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大學錄取率超變態!真正「高考地獄」其實在印度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大學錄取率超變態!真正「高考地獄」其實在印度

2021 年 6 月 8 日

 
展開

世界的寒門子弟,還有多少的獨木橋可以走?唯一可以確定的答案是,教育仍然是留給普通人希望的一個管道,只是有的國家很擁擠,有的還保留一些善意。印度是真正的高考地獄。千萬級別的印度考生已經數倍榨乾了高考補習的教師,補習之都科塔也被稱作死亡之都。因為不堪升學壓力自殺的學生太多了。多到補習班甚至需要專門​​為學生開設心理調節課。

一、高考地獄在印度

早在 4 月份,印度考生的招生考試之路打響。之後伴隨他們的不僅是印度的酷暑,同時也是長達兩個月的參考奔波。在印度大學錄取系統裡,是沒有全國統一高考這一說法的。學生的生殺大權全被掌握在各個大學手中,也就是說,很多學生為了增加勝算添一分底氣,不得不流連於各大學校的招生考試中。誇張的,參加考試甚至多達 20 場。

更不可思議的是,參加這些自主招生考試甚至不是人人享有的機會。早在 12 年級,各地考生就已經參加了一次全國統一的畢業考試,由印度中央中等教育委員統一組織和命題,文科生要求參加英語、數學、地理、歷史和簡明經濟學的考試,理科生則要參加英語、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的考試。只是對於想要上大學的印度學生而言,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在印度有這樣一則笑話: “ 我之所以來麻省理工讀書,是因為我進不去印度理工。 ” 因為印度這套人才篩選機制實在太殘酷了。要想參加高考,學生的畢業成績需要超過平均線。要想進入一流印度大學,以 100 分為平均滿分,考生的高考分數平均下來則要達到 90 分以上。

如果夢想進入印度理工科學術殿堂印度理工學院,學生需要拿到 98 分的畢業成績,才有資格報考這所學校。這還沒完,學生還需要連考兩次畢業考試,第一次是為了淘汰 40% 的學生,第二次是為了確保剩餘的學生可以達到各科的淘汰線。也就是說,每一個被印度理工學院錄取的學生,都是優中選優、全面發展的尖子生。在這樣堪稱變態的錄取標準下,印度理工學院的錄取率低過 2% ,而麻省理工甚至有 10% 的錄取率。嚴苛的考試環境催生了印度的補習城市。單靠補習得到經濟振興的城市,在高考大國中國也不曾有這樣的景象。

印度北部的城市科塔,是全國有名的補習之都。每年有超過 20 萬的學生從全國各地前往這裡,就是為印度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做準備。而理科生一年的補習費用高達 4,000 美元,令一大批中低收入家庭望而卻步。上下 100 多家補習中心,就能為當地帶來了上百億盧比的年收入。

這樣的科塔,也被稱作死亡之城。在這種地獄級別的應試壓力下,印度學子的神經被千錘百煉,直至崩潰。一兩百名十幾歲的考生被密密麻麻塞進了一間教室,每天接受 14 到 16 小時高強度課程,每一次課堂測試就是下一次分班的直接依據,不停不休、優勝劣汰,直到考試結束。

於是,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堪重負,選擇了自殺。自 2013 年到 2019 年,根據當地政府的數據,共有 77 名補習學生在備考期間自殺。接受 GGTN 採訪的一名考生表示, “ 在這裡,我沒辦法做我自己,也早就忘記自己是什麼樣子了。 ”

▲無止境的學習備考,這就是印度學生沒有盡頭的困境。

二、精英天堂在美國

美國的大學生則不必苦苦掙扎在題海中美國大學一直以極強的社會包容性和多樣性聞名,大學的錄取機制和亞洲國家比起來有著相當大的差別。最明顯的表現,好聽點就是錄取標準的多樣性,換一個家長不喜歡的說法,那就是不確定性。不同於入學考試、統一考試這種一考定音的制度,美國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學生綜合素質表現上。

在學術方面,美國大學往往考慮兩項標準:平時成績和標準化成績。平時成績就是學生在校的課堂表現、考試成績,例如國際學校統一標準的 AP、IB、A-level 系列課程,這些課程反映出來的學生平時表現便是美國大學一大重要考量部分。除此之外就是標化成績,比如出現在《天才槍手》裡的 SAT 測試,亦或者在美國高中大為盛行的 ACT 測試都被接受,考試科目包含閱讀、文​​法、寫作以及數學,而且一年往往有幾次考試機會,考生只需要根據自己的準備狀況報考即可。國際學生需要額外提供自己的語言成績。

