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稻盛和夫:高層次的人,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稻盛和夫:高層次的人,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最近更新時間: 15 April, 2021

 
展開

我們往往有一種傾向,就是將事情考慮得過於複雜。但是,事物的本質其實極為單純。

抓住本質,複雜問題簡單化

京瓷員工之間、各部門之間往往為工作上的事發生爭執, “ 你說得不對 ” 、 “ 不,事情該是這樣 ” 。彼此雖然都態度認真,直言不諱,但不免唇槍舌戰,爭論不休。比如,有關新產品的價格、交貨期等等,製造部門說是 A,銷售部門反駁說是 B。當時我還是社長。每當他們各執己見、相持不下時,就會說: “ 那麼就去社長那兒。 ” 把問題擺到我面前,讓我裁決。

我先仔細聽取雙方的說辭,然後得出 “ 是什麼 ” 、 “ 該怎麼辦 ” 的結論。大家心服口服, “ 原來如此 ” 、 “ 您說得對 ” 。於是各自輕鬆滿意而歸,好像剛才唾沫橫飛的爭吵沒有發生過一樣。並不是因為我地位高可以一錘定音,而是超越糾纏不清的利害關係,冷靜地分析問題,結果發現爭論的原因其實極為單純,我如實地指出這種原因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部門間的紛爭看起來複雜,但糾纏成團的線頭一旦理出,原因卻是疏忽了必要的聯絡,僅僅是少說了一句感謝的話等等,幾乎都出於芝麻綠豆——多半是利己——的理由。把問題說清,回到 “ 作為人,何謂正確 ” 這個本質上來,問題就迎刃而解。我的判斷成為 “ 大岡裁決 ” ,被認為公正而有人情味。

要做出公正的、準確的判斷,關鍵是有一雙純淨的不帶偏見的眼睛,不被細枝末節所蒙蔽,直奔問題的根源。用這樣的目光觀察問題,不僅是企業內部的矛盾,大到國際問題,小到家庭糾紛,當事人出於各自的利害,成見、偏見一再疊加,把問題搞得複雜化。

因此,越是看似錯綜複雜的問題,越是要趕快回歸原點,依據單純的原理原則做出決斷。那些棘手的、貌似無法解決的難題,只要正面面對,以真誠的目光,根據單純明快的原理,從是非、善惡的角度判斷就能解決。我們應該具備把事情簡單化、直接抓住事物本質的 “ 高層次的眼光 ” 。正如著名數學家廣中平佑先生所言:

“ 看似複雜的現象,其實不過是簡單事物的投影而已。 ”

勇於在 “ 漩渦中心 ” 工作

為了推進公司或團隊的工作,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一個精力充沛的、起核心作用的人物。這樣的人將成為全體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氣流自平地而湧起,將全體人員捲入,帶動整個組織一起行動。像這樣自己主動帶頭、帶動周圍的人把工作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的人,我把他們稱作 “ 在漩渦中心工作的人 ” 。

無論什麼工作,一個人單槍匹馬總是很難做好。你一定需要上司、部下以及周圍人的協助才能順利展開。然而,如果你不是漩渦的中心,只在漩渦周圍咕嚕咕嚕地跟著大家轉,就很難體會到工作的真正樂趣。讓自己進入漩渦中心,你就能品嚐到工作成功之後醍醐灌頂的欣喜之情。那麼,怎樣才能捲起漩渦呢?

一個組織裡總有這樣的人:沒有誰來要求他做,他卻自己主動提議要做這做那。如果能開口說出這樣的話,那麼此人就是 “ 在漩渦中心工作的人 ” ,他就有希望成為團隊的領導者。敢於說這樣話的人,不是為了裝樣子給別人看,而是真的熱愛工作,有強烈的 “ 問題意識 ” 。只有這樣的人,才有這種魄力。熱愛工作,就不會單純按照上司的指示辦,就會有自己 “ 製造漩渦 ” 的、自主努力的衝動。

樂觀構思、悲觀計劃、樂觀實行

開拓新事業並讓它獲得成功的人,多數是天性樂觀的人,他們能夠開朗明快地描繪自己的未來。“ 頭腦裡閃過這樣的念頭,按現在的情況實現的可能性不高,但要是拼命努力的話,一定能夠成功。那麼,幹起來吧! ” 這種性情樂觀的人容易接近成功。

因此,在推進看起來非常困難的新事業時,我們經常任用這種 “ 盲目樂觀的馬大哈式的人物 ” 。他們雖然頭腦簡單,但聽到我新的設想時,馬上就會天真地表示贊同: “ 這很有意思,一定得幹! ” 甚至當場捲起袖管,躍躍欲試。我常常委派這樣的人擔任新項目的領頭人。

頭腦聰明的人中悲觀論者居多。這些人頭腦敏銳,自以為有先見之明,似乎在事情實行之前就能判斷成敗。當和他們提到新的構想時,他們往往下消極否定的判斷: “ 這很難 ” , “ 實現的可能性不大 ” 。悲觀派雖然有一定的先見之明,但他們的消極態度往往抑制了項目的實行力和推進力。

