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日本政壇再度迎來一位備受矚目的新首相—石破茂。這位以「政策通」、「軍事宅」形象深植人心的政治家,在歷經多次挑戰自民黨總裁大位失利後,終於登上權力之巔。然而,其任期卻如流星般短暫,上任未滿一年即宣布辭職,為日本政壇投下一顆震撼彈。究竟石破茂是誰?他有著什麼樣的從政經歷與經濟藍圖?又為何在短時間內黯然下台?在本文股感將深入剖析這位「孤高」政治家的崛起與殞落!
出身政治世家,踏上從政之路
石破茂,1957 年出生於鳥取縣的政治世家,其父石破二朗曾任鳥取縣知事、參議院議員及自治大臣等要職。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石破茂自幼便對政治產生濃厚興趣。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畢業後,他並未直接投身政界,而是進入三井銀行歷練,這段經歷讓他對日本的經濟金融體系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1986 年,年僅 29 歲的石破茂首次當選眾議院議員,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國會議員,從此正式開啟了他的政治生涯。早期,他師承自民黨內權傾一時的田中角榮,並在其派閥「星期四俱樂部」中學習。然而,有別於傳統派閥政治人物,石破茂更傾向於以扎實的政策論述與個人魅力吸引支持者,這也為他日後「孤鳥」的形象埋下伏筆。
豐富的內閣歷練與鮮明的個人色彩
石破茂的從政經歷相當完整,歷任防衛廳長官、防衛大臣、農林水產大臣、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幹事長及地方創生擔當大臣等要職。其中,他在防衛領域的專業知識尤為突出,被公認為日本政壇的「安全保障政策通」。他對軍事議題的熱情與深入研究,使他在擔任防衛大臣期間,得以推動多項重要的國防政策改革。
在農業政策方面,石破茂同樣展現出其專業的一面。出身農業大縣鳥取,他對地方農村的困境有著深刻的體會。擔任農林水產大臣期間,他積極推動農業改革,試圖解決日本農業長期以來面臨的結構性問題。
2014 年,在安倍晉三第二次執政時期,石破茂出任新設的地方創生擔當大臣,肩負起振興地方經濟的重任。他大力提倡透過地方創生,縮小城鄉差距,為人口老化、經濟衰退的地方注入新的活力。這段經歷也形塑了他日後經濟政策的核心理念。
然而,石破茂鮮明的個人色彩與直言不諱的性格,也讓他在自民黨內樹敵不少。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批判黨內主流派的政策,特別是與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安保及經濟政策上,存在明顯分歧。這種「忠於自我」的態度,雖然為他贏得了一部分民眾的支持,卻也讓他在講究人際關係與派閥實力的自民黨內,顯得格格不入。
挑戰「安倍經濟學」的「石破經濟學」
在經濟政策方面,石破茂最為人所知的,便是他對「安倍經濟學」的質疑與挑戰。安倍經濟學以「大膽的金融政策、靈活的財政政策、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三支箭為核心,透過大規模貨幣寬鬆,試圖擺脫日本長達數十年的通貨緊縮。然而,石破茂認為,安倍經濟學過度偏重金融寬鬆,導致資產價格上漲,財富過度集中於大企業與富裕階層,並未真正惠及廣大中小企業及地方民眾,反而加劇了貧富差距。他所倡導的「石破經濟學」,或稱為「後安倍經濟學」,則將政策重心從「成長」轉向「分配」。
「石破經濟學」的核心理念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優先分配,實現包容性成長:石破茂主張,應優先提高勞動者的薪資,特別是中小企業員工的收入。他認為,唯有增加家庭可支配所得,才能有效刺激內需消費,形成良性的經濟循環。這與安倍經濟學「先成長、後分配」的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conomics)理論,形成了鮮明對比。他曾提出具體措施,例如對積極為員工加薪的企業提供更優惠的稅收減免。
- 深化地方創生,實現多極分散型國家:承襲其擔任地方創生擔當大臣時的理念,石破茂堅信日本經濟的未來在於地方。他主張將更多資源與權力下放給地方政府,鼓勵各地發展具有特色的產業,創造在地就業機會,吸引人口回流。他認為,東京一極集中的發展模式不僅難以持續,也犧牲了地方的發展潛力。具體政策可能包括擴大「故鄉稅」制度、支持地方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與海外擴張等。
- 穩健的財政與金融政策:對於安倍經濟學的超寬鬆貨幣政策,石破茂抱持著較為謹慎的態度。他擔憂長期的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政策,會扭曲市場機制,並對金融機構的健全經營構成威脅。在財政政策上,他則務實地認為,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少子化與高齡化問題,確保社會保障體系的永續發展,未來調高消費稅是難以避免的選項。這一點也讓他在自民黨內外引發了不少爭議。
總體而言,「石破經濟學」試圖修正安倍經濟學所帶來的副作用,將政策焦點從大企業轉向中小企業,從東京轉向地方,從資本市場轉向勞動者。這套以「公平分配」與「地方優先」為核心的經濟藍圖,雖然在民間,特別是地方地區獲得了不少共鳴,但在重視大企業利益與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自民黨主流派中,卻始終被視為異端。
