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吝嗇鬼和揮霍者通常會結婚,那麼就得問這個重要的題目:「吝嗇鬼/揮霍者的婚姻生活會呈現什麼樣貌?」如果照邏輯來看,吝嗇鬼和揮霍者會一拍即合——及前述與嫌惡特質相反的特質會有吸引力的論點。或許也代表吝嗇鬼和揮霍者的組合,能期待美好的婚姻生活。這聽起來很棒吧!讓我們回頭看西莉亞的例子。吝嗇的她和揮霍者交往,度過一段快樂時光。來看看她是否也同樣享受和這位揮霍者的婚姻生活:
我發現,我沒辦法忍受他處理金錢的方式……我們開始爭吵,大部分都圍繞著他奢侈的消費習慣。我覺得父母親雖然節儉過了頭,但我卻慢慢看出他們教導我的智慧。熱愛自由是一回事,不需要每一分錢都斤斤計較。不過,魯莽就是另一回事了。我發現保羅的行為……單純是魯莽又愚蠢罷了。
揮霍者同樣可能被吝嗇伴侶激怒。《衛報》的編輯荷莉亞特.格林(Harriet Green)曾經書寫和丈夫約翰-保羅之間的矛盾。荷莉亞特崇尚奢侈,但約翰-保羅討厭花錢:
約翰-保羅總是喜歡理最便宜又不好看的髮型。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回去找童年的理髮師,因為對方只收 5 美元(約新台幣 160 元),連小費都包了—假如你看到成果,就不會驚訝他這麼廉價了。
在我們的女兒學會說話之前,我就告訴約翰-保羅,她必須在我選擇的美髮院,好剪出適合的髮型。不久之後,我回到家時發現,約翰-保羅趁我在辦公室,用他非常不專業的剪刀技術替她剪了頭髮。
接下來整整二十四小時,我都拒絕和他說話。
為了系統性地檢視婚姻狀況,斯摩、芬柯和我請許多對伴侶(私下且個別地)完成婚姻調適測驗(Marital Adjustment Test,MAT),這是一九五○年代發展出來的經典評測方式。有些問題可說是相當直白,例如:
假如人生能夠重來,你覺得你會:(單選)
- 和同一個人結婚
- 和不同人結婚
- 不要結婚
你大概也能猜到,希望和不同人結婚,或是希望不要結婚,都不是好現象。然而,根據婚姻調適測驗開發者哈維.洛克(Harvey Locke)和卡爾.華勒斯(Karl Wallace)的說法,兩個選項仍有些微的好壞之分。你能猜到哪個比較糟嗎?每個選項都有對應分數,而總分愈高,代表婚姻的狀況愈好。如果選擇「不要結婚」,會得到 1 分,但是選擇「和不同的人結婚」卻只能拿 0 分。反之,「和同一個人結婚」則能夠拿到 15 分。這代表對婚姻來說,想要和不同的人結婚(或許你心裡已經有具體的答案)甚至比希望自己沒有結婚更糟。
幸運的是,在參與研究者之中,並沒有太多的婚姻不幸:有 84% 的夫妻,雙方都說會想和同樣的對象結婚。在其他夫妻中,則有一方(13%)或雙方(3%)對婚姻出現不同想法。和幸福婚姻相比,婚姻出現問題的夫妻在吝嗇-揮霍量表的分數差異顯著較大。分析完整的婚姻調適測驗結果時,也觀察到類似的模式:吝嗇-揮霍量表的分數差異愈大,婚姻調適測驗的分數就愈低。
接下來的問題是:異質性的夫妻在激怒對方的程度上是否相同?揮霍者的花錢行為激怒吝嗇鬼的程度,是否和吝嗇行為激怒揮霍者相同?雖然雙方都會造成彼此的痛苦,但吝嗇鬼似乎特別容易被揮霍的另一半給惹惱。我們的數據顯示,吝嗇鬼一般來說會特別希望揮霍的另一半改變消費習慣,反之則不然。這其實也不太意外,畢竟吝嗇鬼和揮霍者面對的困難不同。吝嗇鬼造成的問題是揮霍的伴侶可以處理的(應對方式包括:「好啊,如果你不買,我買。」),但當揮霍者花錢時,吝嗇的另一半卻不可能逆轉這件事。(確實,有些商品可以退貨,但花錢購買經驗是無法退費的。)
最終,我們的發現呼應了許多心理學家前輩的論點:太大的差異性對婚姻只有壞處。雖然吝嗇鬼和揮霍者乍看之下能一拍即合,但彼此的差異終將造成婚姻的難題。社會學家黛安.費洛蒙麗(Diane Felmlee)稱這意外常見的模式為「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有時,對方身上最初吸引我們的特質,卻是最終令我們嫌惡的。費洛蒙麗描述了常見的發展模式:
伴侶的其中一方最初因為「事業有成」而很有吸引力,卻很快地被視為「工作狂」,因為假如不非常努力,通常難以達到成功。又或者,其中一方的吸引力來自「個性非常善良溫和」,後來卻會被伴侶批評為過於被動……﹝而情況也可能改變。﹞例如失業可能會帶來太多不確定性,因此失業的一方會希望對方給予更多穩定性,但對方最初的魅力卻是來自「隨心所欲」的個性。
這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吝嗇鬼/揮霍者的關係中。就如同成功者的黑暗面會隨著時間浮現(例如過度工作),吝嗇鬼或揮霍者的黑暗面也(例如生活無趣,或積欠過多債務)無法永遠隱瞞。此外,隨著財務上的抉擇愈來愈嚴肅且無法避免(例如要搬到哪、小孩唸哪間學校、如何協助年邁的雙親等),曾經令人興奮或著迷的花費差異,就開始變得可憎可惡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