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只靠付費或訂閱,收入難穩定!「SocialFi」能成社群行銷新契機?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只靠付費或訂閱,收入難穩定!「SocialFi」能成社群行銷新契機?

2022 年 1 月 11 日

 
展開

比爾的財經廚房從兩年前開播以來,除了寫文章錄音以外,我一直不太懂怎麼操做社群媒體。我們每天在臉書(Facebook, FB-US)花的時間這麼長,但是真正想要用它當作一個工具或宣傳管道的時候,就覺得相當不容易,早期的在粉絲專頁上的發文,關注的人也非常少。一直要到了 2021 年 10 月開始,經由模仿、追蹤其他更有名的粉專,稍微能體會到底該怎麼經營粉絲專頁。角色由一個大眾,轉變為商人之後,我才知道,社交媒體的真義。作為商人,媒體真正販賣的不是內容,而是大眾的注意力,所以媒體是「注意力商人」。而一部大眾傳媒的發展史,就是媒體、廣告商和大眾的博弈史。

注意力商人

有一次,跟家人聊天,談到通膨跟印鈔票的事,我說「錢不要緊,錢都不是錢了。」媽媽不太服氣,說:「錢不要緊,那麼什麼要緊?」。我說:「每個人天生有限的東西要緊。例如:時間或是注意力。」

吳修銘在《注意力商人》提到世界第一份面向普通大眾的報紙,也就是 1833 年創辦的《紐約太陽報》,這是第一份靠廣告商贊助維持低價營運的報紙。在《紐約太陽報》之前的報紙都定位在高端市場,每份定價 6 美分;而《紐約太陽報》的定價只要 1 美分。事實上,是廣告商,而不是讀者,在養活這份報紙,也因此報紙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不得不充斥著譁眾取寵的內容。這就是「注意力商人」的概念。

在大眾傳播媒體面前,民眾有時候搞不清自己的位置,以為自己像傳統的消費者一樣是「上帝」,殊不知真正的上帝是廣告商。若媒體是牧羊人,民眾不是花錢買羊肉吃的人,廣告商才是媒體的顧客,而民眾的真實地位,其實是羊。

社群媒體的矛盾

社群媒體,以臉書為例,雖然名稱我們稱為媒體,但其實臉書本身並不生產內容。反而是使用者包含各大傳統媒體生產內容,為了導引流量到網站拼點閱率,也只好紛紛把內容上架到臉書上。看紙本報紙、電視的人變少了,傳統媒體獲利能力跟著下降。畢竟,傳統媒體廣告變現能力的根本在於向廣告商出售讀者的注意力。也因此臉書與傳統媒體在廣告收益上有明顯的衝突。

其次,一般製造商若想透過社群媒體來作為行銷管道,他必須透過提供知識或資訊來培養潛在的消費者,藉由關係與信任的建立來銷售商品。然而銷售與關係建立有時候平衡點很難拿捏。最後,如果創作者想要透過持續輸出優質內容來獲得獲益,只能透過內容付費或是訂閱制。然而不論是內容付費或是訂閱制服務,都很難成為穩定長期的收入來源,無法鼓勵更多優質的創作者持續創作。

SocialFi 的契機

SocialFi 的基本模式就是「利用 NFT 讓社群內容所有權代幣化」,同時透過區塊鏈錢包建立數位身份,確保隱私也保證平台無法任意刪除或關閉帳號。臉書為了更好的銷售廣告,一方面不斷地搜集使用者的資訊,另一方面對於媒體或商家發文的觸及率也利用各種手段加以控制,不購買廣告很難提高粉絲的觸及率。這些措施都讓使用者變現能力受到臉書中心化的限制。

針對產品變現與廣告變現的問題,SocialFi 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影響力經濟」,舉例來說:讓閱讀文章與互動本身時間的消耗就成為獎勵的對象。臉書也好、IG 也好,其實就是希望不斷「吸眼球」,你的注意力及時間其實被大量的綁定在 App 當中,而這也形成了社群媒體經營及融資能力的指標。

