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亞洲首富李嘉誠正式退休,看李超人的商業奮鬥史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獵雲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獵雲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亞洲首富李嘉誠正式退休,看李超人的商業奮鬥史

2018 年 3 月 25 日

 
展開

從 12 歲出道至今,李嘉誠從來沒有真正停下來休息過。90 歲的他雖然還是跳動著不老的心,但也確需要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留給商業之外的世界了。

去年 6 月 20 日,《華爾街日報》就傳出李嘉誠將於 90 歲生日之前退休。今天,這個傳言成了真實。

要做香港最大

李嘉誠 1928 年生於廣東潮州一個書香家庭,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父親李雲經是小學校長,母親莊碧琴是大家閨秀,還有兩位伯父東渡日本獲過博士學位。

1940 年,李嘉誠全家前往香港,寄居在舅舅的鐘錶行,12 歲的他從學徒開始自謀生計。1943 年,父親罹患肺結核辭世,已回到家鄉的母親和弟弟妹妹無法趕來,15 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和處理了父親的後事。後來回憶起這段歲月,李嘉誠將其稱為“一生中的最困難”:“15 歲的我,彷彿已經有 20 歲的心態。”

安葬父親後,李嘉誠繼續走街串巷,打工求生。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他進入一家塑料貿易公司工作,兩年內被晉陞為總經理。1950 年 1 月 1 日,李嘉誠拿出所有積蓄,又找舅舅莊靜庵借了些錢,用 5 萬港元本金在香港西環創立了“長江塑料廠” — 一間100多平方米、生產塑膠花的小工廠。

開業當天,他自信滿滿地對 20 多名員工演講:“我們公司雖小,但我懂得這一行,人家懂的,我們懂更多;我們懂的,人家未必懂。一步一步,我們一定會擴大,會一路變好,你們的收入,也會一路變好!”

一個日後富可敵國的商業王朝,就此開啟了大幕。

1958 年,李嘉誠涉足地產業,並於 1971 年成立長江地產,1972 年將長江地產改名長江實業 (0001-HK) 在香港上市。上市不久,李嘉誠就在董事會上宣誓了“要做香港最大地產商”的雄心,不幾年就超越當時香港地產業的老大 — 英商置地,成為香港最大地產企業。如今,在香港每 7 個私人住宅單位中,便有一個由長實建成。

依靠地產躋身一線企業家之後,李嘉誠快速將產業向其他行業延伸。

當時,香港各行各業基本都已由幾個巨頭企業把持,從零開始頗有難度,李嘉誠於是決定通過併購快速進入其他行業,並於 1980 年成功控股當時香港最大外資企業之一 — 和記黃埔超過 40% 的股份,成為香港華人入主外資集團的第一人。

緊接著,他又收購香港電燈集團跨入電力行業,贏得“李超人”的名號。

如今,和記黃埔已是全球最大的港口投資、發展與營運商,網路覆蓋全球 50 多個港口,同時也是全球性的電訊和網路公司,以及世界性的零售業務集團。

1986 年,李嘉誠還帶領和記黃埔成功控股了以加拿大為基地的能源公司 — 赫斯基 (Husky Energy,HSE-CA),並通過一連串動作,最終獲得赫斯基 95% 的股權,然後將其在多倫多證交所上市。這一交易,也一度被譽為李嘉誠“一生中最偉大的投資之一”。

2000 年,李嘉誠還成立了長江生命科技 (0775-HK),從事生物科技產品的研發、商品化、推廣及銷售業務。如今,該公司旗下已擁有一批在業內領先的企業和品牌。

李嘉誠也是率先到內地投資的香港企業家,30 多年來,李嘉誠和長和系已幾乎將旗下業務全數引入內地,也讓內地成為長和系除了香港之外投資比重最大的地區,以及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直到最近幾年,這一局面才有改變。

改變來自歐洲因為金融海嘯出現價值窪地,內地房地產市場一直暴漲,讓李嘉誠大舉出售內地地產業務,轉而投資歐洲公用事業,並被評論為買下了英國的人。到 2015 年,李嘉誠旗下的公司已控制英國天然氣近 30% 的市場、電力分銷 25% 的市場和供水約 5% 的市場。同時,還大規模投資當地鐵路、電訊等業務。

當初,很多人並不看好李嘉誠的這一動作,甚至以“別讓李嘉誠跑了”來曲意解讀。而今,則有越來越多人都在感嘆:李嘉誠就是李嘉誠!

