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央行阻升不阻貶?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何姸瑤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央行阻升不阻貶?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最近更新時間: 20 May, 2025

 
展開

台幣於 2025 年 5 月對美元急升近 10%,不少人懷疑央行是否遭到美方施壓。而央行也出面澄清這並非央行操作,升值是市場機制的結果,央行僅進入市場適度調節。到底台幣匯率是怎麼決定的?央行傾向阻升不阻貶的誘因有哪些?阻升不阻貶所造成的影響又有哪些?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入探討,了解阻升不阻貶包裝下的真相。

💡想先了解央行職責,歡迎你閱讀這篇>>>最新央行理監事會議決議!央行介紹!台灣央行總裁有誰?中央銀行功能有哪些?

央行如何管理匯率?

新台幣匯率的波動,牽動著出口競爭力、資金流動與物價穩定。雖然央行強調台幣由市場供需主導匯率變動,但在實務上,央行是否、何時介入市場?往往引起外界關注。特別是在升值壓力出現時,央行的動作更為頻繁,這也讓「阻升不阻貶」的說法浮上檯面。本段將從制度設計出發,進一步探討央行實際操作方式與相關佐證,分析其匯率管理的邏輯。

管理浮動制度

根據央行說明,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採「管理浮動制度」。舉例來說,當台灣市場景氣好,國際上新台幣需求大增,新台幣便會升值;相反地,當台灣市場環境差,國際上出現拋售新台幣的現象,新台幣便會貶值。雖然名義上交由市場決定,但當匯率短期波動過大或升值過快時,央行往往會進場干預,以穩定金融秩序與經濟基本面。

而採行「管理浮動制度」的主因,參考央行的官方解釋為:

在我國資本移動近乎完全自由化下,考量台灣貿易依存度高,匯率波動不宜過大,同時為保有若干程度的貨幣政策自主性, 以因應國內外經濟金融衝擊,本行遂採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維持新台幣匯率動態穩定。

💡想更了解管理浮動制度,歡迎你閱讀這篇>>>固定匯率?浮動匯率?一文看懂新台幣匯率制度演變!

接下來,讓我們實際模擬當新台幣升值時,央行會採取哪些應對措施。當市場上對新台幣的需求強勁,匯率上升壓力過大時,為了防止台幣過度升值影響出口競爭力,央行通常會進場拋售台幣、買進外幣,藉此增加市場上台幣的供給,讓台幣升值的壓力趨緩。這樣的操作會使央行的外匯存底增加。

然而,央行拋售台幣等於是釋出更多新台幣到市場,若不加控制,可能導致市場資金過多、引發通膨。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央行會進一步發行「定期存單」來進行沖銷操作。透過這項作法,央行吸引商業銀行購買定期存單,並把錢存回央行,市場上的流通貨幣因此減少,達到抑制通膨的目的。

💡想更了解定期存單與外匯存底,歡迎你閱讀這些>>>

新台幣金流

由上圖可以得知,外匯存底定期存單是央行慣用手段。後續段落將以此切入,持續探討央行阻升不阻貶的策略帶來什麼影響,記得要看到最後喔!

阻升不阻貶?

所謂阻升不阻貶指的是,央行普遍在台幣升值時入場拋售台幣,讓台幣回落到原本的水準;當台幣貶值時,央行反而讓市場機制自動調整,不入場干預。參考陳明郎的文章,股感列出幾個被認為是阻升不阻貶的證據。

首先。以下圖來說,美國在 1998 年至 2000 年與 2004 年至 2007 年之間,有 2 次極為明顯的升值,而台灣此時並沒有跟著升值。相反的,當美國於網路泡沫(2000 – 2002)與次貸危機(2008 – 2009),因金融危機動盪導致美元大幅貶值時,台幣也跟著貶值。

新台幣跟跌不跟漲

資料來源:台灣匯率貶值政策之探討;資料時間:2019

註:RUS 為美國基金聯邦利率;RTW 為台灣隔夜拆款利率

進一步觀察台幣兩次隨美貶值的情況,可以發現其中有所不同。網路泡沫時期,台灣與美國同樣受到重創,台幣貶值可被理解為經濟危機下市場對台幣需求下降、供過於求所致。然而在次貸危機期間,雖然台股與美股的跌幅相近,台灣卻在半年內便回復至危機前水準,而美國則歷時五年才完全修復。

