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經新聞中,我們時常聽到美國聯準會 (Fed) 又要升息了,但除了升息之外,還有一個更神秘、卻同樣威力強大的工具——「縮表」。究竟縮表是什麼?它跟我們常聽到的 QE(量化寬鬆)有什麼關係?縮表和升息,這兩大「緊縮武器」又有哪些不同?
更重要的是,當聯準會開始「關上印鈔機的水龍頭」,將如何影響全球股市、債市、房地產,甚至是我們每個人口袋裡的錢?股感在這篇文章中將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搭配清晰的表格,帶你一次搞懂縮表的來龍去脈,並回顧過去美國聯準會的兩次縮表歷史,趕快來看看吧!
編按:2025/10/15 更新,鮑威爾於演說中表示,勞動力市場的下行風險持續增加,聯準會可能在未來數個月停止縮表。究竟縮表是什麼?又是如何影響實體經濟的呢?趕快來看看股感的介紹吧!
縮表是什麼?
縮表(Shrink the balance sheet)是指縮減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央行不再像 QE 時期那樣大量購買資產,反而開始主動或被動地減少其持有的資產部位,也就是說水龍頭不但被關小,甚至還開始把泳池裡的水抽走。
這個「收回資金」的過程,會讓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縮小,直接導致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減少,進而推高市場利率,為過熱的經濟降溫,抑制高漲的通膨。在這邊股感也以表格的方式整理了縮表以及擴表之間的差異:
縮表擴表差異 | ||
比較項目 | 量化寬鬆 (QE) / 擴表 | 量化緊縮 (QT) / 縮表 |
政策目標 | 刺激經濟、對抗通縮、壓低長期利率 | 抑制通膨、為過熱經濟降溫、推高長期利率 |
央行操作 | 在公開市場「購買」政府公債、MBS 等資產 | 在公開市場「減少」持有的政府公債、MBS 等資產 |
央行資產負債表 | 規模擴大 | 規模縮小 |
對市場資金影響 | 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錢變多) | 從市場抽離流動性(錢變少) |
對市場利率影響 | 長期利率下降 | 長期利率上升 |
市場俗稱 | 灑錢、印鈔、放水 | 收錢、抽資金、收傘 |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 QE 是什麼,也可以看看股感的這篇文章喔>>>QE|QE 意思?美國 QE 規模?量化寬鬆影響?
縮表的兩種主要方式:被動縮表 vs. 主動縮表
央行要「收回資金」並不是直接把鈔票從市場上搶走,而是透過兩種主要方式來進行,一種溫和,一種激烈。
被動縮表 (Passive Tightening / Balance Sheet Runoff)
這是目前聯準會採用的主要方式,也稱為「到期不再投資」。
大家知道,債券是有「到期日」的。當央行持有的公債或 MBS 到期時,發行機構(如政府)會還本付息。在 QE 時期,央行會把這些收回來的本金和利息,再拿去市場上買新的債券,以維持資產規模。
但在被動縮表時期,央行會停止或部分停止這個「再投資」的動作。例如,這個月有 100 億美元的債券到期,央行收回本金後,就不再投入市場了。如此一來,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就自然而然地減少了 100 億美元,市場上的資金也等同被收回了 100 億。
為了避免對市場造成太大衝擊,聯準會通常會設定一個「縮減上限 (Cap)」。例如,設定公債每月縮減上限為 600 億美元。如果當月到期的公債只有 500 億,那就全部到期不續作;如果當月到期 800 億,則只會讓 600 億到期不續作,剩下的 200 億還是會拿去再投資。
主動縮表 (Active Tightening / Outright Sales)
這是一種更為激烈、更直接的方式,除了讓資產被動到期外,央行更主動地在市場上「賣出」其持有的未到期債券。
主動賣出債券會對市場造成更直接的衝擊,因為央行向市場拋售大量債券,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並在短時間內迅速推高殖利率(市場利率),這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力道遠大於被動縮表。因此,除非面臨極度嚴峻的通膨,否則央行通常會避免採用這種「猛藥」。
縮表 vs. 升息:央行貨幣緊縮的兩大武器,哪裡不一樣?
