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橘子 銷量暴漲7成!7個美國人購買食品的「新習慣」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橘子 銷量暴漲7成!7個美國人購買食品的「新習慣」

2021 年 2 月 13 日

 
展開

在美國,橘子和乾豆成了新寵。長達 10 個月的疫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紐約時報》記者透過採訪和調查,為我們總結了 7 個被疫情改變的、關於食品消費的習慣。其中有對某種食品的青睞,也有對購物管道的轉變。據專家分析,這些改變可能是永久性的。本文作者Kim Severson,原文標題「 7 Ways the Pandemic Has Changed How We Shop for Food」。

▲2020年9月7日,在俄亥俄州的Kroger門店裡,顧客在自助結賬處排隊結賬。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疫情期間,酵母銷量暴漲

當新冠病毒襲來,即使是最積極主動的廚師,也難以一下子適應新的廚房生活。面對病毒,這一代美國人開始把更多的錢花在囤積食物上。雜貨店的老闆看著大家把八個月的庫存一掃而空。嬰兒食品的銷量更是猛增。

顧客把囤積的食物搬回家,享受著花茶和酵母粉帶來的安全感。大家開始在廚房嘗試新花樣,培養自己的下廚習慣。美國零售企業克羅格(Kroger)的董事長兼CEO羅德尼.麥克默倫(Rodney McMullen)表示:「人們開始嘗試更加複雜的食譜,我認為這種趨勢不會消失。」在疫情期間,克羅格產品銷售額成長了 30% ,包括義大利麵、啤酒、麵包和烘培原料。其中,酵母粉的銷量成長了 600% 。麥克默倫以及其他業內人士都表示,新冠病毒會把人重新推向廚房,而這一點將會對零售食品業產生深刻影響。

馬薩諸塞大學伊森貝格管理學院教授安娜.納格尼(Anna Nagurney)專門從事產業鏈的研究。她表示:「這是歷史性的時刻,我們目前看到的變化有一些會消失,但有一些會永遠存在。」疫情之後,美國人在購買食品方面產生了下面這 7 個變化:

1. 減少出門,列表更精

由於擔心被感染,人們開始減少購物次數,在列清單時也更加用心。市場分析公司Mintel的約翰.歐文(John Owen)總結道:「現在人們都是帶著目的去購物的。從4月開始,購物的次數減少了,但是購物籃卻越來越大。現在這一現象有所紓解,但是並沒有完全消失。」

麥肯錫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疫情之前, 19% 的美國人每週至少出門購物三次。到了6月份,這一比例已經降到了 10% 。

麗茲.鮑曼(Lizzie Bowman)今年 39 歲,住在明尼亞波里斯,是一家公共媒體的行銷總監。她回憶自己的購物變化:「疫情之前,我的購物習慣是這樣的:我覺得今晚想自己做頓飯,然後就在回家的路上順便買點吃的或原材料。」如今,她將購物買食物的次數穩定在一週一次。「我家裡開始有了庫存,但是不至於到瘋狂的地步。」

此外,她還拒絕去那些沒有採取安全保障的門市,更喜歡去當地的小店,比如Trader Joe’s和Lunds & Byerlys。「這樣的習慣開始讓我有了計劃性,也讓我意識到自己更喜歡在哪裡購物。我覺得自己在選擇門市的時候有挺強的目的性。」

2. 網路購買食品成潮流

一年前,Gallup對消費者購物習慣進行調查,其中有 81% 的人表示從未在網路購買過食品。此外,根據Brick Meets Click/Mercatus發布的一項調查,在美國本土,線上購物佔食品零售的 3% ,折合美元約12 億。到了今年6月,美國線上購買食物的銷售額高達 72 億美元。