這顯示,台灣實際受到的衝擊可能不如美國嚴重,因此台幣當時的貶值,並沒有完全反映經濟基本面,也缺乏跟隨美元長期貶值的動能。

經濟危機對大盤指數的影響
    跌幅 收復跌幅所需期間
美國 S&P 500 網路泡沫 -49.1% 一年半
次貸危機 -53% 五年
台灣加權指數 網路泡沫 -66% 一年半
次貸危機 -57% 半年

💡想更了解網路泡沫和次貸危機,歡迎你閱讀這些>>>

除了直觀的觀察,我們也能從多個面向佐證台灣央行「阻升不阻貶」的傾向。首先,台灣多次被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對象。美國依據三項指標判定是否有操縱匯率之嫌,包括:對美貿易順差、經常帳順差佔 GDP 比重,以及淨買匯金額佔 GDP 比重。若符合條件,將被懷疑刻意讓本國貨幣貶值,以刺激出口、擴大對美貿易順差。從 1998 年到 2022 年,台灣曾被美國列為需深入分析的國家,並已連續 5 年被列入觀察名單,顯示美國對台灣匯率政策的關注與質疑。

💡想更了解網匯率操縱國,歡迎你閱讀這篇>>>匯率操縱國|匯率操縱國後果?條件?跟台灣有什麼關係?

而根據美國外交協會資深研究員布拉德·謝瑟(Brad. W. Setser)所指出,央行與壽險業者透過外匯掉期(SWAP)交易,使資金更容易流向國外。SWAP 是一種金融操作,指央行向壽險業者承諾在浮動匯率下鎖定未來某一固定匯率,壽險業者得因此避免可能的匯兌損失。他指出,降低投資海外資產風險,等同於鼓勵台灣人將資產美元化,變相壓抑了新台幣升值幅度。

為何傾向阻升不阻貶?

貶值對台灣最直觀的好處便是有利出口業發展。台灣長年仰賴國際貿易,且是出口導向經濟體,因此長期保持台幣貶值可以保障出口。實際上這樣的策略並不少見,根據論文指出,新興市場經常出現「害怕浮動」(fear of floating)的現象,並會為了保持出口競爭力,採取匯率貶值策略。而除此之外,央行傾向阻升不阻貶的可能因素還有繳庫盈餘。

在提繳庫盈餘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央行的收入與支出組成。根據下圖可知,央行主要收入來源為利息收入(佔約 77%)和外幣兌換利益(佔約 20%),由於主要資產為國外投資(佔約 90%),因此可推知,央行的主要利息來源便是國外資產。國外資產所生利息,加上外幣兌換利益,等同央行幾乎所有收入來源都和其他國家有高度連動

接著再看支出,我們可以發現各項提存(佔約 53%)和利息費用(佔約 45%)為主要項目。各項提存是央行對可能匯兌損失先提列的準備額,至於利息費用則可看到主要負債銀行業定期存款(佔約 42%),由此可推估定期存單的利率將會大幅影響利息費用的支出

央行113年財務報表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 112 年年報、作者自行整理;資料時間:2024/05

由以上分析可知,影響央行繳庫盈餘多寡的主要因子為:當年度他國經濟變動、台幣與外幣之間的匯率(因為央行的國外資產最終在財報上都需以台幣計價)。而究竟盈餘繳庫對政府總收入來說有多重要呢?

央行繳庫盈餘對政府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行政院、作者自行整理

註:政府總歲入以決算額為準

由上圖可知,央行盈餘繳庫多穩定在 1,800 億元左右,平均佔國營事業總盈餘高達 86.48%,更平均佔政府總歲入高達 8.41%!雖然近年來佔政府總歲入有下降的比例,直至 2023 年仍達 6.22%。相比之下,根據今周刊,美國央行繳庫僅佔政府總歲入 2.57%、新加坡 1.66%,日本更只有 0.46%!

當央行繳庫盈餘逐漸成為政府財政的重要收入來源時,也可能對央行產生額外的收入壓力。而其中一種能迅速增加盈餘的方法,是利用央行收益主要來自國外資產孳息的特性,透過新台幣貶值,提高這些外幣利息收入兌換回台幣後的金額。這種機制可能是央行在實務上傾向「阻升不阻貶」的潛在原因之一。然而,此類操作背後也伴隨著諸多政策與經濟層面的影響,將在後續段落中進一步探討。

阻升不阻貶的影響?

