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提倡自由市場與個人主義的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
作者 IBD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IBD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IBD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提倡自由市場與個人主義的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

2016 年 11 月 30 日

 
展開

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主張自由市場與個人主義。傅利曼也是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最知名的鬥智對手之一;凱因斯提倡政府應該要積極介入經濟政策,在二次大戰期間獲得一定的重視。但相反的,傅利曼強調的是使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降到最低。雖然傅利曼有許多的反對者,但是他們仍對傅利曼的能力表示肯定。

不過,卻有一些先進的經濟學家認為傅利曼是“惡魔的代表”。這個月傅利曼過世剛滿十週年,前美國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勞倫斯·H·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於紐約時報中表示,“不久前,我們才都是凱因斯學派的支持者。誠實的民主黨人士會承認,我們現在都已成為了傅利曼學派的支持者。傅利曼從未參加過任何職位的競選,但他卻深深影響了全世界的經濟政策,不管在任何時代,都沒有任何人的成就能夠與之匹敵”。

傅利曼以經濟理論學家聞名,他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擔任教授時提出了消費函數理論(評估收入與消費性產品支出之間的相關性),並重新評估菲利浦斯曲線(關於就業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而獲得聲譽。

由於傅利曼在消費分析和貨幣政策的歷史與理論及證明穩定政策的成就,使他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

 天賦異稟的早年時期

傅利曼誕生於布魯克林區,他是薩拉·埃特爾(Sarah Ethel)與耶諾·紹爾·傅利曼(Jeno Saul Friedman)第四個孩子,也是他們唯一的兒子。身為猶太人的他們,遠從奧匈帝國的匈牙利地區移民到美國。

根據藍尼‧艾伯斯坦(Lanny Ebenstein)於《米爾頓‧傅利曼自傳》中的描述指出,“傅利曼一歲的時候,舉家搬到紐澤西州Rahway,耶諾在那裡開了間店。傅利曼的口語能力,在他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已展露無疑,他就讀小學的時間,比一般人早了一年。傅利曼也提早兩年就讀高中,他進入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就讀時也不過才16歲”。

艾伯斯坦寫道,“在羅格斯大學裡,傅利曼第一次接觸到學術環境與人文生活”。在大學生活裡,傅利曼得到即將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亞瑟·柏恩斯(Arthur Burns)與荷馬·瓊斯(Homer Jones)的教導;這兩位經濟學教授曾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負責制定貨幣政策。

傅利曼於1933年於芝加哥大學取得經濟學的碩士學位。艾伯斯坦表示,傅利曼認為,這段時間是“他的一生當中,獲得最多啟發的時刻”。這也讓他決定在經濟學的領域中持續探索,並且深信這將是他所處的時代中,“最重要且急切的問題”。

傅利曼在大學裡,不只與許多傑出的經濟學人才一起共事,更也遇到他的老婆-羅斯•戴瑞克特(Rose Director),他們之後也一起進行學術上的研究;在1938年他們結婚之後,育有了大衛(David)與珍妮(Janet)兩個小孩。

傅利曼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工作一陣子並作了一些的短期工作,之後他在哥倫比亞大學中取得博士學位;接著傅利曼於1946年在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院得到了工作機會,他在那裡工作長達31年之久。

嚴謹的學術態度

傅利曼在接下來的20年發表了相當多的著作。包含範圍相當廣泛的總體經濟論文、無數的書籍與一系列的影音作品。

傅利曼的著作,著重於數據統計上的呈現。前國務院秘書,現任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Stanford University’s Hoover Institution)的傑出研究員George P. Shultz,向IBD表示“他對事情的看法,不僅基於一些觀點。在他的觀點下,蘊含著他一整套完整的推理過程。所以如果你與傅利曼談論某些議題,你可以感受到這背後邏輯推理的過程”。

傅利曼和Shultz在芝加哥大學認識的時候,傅利曼正在給予尼克森(3317-TW)與雷根政府及胡佛研究所建言。Shultz表示“他對於他的工作是非常謹慎的。他只相信事實,因此直接探索事實的真相是他的風格;且他也深信,如果你無法測試你自己的理論,那麼一切就毫無意義”。

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儘管極不認同傅利曼反對政府介入經濟的論點,但他仍在2007年紐約時報的書籍回顧中,稱傅利曼為“具有深度內涵的名符其實的經濟理論學家,有許多經濟學的教授也相當地景仰他學術上的成就”。

提倡政府的力量有限

傅利曼於他最著名的著作-《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中,闡述了經濟自由對於政治自由上的重要性。其中傅利曼更也拋出一個問題“要如何避免我們所創造的政府變得像科學怪人一樣,來破壞我們原本希望它來保護的自由”?

