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美國政府要關門了!為什麼美國政府會關門?一文看懂背後原因與衝擊!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美國政府要關門了!為什麼美國政府會關門?一文看懂背後原因與衝擊!

最近更新時間: 01 October, 2025

 
展開

美國政府又要關門了!隨著美國政府的資金即將到期,美國政府預計將於台灣時間 2025/10/01 中午 12 點 00 分正式關門,而此次關門事件也是自川普第一任任期的 7 年以來首次發生。但你真的了解什麼是「政府關門」嗎?聽起來好像很嚴重,但它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對遠在台灣的我們,真的會有影響嗎?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或者只是想搞懂這個複雜的國際大事,那這篇文章就是為你準備的!股感將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帶你一步步拆解美國政府關門的來龍去脈,無論你是投資新手,還是關心國際時事的讀者,相信都能從中獲得清晰的解答喔!

距離美國政府關門還有

–:–:–

美國政府為什麼會關門?

要理解政府關門,我們可以先從一個簡單的比喻開始:把美國政府想像成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庭需要一筆錢來維持一整年的開銷,例如:付房貸(國防開支)、給孩子零用錢(社會福利)、繳水電瓦斯費(公共服務)等等。

這本「家庭記帳本」,在美國被稱為「聯邦預算」。而這個家庭的大家長,也就是美國國會(包含參議院和眾議院),必須在每年 9 月 30 日(美國財政年度的最後一天)之前,共同決定下一年度的錢要怎麼花,並通過一份新的預算案。

那如果大家長們吵架,搞不定預算怎麼辦?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了!如果國會兩黨的議員們,因為各種政治理念、政策優先順序的不同而爭執不下,導致新的預算案無法在期限內通過,那麼,這個「家庭」就會因為沒有錢可以用,而陷入「斷炊」的窘境。

根據美國一部名為《反超支法》(Antideficiency Act)的法律規定,政府部門在沒有國會明確授權撥款的情況下,是不能花錢的。所以,一旦預算案卡關,隔天(10 月 1 日)一到,許多「非必要」的政府部門就必須暫停運作,員工也得放無薪假。這,就是所謂的「政府關門」(Government Shutdown)。

政府關門的「解藥」:臨時開支法案 (CR)

當然,國會議員們也知道每次都準時達成共識很困難。因此,他們發明了一種「拖延戰術」,叫做「臨時開支法案」(Continuing Resolution, CR)。

CR 就像是政府關門的「續命丹」,可以暫時避免危機發生。但如果連這份臨時法案都因為爭議過大而無法通過,那政府關門的命運就真的無法避免了。

這次美國政府關門危機的導火線是什麼?

美國政壇長期由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黨派主導,他們在許多議題上都存在根本性的分歧。而預算案,正是這些分歧的最終戰場。每一筆錢要花在哪裡,都反映了該黨派的價值觀與政治利益。

近年來,導致政府關門或瀕臨關門的爭議點通常包含:

  • 國防支出 vs. 國內支出: 共和黨通常主張增加國防預算,並削減國內社會福利、環保等相關支出。民主黨則持相反意見,希望在教育、健保、氣候變遷、社會福利、醫療費用等領域投入更多資源。
  • 邊境安全與移民政策: 這一直是兩黨爭議的焦點。例如,在川普前任時期,就曾為了爭取美墨邊境圍牆的建設經費,而引發史上最長的 35 天政府關門。
  • 國家債務上限: 美國政府有舉債上限,一旦快要觸頂,就需要國會投票同意提高上限才能繼續借錢。這也常成為政治角力的籌碼。
  • 特定的政策附加條款: 有時,議員會試圖在必須通過的預算案中,夾帶自己想要推動的特定法案(例如墮胎權、環保法規等),藉此強迫對方陣營接受。

這些錯綜複雜的政治算計,使得預算協商變得異常困難,也讓政府關門的戲碼一再上演。

美國政府關門會怎樣?盤點 4 大衝擊層面

一旦政府真的關門,影響將是全面性的,絕對不只是「公務員放假」這麼簡單。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來看它的具體衝擊:

對政府與公務員的衝擊

  • 數十萬聯邦雇員放無薪假: 政府關門期間,被歸類為「非必要」的聯邦雇員(可能多達 80 萬人)會被要求待在家裡,而且沒有薪水。雖然事後通常會補發,但在關門期間,這些家庭的現金流會立刻受到衝擊,影響其支付房貸、信用卡等日常開銷的能力。
  • 「必要」人員需無薪工作: 攸關國家安全與人民性命的「必要」人員,例如:現役軍人、邊境巡邏隊、機場塔台管制員、聯邦執法人員等,則必須在沒有薪水的情況下繼續工作。這不僅打擊士氣,長時間下來也可能引發離職潮。

