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叫 Levelsio 的老哥嗎?靠 AI,三小時手搓的遊戲怒賺 28 萬。現在全靠 AI 的開發方式,正在變成一種名叫「Vibe Coding」(氛圍編碼)的新潮流。簡單來說,你只要動動嘴皮子,AI 就能幫你開發一個產品,全程不用寫一行代碼。
在這場「Vibe Coding」狂歡中,網友們用類似的方式做出了各式各樣的遊戲:
從騎馬大戰飛龍的奇幻冒險,到水上摩托艇的驚險競速,再到多人海盜船的探索之旅……
顯然,AI 已經改變了產品傳統的開發方式,而這個進度遠超你想像。YC 管理合夥人賈里德·弗里德曼透露: W25 中, 1 / 4 的創業公司,用 AI 產生代碼庫。那麽,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理解這種變化?這些變化又會對傳統開發者帶來哪些影響?
Vibe Coding 是什麼?
Vibe Coding 的概念,最早是由前 OpenAI 研究員 Andrej Karpathy 提出。意思是,開發者可以完全跟著感覺走,直接說需求,強調的是「做什麼」,而非「如何做」。
你別說,這種看上去有點「擺」的寫程式模式,效果還挺好。Kar 神只是通過語音對話軟體 SuperWhisper 和 Composer,動動嘴皮子,鍵盤都不用碰,在 1 小時內就構建一個閱讀應用和一個戰艦遊戲。
大量實踐者也發現,這種「跑哪算哪」的寫程式方式,真的可以大幅提高開發速度。從時間上,一個人 1 小時到 3 天不等,就可以開發出一款類似《賽道狂飆》的 AI 遊戲。
以下 5 款遊戲,就是不同的開發者用 Vide Coding 的方式手搓出來的,大部分遊戲的畫面與創意都受到了認可:
3D 星際飛行《Fly Pieter》(創業大神 levelsio 開發)
在這款遊戲中,玩家可以駕駛各種飛機,包括 Cessna 172 、F- 16 和 A- 10 Warthog。玩家通過控制戰機飛行,切換視角,穿越所有星體、飛艇障礙物。
這款遊戲由創業大神 levelsio 用 Cursor 和 Grok- 3 開發,前後僅花了 3 個小時開發,後續優化也由 AI 來完成。
這款遊戲有著「無加載界面」和不錯的流暢性,在高峰期線上用戶達到 2,000 人。
賺錢方面,遊戲全靠賣虛擬道具上的廣告位,例如單個飛艇廣告位月租金高達 2,500 美元。《Fly Pieter》通過「資產租賃」降低用戶干擾,提升了廣告主精準投放效率。
在遊戲發布的首周,levelsio 賣了 2 顆星球、 19 架飛艇 、 12 架 F16 戰鬥機,這款略顯粗糙的遊戲賺了 17,360 美元。
後續,開發者還計劃增加飛機和造型選擇器,推出不同價格檔次的高級版本。
屠龍遊戲(資深軟體工程師 Grégory D’Angelo 開發)
這個遊戲是一款以屠龍冒險為主題的戰鬥遊戲,遊戲中的惡龍會噴火、攻擊玩家,玩家需要騎馬用弩箭擊敗惡龍。這款遊戲的分享動態在 X 上獲得了 1.2w 點讚。
開發者借助 Cursor 和 Three.js 內置幾何體(用 BoxGeometry、SphereGeometry 等代碼創建出球體、長方體之類), 0 行代碼開發完成了這款遊戲。
憑藉不錯的流暢性和「如夢如幻」的畫面,這個遊戲也獲得一些好評。
開發者解釋,這是因為 Three.js 的 WebGL 渲染能力支撐了流暢畫面。同時,他還用 AI 產生後期處理與著色器,不過遊戲的物理交互還需手動優化。
太空漫步《Space Rush》(MIT 博士 Chong-U 開發)
這款遊戲的玩法是在太空的陸地上奔跑,前進獲得星星累計積分,並在過程中躲避障礙物。
遊戲基於 Claude Sonnet 3.7 開發,用時僅 1 天。開發者還用 AI 處理了後期和著色器,包含星球奔跑交互與後期特效。測試玩家稱其「充滿吉卜力風格」。
遊戲是為了慶祝 Windsurf Wave 4 而發布的實驗性項目,目前尚未商業化,未來或通過 Steam 平台採用買斷制。
水上摩托 Jet Ski Simulation(網友 Cemil Sevim 開發)
這是一款「水上摩托+足球」遊戲(https://t.co/ tBuimd9oQd ),玩法就是通過騎行摩托在海上城市里尋找足球,繞過障礙物把足球運到球門處。