而樂觀派正好相反。雖然看到前景中有暗淡處,但他們卻有前進的動力。所以在項目構思和開始階段,我會藉用樂觀派的力量,讓他們當牽頭人。但是,當這種構想進入具體計劃時,再全部委託樂觀派就很危險。因為樂觀派的動力容易失控、陷入莽撞,或誤入歧途。這時就要委託性格謹慎、深思熟慮、對事物善於觀察的人當副手,事先設想到所有的風險,慎重細緻地建立起實際的行動計劃。

不過,一味謹慎也不行。這些人在設想的困難和障礙面前,往往鼓不起實施的勇氣,所以計劃一旦進入實行階段,又要回到樂觀論,必須採取堅決果斷的行動。

“ 樂觀構思、悲觀計劃、樂觀實行。 ” 我認為,這就是向新課題發起挑戰最好的方法。

▲稻盛先生在閱讀《南洲翁遺訓》(攝影:菅野勝男)

事先 “ 看見完成時的狀態 ”

想要成就某項事業,就應該時時描繪這一事業的理想狀態。同時,對於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也要反覆思考,直到 “ 看得見 ” 這個過程為止。這一點很重要。

就是說,不僅要有 “ 想這麼幹 ” 、 “ 想做成那樣 ” 的強烈願望,而且要在頭腦裡反覆周密地推敲這個願望實現的具體方法,將這個願望實現的過程預先在頭腦裡進行模擬演練。就像下象棋,可走的棋步有幾萬種之多,通過一次次排練,在棋譜中消除錯誤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擬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當你對事情的各個細節都有了明確的印象,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成功。

最初只是理想,然後逐步與現實接近,最後理想與現實的界限消失,好像理想已經實現。這種實現的狀態,已經完成的形象,就會在頭腦中,或者在眼前鮮明地呈現:不是黑白色,而是要以鮮明的 “ 彩色 ” 出現——更逼真、更自然的狀態。反過來說,缺乏強烈的願望和深入的思考,事先看到結果,那麼事業和人生的成功都是靠不住的。

比如,在開發新產品時,滿足客戶在規格、性能方面的要求當然是必要的,但僅僅如此還不夠。新產品必須達到一種理想的水準,就是你反覆思索、模擬演練時所 “ 看見 ” 的那種完美狀態。否則,即使達到了客戶要求的標準,也不是好產品,無法得到市場的普遍認可。

以前,一位與我同年的名大學畢業的研究員,他與部下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做出了一件新產品。但我只看了一眼,就冷冷地說了一句 “ 不行 ” ,退還給他。

“ 為什麼不行!這個產品的性能完全滿足客戶的要求啊。 ” 他很不服氣地頂撞我。
“ 不對!我期待中的是更高水平的產品,首先顏色就太暗淡。 ”
“ 你也是技術出身,什麼顏色不好,請不要講這種帶情緒的話。這是工業品,請給予科學的、合理的評價。 ”
“ 不管情緒不情緒,我原來頭腦裡看見的就不是這種灰暗的陶瓷。 ”

因此不行,我命令他們重做。他們付出了辛苦、產品卻被退還時心中的怒氣,我都能體會。但是不管怎麼說,做出來的東西與我事先想像中看到的東西有明顯差距——雖然僅僅是外觀上的差距。後來,他們經過反反覆覆的試驗,最後終於成功地做出了非常理想的產品。

敢於 “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

“ 我們接著要做的事,又是人們認為我們肯定做不成的事。 ”

這是得過新聞界最高榮譽 “ 普立茲獎 ” 的美國著名記者戴維・哈爾伯斯坦先生所引用的我說過的話。戴維在其所著的《下一世紀》一書中,專門用一章的篇幅,講述了京瓷及其創業者,也就是我的故事。他說,京瓷自創業以來,稻盛就以這樣的氣魄不斷開發新產品,不斷向新事業發起挑戰。

確實,回顧我自己走過的人生,人們都熟知的 “ 走慣的路 ” ,我從未涉足過。昨天走過的路,今天再走一趟,或者去重複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與我的天性不合。我總是選擇別人沒走過的新路,一直走到今天。當然,這樣的道路絕非平坦,因為誰也沒有走過。 “ 鋪裝平整的大道 ” 是大家都想走的、大家正在走的路。在那樣的大路上跟著別人亦步亦趨沒有趣味。若只知步別人的後塵,則絕不能開拓新的事業。

和別人幹一樣的事,很難期待獲得出色的成果,因為那麼多人走過的路上不會剩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無人涉足的新路,儘管寸步難行,卻可以有許多新的發現和巨大的成果。我一直這麼想,也就這樣一路走來。實際上,那些沒人敢走的泥濘之路,行走雖然艱苦,卻通向難以想像的光明燦爛的未來。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