount Group Inc, PGRE-US)法案,將影院從好萊塢製片體系中剝離。1950 年代開始,好萊塢的發行環節一步一步受到電視、錄像帶、DVD、以及現在互聯網的衝擊。

因此,對於製片廠來說,他們再也不能像 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那樣如同收入線一般生產電影。他們需要找到一種降低風險、提高利潤的方式,也就出現了好萊塢電影產品的演進。

1960 年代,好萊塢熱衷於新技術。他們試圖用寬屏以及華麗的舞台背景,探索剛剛興起的電視所不能企及的視覺效果。1970 年代,模型特效和電腦特效都逐漸成熟,《大白鯊》、《星球大戰》開啟了人們早期對於大片的認知。1990 年代,電腦特效開始變得價格低廉,促成了製片廠對於視效大片的依賴。

2000 年前後,為了進一步降低觀眾的觀影門檻,基於小說、漫畫、或者是既有電影的翻拍促成了 IP 這個概念的誕生。它基於這樣一個邏輯,觀眾熱愛《魔戒》,也就願意在大銀幕上再看一遍魔戒的故事。

從以明星作為賣點的收入線電影,到電腦特效製作出來的視效大片,再到基於 IP 的各種改編,觀眾能夠看到的電影不斷隨著這樣一種商業的邏輯演化,而漫威電影宇宙不過是其最新產物。漫威電影宇宙理所當然地結合了之前所有電影產品類型的優勢,視效大片的部分自然無需多言,超級英雄之所以超級,就在於他們比史泰龍、施瓦辛格之流擁有更強大的毀天滅地能力。

漫威本身就是一個大 IP,漫畫改編最核心的受眾永遠是那些漫畫迷。他們並不忌諱漫畫粉絲利用過去幾十年累積下來的漫畫素材去為非粉絲做科普。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將電影內容與漫畫做對比,並且揣測後續電影劇情發展的都不在少數。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粉絲的科普,漫威電影宇宙之於普通觀眾的接受門檻只會更高。

較少提及的則是漫威電影宇宙與明星之間的關聯。小羅伯特・唐尼、克里斯・埃文斯固然都是明星,但他們能夠獲得如今的地位是因為他們出演了鋼鐵人和美國隊長。是這些角色賦予了這些明星以人設,而並非如同傳統明星制那樣,圍繞著明星的人設來打造電影。真正屬於漫威的明星,是鋼鐵人和美國隊長這樣的角色,而非演員本身。

正如曾經有多個角色在漫畫中都成為了美國隊長一樣,漫威電影宇宙中的演員可以更換,但角色永遠存在。滅霸的演員就曾經由達邁(3645-TW)・波蒂埃換成了喬什・布洛林,而《復仇者聯盟 3》中的紅骷髏也不是《美國隊長》中的紅骷髏。如果小羅伯特・唐尼不再出演鋼鐵人,這個角色的魅力確實可能減損,但鋼鐵人的故事仍將繼續。這便是漫威電影宇宙相較於傳統明星制的一大優勢,它能夠更好的利用角色,而不用擔心角色因為演員的離開或者是其他的負面新聞而失去價值。

再結合此前提及的漫威電影宇宙的另外兩個特點–一個連貫的整體劇情,以及更完善的電影質量把控,漫威電影宇宙進而能夠將觀眾都圈進自己的這個產品體系當中。

漫威電影宇宙取得成功之後,很多其他製片廠想要效仿。但迄今成功的電影宇宙仍然只有漫威,原因就在於他們做宇宙的方式並沒有如同漫威一樣演進,而仍然沿用了大量古典的手段。2017 年 5 月環球影業宣布推出闇黑宇宙,將木乃伊、吸血鬼、弗蘭肯斯坦等怪物網羅其中。一個月後,黑暗宇宙的第一部影晶片映,由湯姆・克魯斯出演的《新木乃伊》。然而,湯姆・克魯斯被證明是一個糟糕的選擇。

成名於 1990 年代的湯姆・克魯斯是如今好萊塢僅剩的傳統意義上的明星,他為自己塑造了人設,並且極大干預電影的拍攝。除了將自己的御用編劇和導演克里斯托弗・麥奎裡帶到《新木乃伊》中,《綜藝》的報導還指出,他對於全片有不同尋常的控制力,並且對劇本、導演、後期都有著極強的干預。最終成片變成了湯姆・克魯斯的個人秀,招致差評無數。

明星制得以成功的關鍵在於,1940 年代好萊塢掌握著強大的發行和放映體系,才使得明星能夠成為一個賣點。如今,發行體系崩潰了,任何一個明星都無法單獨支撐起票房,更何況是一個需要整體規劃的電影宇宙。

華納兄弟的 DC 擴展宇宙則以另一個方式遭遇到了挫折。在它的早期階段,扎克・施耐德是掌舵之人。他被認為是一個帶有作者意識的導演,並根據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規劃蝙蝠俠、超人、以及之後正義聯盟的劇情。

以導演創作為中心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是 1970 年代新好萊塢的做法。在當時,製片廠自身創作發揮效果,反倒是具有一定作者性的導演擁有一定的市場號召力,因此製片廠賦予了導演極大的話語權。然而如今的觀眾追求電影的娛樂性,導演的作者表達並不被認可,而追求利益的製片廠可以隨時剝奪導演的創作權。在多部電影的挫折之後,華納兄弟也順勢剝奪了扎克・施耐德的權力,將其放逐。

在這個意義上,只有漫威電影宇宙抓住了當代娛樂的一些核心。觀眾需要一些強烈的娛樂刺激,於是就用​​嚴格的收入線作業,批量生產出一些水準線之上的電影。觀眾並不容易保持長期的關注和興趣,因此用一條相對完整且有懸念的故事線告訴觀眾,這一部的故事與下一部有所關聯。

漫威電影宇宙塑造的鋼鐵人、美國隊長人設成為了當代粉絲的精神偶像。在某種程度上,漫威電影宇宙又迎合了一部分亞文化衍生出來的需求,如在洛基這個人設大獲成功之後,加強了雷神與洛基兄弟情深的感情線。

所有這些東西合在一起,才構成漫威電影宇宙,也是明星制、視效大片、IP、英雄集結這些概念不能完全解釋其成功的原因。不過,這也並非意味著萬無一失。所有試圖尋找娛樂產品成功公式的做法都有一個根本性的矛盾,觀眾的變化遠比任何一個事前的策劃都要快。

從過去兩年的好萊塢來看,驚悚片、恐怖片逐漸成為一個新的在市場上受歡迎的電影類型。而對於漫威來說,《蟻人》、《奇異博士》這些新加入的超級英雄的北美票房表現也並不如老牌的《鋼鐵人》、《美國隊長》理想。

隨著《復仇者聯盟 4》的上映,漫威電影宇宙也來到了自己的第一個關卡。如果說這部電影相當於漫威電影宇宙第一季落幕,那麼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它會像很多演了幾季以後被砍掉的電視劇那樣,進入一個由盛而衰的周期嗎?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