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 ICE ) 積極併購的衍生商品交易所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Olivia Lo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 ICE ) 積極併購的衍生商品交易所

2020 年 1 月 3 日

 
展開

洲際交易所集團(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CE-US)在 2000 年時創立,初成立時的交易產品是以場外能源合約為主,之後,洲際交易所集團經過不斷地併購和成長,成為全球最大之一的衍生品交易所。然而洲際交易所( ICE )較為人知的印象就是它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母公司。 2013 年洲際交易所以 82 億美元,收購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的母公司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 NYSE Euronext ),獲得批准且收購完成後,根據收購協議將 NYSE 在比利時,法國,荷蘭,葡萄牙的業務出售。 2014 年時又透過泛歐交易所( Euronext ) 的 IPO 售出泛歐交易所 100% 的股權。

如下圖可看出 ICE 在近 20 年積極併購的進程:

2018 年報顯示,目前洲際交易所在美國,英國,歐盟,加拿大和新加坡共擁有了 12 間證券以及期貨交易所;另外在全球還擁有 6 間清算公司。

業務類型

洲際交易所集團的業務範圍包括上市服務,數據服務,交易,清算。下圖 2019 Q2 的財報顯示洲際交易所集團有高達 52% 的營收是重複性業務,這些是留存率高的數據服務訂閱和上市服務。另外 48% 的營收是基於多種產品包括股票, ETF ,債券,和多種衍生品合約的交易,還有清算。

如以業務類型區分,洲際交易所集團將之分成數據與上市業務,以及交易與清算業務兩類

洲際交易所集團的數據與上市業務:
此部門業務就是以上提到的留存率高的業務,部門營收細節和近三年的營收成長如下圖顯示,數據方面年報將之再細分為 Pricing and Analytics (價格分析), Exchange Data and Feeds (歷史交易資料與訊息),以及 Desktops and Connectivity (虛擬桌面連結)三種子業務。

成長最好也是此部門營收最高的 Pricing and Analytics 主要提供客戶證券的參考數據和估值服務,還有衍生品的定價,債券定價包括公司債定價服務和債券指數服務。
成長次好的 Exchange Data and Feeds 則是為客戶提供歷史報價和即時報價,還有訂單及交易訊息。

Desktops and Connectivity 業務主要將能源交易商和商品交易商這些客戶接入洲際交易所的交易所,清算公司和數據庫來使用洲際交易所的數據服務。雖然洲際交易所在 2017 年開發了 ICE Connect Platform 這個平台給客戶提供更好的交易數據及相關新聞,但這個子業務近年來卻逐漸萎縮。

關於上市業務,洲際交易所集團旗下的證券交易所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 NYSE ARCA , NYSE American 和 NYSE National 。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是上市的主要場所,尚未滿足 NYSE 上市標準的企業則是在 NYSE American 上市。和納斯達克是科技公司上市的最愛場所相比,紐約證券交易所則是金融,工業的上市首選場所,像是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GS-US), VISA ( V-US ),花旗,波音(Boeing, BA-US)公司這些大公司都是在紐交所上市。

洲際交易所集團的交易與清算業務:

以上有提到洲際交易所集團在美國,英國,歐盟,加拿大和新加坡更擁有了 12 間證券以及期貨交易所和6間清算公司。這些交易所以及清算公司為企業,投資人以及交易者在主要資產上提供執行和風險控管的服務。這些主要資產包含商品,利率,信貸,外匯,股票和抵押相關產品。

洲際交易所集團在 2018 年年報將藉由交易和清算這些主要資產所衍生的 24 億美元營收分成以產品來區分所貢獻營收的比例:

其中能源期貨和期權的交易和清算佔了 40% , 9.65 億美元。農產品和金屬期貨及期權佔了 10% , 2.51 億美元。金融期貨和期權佔了 15% , 3.54 億美元。現金股票和股權佔了 13% ,淨營收 3.27 億美元。股定收益和信貸( Hexindai ,  HX-US )佔了 10% , 2.4 億美元,場外交易和其他交易佔了 2% , 4900 萬美元。其他收入則有 10% 約 2.34 億美元。

