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2020 年 10 月 8 日

 
展開

現在有很多人都面臨著意義危機,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當我們的人生找不到意義時,就會變得很苦悶,生活沒有激情,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甚至很多人還得了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類疾病,所以意義對人生非常重要。

今天,朱丹老師和大家一起聊一下為什麼要探尋人生的意義?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啟發。

本文結構速覽:

1. 為什麼探尋生命的意義?

2. 如何尋求人生的意義?

3. 如何尋找工作的意義?

4. 如何尋找人生使命?

為什麼要探尋生命的意義

“意義”,反應的是一種內在隱含假設,即事件之間基於一個最終目標而互相關聯,它們有一種現成的秩序和聯繫。這一假設的前提是,各種現象都不是隨機發生的,都是遵循一種可辨識的模式,指向一個最高目標。

所以,當人生各種苦難發生時,我們都會覺得這背後必然有意義,它不是隨機的。如果說人生沒有意義感的話,那我們整個人生都處在一個隨機發生的狀態,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我們找不到那種確定性。人在沒有確定性時,大腦會處於恐懼的狀態,就會不開心。

當我們談到人生意義時,人們會產生一種確定和秩序感,我們人生都會指向一個更高的目標,並非隨機發生的。也就是說,當你開始相信人生有意義,即使你還沒有找到人生意義,生命已經變得不一樣了。

那麼人能不能不去探尋人生的意義?

《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中有講到:“假如生活沒有目的,生命就失去了意義。對生命意義的探求是我們認知系統中與生俱來的一部分,而要將其從我們自身中趕走——真正地、徹底地永久地把它從我們頭腦中刪除——需要的是一個神經外科醫生,而不是科學家。”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想讓你不相信人生有意義,除非通過外科手術,否則人生都是要尋找意義的。

所以那些認為生命是無意義的人存在一些邏輯漏洞,因為那是從生物的視角來看,而非從人的視角來看。從人的視角來看,人和動物的區分是人有精神需求。

那么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意義學派的創辦人弗蘭克爾認為人有三類需求:

一類是生理需求,一類是心理需求,還有一類是精神需求。滿足生理需求,這使人可以存在;滿足心理需求,這使人能夠快樂;滿足精神需求,這使人有價值感。這是人在身、心、靈三個不同層次的不同需求。

這裡我主要想給大家講一講“需求”是什麼。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很多空洞或慾望,當我們滿足它時,我們就會很開心,反之就會痛苦。這是需求對我們重要的意義。所以,能夠識別出內在的需求,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非暴力溝通的創辦人馬歇爾博士說,如果我們能夠識別出自己和他人的需求時,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敵人了。所以,能夠識別出需求,並且滿足它,這是自我解脫的最重要的底層方法。

我們在世界上的主要生產活動就是滿足我們的需求,除了讓我們生存、快樂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外,還有一個很多人容易忽略掉的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我們需求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沒有滿足精神需求,人就會變得沒有價值感、意義感。

我們再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理解一下“需求”:

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大家都清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但是,他在晚年時發現人只到“自我實現需求”的層次是不夠的,因為人在自我實現滿足的時候,會產生很多慾望,而且這些慾望會越來越膨脹,人們就會變成一個極致的利己主義者。

後來,經過一番探尋,他發現了人除了五個需求層次外,還有一個“自我超越的需求”層次(自我超越的需求與弗蘭克爾的精神需求概念非常相似)。馬斯洛認為人只有在自我超越的需求中時,人們才有持久的快樂。

其實很多大師在晚年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秘密——除了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外,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需求,即精神需求。比如《高效人士的 7 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他在晚年寫了一本書叫《第三選擇》,他說,當你有一個持續的使命時,你選擇奮鬥的同時,又選擇了享受,那麼你可以一輩子生活在高潮之中。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中,下五層人們的視角來自於“自我”,而“自我超越的需求”層次,人們的視角投向了整個宇宙。當人們越關心“自我”時,人們是越痛苦的。當形成了“無我”價值觀的時候,人們就會從小我中解脫出來,獲得真正的快樂。

如何尋求人生的意義?

維克多·弗蘭克爾說:“精神性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將我們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精神性通過人類自我超越和尋求理解大問題(big questions)的傾向進行傳達。也就是說,人類天生聚焦於意義——渴望理解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和尋求某個要求我們獻身的東西,被其所驅動著。”

也正是如此,當人們找到我們之外的東西時,願意臣服於它,這時生命就開始變得有意義了。這就是意義所在,精神性所在。

我們剛剛說現在很多人都面臨著意義危機,那麼意義危機是什麼?

