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立法院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並經總統賴清德正式公告,「普發 1 萬元」的政策已正式確定。回顧過去政府為刺激經濟,曾發放過「振興三倍券」、「振興五倍券」與普發現金 6,000 的經驗,在這次的現金攻勢下,又有哪些標的有望受惠呢?快來看看股感的整理吧!
💡想知道更多關於普發現金何時領?領取流程?可以看這篇文章喔!>>> 普發一萬懶人包!什麼時候領?常見問題一次看
普發現金概念股有哪些?
許多人拿到現金的第一時間就是拿去消費,而消費金額的挹注流向就會是觀察股市的重點,除了大眾熟知的餐飲、旅遊產業,普發現金的流向其實比想像中更廣。除了內需消費外,旅遊餐飲、零售通路、甚至高單價的家電消費都可能受惠。以下為股感為您整理的潛在受惠類股:
普發現金概念股 | ||||
---|---|---|---|---|
類股分類 | 股號 | 股票名稱 | 品牌 | 8/22 收盤價 |
觀光旅遊類股 | 2731 | 雄獅 | 雄獅旅遊 | 148.5 |
2743 | 山富 | 山富旅遊 | 104.5 | |
餐飲連鎖類股 | 2727 | 王品 | 王品集團 | 220 |
2753 | 八方雲集 | 八方雲集 | 195.5 | |
電商/宅配物流股 | 8044 | 網家 | PChome電商 | 33.15 |
8454 | 富邦媒 | momo電商零售 | 272 | |
手機通訊門市 | 2450 | 神腦 | 神腦通訊 | 29.65 |
家電 | 6281 | 全國電 | 全國電子 | 70.8 |
2430 | 燦坤 | 燦坤 | 24.25 | |
連鎖便利商店 | 5903 | 全家 | 全家便利商店 | 192.5 |
2912 | 統一超 | 7-Eleven便利商店 | 256 | |
百貨/零售 | 5904 | 寶雅 | 寶雅生活館 | 460 |
2903 | 遠百 | 遠東百貨 | 20.85 | |
飯店類股 | 2702 | 華園 | 華園飯店 | 12.8 |
2739 | 寒舍 | 寒舍集團 | 37.1 | |
2712 | 遠雄來 | 遠雄來大飯店 | 19.25 | |
股感資料庫整理 |
過去也有過全民普發現金?
你還記得台灣過去也有普發現金嗎?讓我們回顧過往的經驗,看看每一次的政策背後,經濟背景與市場反應都有何不同,有助於我們判斷這次的普發 1 萬元,會如何影響股市。
2008 年金融海嘯
2008 年,當時全球經歷自 1929 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金融海嘯衝擊。當時的失業率在 2009(民國 98)年攀升至 30 年來新高的 6.13%;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從 2008(民國 97)年 4 月的 68.48 急遽跌至 2009(民國 98)年 2 月的 48.42。因此政府為了應對消費緊縮效應,決議發放每人新台幣 3,600 元的「振興經濟消費券」以刺激內需,希望達到立即活絡消費的目的。
2009 年失業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消費者信心指數在 2009 年 2 月來到低谷
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當時的政策內容為每人發放新台幣 3,600 元的消費券,總計舉債 858 億元,發放時間點選在 2009 年農曆過年前的 1 月 18 日,正是大家買年貨、買新衣的時間,就是希望達到立即活絡消費市場的目的。
但是從事後來看,消費券的發放並沒有明顯地提振消費市場,並且進一步推動股市向上。細觀當時的時空背景,在發放消費券的當月(2009 年 1 月),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台股整體仍處於疲軟狀態。例如,在 2009 年 1 月 19 日,台股成交值創下新低,市場交易仍舊清淡。這段期間的股市表現主要受到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消費券的刺激效果並未直接反應在股票市場上。
