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員工滿意度也會影響股價?「個人價值」成為新的財富形式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員工滿意度也會影響股價?「個人價值」成為新的財富形式

2021 年 7 月 25 日

 
展開

個人 “ 價值 ” 正在取代金錢,成為一種新的財富形式。對員工 “ 太好 ” 曾被認為是股價的不利因素,一個例證是公司在大規模加薪時股價往往會下跌,但這種情況正在變化,比如近期京東(JD-US)在宣布全員漲薪之後,股價卻出現大幅上漲。

這種現象在日本企業家佐藤航陽眼中一點也不奇怪,佐藤航陽認為,財務報表一直是投資者考察企業價值的基本工具,但是它已經越來越難衡量企業的真實價值,在網紅經濟、共享經濟和通證經濟等新現象中,個人價值正在取代金錢,成為新的財富形式。

佐藤航陽曾被富比士雜誌評價為 “ 拯救日本的 10 位創業家 ”,他的看法能代表不少科技企業創業者的觀點,在科技公司,“ 人是價值的來源 ” 不再只是一句口號。本文選自佐藤航陽新著《財富的未來》第三章《從資本主義到價值主義》。

企業的價值一般是從財務報表中進行判斷。通常根據幾個公式計算出企業今年的營業收入、利潤、資產和負債以及現金流等,從而測算企業的價值。但是,最近用這種方法越來越難以測算企業的真實價值。

現在大部分採用的會計、稅務制度出現於網路誕生前,建立在工業革命時期產品製造、土地買賣等業務模式之上。已開發國家的物質生產極其豐富,製造業已經逐漸衰敗,服務業成為產業中心,進而又向 IT 等全程網路化的方向發展。在這種產業轉換的過程中,建立在物品、土地上的現代財務報表越來越無法正確評估企業、業務的價值。有些可以作為無形資產在報表上反映,但只占到很小一部分。比如網路公司最大的資產就是那些使用本公司產品的用戶,從中獲取的用戶購買行為的數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這些在財務報表中全都沒有反映出來。

1. 基金將員工滿意度作為判斷投資的元素

我和 SEPTENI 公司的 CEO 佐藤光紀吃飯時,聽他講了一些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國外的一些機構投資者把企業員工的滿意度調查數據納入了投資決策的參考因素中。這是非常合理的措施,IT 企業的財務報表無法全面客觀地反映企業在新時期的競爭優勢,只用財務報表很難準確預測企業的未來。

對於不經營實體商品的企業—尤其是網路企業來說,“ 人 ” 很重要。能否招到優秀人才並讓員工認識到工作的價值,關係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矽谷的 Google、臉書(Facebook, FB-US)、亞馬遜(Amazon, AMZN-US)等知名企業為能招到優秀人才,都在完備企業員工的各項福利待遇,多方面展開 “ 搶人 ” 競爭。聚集優秀人才的企業,能夠開展創新並引領下一代的技術革新。優秀人才逃離的企業肯定會被時代淘汰,這就是 IT 的世界。

預測 3 年以上的中期發展時,根據企業的受歡迎程度和優秀員工的滿意度來判斷可否投資,可說是非常合理的方法。若將來員工滿意度等數據也能算作 “ 資產 ”,也許能夠成為企業價值的一部分。

通常網路企業有兩項 “ 資產 ” 不具備財務報表上的價值,一項是 “ 人才 ”,另一項是 “ 數據 ”。伺服器上的數據一直作為一種 “ 不具有價值 ” 的東西而被傳統金融產業所忽視。但網路企業的價值就在於這種數據,若失去了會員數據、購買數據、廣告通訊數據,網路企業恐怕就要倒閉了。

如果丟失了桌椅、電腦等辦公用品,網路企業完全不會在乎,但如果丟失了數據,這些企業就完了。因此數據才有價值,數據才是能夠賺錢的 “ 資產 ”。現在的金融、會計等製度沒有涵蓋這一點,經常在測算企業價值時發生偏差。

2. 無法作為資產的數據 “ 價值 ”

很多人都預想不到,2004 年由 “ 宅男 ” 大學生祖克柏開發的大學生交友網站,市值有朝一日能夠遠超過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豐田(Toyota, 7203-JP )。當臉書的市場估值達到 1 兆日元時(現在已達到 50 兆日元),它的營業收入、利潤都還很少。很多擅長從財務報表計算企業價值的金融人士稱臉書是毫無價值的 “ 泡沫 ”。但當時臉書的全球用戶已達數億,它沒有花費高額廣告經費,卻能依靠用戶的口口相傳不斷增加用戶數量,從而實現持續擴張。

