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澳洲政治,看中美角力下的南太平洋勢力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澳洲政治,看中美角力下的南太平洋勢力

2020 年 5 月 29 日

 
展開

澳洲是個聯邦共和國,在成為獨立國家前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先是由代表英國王室的總督治理,而後各個殖民區經過英女王准許後獨立自治,最後因為原本隸屬大英帝國的六個自治殖民區在國防、關稅、交通建設等等問題都需統一規劃,一個能夠管理並統整各地方州的中央政府最終成立,成為1901年建立的聯邦政府。

澳洲政體

澳洲實行實行君主立憲制,並和其他仍然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前英屬殖民地構成一個共主聯邦「大英國協王國」 ,「大英國協王國」包含英國在內共有16個成員國,這些國家的憲法規定「國家元首」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而總督是「國家元首」的當地代表,雖然共有一個君主,但各個國家在國際上還是享有獨立的主權,是獨立的國家。

澳洲聯邦政府分為三個部分: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門。行政部門的最高行政機關為由總督所主持的聯邦行政會議,但其行政權力下放給由總理所領導的澳洲內閣;立法部門是指參議院與眾議院所組成的澳洲國會,司法部門則由澳洲高等法院和澳洲聯邦法院組成,獨立於立法和行政,其角色就是維護澳洲的法律,並確保政府執行立法和行政權時沒有違憲。

澳洲國會

澳洲的國會是以兩院制的形式運行,分別為眾議院和參議院。眾議院的主要職責包括立法和修改現有法律,監督政府施政並控制財政支出以及代表選民表達意圖。參議院的主要責任,是審議經眾議院通過後提交的法案,參議院擁有與眾議院幾乎相同的立法權,只是不能提出或修改有關利益和財政支出的法案。眾議院通過的所有法案,必須經參議院批准,然後由總督簽署後才能正式生效。當一項法案通過眾議院通過卻被參議院否決兩次,總理可以據此徵求總督同意,由總督同時解散兩院並改選所有議席,這稱為雙重解散。

兩個議院的議員都是由澳洲公民選舉中直接投票選出,眾議員任期三年,參議員任期為六年,每三年一次的大选,要選出全部的眾議員和半数的參議員。眾議院總共有151席,由151個選區直接選出議員。澳洲的選區都是根據人口分佈來決定,所以人口較密集的州例如:雪梨所在的新南威爾斯州就佔有47席、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州佔有37席等。在大選後,由眾議院佔大多數議席的政黨組成內閣,該黨的領袖出任總理。反之,各州在參議院的席位數量是均等的並不因人口而改變,即每州12個席位,北領地和首都領地各兩個席位,共選出76名代表。

澳洲政黨

澳洲雖然為多黨制,但其選舉制度下的自由競爭使得澳洲政壇從20世紀初開始就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兩大黨派競爭的形勢。此兩大黨派中的一方自從20世紀初就一直是較左翼的工黨,另一方則是較右翼的政黨聯盟,此聯盟的成員黨歷史上有過更替,現在主要是自由黨和國家黨,但一般傳統上認知澳洲政壇最重要的兩大政黨為工黨和自由黨。

回顧歷史,兩黨並沒有走過太過漫長的歲月。從1901年5月8日工黨建立,到1944年10月16日自由黨建立,大概才經過100多年的歷史。一般而言,從黨的屬性來說,自由黨代表著資本的利益,而工黨則代表著工會組織,雖然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家與勞工階級間存在著對立與階級鬥爭,但是在澳洲,資方與勞方之間的關係卻不那麼爭鋒相對。

這主要是因為澳洲的小型企業特別多。根據統計,80%以上的商業屬於小型生意,也就是說壟斷市場的大型企業較少,而澳洲經營小生意的人數約為2百萬,這佔全國約1千2百萬的工資階層來說,約為17%,且他們的存在撐起了國家的經濟,因此,階級陣營的對壘變得不是十分的明顯。

外,澳洲建國以來推行的”平等、互助“精神促使其勞工政策長期以來非常強調公平,並使得國內工會勢力強大,無論哪個黨派執政,都要優先考慮勞工的利益。因此,階級鬥爭的矛盾變得越來越模糊,從此不再是一個陣線分眀的議題。隨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國家經濟和民眾生活已經成為了兩黨最大的“鬥爭”的重大焦點。於是衍生了偏社會主義的“社會自由主義” 以及繼承了傳統的資本主義“保守自由主義” 兩種模式。

