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人工智慧恐使人類滅絕?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Julian Chen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人工智慧恐使人類滅絕?

2015 年 3 月 9 日

 
展開

比爾蓋茲開始擔心起人工智慧了!他認為人工智慧可能過於強大而失控嗎,這恐將會是下一個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嚴肅課題!

擔憂的開始

比爾蓋茲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若控制得當,這應該是件好事。雖然如此,也有其他重量級人物也有類似的擔憂!如英國天文物理學大師史蒂芬.霍金,雖然自己是依賴人工智慧與外界溝通,但他認為人類進化比不上電腦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將因此而滅絕。霍金指出,基因工程讓我們提升DNA的複雜性,並改善人類演化歷程,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大約要花上18年才有成效。而電腦的摩爾定律卻能讓電腦在18個月,速度及記憶能力就能成長一倍。他還建議人類到其他星球尋找殖民地,避免科技災難降臨。

其他抱持相同看法的重量級人物,還包括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 TSLA-US)的執行長穆斯克(Elon Musk)與PayPal共同創辦人席爾(Peter Thiel),2人警告倘若無限制地提升人工智慧,終將對人類帶來危害。牛津大學馬汀學院的研究員,最近也在報告中建議政府防範機器人與人類的戰爭。

這些言論聽起來頗為震撼,不過果真會如此嗎?畢竟人工智慧是人類發展的,是否有其限度?而我們可以規範人工智慧發展的方向嗎?

強人工智慧引起疑慮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起始於1955年,根據約翰麥卡錫的定義是製造智慧機器的科學與工程。AI的核心問題包括了推理、知識、規畫、學習、交流、感知、移動。

AI104-0302-1

引起眾人疑慮看來是「強人工智慧」,因為它將創造出執行一般智慧行為的能力,而強人工智慧的發展,被認為可能製造出能推理與解決問題的智慧機器,這樣的機器將是有知覺的,有自我意識的。

弱人工智慧只處理特定的問題,不具備甚至完全不具有人類所擁有的感官認知能力;而強人工智慧包括類人與非類人兩種方式,類人的模式就是機器的思考和推理與人的思維相同,並與人類的意識、感性、知識和自覺相連接。

目前以自然語言理解問題為突破關鍵,以本意語意為物件,通過對理解與智慧的研究,人類級別的強人工智慧研究已經取得進展。

AI的風險、障礙與爭論

在這駭客事件頻傳的時代,藉由人工智慧的高效能程式破解密碼的機率大增,它將藉此入侵機關網路,竊取個人機密資料,這恐會造成生活停擺與財產的損失。

AI 研發的困難在於智慧的組織是有先天缺陷的,因為只是在分離記憶,將知識片段化,這樣的智慧是有其侷限性的。雖然有類神經網路的技術,不過也是在刺激-反應的條件下,才得以有學習的功能。另外還需克服的就是AI需要高檔的硬體設備,記憶容量也要非常大,消耗的能源也同樣不容小覷。

可以了解語句的意思,並回答問題,究竟算不算擁有思維?哲學上的解釋眾說紛紜,持正面贊同看法的人士,認為人只不過是台有靈魂的機器而已,普通機器為何不能有智能?而持反對者則舉轉換編碼機器為例,這不算有思維的,因為它不了解實際事情之間的對應關係與前提,機器不可能對其處理的數據有任何理解。

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

除了爭論機器是否有智慧外,我們更應該探討造成的衝擊。重要的就是經濟與社會層面的問題。許多3D型的工作,包括了骯髒(Dirty)、疲累(Difficulty)、危險(Dangerous)都是逐漸在被機器人取代當中,尤其在工業生產中,取代了體力型的工作,像搬運、撿拾、探測等。另外也隨著感測與大數據分析(Big Data)技術的發展,機器人的智慧及學習能力有了突破的進步,很有可能取代基本腦力型的工作,這也是人類面臨的重大危機。

這是新科技所帶來的詛咒嗎?這種所謂「技術性失業」的影響,不僅前述的3D工作,就連會計師、股市分析師、程式設計師也在衝擊之列。根據美國的調查顯示,2007到2012年之間,銷售額成長8%,但是減少了210萬個工作機會,應付薪水少了200億美元,消失的人力跑到那邊去了? 根據此推算,每25個勞動單位中,就已經一個是機器人。

創造比不過製造

雖說人類自稱是知識工作者,不過知識的消耗也超過創造的速度,殊不知潛在的危機。

另外從第三世界國家競相成為「世界工廠」來看,製造業仍是各國的最愛,因為只要有人力,加以訓練後就可以馬上投入生產,增加的財富顯然易見。而隨著製造業的不斷外移,單一國家的工作機會也不斷在減少,因此若是新科技消滅工作機會的速度,超過了新工作的增加速度,經濟體系與人類的危機正逐漸浮現。

該如何面對危機?

不過這些機器人的智慧是人類所給予的,知識的情境與發生的因素並不是機器人所能了解的。企業用大數據分析來客戶行為,所給予的條件也是工程師用累積的知識,加以判斷後輸入的。若是以上面論點來說的話,被取代的工作仍有其侷限性,像需要創造力、社交力量、情境判斷、環境洞察、操縱指揮等工作,是機器人現階段無法達到的,這也是人類的機會。

以美國生產製造工廠為例,雖然使用機器人,不過為了要「管理」這些機器人,所聘用人員的薪資從2007年的45818美元成長到2012年的52686美元。因此看來,人類還是有機會的,不過該要如何因應?個人要如何從生活與工作去改善?

AI104-0302-2

科技的發展,無論是革命性發展還是小到本身工作,都需要跳躍式思維與行動的改變才能突破瓶頸,這是人類獨特之處。而修正錯誤,細部修改與快速自我調整,針對各環節最佳化,弱點加以改進,提昇工作效能,運用社交能力這都是機器人無法達到的。必須培養多種的技能,不僅是專業知識,也要包括銷售與語言的能力。並根據情境判斷,施展不同的才能,所以除了是專才之外,也要努力提昇至通才的境界。最後,藝術是機器人無法了解,也無從去創造的,因此基本的文化與創作能力是人們需要具備的。就政府方面也應該多發展第四級的藝術及文化產業,才能讓人們發揮思考力與創意,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人類利用人工智慧建立了專家系統,也模仿感知系統建立了類神經網路,也提升機器人的智慧與自我控制能力,這些機器人大軍或許將成為你的同事,成為你工作的好伙伴,就一起成長吧!人類也才不致於走向滅絕的命運。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Julian Chen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