對公共服務的衝擊

許多民眾習以為常的公共服務將會停擺或延遲:

  • 國家公園與博物館關閉: 當原先撥款的預算用罄後,全美的國家公園、紀念碑、史密森尼博物館群等都會關閉,不僅打亂遊客的計畫,也對周邊觀光產業造成損失。
  • 行政效率大幅降低: 護照與簽證的申請審核會延遲,小型企業的貸款申請可能停滯,國稅局(IRS)的客服電話也可能無人接聽。
  • 科學研究中斷: 許多由政府資助的科學研究計畫,如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部分項目,可能會被迫暫停。

對美國經濟的衝擊

政府關門就像是自己人對經濟踩剎車,時間越長,傷害越大。

  • GDP 成長受損: 根據金融機構的估算,政府每關門一週,美國當季的 GDP 成長率就可能減少 0.1 至 0.2 個百分點。這源於政府支出的減少,以及數十萬公務員消費能力的下降(2018 年美國政府共關門了 35 天,估計造成美國經濟 30 億美元的損失)。
  • 消費者與企業信心下滑: 政治上的不確定性會讓民眾不敢消費、企業不敢投資,為經濟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 國家信譽受損: 頻繁的政府關門,會讓國際社會質疑美國政治體制的穩定性與領導能力。國際信評機構甚至可能因此調降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等,這將提高美國政府的借貸成本,最終由全體納稅人買單。

對金融市場的衝擊

雖然短期、幾天的政府關門對股市的影響通常不大,但若演變成數週的長期僵局,就會引發市場的焦慮。

  • 市場波動性加劇: 投資人厭惡不確定性。政府關門的僵局會讓市場對美國的經濟前景感到擔憂,可能導致股市下跌、資金流向黃金、日圓等避險資產。
  • 經濟數據延遲發布: 負責發布重要經濟數據(如:失業率、通膨數據)的勞工統計局等單位,在關門期間也會停止運作。這會讓投資人、企業與聯準會(Fed)彷彿「蒙眼開車」,無法掌握最新的經濟狀況來做出決策,進一步增加市場的不安。

政府關門對我有什麼影響?身在台灣也不能掉以輕心!

你可能會想:「這些都是美國國內的事,跟我有什麼關係?」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國打個噴嚏,全世界都可能跟著感冒。美國政府關門的影響,會像漣漪一樣擴散到全球,當然也包含台灣。

  • 對投資的影響
    • 美股與台股連動: 台灣的股市與美國股市高度連動。如果政府關門引發美股大幅修正,台股也很難獨善其身,尤其是在科技股方面。持有美股或台股 ETF 的投資人需要密切關注。
    • 避險情緒升溫: 當市場不確定性升高時,資金會尋求避風港。美元在短期內可能因避險需求而走強,但若危機拖長,損及美國經濟根本,則可能反過來削弱美元的長期地位。這會影響到外匯投資人與進出口廠商。
  • 對旅遊的影響
    • 如果你正好計畫要去美國旅遊,可能會遇到國家公園無法進入、博物館關閉的掃興情況。
    • 在最壞的情況下,若大量機場安檢人員(TSA)與航管人員因長期領不到薪水而集體請假,可能導致航班延誤或取消,打亂你的行程。
  • 對總體經濟的影響
    •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也是台灣重要的出口國。若美國因政府關門而導致經濟放緩、消費力道減弱,將會直接衝擊台灣的出口表現,影響相關產業的營收與就業。

結論:不只是政治鬧劇,更是影響全球的經濟風險

美國政府關門,表面上是國會兩黨的政治鬥爭,但其背後所牽動的,卻是數十萬家庭的生計、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整體經濟的穩定,甚至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信心。

對我們一般人來說,雖然無法直接影響華盛頓的政治決策,但理解這起事件的成因、過程與潛在衝擊,能幫助我們:

  1. 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 在關門危機升溫時,適時檢視自己的投資組合,評估風險承受能力。
  2. 規劃更周全的海外行程: 若有赴美計畫,能提前了解可能遇到的狀況,做好備案。
  3. 拓展更宏觀的國際視野: 了解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政治運作模式與其內在的脆弱性。

下次當你再看到「美國政府關門」的新聞時,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不再只是看熱鬧,而是能真正看懂門道,明白這場看似遙遠的政治風暴,是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喔!

【本文由 AI 協助產出】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