澳洲總理及政績

理解了兩黨之間的主要差異後便可以接著往下探究兩大黨的歷史背景和其重大政績。自由黨創立於1945年,他的前身是一個貿易保護主義政黨,傾向保守政策及反社會主義。一般而言,自由黨選民大多數是中產階級。通常自由黨的財政預算案比較少社會福利措施,有盈餘,因此自由黨被視為對解決經濟問題最能幹的政黨。因為前面討論過澳洲的階級其實不太分明,所以自由黨在澳洲歷史上也實行過下不少重要社會自由主義的政策; 工黨成立於1901年,一般受工會,藍領和草根階層支持。工黨財政預算案的特點通常圍繞社會福利並傾向高開支,因此預算案往往都會陷入赤字,也因此導致工黨被視為對解決經濟問題最弱的政黨。

自由黨的執政開端是當政長達十六年的孟席斯總理(Robert Menzies),1949年孟席斯上任後開始大力推行移民政策,並放寬澳洲白澳政策,容許澳洲原住民擁有投票權,在其任內更誕生出澳洲歷史上第一位女內閣成員。

孟席斯在1966年卸任後,澳洲的總理仍然多數由偏右派的政黨執政,這是因為工黨在1945年二次大戰之後的經濟復甦措施並不受人民歡迎,因為當時的總理奇夫利(Ben Chifley)提出銀行國有化的政策,認為控制貨幣會有助刺激經濟,該政策令人聯想到共產主義;而當時美蘇兩國處於冷戰期間,共產主義被視為頭號敵,因此政策一出立即引起中產階層的強烈不滿,此後的23年工黨都不為人民所選擇。

直至1972年惠特蘭(Gough Whitlam)上台後降低了稅率,推行多項社會主義政策,以及同時擴大開支,因而改變了工黨形象。然而在石油危機的衝擊下,澳洲通脹達到13%,物價繼續上升且失業問題日趨嚴重,甚至政府被迫尋求海外借債。但是惠特蘭的財政預算案中並沒有納入措施對抗持續上揚的通脹,反而選擇繼續擴大開支。當時澳洲總督克爾(John Kerr)看見惠特蘭政府已不能夠維持政府的財務狀況,因此決定將惠特蘭的總理職位除去,並另舉行選舉。該次事件成為澳洲首次總督運用特權開除總理。

1975年新任總理弗雷澤(Malcolm Fraser)上任後,面對的是一個高失業率,高通脹經濟環境的澳洲。弗雷澤削減開支,移除工黨的某部分社會福利方案,削減公務員和政府部門開支,和降低稅率。弗雷澤也將白澳政策完全廢除,同時承認澳洲原住民擁有自己的土地權。

1997年霍華德(John Howard)獲選,他剛上任就要面對他的第一大挑戰-澳洲的槍械控制條約。然後他於同年引入商品及服務稅,以統一全省稅務系統,但這項稅款的引入已違反他之前的競選承諾。霍華德任內最著名的政策包括勞資關係修訂法案(關於員工被聘用以及開除時的條件)和太平洋解決方法(用於處理船民問題,所有船民無保證會被澳洲許可尋求庇護)。

下一屆工黨政府於8年後獲選,霍克(Bob Hawke)由當時的工會領袖變成了工黨黨魁。霍克開始著手改變澳洲經濟,在澳洲推行全球化,個體經濟改革,勞資關係改革,開放澳洲金融業、私有化許可、增加社會工資,以及最重要的實行澳元浮動匯率機制。他的繼任者其後開始於亞洲地區嘗試建立良好關係,及推行強制性船民拘留政策。工黨於1996年失去權力,直到2007年陸克文(Kevin Rudd)出任工黨黨魁。陸克文因其年輕形象,有能力推動年輕選民,因此對比起霍華德的傳統思想更有優勢。陸克文致力推廣環保政策,另外加上霍華得本身的勞資關係修訂法案政策不受歡迎,令工黨於該次選舉中大勝,重新執掌澳洲政壇,結束了自由黨連續11年的統治。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後,澳洲政壇正式進入了「慣例逼宮」時期,11年換了5任總理,沒有任何總理可以做滿3年任期,黨內逼宮更加常見。逼宮的意思是在政黨成員認為黨魁帶領該黨朝向不好的方向進展,或是沒有足夠「數字」支持她或他繼續在位,由黨內成員動議,將身在高位的人拉下台,而澳洲總理是由國會多數黨領袖所擔任,所以更換黨魁就等於是更換國家總理。