意義危機來自於我們精神需求的缺失。精神需求讓人有價值感,所以意義危機的本質就是價值危機。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AI時代,越來越多的工作將被機器所取代,人們對自我價值的危機感會越來越大。

如果說意義危機的本質是一種價值危機,那麼我們如何能獲得生命的意義,讓這種價值危機得到緩解呢?

答案是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什麼是精神需求?我們可以將精神需求拆分為三類價值,如果將這三類價值滿足的話,我們會極大緩解價值危機。

第一類是創造性價值。工作是最重要的途徑,使人的特殊性在對社會的貢獻中體現出來,從而使人的創造性價值得以實現,但簡單的機械工作是不夠的。

第二類是經驗性價值。通過體驗某種事物,如工作的本質或文化,尤其可以通過愛體驗某個人,比如愛自己的孩子、愛父母、愛世界……實現經驗性價值,從而發現生命的意義。

第三類是態度性價值。什麼叫態度性價值?就是我們對那些不可避免的苦難所採取的態度。人對命運的選擇完全取決於人的精神態度,即使面對無法抗拒的命運力量,仍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從而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視角,從中獲得新的認知。

當我們理解這三點後,就會發現,尋找生命意義的路徑,核心就是滿足我們的精神需求,經由創造性價值、經驗性價值、態度性價值來解決意義危機。

總而言之,創造性價值由我們的工作顯化出來,所以,一個人真正的改變是來自於他能夠重新看待工作。當我們能夠重新看待工作,重新定義工作的時候,工作的意義(經驗性價值和態度性價值可以揉和在在工作意義中)就能夠展現出來了,當我們工作的意義能夠展現出來時,生命就開始變得有意義了。

如何尋找工作的意義?

衡量一個工作是否有意義的標準是什麼呢?

這裡我給到大家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來自於心理學中的意義療法。意義療法與其他療法不一樣,它主張人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然後讓我們的整個人生沿著使命的路徑去走,同時能夠發揮我們的優勢和天賦,讓我們的激情能夠綻放出來。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那我們生命當中的很多問題就已經不再是問題。所以意義療法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療法,非常適合我們現代人。

衡量一個工作是否有意義的標準,可以拆解成三個維度:

第一個是發揮我們的優勢價值。就是說在工作中要發揮出我們的天賦潛能。為什麼呢?人文主義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一個有機體,如果TA的一條腿不能走路,那麼這條腿影響的不僅是這條腿,還有這個有機體的生命。所以,人作為一個有機體,非常重要的就是把這個有機體應有的天賦潛能發揮出來,否則會導致整個生態出現問題。

比如:大家想一想,為什麼一些全職媽媽生完孩子後變得沮喪?甚至抑鬱?很多媽媽在生孩子前都是非常優秀的職場女性,在家帶孩子讓她們的天賦發揮不出來,就變得不開心。但是如果讓她們重新參加工作,發揮出自己的天賦,之前的沮喪、抑鬱就會通通消失。所以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非常重要,這是生命體的本身需要,除非TA能夠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中重新定義工作,重新定義天賦。

第二是要具有社會價值。就是說你的工作要有社會價值,如果工作對他人和世界具有破壞性,或者對未來具有破壞性。這些工作都是沒有社會價值的,你也不會從中感受到工作的意義。這就是有一些人雖然工作賺錢也很多,但是工作本身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是破壞性的,TA也會被自己內在的良知驅動,儘管有時TA是無法覺察到的,但是表現出來就是自己莫名其妙的在這份工作中找不到快樂和意義。

第三是成長的價值。成長價值意味著我們能夠重新去審視我們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工作當中如果沒有任何困難和挑戰的話,我們就無法建立新認知,沒有辦法成長,所以一些工作特別簡單、一成不變的人會感到痛苦。因為他們在工作中看不到成長的價值,同時可能他們有很多優勢和天賦也沒有辦法發揮出來。

這裡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工作的意義不在於你當多大官、賺多少錢,重要的是在這個工作中你能否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這種價值並不是簡單的價值,而是看是否發揮出你的天賦才能、是否對社會有價值、是否有挑戰讓你成長,三者缺一不可。