縮表和升息,都是央行為對抗通膨而採取的「貨幣緊縮」政策,目標都是讓市場上的錢變少、變貴。但它們的作用機制和影響範圍卻有所不同。
- 升息(Interest Rate Hike): 調整的是「短期利率」,是資金的「價格」。聯準會升息,主要是調升「聯邦基金利率 (Fed Funds Rate)」,這是銀行之間隔夜拆款的利率。升息會直接拉高整個金融體系的短天期借貸成本,影響力道迅速且明確。
- 縮表 (QT): 調整的是「長期利率」與市場的「資金數量」。縮表是直接從市場上抽走資金,減少貨幣的供給總量。這會推升公債等長期債券的殖利率,進而影響房貸、企業長期貸款等利率。
我們可以這樣比喻:
升息就像是提高了自來水的「水費單價」,讓你每次用水時都覺得更貴,從而節省用水。 縮表就像是關小了自來水廠的「總水閥」,讓整個供水系統的水量都變少,水壓也跟著下降。
升息和縮表有什麼差異? | ||
比較項目 | 升息 (Interest Rate Hike) | 縮表 (Quantitative Tightening) |
操作工具 | 調整聯邦基金利率(政策利率) | 減少央行持有的債券規模 |
主要影響 | 短期資金成本(價格) | 長期資金供給(數量)與長期利率 |
影響速度 | 快速、直接 | 緩慢、漸進、影響深遠 |
透明度 | 高,市場預期明確 | 較低,對市場的實際影響較難估算 |
政策順序 | 通常作為緊縮週期的首要工具 | 通常在升息開始一段時間後才啟動 |
一般來說,央行在面對通膨時,會優先使用「升息」這個較為成熟且影響可預測的工具。當升息到一定程度後,才會搭配「縮表」這個更廣泛的數量型工具,進行雙管齊下的緊縮。
縮表如何影響實體經濟?
當央行開始縮表,關上資金水龍頭時,影響是全面性的,從華爾街的金融市場,一路蔓延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經濟活動。
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 股市與債市(估值下修,波動加劇):
- 債市首當其衝: 縮表意味著市場上少了一個最大的買家(央行),同時債券供給增加(或需求減少),會導致債券價格下跌、殖利率上升。
- 股市承壓: 長期利率(如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是所有金融資產定價的錨。當無風險利率上升,股票的「本益比」估值就必須下修。特別是對於依賴未來現金流的高成長股(如科技股),估值下修的壓力會更大。此外,市場資金減少,也代表流入股市的活水變少,大盤整體承壓。
- 匯率(美元走強):
- 聯準會縮表,推高了美國的利率,相較於其他國家,持有美元資產的利息回報更高。這會吸引國際資金流入美國,推升美元匯率。強勢美元會對新興市場國家造成資金外流的壓力。
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 企業借貸成本與投資意願(借錢變貴,投資趨緩):
- 市場利率走高,意味著企業無論是發行債券或向銀行貸款,所需支付的利息都變高了。這會降低企業的投資意願,暫緩擴廠、增聘人力的計畫,進而使整體經濟活動降溫。
- 房地產市場(房貸利率飆升,房市冷卻):
- 縮表,特別是減少 MBS 的持有,會直接推高抵押貸款利率。房貸利率上升,意味著民眾每月要償還的房貸金額增加,這會大大降低民眾的購屋能力與意願,導致房地產市場交易量萎縮,房價上漲趨勢也可能反轉。
- 就業與消費(失業率可能上升,消費趨於保守):
- 企業投資趨緩,可能導致招聘凍結甚至裁員,失業率可能因此上升。當民眾對未來經濟前景感到擔憂,或是因為資產縮水(股市、房市下跌)而感覺變窮時,消費行為也會變得更加保守,進一步拖累經濟成長。
歷史上美國聯準會的縮表紀錄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聯準會至今共進行過兩次規模較大的縮表以及一次非典型的縮表,這三次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第一次縮表 (2017-2019):緩慢而謹慎的嘗試