儘管傅利曼的觀點並不是當時的主流,且也未經過美國任何主要的國家出版商審查。但傅利曼的著作相當地暢銷。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泰珀商學院(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 Tepper School of Business)的政治經濟學教授Allan H. Meltzer,也是傅利曼長期以來的同事與朋友,他表示“傅利曼的觀點是,唯有自己才能夠判別自己本身的利益。傅利曼強調的是自由與成長並重,他認為政府應該要作一些事情,從第三方的角度來影響為個人的行為;但一旦超出範圍,政府帶來的危害會比益處還來得多。這就是他的哲學重點所在”。

傅利曼的哲學與政治

傅利曼是貨幣主義學家,他相信透過控制貨幣供給量能夠穩定經濟。傅利曼甚至斷言,經濟大蕭條就是源自於貨幣供給量的下滑,這論點也影響了聯準會的政策方向。傅利曼最有名的名言是,“通貨膨脹是貨幣政策造成的現象,它無所不在,也將永遠地存在下去”,這也反應出他的觀點,即通貨膨脹是源自於貨幣供給的快速增加所導致的。

雖然傅利曼與保守派結盟,但他許多的論點卻透露出自由主義者的風格。他相信政府有提供國防、地方安全、維護財產權與提供公共產品的必要性。而他也支持學校教育券,並反對徵兵與國家證照的政策。另外,他也強力提倡自由市場。

傅利曼曾經是巴瑞•高德華(Barry Goldwater)1964年總統競選時的顧問,不過他最為人知的是他曾經擔任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的經濟顧問,並於1981年加入總統的經濟政策顧問小組之中,在這段期間他也逐漸變成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而大家對他的評價也相當地兩極化。傅利曼提倡的有限權利的小政府的觀點,獲得保守派人士的讚賞。另外,也因為他支持減少管制並反對社會福利計劃,也使得自由派人士大為不滿。

傅利曼自1977年一直到他過世為止,都是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院士。Meltzer則表示,傅利曼只會對於他有深思過的議題發表意見。

Meltzer表示,“他以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來研究這些主題,並向公眾說明他的想法。不過他並非一直都是對的,事實上也沒有人可以如此。不過,他發表的想法,也並非偶然出現。如果有人跟傅利曼談論到他還沒有仔細思考過概念時,他就不會做出任何評論。Meltzer指出,“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傅利曼在遭受到嘲諷的時候,他很少說出‘任何人負面的事情’ ”。

具有說服力的演說家

傅利曼始終能追隨潮流來發表與經濟相關的概念,例如《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的系列影片(其中一部影片在1978年的名稱為福利國家有哪些錯誤的地方?(What Is Wrong With the Welfare State))的電視節目,甚至他還上了唐納休脫口秀(Phil Donahue Show)。Holcomb B. Noble於《紐約時報》中指出,“他始終能扮演著學術與大眾之間的訊息橋樑”。

認識傅利曼將近50年的Shultz表示,“他始終能將事情,以顯淺的字詞來加以表達,且一點也都不複雜。如果他向你解釋事情,他會將他的想法以基礎且簡單方式向你解釋,你將會脫口而出‘原來如此,我明白了’。他能夠將數學方程式做出最完美的詮釋,儘管他這並非他的喜好,他比較喜歡的是在現實中測試他的想法”。

傅利曼始終能站穩他的立場。Shultz表示,“我不得不說,‘每個人都喜歡跟傅利曼討論’。如果你曾看過他辯論時的樣子,你將會知道他在各方面有多麼地令人折服”。

評估方法

傅利曼於2006年11月16號因為心臟衰竭在舊金山過世,享年94歲。他在過世之前仍相當活躍地撰寫經濟相關的文章。他所發表的學術觀點,到現在仍一直被引用。Shultz表示,“一旦有令人困惑的事情出現,我總是會告訴自己說‘如果是傅利曼的話,他會怎麼想?他會以何種方式來處理呢’”?

Meltzer表示,傅利曼始終能提出相當廣泛的觀點,“政府機關的人大部份都是邊處理今天的問題,邊擔心明天的工作。這跟傅利曼所想的恰好相反。傅利曼會說,‘仔細思考你現在所作的前因後果,並且試著選擇能妥善處理事情的決策,來避免可能發生的負面效應’。他是經濟學家背後的經濟學家。他對於經濟始終抱持著非常嚴謹的態度”。

傅利曼事紀

  • 傅利曼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
  • 每次危機的出現,就會使他的觀點再度被傳播。
  • 溝通使他能夠清楚地表達他的觀點。

“基於保護性的原因,透過限制與去中央化來削減政府的權力來保護自由。除此之外,會這樣作也是基於一個建設性的理由。一個進步的文明包括建築或繪畫、科學或文學、產業或農業都不可能源於中央集權的政府。政府無法複製出,如此多種且多樣的個體行為”。(編譯/Bevis)

封面圖片來源:By The Friedman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Choice (RobertHannah89)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授權轉載

© [2016]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BD) does not license, review or approve of, and is not responsible or liable for any investment advice or other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user. The user is not an agent of, sponsored by, affiliated with, or owned by IBD and is not authorized by IBD to make any representations, warranties, or promises.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IBD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IBD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