克羅格董事長兼CEO羅德尼.麥克默倫(Rodney McMullen)說:「就連我父母那一輩的人,也開始用iPad買東西了。數百萬人開始重新回到廚房,享受做飯的樂趣。」這一產業的變化也加速了亞馬遜(Amazon, AMZN-US)、沃爾瑪(Walmart, WMT-US)等企業的競爭。沃爾瑪此前宣布了一項針對亞馬遜會員的服務: 98 美元的包年服務,可以當天送貨上門,送貨數量可達 16 萬件。Instacart公司(該公司提供線上買菜送貨上門的服務——編者註)的員工數量在疫情期間翻倍。

▲2020年8月28日,Instacart的一名司機給顧客送菜。疫情讓老人學會了上網買食物。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定點取貨及送貨上門的服務需求量暴增。包括克羅格和全食在內的各大企業開始推出新服務,允許顧客先上點單、線下開車來取貨。農民也開始進軍網路產業。 Barn2Door 是一個為農民搭建的電商網站,該網站創辦人詹姆斯.麥科(James Maiocco)表示,在過去一年裡,該網站的交易量比以前成長 10 倍。

羅克珊.維斯(Roxanne Wyss)凱西.摩爾(Kathy Moore)是兩名 60 多歲的廚師,住在堪薩斯城區 25 公里外的地方,他們似乎不是那種會用網路進行購物的人。 38 年前,兩人在工作場合見過一次面,之後就經常一起教烹飪、一起寫烹飪書。

疫情到來後,因為需要買食材又擔心被感染,他們開始考慮在網路上買食材。這樣的探索是艱難的,他們需要透過訊息和當地的食品雜貨商溝通,保證食材的質量。此外他們還需要考慮配送時間、配送費用等等,貨比三家。

三個半月之後,他們又重新踏入商店,享受著自己挑選食物、和其他人交流的樂趣。但是兩位廚師仍然保留了線上購物的習慣。凱西.摩爾說:「如果疫情再次嚴重起來,我們就會轉向線上購物。另外天氣不好的時候,線上購物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 橘子成了「搶手貨」

美國產品行銷協會副主席喬.沃森(Joe Watson)說,從3月份到現在,食品銷量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11% 。其中橘子的銷量成長速度異常快今年5月,橘子的銷量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73% ,到了7月,銷量比同期成長了 52% 。

沃森分析道:「橘子的銷量令人驚訝,但是不難理解。從免疫的角度講,人們會很喜歡吃橘子。」此外,橘子存放的天數比許多水果長,這也讓越來越愛囤貨的人傾向於選擇它。在疫情之後,「純天然食品」的銷量猛增。根據研究公司IRI的調查顯示,到3月中期,這些食品銷量高達 78% 。

消費者研究公司Hartman Group的副總裁雪莉.巴蘭科(Shelley Balanko)說:「消費者開始有了保持健康的需求。我認為這種(購買純天然食品)的需求將會持續下去,因為人們並不能負擔得起治療各類疾病的費用。」

4. 實體商店的改變

疫情期間,那些有寬道、人少、衛生設施全面的商店將會更受歡迎。住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消費者鮑曼(Bowman)希望商店可以保留這些措施:「來食品雜貨店之前,我會看這家店考慮得是否周到,我非常看重和衛生相關的措施。」

為了減少接觸,一些商店開設了自助支付的新系統,紓解人工結帳窗口的壓力。目前,沃爾瑪正在嘗試新的支付系統,它在門市裡設立了 34 個開放式的自助結帳平台,消費者可以自助結帳,也可以找商場員工幫忙掃描。

克羅格希望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結帳方式,它們提供結帳APP,消費者可以一邊取貨、一邊掃描、一邊結帳,同時保留人工結帳窗口。市場分析公司Mintel的約翰·歐文(John Owen)說:「這些食品店的硬體條件將得到改善此外,為了適應消費者對購物空間的需求,門市的規模遲早也會擴大。

還有一些相關的變化:弗羅里達州的Publix門市前一直是單行道,直到最近消費者提出抗議後,這裡才變成了雙向道。

5. 消費者的選擇變少

過去幾十年來,美國的食品市場充斥著令人眼花瞭亂的選擇,但是現在,消費者在選擇方面越來越謹慎。

他們不再願意冒著健康的風險嘗試新事物,也不打算因為促銷就買某一種產品。在商店裡,他們快進快出,挑選自己已經嘗試過的、熟知的食品。在網路上購物時,在「自動填充」功能和算法的影響下,他們也不太可能去看那些完全不知道的產品。

