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管理的世界是灰色的?任正非有哪 10 點灰度體系?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管理的世界是灰色的?任正非有哪 10 點灰度體系?

2020 年 12 月 22 日

 
展開

這個世界五彩繽紛,赤橙黃綠青紫藍。這個世界還有黑、白和灰。

一、世界是灰色的

而灰,是世界的底色。在 “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 ” 之時,這個世界也一定是灰色的。中國古代就存在對灰的認識,如 “ 玄 ” 與 “ 玄學 ” 、“ 黑而有赤色者為玄 ” 、 “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語出《老子》) ” 。

如果以黑色為基準色,則會發現這個世界是灰色的: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體平均灰度為 18% 。灰色,就是指純白、純黑以及兩者中的一系列從黑到白的過渡色。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不能變成白,白也不能變為黑,但灰融合了黑與白,黑與白融合,就是灰。

換言之,黑與白是兩個極端,在黑中增加點滴的白,就是灰;同理,在白中增加少許的黑,就是灰。在兩個極端之間,存在著廣闊的空間就是灰,即由介於黑白之間的不同灰度構成灰色地帶。黑與白是兩個點,兩點之間,存在著的是 255 種灰度像素構成的線。灰度顏色模式就是用 0 到 255 的不同灰度值來表示圖像, 0 表示黑色, 255 表示白色,灰度模式可以和彩色模式直接轉換。

灰色不像黑白色那麼張揚,那麼鮮明。不動生色的灰比黑與白更隱蔽、更內斂、更朦朧、更低調、更富彈性、更內在的力量。攝影術語中有個名詞叫做灰度,即影像灰色的深淺程度,灰度層次越多,照片所展現出的色彩就越豐富,影像也越清晰。儘管彩色照片更能滿足人們的視覺享受,但歷史上沉澱下的經典黑白照片,給人視覺衝擊的震撼力絲毫不遜於前者。

灰度,就是灰色的程度。灰度最高相當於最高的黑,就是純黑。灰度最低相當於最低的黑,也就是 “ 沒有黑 ” ,那就是純白。《黑天鵝》一文的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在其書中指出:平均斯坦(波斯語,指國家)與極端斯坦主宰著人類長期的認知水平。在現實中,人類把這個多元的繽紛世界同樣割裂為 “ 白斯坦 ” 與 “ 黑斯坦 ” ,往往忽視還有一個真實的 “ 灰斯坦 ” 的存在。人類的認知把 “ 灰斯坦 ” 隱藏起來了,我們犯了 “ 過濾性選擇錯誤 ” ,選擇了兩個極端,而忽視了灰色世界的存在。

二、管理的世界也是灰色的

人類在觀察世​​界時,受到兒童期教育的影響,在世界觀裡更多是對黑與白、是與非的區分,灰色被淡出了我們的視野。如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通篇都是 “ 對 ”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黑對白,是對非,沒有灰。孩童們的世界永遠是五彩斑斕的彩虹,這是他們成年後的基本世界觀的基調。當然也有例外,自小接受 “ 黑暗的舊社會 ” 教育的本人,直到進入大學之前,頭腦中的舊社會還是黑暗一片,從沒有晴天麗日。

人在觀察自身世界時,同樣使用的一分為二的世界觀,情與仇、愛與恨、恩與怨、善與惡、悲與喜、合與分、榮與辱、福與禍、利與害、勤與怠,都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標準,我們並以此為行為標桿來改造這個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有黑白。

我們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簡化並固化了自己的世界觀與思維方式,即非黑即白,黑白兩分的極化思維,凡事皆分是非,凡人皆辨好壞,凡物皆判好惡,不管青紅,只管皂白。在組織管理的世界裡,其真正的底色同樣也是灰色的,而不是任意取捨的非黑即白。管理的本質就是基於人性的,當你去除人性的表象,去注視人性的本真時,它所呈現出的必定是灰色。