臉書的最大價值就是用戶數據,只是這些數據的價值沒有換成金錢而已。如果這些用戶行為數據可以作為資產反映在企業價值上,應該就不會出現上述這種認知偏差。可以說,金融體系越來越不能正確認識現實世界的價值。例如臉書花費 2 兆日元收購年營業收入只有 20 億日元的 WhatsApp,單從金融角度來看,這次收購溢價實在太高。但如果把 WhatsApp 看成是給世界上 4 億用戶提供溝通功能的基礎設施的話,就會覺得這次交易是妥當的。

現在我們還沒建立類似把 WhatsApp 的用戶價值轉換成現實世界的 “ 資本 ” 的機制,但實現這種轉換只是時間的問題。臉書將近 18 兆日元的市值也是受到全球 12 億用戶的社交圖譜這種內在價值的支撐,因此臉書的管理層看到了這種根源的價值而支付了 2 兆日元是合情合理的。

再來看看 Google 的例子。Google 的現在市值大約是 70 兆日元,比日本所有 IT 企業的市值總和還要高。2016 年,Google 實現 8 兆日元的營業收入,2 兆日元的利潤。只從數字來看,日本有很多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率比 Google 都要高,因此給人感覺 Google 股票的本益比很高。

Google 有一種創造利潤的手段,它把從搜尋引擎、安卓、YouTube 獲得的資訊儲存成數據,利用 AdWorks 廣告系統,可以在恰當的時機轉換成現實世界的營業收入。現在的會計準則還無法把 “ 資訊 ”(伺服器上的記錄)算作資產,可見我們從利潤表、資產負債表上看到的 Google 公司的規模,與 Google 在現實世界的影響力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

對 Google 來說,資訊這種 “ 價值 ” 也好,銷售利潤這種 “ 金錢 ” 也好,它們只是呈現的形式不同,但實質都一樣。只要擁有那些海量資訊,就一定會有 20 兆日元的營業收入(想得到營業收入,只要增加付費項目和廣告投放就行)。如果刻意拿出更多資訊換成金錢,Google 的實體規模會更大。金錢控制企業是資本主義,而 Google 的這種情況是企業控制金錢。

上述兩家企業都是 IT 公司,今後網路將和所有設備連結,滲透到所有產業,社會上將不再有 “ IT 企業 ” 這種分類,所有企業都會利用 IT 技術。科技的發展會使人們認識到數據的真正價值,企業的發展已經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價值,這表明現在的金融體系已達到極限。

3. 資本主義向 “ 價值主義 ” 的轉變

從前述案例我們可以獲知,資本主義的金錢已經無法正確認識、評價現實世界的價值。今後世界的中心將不再是可視化的資本,而是轉換成資本之前的價值。我將這種趨勢稱為 “ 價值主義 ”,而不是 “ 資本主義 ”。它們的規則不同。資本主義看來無意義的行為,有時從價值主義的角度來看也會有意義。

資本主義最重要的是資本最大化,簡單來說就是追求 “ 錢生錢 ”。不管一項網路產品的用戶群多麼龐大、多麼狂熱,只要沒法轉換成金錢,資本主義的經濟系統就會認為它不存在價值。相反,一個產品即便毫無實際價值,只要能夠順利轉換成金錢、資本,就會得到好評。

價值主義最重要的是價值最大化。價值的定義非常模糊,有時指經濟上能滿足人類慾望的現實世界的實用性,有時也指倫理、精神層面的真、善、美、愛等提高人類社會存續性的抽象概念。

另外,我們有時也把稀缺性、獨自性當成一種價值。傳統資本主義經濟一般是指能滿足人們慾望的消費價值,但價值主義中的價值,不單純是指使用價值。興奮、好感、羨慕等人類的感情和同理心、信用等理念雖然無法消費,但都具有重要價值。價值主義認為,所有具有經濟實用性、提升人類的精神效用或全社會積極普遍性的對像都具有價值。

傳統的價值主要是指消費角度的使用價值,但隨著人類社會富裕起來,物質、服務都已接近飽和,消費、使用價值的重要性正在減弱。而以年輕人為主,滿足精神層面需求、社會貢獻度等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性不斷提高。

有一些畢業於名牌大學、拿到超一流企業錄用通知的精英們放棄入職而去創業,或者從事非營利團體等公益活動,從資本主義的價值取向來看這是一種非理性的選擇,但從價值主義來看可以算是一種合理決策。

如果把所有價值最大化,這種價值隨時都能換成金錢,也能夠和除金錢之外的東西進行交換。那麼金錢只不過是資本主義經濟中價值的可使用形態,只不過是其中的一種價值媒介。

YouTube 的網紅人氣越高,越怕失去粉絲、節目訂閱者,反倒是不怕沒錢。這是因為網紅非常明白,自己的價值就在於觀眾的興趣、關注,金錢只不過是這種價值的轉換形式。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把粉絲、用戶們的興趣、關注等精神價值最大化。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