與此同時,李嘉誠還將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資產合併及重組。重組後的長和集團,在全球 50 多個國家經營著上天入海的多元化業務,擁有超過 29 萬名員工,全球最大的港口和零售業務,領先的地產、基建、能源、電訊與數據人工智慧等業務。2016 財年,集團合計實現營收3730 億港元(480 億美元)。

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伴隨公司業務在全球範圍的快速發展和利潤滾滾,李嘉誠的財富和影響力也迅速倍增,成為亞洲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民營企業家,並長期保持華人首富、亞洲首富的地位多年無人動搖。

這兩年,李嘉誠多次失去華人首富的地位,但若真正以公司創造的淨利潤計算,在排行榜上超越他的後來人,恐怕依然要騎著快馬追趕多少年才能趕得上他。

知識改變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是李嘉誠深信不疑的真理。

從學徒時代就學習英文、訂閲西方英文雜誌,到  21 世紀和美國矽谷科技新貴並肩前行,李嘉誠一生學無止境,孜孜不倦。

做學徒時期,李嘉誠每天工作 10 多個小時,也都從未忘記或放鬆學習。他知道當時的香港是洋人主導的社會,必須學會英文才能求得更多的機會,因此攢錢買了本英漢詞典自學英語,後來進入塑料行業工作,他又借來《當代塑料》及西方其他專門的塑料雜誌,從中學習外語和專業知識。

李嘉誠的學習涉獵廣泛。除了英文,他也喜歡中文古書,從《曾國藩家書》《論語》《老子》等傳統中國古典裡學習到很多為人處世的哲學。

工作幾年後,李嘉誠還給自己制定了閲讀紀律:第一,不看對發展事業無用的書,即使內容再有趣味性。第二,有用的書,即使沒有趣味,也要看,而且要看出趣味和學問來。“非專業書籍,我抓重點看,如果跟我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我也會把它看完。”他說。

20 來歲開始,李嘉誠還給自己培養了一個閲讀愛好 — 看上市公司的財報。

學習,讓李嘉誠年紀輕輕就被老闆任命為經理、總經理;學習,也讓李嘉誠找到創業的機會。他創辦第一家工廠的依據就是來自長期閲讀的《當代塑料》雜誌,學習,還讓李嘉誠掌握到靠知識和資本快速壯大企業的秘訣。

在創業初期,李嘉誠就已開始投資一些華爾街上市公司的股票。每次買入一個公司之前,他都會仔細研讀他們的財報,研究他們的商業規則。華爾街上市公司的財報因此成為他的英文老師、商業教練,也是他的私人投資獲利來源。

這讓李嘉誠成為同代香港華商中對國際資本市場有更多瞭解,並擁有更廣闊經濟和經營視野的人,也讓李嘉誠找到以資本運作產業的成功密碼,從而不斷從同代香港華商中超越傳統的邊界,構建起無域的商業帝國。

“經濟的競爭,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戰爭;知識的創造與應用,是企業成敗的關鍵。”今天的李嘉誠仍然必做兩項功課,閲讀和思考。

十六字哲學

李嘉誠曾用 16 字總結自己做事的哲學: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

“好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地進行;“不疾而速”,是你早就有了謀劃,早就洞悉了事物的調理,並且早就對各種問題胸有成竹了,因此,當機會來臨便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無為而治”則要依靠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統來管理。

“對於我來說,一場最漂亮的仗,其實是一場事前清楚計算得失的仗。以上四句話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李嘉誠強調。

為在事前清楚計算得失,李嘉誠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可能發生的壞情況,然後考慮能否承擔其風險。他說,做事業一定要先想失敗,世上並無常勝將軍,一定要在風平浪靜之時,好好計劃,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

“做生意,沒有買,就要先想到如何賣。”因為這樣的審慎,從 1950 年到今天,李嘉誠從來沒有財務危機,也沒有一年交過虧損的答卷。

注意風險並不代表停滯不前。如何在風險和機會中取捨,李嘉誠的答案是 — 做足準備功夫、量力而為、平衡風險。他說:“‘審慎’也是一門藝術,是能夠把握適當的時間作出迅速的決定,但是這不是議而不決、停滯不前的藉口。”

如何在適當的時間迅速地決定?李嘉誠的經驗是,要在事前汲取行業最新、最準確的技術、知識和一切與行業有關的市場動態及訊息,才有深思熟慮的計劃,讓自己能輕而易舉在競爭市場上處於有利位置。他說,只有掌握了消息,機會來的時候,你才可以馬上有動作。這也是他的成功精髓。