談完了目前洲際交易所既有的業務,那未來的展望在哪呢?洲際交易所近年來也投資加密貨幣交易所與區塊鏈技術,而這些投資和兢爭對手有何不同,或又會帶給傳統交易所什麼樣的顛覆呢

洲際交易所支持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2018 八月時,洲際交易所宣布,將建立加密貨幣的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Bakkt 。而 2019 九月這個屬於”機構級”比特幣交易平台正式上線,讓投資人可以交易比特幣期貨。 Bakkt 儼然成為洲際交易所集團下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其實比特幣期貨早已於 2017 年 12 月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以及芝加哥期權交易所( CBOE )旗下的 CBOE Futures Exchange ( CFE )開始交易之後,但交易量並不怎麼樣。 CFE 更於三月暫停其比特幣期貨市場。只留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繼續比特幣期貨的交易,然而CME是採用現金交割( cash-settled ),意思是期貨合約結束時,一方付給另外一方比特幣即期價格( spot price )與期貨價格( futures price )的差額。

不同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洲際交易所 ICE 支持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Bakkt 擁有了交易 DCM( Designated Contract Markets ),清算 DCO ( Derivatives Clearing Organizations )和託管 的牌照,提供的是實物交割的期貨合約( physically settled futures contracts )。這意味的是期貨合約到期時,一方付給另外一方真正的比特幣。別於現金交割的期貨合約,實物交割使得放空有了限制,交易者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比特幣實物來支持當天的交易,而每天都進行實物交割的比特幣期貨,讓機構對比特幣期貨更有信心。

洲際交易所集團開始了加密貨幣交易所的業務, Bakkt 可能是讓投資人更放心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實物交割的期貨合約,高度安全性,即使發生貨幣被駭事件也有能力全額賠償,會吸引更多的投資機構嗎?畢竟此交易平台才上線一個月,這還需繼續觀察。

區塊鏈技術如何衝擊現有的交易/結算過程

當區塊鏈技術有重塑經濟模式的能力之時,他又會如何改變交易所呢?區塊鏈的分散式帳本技術(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or DLT )對現今交易所產業最明確的顛覆就是在結算與託管方面。

目前一筆交易要完成,必須經過一連串的確認和驗證才能結算此筆交易,所以所費的時間大約是 T+3 ( 交易+3天 ),或是有些 T+2 ( 交易+2天 ),結算時間愈長就是投資者等待資金的時間愈長。而一但區塊鏈的分散式帳本技術應用在股票交易上,從下單到交割可能只需要少於半天的時間,這將減少流程中的風險,以及投資人等待資金入袋的時間。

為什麼可以減短交易到結算的時間呢,因為流程簡單了。

下圖是一個股票從下單到結算的  T+3  範例( 1,2,3,4 為天數),橫向流程從交易執行( Execution ),交易清算( Cleaning ),到交易結算( Settlement ),直向所經過的仲介機構包括券商,交易所, DTCC 證券託管清算公司和託管機構。

DTCC( Depository Trust&Clearing Corp. /存託信託清算公司) 處理美國大部分股票的交易,清算和結算,如同洲際交易所旗下的清算所( Cleaning house ),當流程被簡化後,此仲介機構將不再需要。

此外, Custodian (保管銀行)的地位也是會受區塊鏈影響,嚴格來說,其實股東手上並沒有擁有實質的股票,擁有股票的是保管銀行譬如 Cede & Co. 。技術上此銀行擁有了幾乎所有美國上市公司的股票。但一旦未來應用了區塊鏈技術,數位證券將保持在數位錢包,像是 Cede 這樣的存託銀行也不再被需要。

高盛投資研究公司( Goldman Sachs Investment Research )的一份報告曾預測,實施區塊鏈技術可以簡化證券的清算和結算,如果未來沒了這些仲介機構,每年將在美國的資本市場節省 20 億美元的費用。

因此,面對蓄勢待發,顛覆傳統交易所的清算,結算與存託的區塊鏈分散式帳本技術,既有的交易所產業將如何適應新世界並提供價值呢?這也是投資交易所產業必須持續關注的議題。

在了解洲際交易所集團目前的業務以及產業未來的改革與前景之後,下篇接著來看看近年來的財務表現,以及和兢爭對手之間的比較。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Olivia Lo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相關基金

美盛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獨立經營管理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