雜貨商發現,即使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少、越來越固定他們的生意也照樣興隆。他們更傾向於在貨架上擺放消費者熟知的食品,而不是那些渴望打入市場的新產品。

喬.沃森舉例子說明這一點:比起提供「有機蔬菜」和「普通蔬菜」,店主更喜歡只提供其中的一種。在選擇減少的情況下,消費者減少了選擇的麻煩,店主也更容易控制供應。消費者變得更加經濟理性,對商店提供的自產食品更有興趣。食品工業協會(Food Industry Association) 7 月份的一項研究顯示, 30% 的消費者都會選擇店內自產食品,這一數據比疫情之前上升不少。考慮到經濟不斷惡化,這一習慣或許會被保留下來。

此外,乾豆的也成了一個經濟指標,這是疫情期間人們的新寵兒。在社交媒體等推動下,在疫情期間乾豆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理論上到夏天後,乾豆的銷量就會下降,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2020年9月7日,貨架上的乾豆。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生產乾豆的品牌Camellia負責人文斯.海沃德(vince Hayward)表示:「直到現在,人們對乾豆的需求量還是很高。」他本以為這樣的潮流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人們愛上了吃豆子,但後來他才意識到,在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乾豆是一種便於儲存的「硬貨」。「我本來以為地震已經過去了,但沒想到海嘯才剛剛襲來。」他做出了這樣的比喻。

6. 消費者轉向冷凍食品

疫情期間,冷凍產品的銷量開始激增。根據美國冷凍食品協會的數據,今年3月,全美冷凍產品的銷量是去年同期的 94% 。雖然這一比例到後來有所下降,但直到8月,冷凍食品的銷售額還是比同期成長了 18% 。消費者的熱情並沒有減少

最初,人們並沒有重視冷凍食品,買它也只是因為便於儲存。後來人們開始發現它的價格優勢:對一些人來說,冷凍水果比新鮮水果便宜得多。再後來,許多人意識到:從冰箱裡拿半成品比自己做飯方便多了

市場分析公司Mintel的約翰.歐文(John Owen)告訴記者,當消費者開始研究冷凍食品,就發現其中一些食品比他們想像的美味得多。「很多速凍食品都是小品牌,生產健康、乾淨、純素的冷凍食品,可以幫助人們品嚐多樣的食品。」

7. 當地產品成了新寵

疫情出現後,人們才開始體會到供應鏈的脆弱性和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發起了推動當地食品產業發展的運動。前文提到的羅克珊.維斯(Roxanne Wyss)凱西.摩爾(Kathy Moore)現在經常從當地的乳製品店定雞蛋和牛奶,他們幾乎包下了這家店四分之一的牛肉供應。另外還有不少當地的小農產品店希望得到類似的幫助。許多餐館轉型成了食品供應商,和雜貨店一起經營,出售成品或半成品。當地農牧產業也在社區內銷售,希望靠這種互幫互助生存下來。

當地產品受到歡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對健康飲食有了更充足的認識,也對地方小店有了感情需求。肖恩.古列特(Sean Gullette)今年 52 歲,定居在布魯克林,是一位電影製作人、作家和演員,是四口之家的頂樑柱。他開玩笑說自己一家都是被三條街之外的FoodTown——一家獨立經營的地方食品雜貨店——所養活的。疫情初期,古列特看到這家店的員工是如何想盡辦法幫消費者提供麵包等產品,讓大家不至於空手而歸。那時候他就對這家店產生了類似親情的情感,一種難以言喻的依賴。

「我喜歡FoodTown的這群老伙計,我開始意識到他們在我生命中是怎樣重要的一環。他們為我們創造的一切是如此親密。疫情讓我徹底改變了對食品雜貨店的看法。」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