事後行政院經建會報告指出,消費券有六至七成的比例是用來取代民眾原本就打算進行的消費,導致實際對 GDP 的貢獻僅約 0.28% 至 0.43%,成效低於最初預估的 0.66% 至 1%。
2023 年疫後振興
前年的「全民共享普發現金」政策則是在新冠疫情後。當時,台灣的失業率並沒有超過 4%,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下滑幅度與速度也不像 2009 年那樣的危機程度。那次政策的主要驅動力是源於前一年度的稅收超徵,因此被部分輿論解讀為「還稅於民」的政治訴求,政府最終也決定對每人發放新台幣 6,000 元現金。
- 宣布期(2023 / 2 / 21):立法院三讀通過《疫後特別條例》,正式確立普發現金政策。此時間點為市場資金開始尋找「概念股」的起點 。
- 發放期(2023 / 3 / 22 至 2023 / 4 / 17)
回測 2023 年
2023 年的普發現金政策從宣布到發放的期間,市場剛從 2022 年的低股脫離,因此樂觀預期將會帶動新一波經濟循環,特別是內需類股將會注入「強心針」。但從實際的股價回測卻顯示現實情況與預期之間存在些許脫鉤。
以下股感舉幾個例子,觀察幾個具代表性的概念股在 2023 年 2 月至 4 月期間的股價走勢,並與大盤指數進行比較:
觀光餐飲類股
雄獅(2731)和王品(2727)等觀光餐飲股在政策發酵初期確實吸引部分買盤,部分媒體報導也稱觀光類股因利多發酵而價量齊揚。
王品(2727)的股價呈現明顯上揚趨勢。在 2 月下旬政策宣布後,股價從 254 元穩步上漲至 4 月 17 日的 304.5 元,區間漲幅高達 19.88%,表現優於大盤。反映市場對於其餐飲龍頭的正面預期,加上其本身營收持續穩定成長(2 月營收年增 11.8%,4 月則大幅成長 55.2%),使股價在題材發酵期間獲得支撐。
雄獅(2731)的股價則呈現波動且略為下跌。儘管該公司營收在 2 月到 4 月間都呈現驚人的年增率(從 377.5% 飆升至 901.1%),但股價卻從 126 元小幅下跌至 122.5 元,區間跌幅為 2.78%。這與其亮眼的營收形成明顯落差,可能的原因是雄獅的股價在政策宣布前已累積一定漲幅,當政策利多兌現時,部分獲利了結賣壓湧現,導致股價未能持續上漲。
資料來源:TradingView
零售通路類股
零售通路股的股價表現則呈現溫和走勢,並沒有出現因為現金發放而帶來的爆發性成長。
統一超(2912)的股價在政策宣布後至發放期間,基本上呈現小幅震盪格局,並無明顯上揚或下降。股價僅從 268.5 元微幅上漲至 271 元,區間漲幅為 0.93%,表現與大盤的 2.57% 漲幅相比,顯得相對平淡。這可能因為便利商店的消費屬性為剛性需求,即便有普發現金的政策,也僅是短暫刺激,難以根本性改變其股價走勢。
寶雅(5904)在同期呈現區間震盪,但整體仍略微走揚,從 559 元上漲至 585 元,區間漲幅 4.65%,雖然優於大盤,但是漲勢並不像王品那般強勁。普發現金雖然有助於提升短期的消費意願,但不足以驅動股價大幅拉升。
資料來源:TradingView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發現,2023 年普發現金並未導致內需概念股出現全面性的爆發性漲幅。 這背後的原因,可以從「籌碼面」找到線索。雖然政策被部分媒體譽為「強心針」,但專業投資機構的態度顯得更為謹慎。
在普發現金題材發酵期間,部分內需股的技術線圖呈現盤整格局。從籌碼面來看,當散戶因題材而進場時,主力與外資卻出現賣超動向,導致籌碼顯得較為分散。這種專業投資人與散戶之間態度上的矛盾,可能代表普發現金在法人眼中,比較像是一次性的短期題材,而不是改變公司基本面的長期利多。也解釋為何股價表現與市場樂觀情緒之間存在明顯脫鉤。
下表呈現部分內需概念股在 2023 年普發現金發放期間的股價走勢概況:
普發現金期間走勢 | |||||||
