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俄羅斯歷史:雪地裡的戰鬥民族」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俄羅斯歷史:雪地裡的戰鬥民族」

2020 年 3 月 5 日

 
展開

俄羅斯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橫跨歐亞兩大洲,是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 1,710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占地球陸地面積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九大的國家,擁有 1.46 億人口,其中 77% 居住於較為發達的歐洲部分。俄羅斯國土覆蓋整個亞洲北部及大部分東歐,橫跨 11 個時區,涵蓋廣泛的環境與地形,並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面積與世界約四分之一的淡水湖泊。

巍立寒風中的漠漠大國

俄羅斯聯邦跨越了歐亞大陸的北部大部分地區,地勢及氣候變化多端。全境大部分地區屬於平原,特別是歐洲部分以及亞洲的西伯利亞地區。南部平原大部分是寬廣草原,而北部平原則大部分是森林地區,山脈多集中在東部太平洋沿岸及南部邊境,例如大高加索山脈。比較中央的烏拉爾山脈是歐洲和亞洲的主要分界線,但因屬於古褶曲山,山勢低矮,地形起伏不大。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與寒帶區域,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溫差普遍較大,1 月平均溫度為攝氏 5 度到零下 50 度,7 月平均溫度為攝 0 度到 27 度,而年降雨量平均為 150~1,000 毫米。俄羅斯由西至東大陸性氣候逐漸加強,冬季漫長嚴寒,各地氣候差異明顯:西部平原氣候較溫和,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西伯利亞地區冬季則非常寒冷,大部分屬於寒帶針葉林氣候。北冰洋沿岸則是極地苔原氣候,太平洋沿岸屬季風氣候。

虔誠的東正教信徒

俄羅斯 2019 年的估計人口為 1.46 億,人口總數雖大,但由於俄羅斯聯邦幅員廣闊,所以人口密度較低。大部分人口主要聚集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烏拉爾山脈地區以及西伯利亞的東南部。俄羅斯內也有許多民族,主要為俄羅斯族占總人口 77%,其餘的民族為韃靼族(3.8%)、烏克蘭族(1.4%)等 120 多個少數民族。 

俄語是俄羅斯唯一的官方語言,是斯拉夫語系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主要在俄羅斯、前蘇聯其它成員國使用。俄羅斯宗教中,因俄羅斯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不設國教,民眾各自有信仰,最主要的宗教為基督宗教的東正教(其餘為天主教、新教),以及伊斯蘭教和佛教等。

穿越千年的斯拉夫民族

俄羅斯的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基輔羅斯則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起源於 7 世紀上半葉,根據史學家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 3 個現代東斯拉夫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自西元 988 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拜占庭文化與斯拉夫文化融合的序幕,逐漸形成占據未來 700 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基輔羅斯最終解散分化為眾多公國,被蒙古人(中國元朝)逐一擊破,並均在 13 世紀成為欽察汗國的一部份。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人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最後建立了沙皇俄國,從 16 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到 17 世紀中葉成為全球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在 18 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最終稱帝建立俄羅斯帝國成為歐洲列強之一。1861 年,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度(註一),隨後農民不斷增加,對土地的需求也不斷增長,迅速加大革命的壓力。從廢除農奴制度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推出 1906 年憲法和國家杜馬(註二),意圖極大化地改革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狀況,只是沙皇依然沒有意願放棄獨裁統治。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二月革命終於在 1917 年爆發。俄羅斯帝國被革命推翻建立了俄羅斯共和國。但很快地,蘇聯共產黨在列寧的領導下以全球首個共產政權摧毀俄羅斯共和國,成立了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不久,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註三)亦就此成立。在列寧和其後繼者史達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成為冷戰中的紅色超級大國。1991 年蘇聯解體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 15 個共和國從原蘇聯獨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通過修憲改制為俄羅斯聯邦,成為原蘇聯的唯一法理繼承國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總統制。

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烏克蘭間的愛恨情仇

 1991 年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三國各自成為獨立的國家,在許多俄國人的眼中,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就是他們的同族。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的關係的確情同手足,然而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卻是時好時壞,2013 年以後甚至發展成兵戎相見的局面。為何三個文化相近的國家,彼此間的關係卻是大相徑庭?史出同源的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其中又有怎麼樣的愛恨情仇? 

其中的歷史關鍵在於蒙古!13 世紀初,蒙古人的入侵成為了三族的分水嶺,從蒙古人占領基輔羅斯開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亦趁火打劫侵佔土地。於是,羅斯人分成了三部分:蒙古治下的羅斯人、立陶宛治下的羅斯人、波蘭人治下的羅斯人。 

