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不存在的績效》上兆台幣超大騙局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JC 趨勢財經觀點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JC 趨勢財經觀點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不存在的績效》上兆台幣超大騙局

2020 年 7 月 7 日

 
展開

《不存在的績效》(No One Would Listen)這本書真的太精采了,從一開始看就讓我有毛骨悚然的感覺,也許是身處金融業的關係,對於許多情節都有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從這本書中,你會感慨,即便過去的歷史給了我們這麼大的教訓,直到現在金融詐騙仍充斥在這個社會當中,層出不窮,但是因為業者的包裝、人性的貪婪、政府的冷漠等種種原因,讓悲劇不斷重複發生。

金融危機的發生,讓我們對這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失去信心,馬多夫的龐氏騙局無疑給金融危機再揮出重重的一擊。這個華麗又高傲、價值 650 億美元的騙局,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啟人疑竇?最後又是怎麼被揭穿的?將是這本書的主軸,作者哈利・馬可波羅是揭發這件弊案的英雄。只不過,我們看到的是他成功接弊後的光榮身影,卻不了解在 2009 年馬多夫被正式逮捕前,將近十年的調查過程有多麼艱辛與充滿危機。

在這本書中,馬可波羅將這個過程訴諸文字,很難想像,追弊的過程寫完竟然變成一個根本可以拍成電影的「驚悚片」。就如同《惡血》(Bad Blood)這本書的心得,我真的不想透露太多這本書的精彩細節,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感同身受每一個過程、作者的挫敗感與憤怒感,到最後隨著事件爆發,如釋重負,但對未來的監管過程還是有諸多憂慮的心情。

若不是他、若市場仍是一片祥和平靜,馬多夫騙局也許根本不會有人發現。

馬可波羅是一位計量分析師與投資組合經理,他的專長就是在衍生性金融商品,為對沖基金執行選擇權策略的操作。作者在波士頓城堡管理公司時,上級為了爭取資產雄厚的大客戶,要求他發展一套交易系統可以與馬多夫的績效抗衡,因而讓他開始研究起馬多夫的交易策略。但是,不管他怎麼反覆測試,馬多夫的績效「根本達不到」!

馬多夫所使用的可轉換價差套利策略,過於穩定的市場績效讓一切看起來太不合理。他提供給投資人每個月 1% 還要加上佣金 4%,一年至少要 16% 的報酬,雖然看起來不算太多,但是任何一個懂投資的人都知道,市場是具有波動性的,賺錢的策略也會在某些時候呈現虧損的狀態,但馬多夫的績效不會,他似乎與市場波動脫鉤。這點,馬多夫堅稱這是他的「優勢」。

再者,馬多夫的基金規模非常大,若以他的合約數量去推算市場的交易數量也不合理。市場現有的選擇權合約數量,並不足以支撐他策略中的對沖需求。這點,馬多夫說因為他市場外交易,所以查不到是「正常的」。

除此之外,既然馬多夫的績效那麼好,為什麼不自己設立一個避險基金,藉由 1% 的管理費加上 20% 的績效獎金來獲利,而要使用利潤較小證券經紀經銷商的運作模式來募集資金呢?許多投資馬多夫的是避險基金,這些公司向投資人收取管理費,卻根本沒盡到盡職調查的義務。在書中,甚至有 Fund of funds of hedge funds(3F),投資人根本不知道被這樣一層又一層的剝削,最後大大損害了自己的權而不自知。對此,馬多夫說他只想專注做好一件事,而不想去應付那些監管、行政作業的「麻煩事」。

面對質疑他的人,馬多夫總能以一套看似合理的說辭從容面對所有的問題;面對支持他的人,直接從他這邊獲得好處的投資者,馬多夫就好像已經「收買了他們的靈魂」。馬多夫是一位高級的說謊者,讓每個人對於進入馬多夫的世界,感覺到是一種光榮與賞賜,甚至帶點驕傲的口吻告訴你:「這是一種難以進入的領域,而我是其中的一份子。」你說,這是否如同宗教狂熱般令人無法置信?

在馬可波羅調查的過程中,從第一次在 2000 年向證管會提出控訴,到第五次終於將這些資料公諸於世給世人,從一開始的金額約只有 70、 80 億美元的「小洞」,到最後捅出 650 億美元的「大洞」。也許是馬多夫的社會地位、聲望合理化了他的完美表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馬可波羅每一次努力付諸流水的灰心,不管是政府、媒體,對於他所給予的證據都視而不見。

甚至在書中提到,第二次提交控訴遭到冷處理,他突發起想,乾脆「自我毀滅」,也來設立一個「龐氏騙局」被揭穿,再告訴社會大眾他是受到馬多夫的啟發,讓大家注意到這件事。現在看起來很可笑,可想見當時有多無奈。

諷刺的是,讓馬多夫倒下的,並不完全是馬可波羅的努力,而是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恐慌,讓投資人急於拿回自己的資金,無法支撐這個巨型的龐氏騙局。馬多夫開始缺錢,尋求銀行貸款與槓桿資金就是一種警訊,最後讓馬多夫資金斷鏈。

在事件爆發後,每個人都在問:「怎麼可能沒人發現?」其實有,只是沒有人願意挺身而出。對投資人來說,原來許多人早就在懷疑他,但只要利潤滾滾而來,一切不需要過於追究;而對同業來說,許多大型基金曾經對馬多夫做過調查,答案都是報酬來源不合理(不真實)。但是華爾街的潛規則是獨善其身,只要我顧好我自己份內的事就好,剩下的都不關我的事。

試想,如果我們是馬可波羅,我們又有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可以戰到最後?在書中,我也很佩服作者不斷探尋真相的勇氣,等到東窗事發再來檢討過去,一切都已經太慢了。多少人因為馬多夫而傾家蕩產、身敗名裂,甚至賠上自己的性命。

我們藉由這個真實故事,也應該警惕自己,環顧周遭是否也有一樣的情節正在上演(不論大小)?如果你還不知道要怎麼做,簡單的幾個法則可以讓你釐清你的思緒:

  1. 對於 too good to be true(好到不真實)的績效,抱持懷疑態度。
  2. 金融業蒐集資訊的方法很簡單:蒐集公開資訊、花錢購買資料、透過與他人聊天、仔細聆聽與八卦。
  3. 數學有其邏輯,但潛在的人性因素也要納入考慮。數字不會騙人,但創造數字的人卻會,而且確實這麼做。

強烈建議每個人都該讀這本書。

JC 趨勢財經觀點》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JC 趨勢財經觀點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JC 趨勢財經觀點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