- 背景與動機: 經歷 2008 年金融海嘯後連續三輪的 QE,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膨脹至約 4.5 兆美元。隨著經濟穩步復甦,失業率下降,聯準會認為是時候讓貨幣政策「正常化」,為未來的潛在危機預留政策空間。
- 過程與規模:
- 啟動時間: 2017 年 10 月。
- 方式: 採用「被動縮表」,設定每月縮減上限。
- 速度: 起始每月縮減 100 億美元(60 億公債 + 40 億 MBS),之後每季增加額度,最終於 2018 年 10 月達到每月 500 億美元(300 億公債 + 200 億 MBS)的上限。
- 結果: 歷時約 2 年,資產負債表從 4.5 兆美元的峰值,縮減至約 3.8 兆美元,總計縮減約 7,000 億美元。
- 市場反應與結局:
- 初期市場反應平穩,因為縮表步調緩慢且與市場溝通良好。
- 然而,到了 2018 年底,隨著縮表規模達到上限,加上持續升息,金融市場開始出現流動性緊張的跡象。
- 最終,在 2019 年 9 月,美國貨幣市場的「回購利率 (Repo Rate)」突然飆升,引發「錢荒」,顯示金融體系的準備金已降至過低水位。聯準會為穩定市場,被迫提前結束縮表,並重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這次經驗也讓聯準會意識到,縮表的終點比預期中更難拿捏。
第二次縮表 (2022-至今):對抗通膨的猛藥
- 背景與動機: 為了應對 COVID-19 疫情,聯準會祭出無限 QE,資產負債表在短短兩年內從約 4 兆美元暴增至近 9 兆美元。大規模的財政刺激與貨幣寬鬆,加上供應鏈瓶頸,導致美國通膨率在 2022 年飆升至 40 年來的新高。這次縮表的目標非常明確: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通膨壓下來。
- 過程與規模:
- 啟動時間: 2022 年 6 月。
- 方式: 同樣採「被動縮表」。
- 速度: 速度與規模都遠超第一次。起初每月縮減 475 億美元(300 億公債 + 175 億 MBS),僅三個月後,就將上限提高至每月 950 億美元(600 億公債 + 350 億 MBS),是前一次縮表最終速度的近兩倍。隨後於 2024 年 6 月首次放緩縮表速度,將上限降低至每月 600 億美元(250 億公債 + 350 億 MBS)。並於 2025 年 4 月第二次放緩縮表速度,這次的上限調降至每月 400 億美元(50 億公債 + 350 億 MBS)。
- 市場反應與挑戰:
- 由於這次縮表伴隨著史上最快、最猛烈的升息循環,全球金融市場在 2022 年經歷了劇烈的「股債雙殺」。
- 強勢美元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壓力,許多國家的貨幣都面臨沉重的貶值壓力。
- 市場持續關注縮表是否會再次引發類似 2019 年的流動性危機,或是過度緊縮導致美國經濟陷入深度衰退。聯準會如何在抗通膨和維持金融穩定之間取得平衡,是當前市場面臨的最大挑戰。
歷史縮表比較 | ||
比較項目 | 第一次縮表(2017-2019) | 第二次縮表(2022-至今) |
背景 | 經濟復甦,貨幣政策正常化 | 40 年來最高通膨 |
QE 後峰值 | 約 4.5 兆美元 | 近 9 兆美元 |
最終縮表上限 | 每月 500 億美元 | 每月 400 億美元(2025 年 10 月) |
速度 | 循序漸進,歷時一年才達上限 | 快速啟動,三個月即達上限 |
主要目標 | 讓政策回歸常態,預留操作空間 | 強力打擊失控的通膨 |
市場環境 | 經濟穩定,低通膨 | 經濟過熱,高通膨,地緣政治風險 |
結局 | 因回購市場危機而提前結束 | 仍在進行中,市場高度關注其影響 |
非典型縮表:千禧蟲危機 (Y2K Bug)