  1.   蒙古人統治下的羅斯人(現俄羅斯):
    蒙古統治時期,羅斯人經過幾個世紀的忍辱負重,而後建立莫斯科公國。與元朝統治中國一樣,蒙古人在俄羅斯除了留下了集權制度,對俄羅斯的語言、文化、血統等影響甚少。莫斯科公國崛起後俄羅斯人一直自視為羅斯文化的正統傳人,即「大俄羅斯」,也是當代俄羅斯國家的起源。
  1.   立陶宛統治下的羅斯人(現白俄羅斯):
    當俄羅斯民族承受著蒙古壓迫的同時,立陶宛趁火打劫搶占了廣大羅斯人的土地。由於立陶宛人對占領地區的羅斯人宗教和習俗干涉的非常少,再加上這部分羅斯人從來沒經歷過蒙古人的摧殘,所以這幫羅斯人認為自己是最純潔的羅斯人,因此自稱為白俄羅斯人,與俄羅斯的關係很近。
  1.   波蘭統治下的羅斯人(現烏克蘭):
    波蘭與俄羅斯是世仇,當蒙古人來到羅斯後,波蘭也趁機占領了羅斯人一部分土地。從西元 13 世紀到 17 世紀,這群羅斯民族後裔被波蘭人統治了 400 年,400 年來波蘭人不遺餘力地試圖改變羅斯人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由於這部分羅斯人居住在古羅斯國家的邊疆,因此被稱為邊疆人,亦稱小俄羅斯人,演變至今成為現在的烏克蘭。相對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對古羅斯的繼承較少,受波蘭文化影響較大,因此也跟俄羅斯的關係相對疏遠。

而 2014 年爆發的克里米亞危機(註四),可以說是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間歷史積怨的爆發點。不僅是克里米亞,烏克蘭的地理位置造成它一直以來都是歐盟與俄羅斯兩強之間角力的戰場,整個國家內也分成親歐與親俄兩派勢力,烏克蘭的政治紛擾幾乎都是源自於此。最終,烏克蘭革命(註五)在 2013 年全面爆發,這也是導致後來克里米亞危機的成因之一。

克里米亞原先雖然是烏克蘭的自治區,但人口卻以俄羅斯人為主,對烏克蘭並沒有歸屬感,反而比較認同俄國。2014 年,親歐派掌控的國會通過總統彈劾案,當時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正式下台。但克里米亞對新政權不滿,當地議會轉而請求俄國派兵維護秩序。俄國總統普丁抓住機會出兵,很快佔領機場、議會等重要地點。隨後克里米亞發動公投,壓倒性通過「脫烏入俄」,並且在投票兩天後跟俄國正式簽署協定,成為俄國的一部份。

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其實有項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是同樣位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的烏克蘭直轄市塞凡堡。塞凡堡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主要駐紮港口,每年俄羅斯需向烏克蘭支付一億美元的租金,加上此地是俄羅斯穩固地中海、巴爾幹半島、中東地區影響力的戰略要地,因此克里米亞半島擺脫烏克蘭的統治,俄羅斯是最大受益者。

而西方各國對於此事件予以譴責,認為這是非法併吞烏克蘭領土,違反俄羅斯簽署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上有關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性的部分。克里米亞危機導致當時的八大工業國組織其他成員國暫時凍結俄羅斯會籍,而後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美俄關係與歐俄關係也自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後一直得不到改善。

(資料來源:俄羅斯政府官網、經濟部台商服務網、維基百科、關鍵評論網、每日頭條網站)

註一:農奴制是一種在封建制度下、特別是莊園制度下的與農民地位相關的奴役制度。農奴制度主要發展在歐洲 10 世紀中世紀中期,持續到 19 世紀中葉,以財務束縛或變異的奴隸制為條件對農民實行奴役。農奴以自己的勞力,在國有或莊園主的土地工作,以換取保護和公正,以及在該土地上額外開墾耕作以保證自己的生計。

註二:國家杜馬(「杜馬」源於俄文的Дума;意為「思考」。)是俄羅斯的下議院,為俄羅斯聯邦會議(國會)兩個構成機構之一,設有 450 個議席。國家杜馬是俄羅斯的常設立法機構,主要負責起草和制定國家法律。參加議員的資格為最少 21 歲以上的公民,任期五年。

註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是一個存在於 1922 年至 1991 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涵蓋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1991 年 12 月 25 日,蘇聯解體為十五個國家,分別是現在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摩爾多瓦、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註四:克里米亞危機指的是,2014 年 3 月國際承認屬於烏克蘭領土的克里米亞,被併入了俄羅斯聯邦。克里米亞族群結構原以俄羅斯人為主,但蘇聯解體後卻要離開比較相似的俄羅斯,隸屬於沒有太大關聯的烏克蘭領土,克里米亞的不滿情緒迅速升高,在 1992 年 5 月 5 日就曾透過議會宣布獨立,與烏克蘭戰爭一觸即發。當時是在俄羅斯的調停下,烏克蘭同意成立「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主權仍屬烏克蘭,才暫時安撫克里米亞的情緒,但並未真正解決問題,也埋下後來危機的種子。2013 年的烏克蘭革命運動正好成為契機,2014 年俄國出兵併入克里米亞,自 2014 年 3 月 18 日併吞之後,俄羅斯事實上接管了該領土,建立克里米亞聯邦管區。

註五:烏克蘭革命,又稱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是烏克蘭親歐派在基輔展開的反政府示威,2013 年 11 月 21 日開始,至 2014 年 2 月國會投票通過解除總統亞努科維奇職務後結束。主要起因是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中止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而強化和俄羅斯的關係。另外總統亞努科維奇 2014 年 1 月 17 日簽署新法,禁止幾乎所有形式的抗議活動,再度引發民怨。因此抗議群眾要求政府和歐盟簽署協議、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選舉。根據人權組織宣布,在佔領期 93 天中,示威鎮暴造成至少 125 人死亡,1,890 多人受傷,還有 65 人失蹤。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