失去貨幣獨立性

根據金融界的理論「三難困境」(the trilemma),一個開放經濟體有 3 大目標:匯率穩定、資本自由移動、貨幣政策自主性。為達這 3 個目標,可採的政策有:固定匯率制度、浮動匯率制度、資本管制。不過根據經濟研究,這 3 個目標往往只能達成其中 2 個,因此被稱為「三難困境」。

三難困境

而根據首段節錄的央行說明,可知台灣具有高度自由的資本移動,且央行認為台幣匯率波動不宜過大。在這樣的主張下,可知台灣目前偏向固定匯率制度,因此台灣勢必得放棄貨幣政策自主性。這代表台灣的貨幣政策高度仰賴他國的經濟變動。舉例來說,若他國因經濟差導致貨幣貶值時,台灣為了保有優勢,必須同步貶值,實施更寬鬆的貨幣政策。而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導致經濟過熱,引發泡沫化可能。

模糊央行職責

由於央行長期拋售台幣,因此取得大量外匯存底,而外幣資產的孳息又成為央行收入主要來源。目前央行盈餘繳庫已成為政府歲入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央行的職責並不是替政府賺錢。央行理應是一個獨立組織,決策不受政治或商業利益干擾。雖然近年來央行繳庫佔政府歲入比例逐年下降,但仍然較其他國家高出許多。

以下表格回顧國發會過去 20 年的國營事業報告,分析對於央行的評價中,獲利能力相關的詞彙出現次數。透過表格可以知道,「增益/增裕國庫」、「獲利績效良好」、「貢獻良多」等字眼已成為稱讚央行起手式。其中,「增益/增裕國庫」出現機率高達 90%,有些年份除了稱讚總體盈餘有利國庫,還特別指出外幣資產收益有利國庫。

資料來源:國發會;資料時間:2004-2023
國營事業年度考成報告中央行的評價
詞彙 出現次數 出現機率
增益/增裕國庫 18 90%
獲利績效良好 13 65%
貢獻良多 13 65%

由上述驗證可以見得,雖央行盈餘多寡與政府觀感應無關聯,近年來卻被政府視為增益國庫的盈利機構。國發會對央行的建議中,甚至提及過「建議提高投資」、「避免影響央行盈餘」等字眼。台灣央行的職責究竟是穩定物價、降低失業率,還是替政府爭取營收呢?

出口業惡性競爭,失去創新動力

或許大眾普遍認為,台幣貶值有利出口業者發展。然而,這樣的助益是否推進出口業長期發展?還是僅造成短期利益的提升?我們可以將一間企業的獲利簡單拆分為:利潤 = 收益 – 成本。 成本中又包含了營業成本、研發支出、人事支出、折舊與攤銷等等。

根據論文指出,貶值雖有利於外銷,卻同時削弱外資、新技術的進入誘因。這會導致台灣廠商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壓低現有產品成本,而不是透過創新研發推出新產品,從根本提升營收與獲利能力。從以下圖表可以印證,幣值低估程度與研發支出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貨幣貶值越嚴重的國家,研發支出佔 GDP 的比例會越少。長期來說,這更會阻礙台灣廠商的產業轉型,而這正是許多傳產目前面臨的問題。

幣值低估指標與研發支出

資料來源:台灣匯率貶值政策之探討;資料時間:2019

此外,亞洲尚有許多擁有類似經濟結構的國家,例如南韓、馬來西亞、泰國等。若台灣採取貶值策略,由下圖可以見得,這些國家也會同步跟進。在一來一往的貶值與削價循環中,完全競爭的出口市場不僅讓所有廠商都失去獲利能力,也導致實際收益因惡性削價而有所減少。

亞洲貨幣漲跌同步

資料來源:白經濟 TalkEcon;資料時間:2016/03

重點整理

  • 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採「管理浮動制度」
  • 傾向阻升不阻貶的可能原因:有利出口商外銷、提高央行繳庫盈餘
  • 傾向阻升不阻貶的可能影響:台幣升貶長期仰賴他國經濟變動,失去貨幣自主性、央行成為國庫的營利機構,模糊職責、長期不利出口商創新轉型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何姸瑤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