基於灰度理論的灰度管理哲學,無疑為經營管理者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可實踐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更重要的是,灰度觀為我們觀察、洞察和把握這個灰度的管理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查爾斯.漢普登.特納與馮斯.瓊潘納斯對全球15,000 名經理人的調查,透過對美國、英國、瑞典、法國、日本、荷蘭、德國等經濟表現長期卓越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跨文化的比較研究,發現價值觀、習慣,以及與社會發展或藝術密切相關的文化風格,是影響社會經濟成就的主要因素,探尋出這些國家創造財富的秘密。

其研究發現,在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分析與整合、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內部導向與外部導向、以序處理與同步處理、贏得地位與賦予地位及平等與階層七個價值選項中,各國的價值選擇存在巨大的差異,有的國家(如美日)更多是極端的非黑即白的選擇,但絕大數國家的價值創造體系則屬於兩個極端之間的灰度選擇。這說明黑與白的財富創造價值體係,與灰度的財富價值創造體系,在現實中是客觀存在的,而且他們都是財富創造的價值體系。

不確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質,也是商業運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灰度也是同樣也是財富創造的價值體系,灰度也是強大的生產力。任正非提出的灰度管理哲學,與灰度管理理論的基礎或科學依據,或許就基於以上的客觀事實。

三、任正非的灰度觀

外界看任正非,也是霧裡看花,盲人摸象,給任正非貼上了各種矛盾的人格標籤:狼性,獨裁,霸道,鐵漢,人性大師,智者,唐.吉坷德,成吉思汗等等。儘管任總自己也多次強調: “ 我的性格是善於妥協、善於投降,不是善於鬥爭的人 ” ,但對外界對其的印象並非如此,真實的任正非被這些認知偏差標籤化,被格式化了。任正非崇尚灰度,其人格之身並不是灰度的,例如率真、直爽、簡單、真實、誠實等鮮明的非灰度性格。

除外,以本人二十餘年的近距離觀察,在其身上容納了各種複雜甚至矛盾的要素:既脾氣暴躁,又能靜水潛流;既鐵骨錚錚,又柔情似水;既嫉惡如仇,又寬容妥協;既霹靂手段,又菩薩心腸;既悲天憫人,又收放自如;既恪守中庸之道,又明辨是非善惡;既霸氣霸道,又謙卑謙虛;既愛財如命,又揮金如土;既內向羞怯,又外向張揚;既衝動,又自律;既成熟老練,又稚氣頑劣;既低調內斂,又高調霸氣;既用兵狠,又愛兵切;既儉樸,又奢華;既不修邊幅,又注意儀態儀容;既保守守舊,又緊隨潮流;既膽識過人,又心存敬畏;既固守原則,又豁達變通;既慷慨奮發,又兒女情長;既實用主義,又理想主義;既浪漫主義,又求真務實;既英雄主義,又膽小審慎;既有理工男的做派,又有文藝青年的氣質⋯⋯。

總之,任總是一位棱角分明的人,又是一位難以描述的人,一個真真實實的人。誰能想到外表鐵骨錚錚的硬漢任總,在參觀了南非約翰內斯堡的先民紀念堂後,在紀念館前的小廣場上,失聲痛哭了將近兩小時。自身是灰色的任正非,堅守的是灰度的價值觀,而其灰度的價值觀造就了灰度的管理理論。在任總的眼裡,世界的萬人萬事萬物都不是黑與白的模塊化拼接,而是黑與白融合構成的灰,灰是人的本色,是事的本質,是物的本源。

任正非在管理華為的實踐中,其基本色調就是灰度,灰度既是其世界觀,是其思維方式,也是其經營管理的基本假設、理念與哲學。企業家自身的特質必然會影響乃至決定企業的底蘊與特質,秉持灰度的任正非,決定了華為也是灰色的。也是因為此,華為不太吝惜的羽毛,不怕被外界黑,無論是濃彩潑墨,還是寫意描白,均改變不了華為的灰,只是改變了華為灰的程度而異。猶如華為總部天鵝湖中的那些黑天鵝,羽毛隨季節有變化,但主色調沒有變。