另外,我還想讓大家再回到對工作的思考中,不管你現在做什麼工作,除非你真的覺得這個工作在這三點價值中一個都找不到,那麼你可以去換一個工作。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建議你們去給當下的工作賦予意義,看能不能在這個工作中創造一下,讓自己的天賦能夠發揮出來,或者看這個工作是否能夠幫助到他人,再或者看這個工作能否讓你勇敢地打開自己,去接受挑戰。

過去人們是一碰到挑戰就想著要逃避,但是,我希望今天遇到挑戰時,大家能夠打開雙臂去迎接挑戰。因為這是我們的意義所在,而且在艱難困苦當中更容易讓我們探尋到人生的意義,所以我們要給當下工作賦予意義,從小切口進去,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從小切口進去,背後就是無窮的創造力。

大家都知道,人是不願意接受不確定性的,那麼大家想一下,什麼是確定性?過去已經成為過去式,不在確定性中。未來更加不在確定性中。那麼唯一確定的就是當下。我們平時內心慌亂、不知道事情該怎麼辦時,都要回到當下,問問自己,當下我能做什麼,只要回到當下我們就有了確定感,就可以把所有註意力澆灌在當下所做的事情上。如此,我們無窮無盡的創造裡就出來了,人生就變得有意義了。

有很多人說自己找不到工作的意義,那該怎麼辦呢?

賈伯斯曾說:“你必須找到自己鍾愛的事業,你的工作將佔據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得倒滿足的唯一途徑就是做你信念中的偉大事業。而要成就偉大的事業,就必須鍾愛你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麼繼續尋找,不要停下你的腳步。”

所以,探尋人生的意義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從當下工作的一個小切口進去,找到那種篤定感,然後把注意力放進去;另一種是,如果你實在找不到工作的意義,那你就繼續找,直到找到你所鍾愛的事業,你要對自己負責。

我們在進行意義探尋的道路上,通常會遇到一些障礙,這些障礙都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超越這些意義道路上的障礙?

1. 切忌太猶豫,一個小切口縱身一躍,臨在當下,巨大無窮性。

2. 少關注自我,把事情放在個人之前,放低自己,放大事本身。

3. 少過度自省,從有意義的事情出發,找到目標,對未來好奇。

4. 與困難為伴,從成長視角看待困境,終身成長,活在意義裡。

我們一直在講人生意義,其實在探索人生意義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在探索我們的人生使命,這兩者只是表述不一樣,​​但內核是非常相似的。那麼人生意義與工作意義又是什麼關係呢?

工作意義是人生意義的子集,而且是一個非常重要且佔比較大的子集。當我們在給工作賦予意義時,實際上就學會了給人生賦予意義。另外,我們剛才說了,在探尋人生的意義時,其實也是在探尋我們的人生使命,使命清晰後,人生目標也隨之清晰,進而工作就變得有意義了。

所以,探索人生使命是給工作賦予意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前置性的基本功,當我們使命清晰後,工作不再是東搖西擺,而是沿著一個固定的大方向不斷地前進,這也是我們說的終局思維。這樣人生就能夠快速地升維,而不是在低層次的不得不、必須、應該,這些層面來回徘徊。

這裡我想說的是,使命複利是人生最大的複利,建議大家能夠去尋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讓我們的工作去聚焦,然後不斷產生巨大的創造性。很多人都想賺更多的錢,那更多的錢從哪裡來?來自於我們創造性價值的產出,當我們能夠創造出更大價值時,才能夠跟他人進行交換,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中講:“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這裡可能有人會疑惑:老師,我人生上半場賺了很多錢,為什麼當時沒有探索到人生的意義和使命?

人生的意義和使命並不是說你在探索時它才運作,你不探索時就不運作了。當你的人生與使命處於相匹配的狀態,創造出一個更大價值時,你的成功自然而然就到來了,但它是偶然性的。

當我們的使命清晰後,人生就會更加有目標,比如歐巴馬曾說:“在我過完了一天之後,試著對那一天做個評估,然後就花點時間想想這個方面,又花點時間想想那個方面,問問為什麼我會在這裡,這件事如何與一個更大的目標扯上關係。”

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每天瑣碎的事情把人們折磨得很痛苦。如果這些瑣碎的事情讓我們沒有辦法聚焦在一個大的、共同的目標上,將會導致我們的生活被撕裂,注意力被撕裂,我們將無法在一個點上產出巨大的價值,人生就會變得沒有意義,人就會很痛苦。

所以說,一個清晰的意義和目標可以為人生注入積極的元素和重要性,無論這個人的境遇和健康狀況是怎樣的,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情,讓他走到一個極致的低谷。

給大家舉兩個小例子:

意義療法創辦人弗蘭克在集中營時,每一秒都面臨著死亡的危機,他是怎麼挺過來的?