和現實一樣,時間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最公平的,但同樣的時間會創造不同的價值。然而這些時間的價值應要將利潤回饋給使用者,而不是只能落入機構手中。當然另一種方式是有夠多人關注你,或是你貼的文章獲得的讚數,也能獲得獎勵。以近期我實際參與測試的一個 SocialFi 項目⟪MetaTime⟫為例,MetaTime 導入 TIME-billing-while-reading 模式。透過代幣 $TIME 來衡量用戶在這個社群媒體中的閱讀成本,並且利用智能合約讓每個人閱讀所產生的 $TIME 去到指定的地方:包含:內容創作者、$TIME 質押用戶和 DAO。整體 $TIME 代幣總量將達一萬兆顆。如此,你在社群媒體上所消耗的注意力將獲得獎勵與補償。

其次,Metatime 中的數位身份不需要註冊帳號,而是以 公鏈地址 + 唯一暱稱 + NFT 頭像。Metatime 的開發團隊是 DSG,成立於 2021 年 10 月。目前在 Defi 領域已有足夠的基礎設施與運作實務經驗累積。透過 DSG 用戶可完全擁有自己的數字身份和鏈上生活。目前就已經可以依此建立一套公平的內容閱讀和創作規則。未來 Metatime 還將繼續朝向內容即資產、基於 Web3 的社會聲譽系統及將更多對同一主題感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的部落系統努力。

MetaTime 的代幣經濟模型

社群軟體產品比其他項目更複雜,因為它們涉及:代幣的功能劃分、不扭曲用戶行為的可持續激勵設計、代幣的分配等。普通的單一代幣模型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因此,Metatime 採用了雙代幣模型,分為 $TIME:作為消費代幣和治理代幣。另外,$MATTER 作為激勵代幣和功能代幣。比如前面提到的內容資產、社會聲譽、部落系統等功能都需要 MATTER 來解鎖。

$TIME 的分配規則是:5% 用於空投、10% 質押獎勵、15% 用於流動性挖礦,其餘的 70% 則是由 $DSG 兌換。這也是比例最大的部分。我在文稿當中放了一張 $DSG 兌換 $TIME 的模型:

$Time 在兌換時期的價格,不是美元本位的,而是 $DSG 本位。前期 DSG 流通量較大,兌換比例較好,但是釋放量小。後續隨著 DSG-TIME 的兌換階段進行,DSG 流通量變小,兌換的價格以 DSG 本位會變貴。舉例來說:第一期,釋放的代幣只佔全部代幣的 5% ,剩下的部分則分 48 個月逐漸解鎖。最後一檔,價格比起第一檔,以 DSG 本位算貴了 20 倍,但是發行量已達 90%。

$Time 質押收益來自兩部分:首先是平台總體 $TIME 消耗量的 30%,其次是 DSG-TIME 的兌換過程中,35% 的收益會分配給 TIME 的質押者,15% 立刻分配,剩餘 20% 會 180 天內線性分配,讓 TIME 質押者早期可以拿到這部分的DSG。也因此後續只要是以 DSG 兌換 Time 收益的 35% 都會是質押收益來源。兌換 $TIME 需要消耗大量的 $DSG,前 3 個輪約需要消耗 1,000 萬 $DSG,大約佔目前 $DSG 總量的 16%。這對於維持 $DSG 的幣價穩定也有不小的幫助。

參與 MetaTime 這個平台是需要消耗 $TIME 代幣的。因此,MetaTime 並沒有提供非用戶的瀏覽功能。$TIME 是使用社交產品 Metatime 的必備代幣。用戶在 Metatime 瀏覽他人發佈的內容時,需要每秒支付 1 $TIME,隨著 $TIME 總量逐漸減少,根據治理投票的結果,每秒 $TIME 的消耗也可能會逐漸減少。而推文得到總 $Time 的 50% 歸內容創作者,10% 激勵池,30% time 質押池 10% 銷毀。

進入 MetaTime 也需要使用 NFT 頭像。創世社交 NFT 頭像只有 2,000 個,這意味著在 Metatime Beta 發佈的最早階段,最多只有 2,000 個用戶可以體驗。作為具有社交功能的產品,吸引更多的用戶,降低門檻總是必要的。因此未來將逐步降低初級 NFT 頭像的門檻,讓更多用戶用得起,同時保證創世 NFT 頭像的價值。

總結來看,Metatime 是目前第一個以時間消耗為基礎的 SocialFI,參與需要消耗代幣,過程中也能賺取代幣,透過消耗代幣 $TIME 來解決內容創作者收益公平性問題。$MATTER 帶來的內容資產、社會聲譽、部落系統等功能也都很令人期待。

比爾的財經廚房》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選文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選文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