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間週二淩晨,OpenAI 和輝達(NVIDIA, NVDA-US)聯合宣布了一份戰略合作意向書,計劃為 OpenAI 的 AI 基礎設施部署至少 10 吉瓦的輝達系統,輝達計劃在系統部署過程中投資高達 1,000 億美元。
兩家公司表示,第一吉瓦的輝達系統將於 2026 年下半年上線,採用輝達的 Vera Rubin 平台。
OpenAI 執行長薩姆·奧特曼在公告中表示:「一切都始於計算能力。算力基礎設施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礎,我們將利用與輝達共同構建的系統,不僅推動新的 AI 突破,還將大規模賦能個人和企業。」
這筆驚天合作意味著什麼?
史無前例的合作規模
這一 10 吉瓦的項目,代表了 AI 基礎設施前所未有的雄心規模。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在接受 CNBC 採訪時表示,計劃的 10 吉瓦相當於 400 萬至 500 萬個圖形處理單元(GPU)的功耗,這與公司今年全年的 GPU 出貨量相當,是去年出貨量的兩倍。
這項投資涉及的建設工程將從 2026 年下半年開始,逐步推進,輝達的投資會跟著每階段的部署走。
OpenAI 的「風險管理」
OpenAI 的算力需求反映了 AI 開發的殘酷現實。ChatGPT 現在有 7 億周活躍用戶,OpenAI 得不斷突破技術來證明自己 5,000 億美元的估值。訓練下一代 AI 模型需要海量算力,這正在改變AI公司融資與花錢的方式。
這次合作解決了 OpenAI 的燃眉之急。普通融資會稀釋股東權益,尤其 OpenAI 可能要重組公司。想優先拿到晶片,光靠買可不夠,得讓供應商也有動力。
但這筆交易的財務結構有點「繞」。OpenAI 拿了輝達的 1,000 億美元,未來會通過買晶片慢慢「還」回去。不管 OpenAI 最後賺不賺錢,輝達都穩賺不賠。
這合作時機也反映了 AI 基礎設施的激烈競爭。OpenAI 最近砸了 3,500 億美元在雲服務上,主要是甲骨文(Oracle, ORCL-US),還有微軟(Microsoft, MSFT-US)和 Google。這次和輝達的交易說明 OpenAI 想分散風險,同時確保能用上最先進的晶片。
輝達的「一盤大棋」
對輝達來說,這不只是賣晶片,而是要掌控 AI 生態。輝達已經在 AI 領域四處投資: 50 億美元給英特爾(Intel, INTC-US)做定制 CPU, 7 億美元投英國數據中心公司 Nscale,還花 9 億多美元收購 AI 新創公司 Enfabrica 的團隊和技術。
輝達正從硬體供應商變成 AI 基礎設施的「大總管」。
這次投資還能幫輝達應對競爭。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US)正推出性能更強的晶片,雲服務商也在開發自己的晶片。OpenAI 自己也計劃明年量產自研晶片。輝達通過持有客戶股份,增加客戶換供應商的成本。
這合作還能讓輝達偷瞄 OpenAI 的技術計劃。雙方會一起優化 OpenAI 的模型和輝達的軟硬體,輝達能了解 OpenAI 的開發方向,指導自己的研發。即使 OpenAI 以後少用輝達的晶片,輝達作為股東也能分一杯羹。
算力基礎設施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礎
兩家公司都以變革性的視角描述了此次合作。
奧特曼強調「算力基礎設施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基礎」。黃仁勳描述通過前所未有的數據中心建設支持「下一代智能」。
這一措辭,在目前這個經濟不確定時期,的確充滿了誘惑。
上週,美國聯準會在勞動力市場降溫跡象中下調了利率。主席傑羅姆·鮑威爾指出,「勞動力市場確實在冷卻」。傳統經濟指標建議謹慎,而 AI 投資則則是充滿經濟衰退的唯一賭注。
作為一份不受約束的合作意向,雙方這一合作能持續到何種程度,最終取決於向人工通用智能的進展——這一目標在定義和時間上仍不明朗。合作假設基礎設施規模將加速能力開發,創造足以證明投資合理性的經濟回報。
AI 的盡頭是電力
為了更直觀地理解這一電力需求, 10 吉瓦大約相當於 10 座核反應堆的輸出功率,每座核反應堆通常輸出約 1 吉瓦。目前數據中心的能耗範圍從 10 兆瓦到 1 吉瓦不等,大多數大型設施的耗電量在 50 至 100 兆瓦之間。
OpenAI 計劃的基礎設施規模將遠超現有設施,所需的電力相當於多個主要城市的用電量。
奧特曼對超大型數據中心交易的雄心可以追溯到一年前。去年 9 月,Constellation Energy 執行長喬·多明格斯對彭博社表示,他聽說奧特曼希望建設 5 到 7 個各為 5 吉瓦的數據中心。Digiconomist 的亞歷克斯·德·弗里斯對《財富》雜誌表示, 7 個 5 吉瓦的單位將消耗「相當於紐約州用電量兩倍的電力」。
美國各地正在湧現其他大規模 AI 基礎設施項目。 7 月,懷俄明州夏延的官員宣布計劃建設一個AI數據中心,最終規模將達到 10 吉瓦——即便在最初的 1.8 吉瓦階段,其耗電量也超過該州所有家庭用電量的總和。該項目是否與 OpenAI 的計劃相關尚不清楚。
計算資源走向壟斷
在美國的先進半導體出口管制背景下,輝達與 OpenAI 的合作,代表了通過優越的基礎設施訪問權維持美國 AI 領導地位的賭注,同時將關鍵能力集中在少數玩家手中。
這一合作加劇了人們對 AI 產業結構的現有擔憂。
輝達、微軟和 OpenAI 這三家實體通過交叉投資日益控制關鍵基礎設施層。微軟持有 OpenAI 的大量股權,同時提供雲端運算服務。輝達現在通過直接投資和硬體供應關係進一步深化合作。
輝達和 OpenAI 的交易讓 AI 產業的趨勢更明顯:硬體和軟體巨頭通過財務捆綁加深技術合作。這既是基礎設施的大賭注,也是精明的風險管理。
這合作可能加速 AI 發展,但也集中了市場力量;可能證明投資價值,但也帶來系統性風險;可能鞏固美國技術領先,但也限制了競爭。
分階段結構提供了靈活性,但核心邏輯無法回避——AI 發展需要巨大規模,而規模需要超級合作。最初,這像是快速成長期的臨時協調。現在,它像是永久的產業格局。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