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跳出讀書的 “低水平勤奮” 陷阱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跳出讀書的 “低水平勤奮” 陷阱

2021 年 4 月 4 日

 
展開

1. 低水平勤奮陷阱

最近在思考一些問題的時候,常常會找出幾年前讀過的書再看。我發現,幾年前花了那麼多時間讀的書,從現在的結果上來看,似乎是白讀了。今天能從書中看到的價值,過去看不到;而過去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今天基本記不得。

可是,我過去讀書真的很勤奮,為自己制定了年度讀書計劃,一年要讀完 100 本書,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讀完 20 頁。哪怕自己已經很累很睏,為了完成目標,都要在床前讀完書,兩年來也讀了 200 多本書。

我不是說這段讀書經歷沒用,而是現在看來,我覺得痛心、可惜。付出這麼多時間和精力的努力,獲得的卻是完全都不成比例的收穫。那時,我陷入了 “低水平勤奮” 的陷阱。

如果我能夠重來一次,在過去的兩年採用新的讀書方法,那麼我就能夠花一半的時間獲得翻倍的收穫,就像我現在做的一樣。那麼為什麼我會陷入低水平勤奮的陷阱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讀書的方法太原始。

從上學開始,老師教給我們的讀書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劃線或者摘錄。那些摘錄下來的名言警句,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是 “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在原始方法的基礎上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奮。

2. 讀書方法的升級

可怕的是,我一直都不知道自己讀書的方法是低效落後的。我以為記不住,是我記憶力的問題。而且,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的情況。大家說:“讀書之後都忘掉是正常的,我們把知識內化成能力了。”

事實上,內化成能力的知識,反而是最忘不掉的。那麼,為什麼我們 “經典” 的讀書方法,是低效的呢?

原因很簡單:閱讀 + 劃線/摘抄的讀書方法,是把一本書拆分成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訊息,可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率行為。事實上,大腦的記憶,靠的是將訊息與舊經驗進行聯繫。

英國的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他們讓測試者觀察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張信哲、劉德華,然後在這些時候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產生了刺激,接著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

科學家發現,當測試者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產生刺激。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形成新的記憶。換句話說,我們記住新知識更好的辦法是和已有的知識進行聯繫。

將這一原理應用到極致的是:記憶宮殿法。

記憶宮殿法,可能是目前人類發明中最為強大的記憶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構想一個我們熟悉的場景,把需要記憶的事情放到已經熟悉的場景當中。前一段時間播出的英劇 “新世紀福爾摩斯” 裡,福爾摩斯就是靠記憶宮殿訓練自己超強的記憶力。

當然,讀書不等於背書。然而,大腦這種透過已知知識聯繫新知識的特性,除了能夠幫助我們記憶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將新舊知識構建成知識網路。透過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網,我們便能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同一個知識進行分析,從而加深我們的理解和認識。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原始的讀書方法是:花很多時間去閱讀一本新書,去記錄新的名言警句,但從不花時間去加工這些訊息,將其和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繫。我們看似節約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時間和精力,以便能夠讀更多的新書,但卻是買櫝還珠,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把最有價值的工作放棄了。

3. 事半功倍

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舊知識進行網路狀的聯繫。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於是,我讀書不再追求速度;相反,我會刻意放慢速度,花時間記錄讀書筆記,不僅是摘記名言,而是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和我過去的哪些經驗相關。

在記錄和尋找聯繫的過程中,自己常常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也發現很多能夠直接改進工作方法的辦法。我的讀書成效,進入了一種複利效應的狀態;也就是說,我讀過的所有書都將為未來獲取新的知識提供幫助。

這個簡單的方法,卻很少有人發現。或許是因為我們大腦的習慣是尋求快速把書讀完吧!我們都希望讀完書獲得新知識,因此不斷快步向前去獲取更多,但古人早就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 臨界知識又來了

那麼,讀書時,將新知識和哪些已知知識進行聯繫會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各個領域中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規律,也就是本書提到的臨界知識。每一個臨界知識,都是我們思考問題、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這些臨界知識可以頻繁地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和場景裡。

經常閱讀我文章的讀者會發現,我常常在不同的文章中討論不同問題時會運用到複利模型。這其實就是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意識地和已有的模型進行聯繫,看看他們背後是不是有關聯?這樣思考常常會發現過去沒看到的規律。

因此,現在的我在讀書時,既不追求數量,也不要求讀完。

我的做法是:當我要解決某個問題的時候,主動去尋找可能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章和書籍,去觀察作者是用什麼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的背後,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這個解決方案的原理,應用在什麼領域呢?

當把這些問題想明白之後,可能我並沒有讀完一本書,但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比讀完了十本書的人都要深入。這種狀態,呈現出來便是 “舉一反三” 的能力。在別人眼裡,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識解決問題。

因此,讀書不在於多少,而在於你有沒有透過讀書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並有能力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那些低水平的勤奮陷阱裡。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