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問過已故投資大師,巴菲特一生亦師亦友的老搭檔查理芒格:過去曾錯過的最棒投資機會是哪一筆交易? 芒格答是康伍德公司(Conwood),這是一家生產鼻菸與口嚼菸的公司,典型的原罪邪惡企業,是當時美國第二大無煙菸草公司。菸草強大的成癮性讓這家公司財報很健康,營利數字還有財務指標都非常漂亮,但他跟股神巴菲特還是放棄了這個機會沒有投資它。原因在於他認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賺錢很多途徑跟機會,沒必要為了高勝率賺到錢而忽略道德不擇手段,芒格也說錯過的這次交易機會讓他們少賺了幾十億美金,但他一點也不後悔,這段故事也傳為波克夏玄冥二老的佳話。
不過,很多人只知故事的前段,卻沒有注意到故事的另一段,在芒格前腳拒絕這筆交易後,有一個神秘人後手立刻毫不猶豫地大舉投資康伍德公司,這個人叫傑伊普立茲克(Jay Pritzker),是芝加哥大學醫學院信託基金的負責人(一手搞醫學救人,一手買菸草宰人的黑色幽默),然後家族在 2006 年將 Conwood 出售給當時還沒被英美菸草併購的雷諾菸草公司(Reynolds American),以 35 億美元交易額落幕。
而他後面的勢力,叫普立茲克家族。
美國豪門不是只有洛克斐勒
當今提起美國大財閥家族,大家往往第一時間想到洛克斐勒、杜邦、或是甘迺迪等政治與石油相關的名字。然而,有一個低調卻無比影響深遠的家族,掌握著全球頂級酒店資產、建築文化獎項話語權,——他們就是普立茲克家族(Pritzker family)。
普立茲克家族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末期的芝加哥,創始人尼古拉斯·普立茲克(Nicholas Pritzker)是一位從烏克蘭移民至美國的律師,靠著法律顧問工作白手起家。但真正讓家族邁入財富快車道的,是他們對投資組合的精準眼光。他們投資了諸如前言提到的故事鼻菸製造、工業產品和不動產業甚至是國際遊輪,後來還成立了 Marmon Group 這樣的多元控股集團,專買被低估的資產後進行整頓再轉賣,靠著這樣的工業翻轉術迅速累積資本。然後在 1970 年代,他們將 Marmon 集團賣給了巴菲特的波克夏,光這一筆交易瞬間又讓整個家族財富躍升了一個級別。
除了上面提到的生意,普立茲克家族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金雞母,那就是凱悅酒店集團(Hyatt Hotels Corporation)。1957 年,前面提到的那位靠菸草狂賺的傑伊普立茲克(Jay Pritzker)以 200 萬美元買下洛杉磯機場旁的「Hyatt House Motel」,從此開啟了酒店帝國之路,一方面為商務旅客提供短暫休息點,另一方面試圖探索旅宿業的新模式。沒想到這個布局成了現代商務型飯店的雛形,隨後凱悅快速擴張,不僅進駐美國主要城市,更在東京、香港、倫敦等全球金融樞紐設立據點。品牌定位強調現代奢華結合在地文化的雙軌策略,細分如 Hyatt Regency(商務)、Andaz(設計風)、Park Hyatt(奢華)等,而且還搞了會員制增加客戶黏著度,目的就是為了在全世界跟萬豪酒店PK,打造差異化住宿體驗。
雖然凱悅於 2009 年上市,美股代號是 H,但普立茲克家族仍透過 TRS Holdings 持有近半股權維持高度掌控權,所以凱悅酒店仍是家族色彩濃厚的企業樣本。根據凱悅酒店 2023 年年報顯示,其年營收超過 60 億美元,EBITDA 突破 11 億美元,顯示獲利體質優良,目前美股市值約 137 億美金,足可見其家族背後雄厚之財力,若是有興趣的投資人不妨加入投資關注名單。
文化影響力與家族矛盾
說到普立茲克家族的影響力,那非屬普立茲克建築獎不可了,普立茲克家族對建築的熱愛,反映於他們於 1979 年設立的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此獎項素有「建築界諾貝爾」之稱,拿獎的得主都是一些建築界大神,如貝聿銘(Ieoh Ming Pei)、扎哈・哈蒂(Zaha Hadid)、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SANAA)等,皆對當代空間美學產生深遠影響。透過普立茲克建築獎,普立茲克家族成功將商業資本轉化為文化話語權,打造超越財富的家族傳承,讓外界對其家族的印象不只停留在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
然而龐大的財產也引發家族矛盾,表面上,普立茲克家族代表著一個家族企業成功的經典範例,但其內部的裂痕與重組過程卻也堪稱商業世界的經典教材。在三代掌門人傑伊普立茲克過世後,龐大的資產引發繼承糾紛。家族一共 11 位繼承人,針對是否分拆資產與是否繼續由單一控股公司控管出現激烈歧見。2001 年,家族內部協議將在未來 10 年內分拆所有資產,這個決定等同於宣告家族控股帝國的終結。據《紐約時報》報導,家族成員馬修普立茲克曾控告其他成員在資產評價與資訊揭露上不公,認為他在分拆過程中被不當壓低持股價值。最終和解雖未公開細節,但這一事件讓普立茲克家族從低調典範成為八卦媒體關注焦點,果然親兄弟明算帳,再親的親情在龐大財產前都會變質。
儘管經歷裂痕,傑伊的長子湯瑪斯 Thomas Pritzker 隨後主導家族辦公室改革,他成立 The Pritzker Organization(TPO),重新整合家族資產與投資邏輯,並更聚焦於穩定現金流事業與創新產業的結合,例如科技、醫療與永續地產。普立茲克家族的分裂與重整經驗,凸顯即使擁有雄厚財富,也無法保證價值觀與決策的一致。傑伊曾說過:「我建立的不是公司,而是一種平台,讓家人理解彼此的機會。」但歷史證明,掌門人過世後這個原先的一番好意也可能成為繼承人們角力的戰場。
結論
普立茲克家族之所以影響力深遠,正是在於他們從不高調誇耀資產(外界預估家族資產超過 150 億美金),卻總能用最細膩的方式影響社會上層結構。從旅館床單的質地,到博物館建築的曲線,乃至總統背後的金主與商業聯盟,他們在財富管理上的分散布局、在建築文化上的深耕與在品牌治理上的穩定,都讓這個家族不僅僅是億萬富豪,更是社會影響力的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