2010年6月,陸克文對礦業推動40%的資源盈利稅,聲望下滑,澳洲礦業上街抗爭。副總理吉拉德(Julia Gillard)順勢逼宮,要求陸克文交出工黨黨魁與總理職位,成功迫使陸克文下台,吉拉德搖身一變成了澳洲史上首位女總理。吉拉德上任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解決與礦企之間關於資源盈利稅的爭端,將稅率從陸克文時的40%大幅削減至30%。 其任內通過了一系列的重要法律,多數都很受歡迎。但是一項特別不受歡迎的政策是,2011年設立了僅次於歐盟的全球第二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這項政策受到了反對派的猛烈攻擊,澳洲人民也因為擔心能源價格上升而不支持該法律。由於工黨在支持率上的落後,吉拉德也遭遇逼宮,挑戰者是她的「手下敗將」陸克文。陸克文重新當選澳洲總理後卻在三個月後的澳洲大選中,由於工黨的失利再次卸任總理一職。

2013年9月,阿博特(Tony Abbott)接任陸克文成為澳洲總理,阿博特擔任總理之後推出一份所謂“史上最嚴苛預算案”。根據該預算,政府將在未来提高退休年龄,裁撤政府機構,人民在醫療、教育、養老、失業救濟、帶薪休假等諸多領域的福利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减,引起人民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强烈不满,幾乎每隔幾周就會有民眾上街抗議。外交方面,阿博特政府的反恐政策也遭到詬病。因為随着澳政府追随美國參與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軍事行動,澳本土遭遇恐怖襲擊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嚴峻的反恐形势以及國內的質疑聲,使許多人認為其根本不適合擔任政府首腦,阿博特因此在2015年遭到下一任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逼宮」。特恩布爾繼任成為總理後,在能源價格節節攀升之際,仍有意將「減碳目標」入法,但自由黨內的希望澳洲的煤礦業能取得更多投資,對其能源政策非常不滿,為討好右派,特恩布爾只好宣布改變能源政策,這種搖擺的態度使他失去民心,最後在2018年遭到自由黨內逼宮黯然下台,而隨後上任的便是現任的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

莫里森上任後,澳洲國內較為關鍵的議題是氣候變遷和對中國關係,澳洲人均碳排放量高企不下,加上乾旱問題延續不斷,令氣候問題成為焦點。不過立場偏保守的自由黨莫里森主張應該要用各種方法大力發展澳洲經濟,並不惜犧牲環境大力使用火力發電,以維持澳洲低電價與穩定電力供給。但澳洲 2020年發生震驚世界的大火後,在民眾的怒火之下,莫里森終於坦承內閣對環境議題處理不力,並且開始正視氣候暖化問題。

在對中國關係方面,隨著中美兩國角力,中國近年來在南海軍事部署、在南太平洋擴張勢力,並試圖干預澳洲內政,這造成兩國關係陷入緊張,不過莫里森在2018年曾表示,澳洲會跟朋友(美國)站在一起,也會跟「顧客」(中國)站在一起。但今年在中國爆發肺炎疫情後,莫里森卻加入美國行列呼籲對疫情來源進行調查,引起中國不滿並警告澳洲的行為會影響兩國貿易,對此莫里森回應:澳洲會堅守在一些問題上的底線,不會做交易。中澳的關係是建立在互惠基礎上的,並將堅守澳大利亞的價值觀以及澳方所認為重要的事情。可見,除了在氣候議題的態度轉向,莫里森對澳洲與中國的關係也有了大方向的改變,這造成澳洲和中國之間的關係邁入了一個新低點。

澳洲外交

在過去多年裡,澳洲被視為是遠離世界政治中心舞台的一個國家,似乎和世界上發生的所有大事都没有太多關係。它孤立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這個國家能够在國際事務中常年置身事外,雖然冷戰結束之後與美國成為堅定的盟友,澳洲仍被歸類為戰略邊緣國家,不過近年來隨著中美之間的矛盾日漸加深,環太平洋的競爭也隨之加劇,澳洲在全球權力關係的地位與日俱增。

澳洲的國際地位提升,主要的原因有三。第一,隨著中國與印度的崛起,由於中國和印度都在強化海軍,美國在亞洲自然需要可靠的盟邦,因此澳洲在亞太地區的角色便愈來愈重要。第二,東南亞近年來經濟成長迅速,已經成為中美兩大國勢力競爭中的重要板塊,而身為亞太區域大國,澳洲對於穩定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性極高,而且澳洲有相當多的東南亞移民,因此東南亞的問題也會衝擊到澳洲移民政策與貿易關係。第三,中國近年試圖透過「一帶一路」戰略,建立橫跨歐亞的大陸聯盟,強化亞太地區區域經濟合作,一方面營造與鞏固有利於大陸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也強化與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聯繫,此舉讓美國對中國的崛起心生忌諱,進而積極拉攏澳洲、日本、印度,防止中國勢力在南亞擴張。