他把黑與白之間的妥協定義灰度。灰度不僅是一種世界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如任正非所言: “ 灰度是常態,黑與白是哲學上的假設,所以,我們反對在公司管理上走極端,提倡系統性思維。 ”或許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是錯誤的,在錯誤的邊界之外,我們就一定走向正確的方向。在任正非的頭腦裡,始終保持黑與白兩種對立的思維,這種思維模式就是灰度思維模式,這也是任總的敬畏與遵守的常識。

四、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是思維方式,也是方法論,概言之,三者構成了任正非的灰度哲學。他以此作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 “ 思想工具 ” ,並付諸於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灰度哲學既來自於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並在實踐中豐富與提升,又反過來指導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並接受華為經營管理實踐的驗證。縱觀華為三十年的成長與發展歷程,觀察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不難發現,任總的灰度理論是貫穿始終的世界觀、思維方式與方法論。任正非的灰度理論集中體現在 2009 年 1 月 15 日的發表的《開放、妥協與灰度》一文中:

“ 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節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 ”

“ 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而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的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 ”

“ 沒有妥協就沒有灰度。妥協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人性叢林裡的智者,都懂得恰當時機接受別人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也是任正非認知與洞察管理世界的坐標,依據灰度的世界觀和思維模式,任正非發育了一套系統的管理哲學、管理體系和管理的方法論,這就是任正非的 “ 灰度管理理論 ” 。以華為為平台,任正非將其付諸於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指導華為的成長與發展,這就是任正非的 “ 灰度管理實踐 ” 。而華為的經營發展實踐,也驗證了任正非灰度管理理論,豐富與完善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

五、任正非的灰度管理體系

任正非的灰度理論或稱灰度管理哲學主要體現在十個方面:以灰度看待人性,以灰度看待人才,以灰度培養與選拔幹部,以灰度看待未來,以灰度看待企業的治理,以灰度看待企業中的關係,以灰度看待企業的治理,以灰度看企業成長,以灰度把握經營管理節奏,以灰度看企業的戰略制定與實施,以灰度洞察商業環境。

1. 灰度看人性,良匠無棄材

以灰度看人性,就必須摒棄非黑即白,愛憎分明,一分為二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

人性是複雜的,幾千年來,人們對人性的研究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無非是性善,性惡,無善惡;或者是天使,是魔鬼,一面天使,一面魔鬼;抑或是X假設,Y假設,Z假設。人性是複雜的,人無長性,性無長遠,這個世界並無純粹的人。正如水無常形,人無常勢。正可謂: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山不轉水轉。晚明文學家張岱說: “ 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

任正非提倡: “ 我們真正的幹部政策是灰色一點,橋歸橋,路歸路,不要把功過攪在一起。不要嫉惡如仇,黑白分明,幹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一些問題很正常,沒有人沒有問題。 ” 如果說任正非是 “ 人性大師 ” ,那麼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無疑是基於灰度理論的。

又如,真積極與假積極又是黑白兩端,任正非在兩端之間建立了無限的灰度: “ 我們不要排斥假積極,關鍵在於他過去的行為和今天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我們的需要。假積極一輩子,那就是真積極。 ” 真積極固然值得肯定,假積極亦值得同情,假亦真,假亦灰,就有了無限的空間。

2. 以灰度看待人才,不拘一格識人才

以灰度看待人才,方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人將人才稱為 “ 人材 ” ,如 “ 不拘一格降人材 ” “ 唯楚有材 ” 等。故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是資源。對於人才,第一不能求全責備,以偏概全;第二,不能看學歷、資歷、經歷和簡歷;第三,不能匆忙下結論。白居易詩曰: “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 。否則, “ 一生真偽复誰知? ”

人力資源管理的使命就是對人力資源持續地施能,使其轉化,使其長期地為組織創造價值。這時的人,就很難用好人和壞人來界定,他們是人力資源價值的貢獻者,即 “ 灰人 ” 。

而以灰度來看,人力是一種資源,管理者與管理的使命就在於激發人的正能量,抑制人的負能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潛力,實現公司的目標與戰略。