屢敗屢戰的總裁之路與短暫的首相任期
石破茂對日本首相大位的渴望,可謂路人皆知。自 2008 年起,他多次挑戰自民黨總裁寶座,卻屢屢失利。
- 2008 年:首次參選自民黨總裁,但惜敗於麻生太郎之手。後於麻生內閣中擔任農林水產大臣一職。
- 2012 年:在第一輪黨員投票中,石破茂憑藉高人氣拔得頭籌,但在僅限國會議員的第二輪投票中,敗給了派閥實力雄厚的安倍晉三。
- 2018 年:再度挑戰時任首相安倍晉三,最終以懸殊差距落敗,但也鞏固了他在黨員中的高支持度。
- 2020 年:安倍晉三因病辭職後,石破茂第三次參選,但在「派閥合縱連橫」的運作下,不敵獲得主要派閥支持的菅義偉。
- 2021 年:在菅義偉宣布不連任後的總裁選舉中,石破茂早早便宣布支持河野太郎,並未親自參選。
這一連串的失敗,凸顯了石破茂在自民黨內的結構性困境:儘管他在地方黨員和部分民眾中擁有高人氣,但在決定總裁大位的國會議員票上,卻因其「孤鳥」性格與缺乏強大派閥支持而處於劣勢。
然而,2024 年,政治情勢出現了戲劇性的轉變。時任首相岸田文雄因內閣支持率長期低迷,加上黨內派閥政治獻金醜聞的衝擊,聲望跌至谷底。自民黨內要求「換人」的聲浪高漲,渴望一位能夠刷新形象、帶領自民黨走出困境的新領袖。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與黨內主流保持距離、形象相對清廉且具備高知名度的石破茂,終於迎來了機會。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他成功整合了黨內的反主流派勢力,並在決選中勝出,如願登上首相大位。
石破茂的上任,曾一度被日本社會寄予厚望。民眾期待這位「政策通」能夠帶來新的政治氣象,解決日本長期面臨的經濟停滯、人口老化與地方衰退等問題。然而,理想與現實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鴻溝。
為何黯然下台?壓垮石破政權的最後稻草
石破政權的蜜月期異常短暫。上任不到一年,他便在內外交迫的壓力下宣布辭職,成為日本近代政治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之一。壓垮他的,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選舉的重大挫敗
最直接的導火線,無疑是在幾次關鍵的地方選舉與國會補選中的慘敗。石破內閣上任後,自民黨在幾場重要的選戰中接連失利,失去了多個關鍵席次。這被視為選民對石破政權投下的「不信任票」,也嚴重打擊了石破茂在黨內的領導威信。對於一個以帶領自民黨「贏得選舉」為首要任務的總裁而言,這樣的成績單無疑是致命的。
- 2024 年 10 月眾議院選舉:自民黨和公明黨的執政聯盟 15 年來首度失去過半席次。
- 2025 年 6 月東京都議會選舉:都民第一會奪回第一大黨,自民黨席次大幅減少(30>>>>21),創歷史新低。
- 2025 年 7 月參議院選舉:執政聯盟再次失去過半席次,在兩院皆成為少數執政黨,是創黨 70 年以來首次。
黨內根深蒂固的反對勢力
石破茂的首相之路,始於黨內派閥的妥協,而非真心擁戴。當初支持他上台的勢力,許多只是為了拉下岸田文雄,並非石破茂的堅定盟友。當石破內閣的支持率開始下滑、選舉接連失利時,這些潛在的反對勢力便迅速集結。由安倍派、麻生派等主流派閥組成的「反石破聯盟」,在暗中不斷掣肘其施政,並利用選舉失利的機會,公開向其「逼宮」。石破茂缺乏穩固的派閥基礎,在黨內始終是「少數派」,這使得他在面對排山倒海的黨內壓力時,顯得孤立無援。
未能兌現的政策承諾
儘管石破茂滿腹經綸,但在短時間內要將其「石破經濟學」的藍圖化為具體、有感的政策,並非易事。他所提出的「優先分配」政策,動搖了大企業的利益,在財界與黨內保守派中遭遇巨大阻力。而地方創生的成效需要長時間積累,難以在短期內看到顯著成果。當民眾最初的期待感消退後,取而代之的是對其改革魄力與執行力的質疑,內閣支持率也因此持續探底。
為黨犧牲的政治抉擇
在此情況下,石破茂的辭職,被視為一種「斷尾求生」的策略。他選擇在黨內矛盾全面爆發前,主動請辭,一方面是為選舉失利承擔政治責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自民黨陷入更深層的分裂,為後繼者整合全黨、備戰大選清除障礙。這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政治抉擇,再次印證了他「孤高」的政治家形象——為了黨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的政治前途。
結語:「孤高的政策通」的政治遺產
石破茂的首相生涯雖然短暫,卻在日本政壇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他是一位非典型的自民黨政治家,堅持政策論述,不屑派閥權鬥,敢於挑戰主流意見。他對安全保障的專業、對地方發展的熱忱,以及試圖將日本經濟從「偏重成長」轉向「重視分配」的努力,都具有時代意義。
他的崛起與殞落,也折射出日本政治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一個在民眾中擁有高人氣、具備扎實政策能力的政治家,若無法在派閥政治的遊戲規則中左右逢源,其政治生命便可能如曇花一現。石破茂的失敗,是其個人性格的悲劇,更是自民黨僵化體制的悲哀。儘管黯然下台,但這位「孤高的政策通」所提出的政策諍言與改革方向,仍將持續影響著日本未來的政治議程。
【本文由 AI 協助產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