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虛擬資產是什麼?類型有哪些?銀行也出手虛擬資產了?
作者 Yedda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Yedda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虛擬資產是什麼?類型有哪些?銀行也出手虛擬資產了?

最近更新時間: 22 August, 2025

 
展開

川普上台後力挺虛擬資產,掀起一波全球 Web3 熱潮。目前全球總資產規模高達 1,000 兆美元,而虛擬資產已佔其中 3 兆美元,成為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你知道虛擬資產是什麼嗎?除了加密貨幣還有哪些也屬於虛擬資產呢?這股風潮在台灣又發展到什麼程度?監管政策如何因應?

什麼是虛擬資產?

虛擬資產(Virtual Assets)泛指所有以數位形式存在的價值,其範疇遠超過我們熟悉的加密貨幣。從用來支付的比特幣、與美元掛鉤的穩定幣,到獨一無二的數位藝術品 NFT,這些都屬於虛擬資產的範疇。然而,它們與中央銀行發行的數位貨幣(CBDC)有所區別,且在台灣或香港等地,虛擬資產不被視為法定貨幣。它們之所以能運作,主要仰賴區塊鏈技術,這也賦予了虛擬資產以下三大核心特性:

  • 去中心化
  • 不可竄改與可追溯性
  • 全球流通與交易快速

虛擬資產有哪些?

儘管國際間對於虛擬資產的分類尚無一致標準,但根據其性質與功能,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這是最早發展且最具代表性的類型,例如比特幣(BTC)以太幣(ETH)。這類資產通常不具實體擔保,價格波動劇烈,屬於高風險資產。

 2. 穩定幣(Stablecoin)

為了解決加密貨幣價格波動劇烈的問題而生,其價值通常錨定於法定貨幣(如美元),在加密市場中作為支付工具、價值儲存與避險資產。

💡想了解更多有關穩定幣的內容,可以參考股感的這篇文章喔>>>穩定幣是什麼?穩定幣會成為未來趨勢嗎?有哪些優勢?

3. 傳統資產代幣化(Tokenised Traditional Assets)

將現實世界的有價值資產,例如房地產、汽車、藝術品、金融產品,甚至碳權等,轉換成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這項技術被稱為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 Tokenization)。簡單來說,它就是讓實體資產的所有權數位化,使其能夠像虛擬貨幣一樣,在區塊鏈上進行全天候的便利交易

4. 功能型代幣(Utility Token)

在一個特定的平檯或項目中作為交換媒介使用,賦予用戶使用產品或服務的權利。

5. 非同質性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

代表獨一無二的數位物品所有權,其獨特性與不可分割性由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驗證。NFT 的應用範圍廣泛,包括數位藝術品、遊戲內物品等。

虛擬資產在台灣合法嗎?

在台灣,虛擬資產並沒有被全面禁止,但監管態度正從早期的「無法可管」逐步走向「納入正規」。過去幾年,政府主要聚焦在防制洗錢(AML),要求虛擬資產業者(VASP)確實執行客戶身分審查(KYC),避免虛擬資產淪為非法資金的工具。

隨著市場愈加蓬勃,金管會也接手成為主要監理單位,並提出《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為這個新興產業劃出更清晰的「紅線」。草案不只強調洗錢防制,更深入規範業者的營運細節,目的在於保障投資人權益。

草案的幾大重點包括:

  • 客戶資產必須與公司資產分離保管,避免業者破產時投資人血本無歸
  • 上架與下架機制需經過嚴格審查,防止高風險代幣任意流通
  • 廣告宣傳必須謹慎,嚴禁誇大不實或「保證獲利」的字眼
  • 建立申訴與糾紛處理管道,確保投資人遇到問題時有正式的救濟途徑

整體來看,金管會的方向不是要扼殺創新,而是要在「創新」與「風險」之間找到平衡。透過這些新規範,台灣正試圖為虛擬資產市場打造一個更安全、透明、可信賴的發展環境。

誰可以投資虛擬資產?

台灣法律並未針對個人投資虛擬資產設有特定的身份或財力限制 。但所有投資人在進行等值新台幣 3 萬元以上的臨時性交易時,需要進行實名制審核。這意味著投資人無法以匿名或假名在合規平台上進行交易 。

還有部分虛擬資產 ETF 投資因為較複雜且高風險,所以金管會只准許專業投資人,透過國內證券商的複委託業務,並在初次買進前,提供完整的商品資訊並要求其簽署風險預告書。

專業投資人的定義涵蓋了:專業機構投資人、高淨值投資法人、高資產客戶,以及符合特定條件的法人或自然人

💡想了解更多有關比特幣 ETF 的內容,可以參考股感的這篇文章喔>>>比特幣 ETF 是什麼?台灣可以買嗎?比特幣 ETF 優缺點?

銀行有虛擬資產服務?

目前已有 國泰世華、中信、凱基與聯邦銀行 獲得金管會核准,試辦虛擬資產相關業務。不過,這些銀行並不是讓一般民眾直接在櫃檯或網銀買賣比特幣,而是與國內虛擬資產交易所合作,扮演「虛擬資產保管人」的角色,補上市場在信任與安全上的缺口。

他們的主要服務包括:

  • 虛擬資產保管:由銀行作為第三方,將投資人透過交易所買到的虛擬資產,轉存至銀行的專屬金庫中,以提升安全性。
  • 法幣信託:替交易所的用戶提供資金信託服務,確保客戶資金不會被業者挪用。

虛擬資產潛在風險

雖然虛擬資產前景看好,但其潛在風險也需要被正視,特別是對新手投資人來說。這些風險不僅來自市場本身,也與其底層技術和人性弱點相關。

1. 市場與金融風險

虛擬資產價格波動極大,可能在短時間內暴漲或暴跌,且不像傳統金融有政府或央行擔保。一旦平台或項目倒閉,資金往往難以追回。

2. 技術風險

駭客攻擊、電子錢包安全不足,甚至智能合約漏洞,都可能導致資產被竊或價格遭操控。

3. 詐騙風險

不法分子常利用一般民眾對其不了解或想「賺快錢」的心態進行詐騙,包括假投資平台、龐氏騙局、釣魚網站或冒充客服的手法。

結論

虛擬資產正從早期的「自由發展」逐步走向制度化,不僅有專法草案劃出監管紅線,連傳統銀行也開始參與其中,為市場補上安全與信任的一環。它的確代表著金融科技的新未來,但同時伴隨高波動與詐騙等風險。對投資人而言,理解產品特性、關注監管進展,並保持謹慎心態,才能在這股快速演變的浪潮中,把握機會而不被風險吞沒。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Yedda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