李嘉誠總結,發展事業尤其要強調三點:第一,要追求那個行業最好的知識、行情訊息,以及最好的技術,且必須處於最佳的狀態;第二,努力、毅力,要用力到極致;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與人才團隊。

李嘉誠曾在汕頭大學闡述自己的管理心得和經驗。其中,他特別強調的是,要做一個領袖,而不是做一個老闆。“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在選拔管理層上,李嘉誠既不喜歡挑選名氣大並妄自標榜的“企業明星”,同時也強調,“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從小在複雜環境求存的歷練,讓他能快速判斷一個人的優缺點,進而從旁引導,發揮其所長,這也成為他管理上的一大優勢。

關於李嘉誠和部屬的相處,一個故事是:當年以超過千億港幣出售 Orange 的關鍵時刻,幾乎在驚心動魄中渡過每一天的他,除了明確大方向並不斷提醒已經忙到病的陣前愛將霍建寧注意身體,沒有給霍建寧任何壓力和質疑,幾十、幾百億港幣的價碼都由霍建寧相機行事,即便交易尾聲時,他也是睡覺都把手機放在床邊調到最大音量,緊張到生怕錯過霍建寧彙報過來的消息。

被問到如何才能成功時,李嘉誠還強調:“我認為做人成功重要條件是讓你的敵人都相信你。曾經,有人問李嘉誠的一個對手,李嘉誠可靠嗎?對方說,李嘉誠講過的話,就算對自己不利,他還是按諾言照做,這是他最大的優點。

關於李嘉誠做人做事的作風,曾有媒體採訪他後這樣描述:訪問中,他多次強調,無論你怎麼寫都可以,但關鍵是,第一不要得罪人,第二不要惹人妒嫉。

李嘉誠在商業中,講究合作共贏,甚至自己贏得少一點,合作一個生意,賺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我只拿六分。在香港商界,李嘉誠跟幾大巨頭,一直是合作大於鬥爭,起碼明面上,里奇外外都和和氣氣。

曾在香港和一大批企業家被李嘉誠深深感動的馮侖,曾寫過一篇文章詳細介紹李嘉誠對他們的尊重和周到,並且感慨:“這就是大哥之所以成為大哥的原因,就是他的軟實力。他有一種看不到的能力……他讓每個人都舒服。”

還有一個故事是,阿里 (Alibaba,BABA-US) 計劃在香港上市時,馬雲曾經放言,阿里巴巴(Alibaba, BABA-US)如果上市成功,市值比香港四大地產商加起來還要多,並被傳為李嘉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後來,這個話傳到李嘉誠耳朵裡,還被傳媒追問聽到這話的感受。

李嘉誠的回應是:我們需要多一點人才,這只會更好,並就傳聞中馬雲對自己的評價圓場,絶不會因一句話而介懷,可能人家也誤會他。

“對民族來說,最重要是代代有傑出企業家,能夠投資社會,推動社會進步。見到成功的中國企業家,我內心只會為他們鼓掌打氣。就如朋友打高爾夫球時又遠又準,我們也會高叫一句:‘好球’”,李嘉誠說。

李嘉誠曾告訴自己的孫兒,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

“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

第三個兒子

2006 年,李嘉誠在長和系業績報導會上宣佈,未來將把 1/3 的個人財產捐作公益慈善之用,有關資產會放入其名下的李嘉誠基金會。也是在這次發佈會上,李嘉誠將他的李嘉誠基金會,稱為自己的“第三個兒子”。

李嘉誠的“第三個兒子”誕生於 1980 年。

當時李嘉誠感覺到,中華民族傳統的慈善方式,對推動社會整體進步作用有限,因此他決定成立專業化持續營運的慈善基金會,併為其確立三大核心策略:培育奉獻文化、推動教育改革、支持醫療發展。

經商賺了錢,如何做慈善?每個企業家都會有不同答案。李嘉誠的慈善重心,一為教育,一為醫療,皆與其親身經歷有關。前者是因為他不希望有孩子像他一樣小小年紀就輟學,後者則是由於他想讓窮苦人也能避免自己父親那樣的悲劇。

至今,李嘉誠在教育和醫療領域的代表性公益慈善項目已包括: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捐資的公立大學 — 汕頭大學;興辦了中國第一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 — 長江商學院;與教育部共同啟動了“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廣東成立了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創辦汕頭大學醫學院、捐資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在劍橋大學捐建李嘉誠中心,以及眾多希望小學等等項目……