美國總統川普在 2017年時出訪亞洲,先後訪問了日本、韓國、中國,並參與了亞太經合會、東協高峰會及東亞高峰會。川普此行揭開了美國印太戰略的構想,並於2017年正式載入官方文件《2017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隨後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進行「四方會談」,四國達成共識:將建立「自由、開放、 繁榮及包容之印度-太平洋地區」。澳洲外交暨貿易部也在 2017 年公布「外交政策白皮書」,強調建構「穩定而繁榮」的印太區域,並與全球理念相近國家加強擴大夥伴關係。

澳洲一方面在國家安全上,與美國共同防堵中國可能的擴張行動,另一方面卻也繼續與中國經濟密切往來,中國現已是澳洲最大貿易伙伴,過去兩國關係一度友好,但因為對中國的貿易依賴過深,導致中國對澳洲內部影響力出現全面性的、滲透,甚至干預國內政治與選舉、竊取智慧財產與政府機密,引起澳洲內部嚴重焦慮,澳洲前總理藤博任內通過兩項規範外國勢力介入的相關法案,外界認為是針對中國而來,此舉也讓澳中友好的關係出現轉折。除了因為美中之間的衝突與日俱增,使得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成為澳洲外交的觀察重點,在印太戰略的發展概念下,澳洲的外交重點區域還包含了東南亞以及太平洋。

在東南亞區域,澳洲的外交政策主要包含安全考量與經濟利益,澳洲一方面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區域經濟整合,一方面注意著自身的安全,印度海軍在印度洋地區的勢力會觸及澳洲西側,而印度與澳洲未來戰略關係將如何變化,則取決於美國與印度的合作狀況發展。另一個東南亞大國印尼與澳洲的互動向來至關重要,兩國過去的關係一直非常緊張,從1962年印尼於吞併荷屬西巴布亞地區後,印尼與澳洲關係便惡化,一直持續到冷戰結束,雅加達後於1975年出兵占領東帝汶,更使雙方互信降至冰點,直至1989年印澳協議共同開發海底石油與天然氣,才使兩國關係緩和,但1999年澳洲派兵介入東帝汶獨立運動,又造成印澳往來緊繃。然面,在近年中國崛起帶來的亞太權力板塊重組,與印尼經濟實力的崛起,澳洲與印尼的關係似乎有了轉機,這兩個G20經濟體希望在這個被中國貿易和軍事力量逐漸主導的區域,強化雙方的貿易關係,並準備實行討論已久的貿易協定,該貿易協定談判在2010年展開,印尼國會在2020年批准了該協定,這項貿易協定最終將免除所有澳洲關稅,印尼94%的關稅則會逐漸免除,印澳兩國均將此視為為彼此關係的一項新開始。

除了東南亞區域是中美競爭下核心的區域,近年來中國試圖將勢力進一步擴張到南太平洋,其主要的作為是試圖以利益交換拉攏南太平洋島國,目的是希望能藉此打破美日澳三國為了包圍中國而建立起的島鏈,其中台灣的邦交國所羅門群島在 2019年宣布與台灣斷交,轉與中國建交,也是在這樣的戰略背景下造成的國際事件。不過從地理位置來看,南太平洋島國就像是澳洲的後院,而澳洲成熟的經濟使其一直在南太平洋扮演區域大國的角色,想當然中國在南太平洋的佈局當然引起了澳洲的不滿,也讓澳洲開始重視與各島國之間的關係維護。

近年來澳洲和南太平洋島國的關係不是那麼和睦,主要是原因是因為環境議題,地處低窪的太平洋島國身處氣候變遷前線,正與海平面上升奮戰,然而澳洲總理莫里森卻為了發展國內經濟對於南太平洋島國對其減少碳排放量的要求不予理會,此舉惹惱了太平洋島國領袖。然而,在中國勢力試圖滲透太平洋島國的情況下,莫里森的態度已有所轉向,儘管仍拒絕在對抗全球暖化方面多做努力,但表示將要求政府機關使用更多資源再生產品,希望能與太平洋島國修復關係。

美中兩強的長久角力已是必然趨勢,而且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經貿、科技、衛生等各項層面,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澳洲會持續擔任美國的重要夥伴,但身為亞太地區唯一的西方文化國家,澳洲在背負更多區域戰略責任之後,也有可能使自己被所有亞洲鄰邦孤立,因此澳洲必須持續加強與太平洋及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交流以維持關係穩定。作為「印太戰略」中重要的國家,相信澳洲將會投入更多資源,藉以維持其在太平洋區域內主導地位,也強化在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印尼的布局。澳洲是兩大洋(印度洋與太平洋)聯繫的樞紐,與日本分別掌控西太平洋一南一北,可想而知,接下來澳洲與太平洋島國之間的關係走向,將會很大程度的影響中美在太平洋區域內權力分配的結果。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