任正非明確指出: “ 公司要寬容 ‘ 歪瓜裂棗 ‘ 的奇思異想,歪才、怪才雖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們從戰略眼光上看好這些人。今天我們重新看王國維、李鴻章,實際上他們就是歷史的 ‘ 歪瓜裂棗 ‘ 。我們要理解這些 ‘ 歪瓜裂棗 ‘ ,並支持他們,他們可能超前了時代,令人不可理解。你怎麼知道他們就不是這個時代的梵谷、這個時代的貝多芬? ”

在不同的時期,任總多次強調 “ 我們的改革不能左一回,右一回,然後這被傷害的人,那被傷害的人,其實被傷害的人,一定是最優秀的人。為什麼呢,他們一定有非常多的缺點,但是他們也有非常多的優點。我們不能教條主義。什麼叫完人,剛出生的小孩就是完人,無所作為的人就是完人,我們認為這個社會,我們公司不需要完人,我們需要能做出貢獻的人。 ”這與近期他倡導的 “ 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 ” ,都是其灰度價值觀的體現。

3. 以灰度培養與選拔幹部,寬容歪瓜劣棗

任正非把灰度作為幹部的領導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同時也做為選拔幹部的重要標準。他認為: “ 開放、妥協、灰度式華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個領導者的風範。 ”

“ 如何去理解開放、妥協、灰度?不要認為這是一個簡單問題,黑和白永遠都是固定的標準,什麼時候深灰一點,什麼時候淺灰一點?領袖就是掌握灰度。 ”

幹部放下了黑白是非,就會有廣闊的視野和胸懷,就能夠海納百川,心存高遠。他所提倡的砍掉高層的手腳,實際上就是讓高層管理者把握灰度觀,形成灰度思維,並以此洞察人性,在混沌中把握方向,理性地處理企業中的各種矛盾與關係。在處理犯了錯誤的幹部時,他也一直採用灰度的方式處理,在明處高高地舉起拳頭,在私下輕輕地放下安撫,既不一棍子打死,也不放任從容,對事旗幟鮮明,對人寬容妥協。

正如任總所言: “ 我們不是培養和尚、牧師,我們是一支商業部隊,華為要容得下各種一類人。 ” 任正非對華為幹部一直要求的 “ 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 ,就是典型的灰度體現。

對幹部的灰度,核心在於如何看待其成功與失敗,成者王與敗者寇是極端,任總的灰度在於,讓幹部在成功找到失誤,在失敗中尋求教訓。正如他所強調的那樣: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從泥坑中爬起來的人是聖人;不要做完美的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失敗中也有英雄。

4. 以灰度洞察未來,方向大致正確就是灰度

面對黑天鵝,面對灰犀牛,面對蝴蝶效應,即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未來有陽光燦爛,也有急風驟雨,既不左傾冒進,也不右傾保守。有灰度,方能視野開闊,把握不確定性,看清未來的方向,認清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以實現 “ 方向大致正確 ” (大致正確是正​​確的一種,外界更多地關注華為的 “ 大致 ” ,而很少關注 “ 正確 ” ,更沒有人關注華為的戰略方向為什麼能長期保持正確)。華為能夠長期保持戰略方向的 “ 大致正確 ” ,重要的在於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哲學。

灰度本身包含著無限的空間和各種不確定性,同時也包含著各種確定性,以灰度觀洞察未來,就是識別未來的各種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基於灰度理論,任正非站在後天看明天,站在世界看華為,洞察著錯綜複雜的外部不確定性,為進入 “ 無人區 ” 的華為指明了未來的方向。任總堅信: “ 堅定不移的正確方向來自灰度、妥協與寬容 ” “ 不能依據不同的時間、空間,掌握一定的灰度,就難有合理審時度勢的正確決策 ” 。

下列治企理念可以說就是任正非灰度理論的結晶:

以內部規則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過程的確定性,應對結果的不確定性;

以過去與當下的確定性,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組織的活力應對戰略的混沌;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漿糊連結世界智慧。