他當時在頭腦中幻想他從納粹集中營能夠走出去,成立一個心理學的新派系,然後在一個大禮堂前,給很多人分享在艱難困苦中支撐人們的到底是什麼,幫助人們戰勝危機。就是這樣一個幻想的畫面,支撐著他在每一個即將面對死亡的時刻,能夠勇敢地挺下去。

所以,找到我們自己內在的畫面感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我們健康情況,生活境遇是什麼樣子,它可以讓我們在面對很多艱難困苦時,勇敢地堅持下去。

南非總統曼德拉在監獄中呆了 27 年,剛開始他非常憤怒,後來他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他將全人類的苦難聚集在自己身上,體驗極致的痛苦,希望從中找到獲得真正自由的方法。他有了這樣一個清晰的意義和目標時,整個人都變得勇敢了,所以當他從監獄中出來後當上了總統,真正把自由、平等帶給了這個世界。

所以,我們的人生使命就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北針,讓我們的人生不再慌亂。那麼該如何尋找到人生使命呢?我們來看最後一部分。

如何尋找人生使命?

探尋使命有三個方法,偶然法、直接法和間接法。

偶然法是什麼?是通過冥想打坐,或者聽到外在的話語文字,再或者在某個場景下,突然間聯繫到了自己的使命,而且非常篤定這就是自己的使命。

直接法是通過家族傳承、或者社群賦予來探尋使命,其中更重要的是家族傳承,比如你的祖輩是一個鞋匠,已經傳承了好幾代人,那麼你就要努力把鞋做到極致。

間接法是我們最常用的方法,在間接法探尋當中,我們用心智模式樹來一層層剖析:

我們從天賦潛能、感受情緒、信念價值、經驗畫面、渴望需要這幾個維度畫出自我畫像,自我畫像出來後,我們的人生使命、內在精神屬性和需求就會逐漸被識別出來,也就是我們的精神需求。一旦被識別出來,我們人生中最大的“黑洞”就會被滿足,人生就開始紮根成長。

這裡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們一直在探尋人生的意義,但是我們很難找到終極性意義,只能無限接近,無法完全了解,因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展開的奧秘。

我們在講人生使命時,經常將它的要素分成三個部分:I am、I do、I speak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I am、I do、I speak很像《左傳》中提出的,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立德、立功、立言。

I am就是立德,這裡的“德”不是道德品質,而是我們內在的光明、光輝,我們本來的樣子;I do就是立功,我們要做點什麼事情;I speak是立言。當我們真正活出人生使命時,就已經達到了為人處世的一個非常高的標準,能夠立德、立功、立言。

講了工作的意義、精神的意義,接下來我們看一下我們的生命是如何轉換的。

這是一個四象限的模型,模型中有兩個維度,豎軸是精神,分為有意義和無意義;橫軸是環境,分為主動和被動。

第一個像限中的護工,環境是主動選擇的,且有意義,精神被滿足,這時她就活在使命狀態中;第二個像限中的護工,環境雖然是主動選擇的,但是在這裡面找不到精神上的意義,所以在照顧他人的時候,就不會有那麼多內在的愛,就處於得過且過的狀態中;第三個像限叫絕望之谷,當一個人在精神上找不到意義,環境也是被動選擇時,就會陷入這種狀態;第四個像限雖然環境是被動選擇的,但是能夠找到精神上的意義,比如弗蘭克爾,他在集中營當中找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意義,人生就變得不一樣了,內在也成長起來了。

最後,我再提醒大家幾點:

1. 相信人類有一個天生需要意義的精神核心。換句話說,“自我”內部最深處的核心即是精神性。正是人類的這種精神維度,而不是人類對於資訊和認知的需求,成為意義尋求的首要來源。正是這種對意義尋求之精神性和動機性的強調使我們成為真正的人。

2. 相信這個世界有其一致性和秩序。尋求更好地理解終極意義,不僅有助我們理解人類的精神性維度,而且也有助於我們理解在各種情境下有責任的行動和反應。

3. 相信在每種境遇中都有潛在的意義。不同境遇的意義,在於我們依照持久的價值觀、良知以及對於終極意義以合適的態度或行為去應對它。

虎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