而上述兩次縮表相比,這次的事件與股感前述所討論的以對抗通膨為目的的「量化緊縮 (QT)」或「縮表」,在動機、目的與操作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1999 年的這次資產負債表波動,其核心背景是「Y2K 危機」,也就是俗稱的「千禧蟲危機」。
在 20 世紀末,全球對即將到來的 2000 年充滿了憂慮,當時許多電腦系統的年份只用兩位數記錄(例如 ’99’ 代表 1999)。人們擔心,當時間跨入 2000 年時,這些系統會將 ’00’ 誤判為 1900 年,從而導致金融、電力、交通等關鍵基礎設施系統大亂,甚至崩潰。
在這種不確定性下,聯準會最擔心的,是民眾與企業出於恐慌而大量提領現金,導致銀行體系出現流動性危機(擠兌)。因此為了預防這場潛在的危機,聯準會採取了「預防性」的流動性注入措施:
- 短期「擴表」(1999 年底): 在 1999 年的最後幾個月,聯準會透過「附買回協議 (Repo)」等短期工具,主動向銀行體系提供了大量的臨時流動性。這導致其資產負債表規模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了約 1,000 億美元(5,400 萬美元至 6,700 萬美元)。此舉的目的不是為了刺激經濟,而是扮演「最終貸款人」的角色,確保市場上有足夠的現金來應對任何突發狀況。
- 快速「縮表」(1999 年底):很快地市場便發現千禧年危機似乎並沒有想像中來得嚴重,因此在 2000 年底前便快速地讓資產負債表收縮到了擴表前的水位。而當 2000 年 1 月 1 日平安到來,千禧蟲危機並未如預期般爆發,市場的信心迅速恢復,民眾也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現金擠兌。
我們可以透過下表來清晰地看出 1999 年事件與現代縮表的根本差異:
與現代「縮表」的本質區別 | ||
比較項目 | 1999-2000 Y2K 事件 | 現代的量化緊縮 (QT) |
背景/動機 | 應對千禧蟲危機 (Y2K) 的潛在風險 | 對抗高漲的通貨膨脹、貨幣政策正常化 |
政策目的 | 預防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短缺 | 收緊金融環境,為過熱的經濟降溫 |
操作性質 | 短期、臨時、被動的危機管理工具 | 長期、計畫性、主動的貨幣政策工具 |
持續時間 | 數週至數月 | 數月至數年 |
總結來說,1999 年底至 2000 年初聯準會資產負債表的收縮,並非一次主動的貨幣緊縮政策,而是一次短期危機預防行動的結束,有經濟學家認為此次快速收回流動性的行為,間接地造成了前段時期牛市的結束,並導致網路泡沫事件的發生。但若將其與 2017 年或 2022 年以來的量化緊縮相提並論,會是對歷史背景與政策意圖的誤解。
總結:投資人該如何應對縮表時代?
作為一個從市場抽離資金的過程,縮表本質上是對資產價格不利的,它代表了一個低利率、資金氾濫時代的結束,以及一個高利率、資金緊俏時代的來臨,然而另一方面,縮表其實也是貨幣政策正常化時期必須面對的課題。身為投資人,我們無法改變央行的政策,但可以調整自己的策略來應對這個變局。
- 重新評估資產配置: 在資金緊縮的環境下,過去被高估的、沒有穩定現金流的資產將面臨巨大壓力。投資人應更重視企業的「真實獲利能力」和「健康的現金流」,而非僅僅是未來的夢想。
- 關注現金流與債務: 無論是個人理財還是投資標的,高槓桿、高負債的風險都在顯著增加。持有充足的現金,降低不必要的負債,是在不確定環境中保護自己的重要方式。
- 關注現金流與債務: 無論是個人理財還是投資標的,高槓桿、高負債的風險都在顯著增加。持有充足的現金,降低不必要的負債,是在不確定環境中保護自己的重要方式。
看完這篇文章後,不知道你對於縮表的概念是否有足夠的認識了呢?「縮表」對你來說,已經不再只是金融教科書裡的冷僻名詞,而是深刻影響我們的真實力量,看懂縮表的邏輯,也能讓你未來在面對總經情勢的變化時,不會慌得手足無措喔!
【本文由 AI 協助產出】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