美國的中小學是快樂教育,真正敢奉行這一原則的只有底層家庭,精英家庭的孩子卻在偷偷努力。因為一旦進入美國高中,學生自由選課修學分,這時候自主學習能力就非常重要了,而窮人家庭的孩子基礎教育打不好,特別是數學不行,高中就開始拉開差距。所以,高中畢業,就是精英家庭的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徹底分流。

另外,美國大學很看重學生的個人素質。在美國大學申請系統裡,申請者需要提供文書,突出自己的個人亮點、人生經歷,從而盡量向招生官展現自己真實而獨一無二的部分。但其實這個事也需要別出心裁。就像我的一個朋友,她從小到大吃遍了上海所有餐廳的披薩,就在個人陳述中講了她吃披薩的經歷。就是這樣一份文書,竟然得到了耶魯大學錄取官的喜愛,讓她順利進了這所 99.99% 的地球人無法進入的大學。

除了文書,美國大學也會向申請者提供一欄專門用來填寫自己的課外活動、獎項經歷。好了,這樣下來,申請多樣性是看出來了,不現實性也看出來了。所謂的 “ 個人素質 ” 到最後也經常被詬病成富人之間的角逐。畢竟豐富多姿、光鮮亮麗的課外活動對於富家子弟似乎更加唾手可得,而對於家境不佳的學生來說往往也拿不出什麼出彩的活動。這時候就看招生官的判斷了,所以美國錄取也經常被扣上過分主觀的帽子。很明顯,僅靠做題能力強,在美國是無法輕易敲開高等學府的大門的。

這在倡導教育公平的中國,不太可能走得通。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錄取機制毫無可取之處。美國對考試成績的考核有最突出的一條優點,就是美國對於平時成績的重視。美國大學不會讓學生把精神緊繃在一次機會上,而是更為綜合地考量,這也體現了美國大學對於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只是應試機器、公司螺絲釘,而是一個更加全面獨立的個體。

三、日本模式才是我們最可能選擇的

相比起印度,中國的另一個鄰居日本的情況看起來稍顯樂觀。日本考生往往需要經歷兩輪考試。第一輪發生在一月中旬,是與中國高考、印度畢業考試大同小異的 “ 中心考試 ” ,每年大概 50 萬學生參考。日本 “ 中心考試 ” 考試科目劃分得相當細緻。雖然大科目只有六門——國語、地理歷史、公民、數學、理科和外國語——但各科還會進一步細分。

日本的文科開放題往往對學生的綜合知識體係有著極高的要求,而不僅僅是知識點的複制貼上。如此看來,日本高校需求的往往是有著成熟知識架構的思想者。例如公民還會繼續細分成現代社會、倫理、政治經濟、倫理政治經濟幾門;日本史也分為日本史A和日本史B;另外,理科除了分成理科一、理科二,理科二還會繼續細分成物理、化學、生物、地學;外國語則囊括了英語、法語、德語和韓文四個選擇。

這就要求學生早日敲定自己的發展方向,並且為大學考試科目做好針對性準備。“ 中心考試 ” 結束的第二天,官方就會向學生公布標準答案。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發揮情況對自己的成績有一個大概的預估,然後根據這個分數和大學分數線去填報志願。在印度,最後順利進入大學的考生還不足高中畢業的三分之一,而在日本讀個本科並不是件特別困難的事。但日本高考競爭也不算寬鬆。知名學府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每年各錄取近 3,500 名學生,而每年參加日本統一考試的學生 55 萬來算,也有 1.3% 的錄取率。

這個時候,致力於就讀名校的考生迎來了自己的第二輪試煉。超過分數線並不意味著直接錄取,和印度差不多,學生只是有了參加招生考試的資格,也就所謂的 “ 校內考試 ” ,這才是錄取流程的重頭戲,分數佔比學生考核的百分之七八十。如果考生落榜了,也很有可能會選擇留下重考,經常是一重考就讀了個兩三年。像東大這樣的高等學府,學校裡面考了兩三年才考上的學生不在少數。

自然,如此重視考試成績的日本也會有一套獨屬的補習體系。日本的補習機構也藉此獲得了相當不錯的獲利。一年下來一個家庭的開銷往往是 100 萬日幣以上,折合人民幣七八萬。雖說日本也看重考試成績,但考試入學也並不是唯一的出路,報送體制、特長加分等也一件不落。要說在人才選拔機制上和中國最大的區別,大概就是日本對於專科院校的包容性。

日本的專科院校經常與用人單位緊密合作,保證畢業生的就業率。而且日本獨特的 “ 匠人精神 ” 也相當青睞那些有著一技之長的年輕人。對於傾向就讀專科院校的考生來說,一般考完 “ 中心考試 ” 就萬事大吉了。包學包就業還有一定社會地位,嘿,這波也不虧。高考,本來就應該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風向標,而不是國家人才培養的巔峰。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