5. 以灰度看待企業的治理,亂中求治,治中求亂

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個永遠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是 “ 亂 ” 與 “ 治 ” 的問題。企業的發展與擴張,必然會帶來原有秩序的被打破和原有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各種矛盾的交織與組合,會引起的內部的混亂。這些新產生的矛盾會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阻力,因此又需要企業的治理。正是在的往復循環過程中,企業獲取了發展的動力,也同時產生了發展的阻力。很多企業就是在這一矛盾的衝擊下或徘徊不前,或退縮萎縮,或轟然倒下。可以說, “ 亂 ” 與 “ 治 ” 的矛盾,考驗著每一位企業家的經營管理智慧。

任總把 “ 亂 ” 與 “ 治 ” 的矛盾歸結為企業的 “ 擴張和精細化管理 ” 的關係,擴張必然帶來內部的混亂,而精細化管理就是為了解決過渡混亂的內部關係,從而為新的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任總以自己的灰度管理哲學將此界定為:亂中求治,治中求亂。在混亂中怎麼走向治,亂中求治。在治理中如何走向亂,治中求亂。前者強調的是保持擴張的有序與可控,後者強調的是要打破平衡繼續擴張。如此,能夠確保企業的內部治理處於一種和諧的灰度狀態。

任總指出: “ 精細化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擴張不陷入混亂,而並非緊關城門。我們講精細化管理,不等於不要擴張,面對競爭,我們還是要敢於競爭,敢於勝利的。只有敢於勝利,才會善於勝利。擴張和精細化管理並不矛盾,要把兩者有效結合起來。渾水摸魚,只有強者才能摸到魚。 ” “ 從哲學上來說就是,任何平衡的東西都會被打破,這樣新的生命就產生了,然後就前進了。就像我們要死,但死了我們留下了新生的後代一樣,這就是平衡被打破。 ”

6. 以灰度看待企業中的關係,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著大量相互矛盾和相互制衡的關係,如激勵與約束,擴張與控制,集權與擴權,內部與外部,繼承與創新,經營與管理,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團隊合作與尊重個性等等,這些關係構成了黑白兩端,痛苦地煎熬著企業的決策,也逼迫企業做出極端的選擇。

任正非以灰度觀來看待和處理這些關係,以矛盾的思維看待與解決這些矛盾,既不走極端,也不玩平衡,對內外部關係做出智慧的決策,其核心就是依據灰度理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地運用這些矛盾內含的能量,將這些矛盾變為公司的發展動力。在三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任總一直強調的 “ 亂中求治 ” 與 “ 治中求亂 ” ,是其灰度發展觀的體現;而 “ 深淘灘,低作堰 ” 則是處理內外部關係的灰度準則。

7. 以灰度確定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的動力

企業的成長與發展的動力來自創新,而創新的途徑有兩條途徑:一是改革,即透過解構,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成長動力;二是改良,即透過持續地優化原有的運作機制,保持原有運作機制的活力。

在任正非的管理詞典裡,很少能見到 “ 改革 ” ,他更強調的是改進、改良和改善。改革雖然激動人心,也能使企業家有成就感,也可能被冠以 “ 變革型領導 ” 的美譽,但不可否認,改革更多的是以非黑即白的管理思維所主導,孔子曰 “ 治大國如烹小鮮 ” ,其核心就是不折騰。

任總多次強調他自己是 “ 保守派 ” ,堅守的是 “ 改良主義 ” 。

早在九十年代末期他就強調: “ 我是主張改良的,一點點改,不主張大刀闊斧的改革。 ”

“ 華為公司必須堅持改良主義,透過不斷改良,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華為在高速公路發展的過程中,轟轟烈烈地劇變可能會撕裂公司。所以要在撕裂和不撕裂中把握好度。我們處理發展速度的原則應該是有規律、有預測地在合理的增長比例下發展,但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樣做所帶來的不穩定。我們必須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提高我們的管理能力,不斷調整管理能力所能適應的修補程度,以使我們適應未來的長期發展。 ”

“ 華為公司無論在何時,都必須努力堅持首先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有一層一層把土夯實了,撒上一層,再夯實,我們才能不斷穩步前進。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去制定一個赶超別人的目標,只要能夠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那麼水到自然渠成,這才是我們真正可以也應該去追求的目標。 ”