---|---|---|---|---|---|---|---|
所屬產業 | 股票 | 2023/2/21 收盤價 |
2023/4/17 收盤價 |
區間漲跌幅 (%) | 月份 | 月營收(億) | 年增(%) |
觀光餐飲 | 雄獅 (2731) |
126.0 | 122.5 | -2.78% | 2023/4 | 15.46 | +901.1 |
2023/3 | 11.8 | +532.7 | |||||
2023/2 | 9.98 | +377.5 | |||||
王品 (2727) |
254.0 | 304.5 | +19.88% | 2023/4 | 17.77 | +55.2 | |
2023/3 | 15.94 | +20.1 | |||||
2023/2 | 18.24 | +11.8 | |||||
零售通路 | 統一超(2912) | 268.5 | 271.0 | +0.93% | 2023/4 | 248.8 | +6.61 |
2023/3 | 257.3 | +10.8 | |||||
2023/2 | 231.3 | +11 | |||||
寶雅 (5904) |
559.0 | 585.0 | +4.65% | 2023/4 | 17.44 | +16.2 | |
2023/3 | 16.18 | +10.4 | |||||
2023/2 | 16 | +4.01 | |||||
加權指數 | - | 15563.00 | 15963.55 | +2.57% | – | – | – |
股感資料庫整理 |
影響股價的因素
綜合分析過去兩次政府發放振興款項的經驗,發現普發現金對股市的影響,並非單一絕對。它更像是短期題材,而不是直接改變公司基本面的長期利多。因此從上文內容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觀察:
政策成效與經濟背景高度相關: 2009 年的消費券發放是在全球金融海嘯的嚴峻背景下,主要目標是止血與維持消費動能。當時市場信心極度低迷,消費券的刺激效果因此有限。相較之下,2023 年普發現金則是在疫情後,經濟動能已逐漸恢復,政府的主要目的為延續內需活絡。
短期效應大於長期影響: 無論是過去的消費券或普發現金,對於內需概念股的影響多半為短期題材性,而非長期基本面的改善。專業投資法人更關注企業的獲利能力、產業趨勢、以及全球經濟的長期走向。在 2023 年,部分內需股雖在政策宣布初期有所表現,但並未出現如市場預期的爆炸性漲幅,顯示漲勢更多是受到市場情緒驅動。
多重因素交織影響: 股價的漲跌除了受到單一政策的影響,更受到多種因素的交織作用,包含:
- 總體經濟環境: 如全球經濟景氣、通膨、利率走勢。
- 產業趨勢: 旅遊旺季、電子產品的銷售週期。
- 公司基本面: 財報表現、獲利成長、未來展望。
- 籌碼面: 主力、外資、散戶的買賣動向。
結論
這次「普發1萬元」的政策,雖然金額比上次的 6,000 元更高,有望再度為內需消費注入活水,但投資人還是要保持理性。
審慎看待短期題材:普發現金這種政策利多,更適合短期波段操作,而不是長期持有。如果投資人想長期投資,則應該要回歸公司的基本面,多多關注財報、獲利成長與產業前景。
善用技術分析與籌碼面:在股價上漲時,除了關注媒體報導,更要追蹤法人(外資、投信)的買賣超動向。如果股價漲但法人卻持續賣超,這可能就是籌碼分散的警訊。
普發現金的「乘數效應」:這次的1萬元現金,金額較上次多了4000元,這筆錢或許會讓消費者從「小額消費」轉向「中高額消費」。例如,添購較高單價的家電產品(如:全國電子 6281、燦坤 2430)或升級旅遊行程。這些公司在財報公布後,其營收表現將是判斷政策是否真正發酵的關鍵。
投資人應該避免憑單一政策利多而盲目追高,要將其視為影響市場的眾多變數之一。才能精準判斷哪些標的能真正受惠,全面地審視公司的基本面,並觀察市場資金的流向,才能在機會與風險並存的市場中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資決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