開發者受 levelsio 啟發,基於 Cursor 和 Three.js 耗時 3 天開發,遊戲使用 Three.js 實現水面物理模擬,用 Cursor 產生了特技動作代碼。
獲利方面,遊戲計劃通過「多人競技模式」引入賽季通行證和造型內購,同時探索廣告植入(如水上摩托品牌合作)。
3D 多人海盜遊戲(網友 fkadev 開發)
這款遊戲要求玩家要駕駛這艘船,您需要控制方向舵、帆和錨,可以在島嶼附近停靠,依靠大炮進行射擊。遊戲後續會加入多人戰鬥模式。
開發者 fkadev 也是受 levelsio 啟發,用 Windsurf 模式、花費 1 小時開發了遊戲。
開發過程依賴 Three.js 的模型加載與 AI 產生的劇情腳本,但物理碰撞檢測需手動調試。遊戲後續用 AI 寫程式添加了戰鬥邏輯。遊戲被評「玩法新穎」,但平衡性問題突出(如船只操控難度過高)。
遊戲開發者傾向開源社區協作,未來可能通過 Patreon 眾籌支持開發。
通過以上案例不難看出,AI 已經能夠將開發週期從月級壓縮至小時級。那麽,這種神奇的寫程式方式到底是如何做到的?烏鴉君總結了以下四步:
- 首先,打開 Cursor,在軟體中把選擇「全接受」模式。
- 對著 SuperWhisper 麥克風描述,例如說「側邊欄內邊距減半」,AI 能自動精準定位代碼並自動修改。不看 .lang 文件(用於儲存遊戲、軟體等應用程式當地化語言資源的文件)直接構建操作。
- AI 會自動給出修改建議,全部「一鍵接受」,無視代碼差異。報錯資訊往對話框里一丟,AI 通常能自動修覆。
- 修覆Bug:遇到搞不定的Bug就佛系繞道,或是隨便提些要求,讓 AI 自己搗鼓出結果。
某網友提供的Vibe Coding教程:https://github.com/David-Sola/AIGaming
Vibe Coding 如何影響產品開發?
千萬可別小看這個事,這意味著,AI 正在徹底變革產品開發的方式。
YC 曾經做過一個很生動的比喻:
Vibe Coding 有點像用 MidJourney 產生圖片:當你對 AI 產出的版本不滿意,就不必糾結於去改 prompt,常常直接「Roll」再來幾次,產生五六個版本選一個最好看的就行。
相比以前手動從零開始寫所有邏輯,這個過程往往非常快。
而且,現在這個趨勢的發展速度遠遠超出你的想像,說幾個數據你就明白了:
第一個數據來自 YC,根據 YC 管理合夥人賈里德·弗里德曼在 YouTube 上透露的資訊:其 W25 的 1 / 4 的創業公司中,有 95% 的代碼庫是由 AI 產生。
也就是說,目前 YC 正在孵化的這一批次創業公司中,有 1 / 4 的代碼庫幾乎完全由 AI 產生。(YC 是全球最知名的孵化器,迄今已孵化超過 3,000 多家公司,總估值超過 4,000 億美金,一直被視為 AI 創業的風向標。)
第二個數據來自 Google,上個財季,GoogleCEO 稱,公司超過 1 / 4 的新代碼由 AI 產生。
第三個數據來自投資管理公司 ARK Investment。據 ARK 在一份研究中引用 SWE-bench 截至 2025 年 3 月 7 日的數據:過去一年裡,最先進 AI 模型的軟體工程能力已經從 4% 的成功率飆升到了 70% 。
AI 在改變產品開發模式的同時,也對開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體來說,隨著軟體構建成本降低,「工程師」占比可能下降,崗位職稱和職責也會顯著調整。未來可能更注重明確需求,而非實現細節。
用 YC 的話說,「寫代碼這件事本身越來越像是跟 AI 對話,而人類工程師更像是在做產品設計或需求定義。」
在未來,頂尖的工程師必須掌握兩大核心能力:一是要有自己的產品審美和判斷力;二是強大的系統設計能力和深入代碼調試的功底。
未來程式員不需要會寫代碼,但不僅要會審代碼,還要懂產品。
在 YC CEO Garry Tan 看來,未來的開發者更像是產品架構師,具備出色的產品審美,清楚當下什麼真正有價值、該構建什麼。
《36氪》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