“ 華為公司的各項管理不要求轟轟烈烈,而要紮紮實實,在公司未來管理中一定要避免劇烈的振盪。我們也不能讓幹部大起大落,對幹部可以不斷獎勵、處分,但不能突然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真正的潛力必須透過長期的實踐才能看到。 ”

靜水潛流的灰度,是任正非長期堅守的管理觀和發展觀,他也以此掌控著華為三十餘年的成長與發展。

8. 以灰度把握企業的戰略制定與實施

任總認為在制定戰略時,應該堅持民主決策,從賢不從眾,重要的事情不著急,要充分討論,發散思維,不斷妥協, “ 允許異見,就是戰略儲備 ” ;保持方向的大致正確。正如任總所言 “ ‘方向大致正確’就是灰度,因為方向不可能做到絕對準確 ” .

而在戰略執行過程中,應堅持權威管理,聚焦戰略目標,堅持壓強原則,力出一空,關注組織的活力。

在戰略制定層面保持方向的大致正確,與戰略執行層面的聚焦與壓強,實現兩者的均衡,就是灰度管理的體現。任總認為: “ 繼續堅持均衡的發展思想,推進各項工作的改革和改良。均衡就是生產力的最有效形態。 ” 其目的在於使華為既有狼的敏銳嗅覺,保持對市場機會的把握,又有龜的執著與聚焦,強化對市場機會的實現能力。

9. 以灰度把握企業管理的節奏

任總一直強調作為高級管理者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緊緊盯住三個關鍵點:方向、節奏與人均效率。當企業的方向大致正確之後,經營管理的節奏得把握就成為領導力的關鍵。面對企業中的各種問題,性格急躁與暴躁的任正

非肯定是著急,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又表現出極大的忍耐力和容忍力。他在說的時候,是疾風驟雨,電閃雷鳴;但做具體操作實施的時,又能和風細雨,潤物無聲。這種著急和等不及,與不著急和等得及,就是任正非灰度管理的最好體現。

10. 以灰度洞察外部商業環境

任正非對於外部商業環境是以灰度的視角洞察的,他從來不抱怨外部商業環境的險惡,總是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評價宏觀層面的問題;他把競爭對手稱為 “ 友商 ” ,並把 “ 與友商共同發展,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 ” ,作為公司的戰略之一。他崇尚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的 “ 以土地換和平 ” ,自稱是 “ 拉賓的學生 ” 。妥協是灰度的前提,沒有妥協,就沒有灰度。

六、從灰度管理觀到灰度管理實踐

華為成立三十年來,公司的 LOGO 變換了三次(分別在2005 年和2018 年),由單一色彩的 “ 紅太陽 ” 變到 “ 紅菊花 ” ,公司的LOGO變得越來越柔和,包容,多色彩,而且在廣告中大量使用黑白色的LOGO,這是否是任正非灰度管理理論的一種體現?

需要強調的是,不論是灰度世界觀,還是灰度管理觀,都是限於認知層面,它必須付諸實踐才有生命力。灰度管理觀必須有灰度管理實踐,並以後者驗證前者的科學性。

追究灰度管理理論是否是任正非首創並不重要,但不可否定的是,任正非是首先將灰度管理理論系統運用於企業經營管理實踐的;論證灰度管理理論是否正確並不重要,企業家提出一套經營管理理論或模式後,當務之急不是不擇手段地宣傳其 “ 偉光正 ” ,而應該全力以赴地實施它,並以優秀的經營業績驗證其有效性,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是經過華為經營管理實踐檢驗的,並以華為的成長發展業績所驗證的。

有一點是肯定的,任正非是灰度的人,灰度是其世界觀、思維方式和方法論,他以此形成獨特的灰度管理哲學,並以自身的灰度領導力,引領著華為的成長與發展。任總的世界觀與思維模式是灰色的,任總的經營管理理論是有灰度的,華為的底色也是灰色的,任總的灰度管理哲學指導著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從優秀到卓越,到基業長青。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