目前,李嘉誠基金會對教育、醫療、文化及公益事業的捐款超過 200 億港元,橫跨全球 19 個國家及地區,其中 87% 用於支持大中華地區項目。

在被“別讓李嘉誠跑了”困擾的那段歲月,前往美國接受腰椎狹窄症手術的李嘉誠,因擔心手術發生不測,還在手術前特別對家人囑咐,無論內地有什麼樣的評價,李嘉誠基金會 80% 的項目都必須聚焦大中華地區。

2007 年 5 月,美國《時代》雜誌評出當年全球最有影響力人士,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一項分別給了東西方兩個最富有的人 — 一個是微軟 (Microsoft,MSFT-US) 總裁比爾·蓋茲,一個就是李嘉誠。

2012 年 5 月 25 日,李嘉誠首度公開了自己對財富和事業的傳承計劃:其龐大家族企業“長和系”超過 40% 的股權,以及加拿大上市公司赫斯基能源 35% 的股權,將移交給長子李澤鉅;次子李澤楷將獲得“超過其現在身家數倍的資金支持”。

同時,他再次明確了“第三個兒子” — 李嘉誠基金會將獲得自己 1/3 的資產。

按“富比士富豪榜”公佈資料顯示,這筆 1/3 資產規模高達 100 億美金之巨,也是華人社會最大規模的私人公益慈善基金。

但相比教育、醫療等實際的慈善貢獻而言,李嘉誠對慈善事業更大的貢獻還在於:他當初對基金會確定的另一個目標,也是被他排在首位的目標 — “培育奉獻文化”:鼓舞和引領越來越多有力量的人在成就自我的同時造福社會。

奮鬥是永恆的信仰

最近 10 年來,李嘉誠似乎比他過去大半輩子都更擁抱年輕,也更時髦。作為一個企業家,這種年輕體現在他對最前沿產業的關注、投資和推動上。

在華人社會,除了台灣那位唸過哈佛、麻省、史丹佛,本身就在科技前沿的張忠謀先生 (當今全球市值最大半導體企業台積電(2330-TW)創始人),再也找不出像李嘉誠一樣,將近九十高齡還在科技產業最前沿潮頭挺立的人。

李嘉誠至今堅持閲讀高科技產業趨勢和動態的資訊及著作,堅持與創新創業前沿的年輕人溝通交流,並肩前進,這也是他讓自己年輕的一個方法。

他說,今天的科技正大力推動著各行各業的改變,而他則常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若今天這個行業能重新開始,我們會以今天的模式運作嗎?”

最近 10 年來,李嘉誠已通過旗下的私人投資公司 — 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累計投資超過 70 家最前沿的科技企業。其範圍涵蓋網路、虛擬實境、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3D 列印等領域,他對人造雞蛋、人造牛肉、節能燈、情緒識別、汽車 3D 列印等領域的投資,更一度成為熱聞和產業風向標。

對於當今鼎鼎大名的世界性科技公司 Facebook (Facebook,FB-US)、Skype、Siri,李嘉誠都是重要的投資人之一。其中,僅僅上市前已累計投資並持有約 3% 股份的 Facebook,就為其賺到了數百億元人民幣的淨回報。

2017 年 5 月下旬,89 歲的李嘉誠還投資了 29 歲的王思聰鬧騰得最歡的事 — 電競,以超過5000 萬美元投資了遊戲設備公司 Razer (雷蛇)。

這筆投資的幾天後,李嘉誠興緻勃勃地坐在電腦前,全程觀看了王柯潔與 AlphaGo 圍棋大戰的最後一戰,並與 AlphaGo 的開發者 — DeepMind 公司的兩位創辦人 Demis 和 Mustafa 會面,虛心地向他們請教關於人工智慧的種種問題。

報導稱,在此過程中,李嘉誠一邊全神貫注地傾聽,一邊一絲不苟地做筆記,並且好幾次被兩位科技新貴的講解觸動,激動地站起身來。而開發了 AlphaGo 的 DeepMind 也正是李嘉誠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一個成功投資案例。

據華商韜略統計,到 2017 年年中,除 DeepMind,李嘉誠還在人工智慧領域投資了至少 5 家擁有核心技術的新興企業。對這個被預言即將改變世界的嶄新領域,90 歲的他比很多八零後、九零後還要敏感並有興趣。

因此,可以預見,即便是退休了,李嘉誠多半也會退而不休,繼續為長和,為李家的日不落商業帝國的傳承,為更多人和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有些人是真正生命不息,就奮鬥不止的。這跟財富,跟榮譽,跟寵辱統統無關,活著就要奮鬥,是他們融入血液,滲進細胞,甚至要帶上天堂的信仰。

獵雲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獵雲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獵雲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