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NVIDIA GTC 大會中,NVIDIA CEO 黃仁勳公開展示「Project GR00T」,宣布機器人時代即將來臨,然後 6 月的 COMPUTEX 2024 ,超微(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高通總裁暨執行長艾蒙、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等,也認為機器人將比預期的早出現在人類的生活,機器人概念股在 2024 上半年股價飆漲,那麼機器人概念股還能投資嗎?協作型機器人跟人形機器人有什麼不一樣?讓股感透過本文章告訴你!
編按:
2025/5/20 更新,NVIDIA CEO 黃仁勳 在 2025 COMPUTEX 再度強調機器人產業未來的發展性,股感更新機器人概念股的最新資訊,可觀看段落-【機器人概念股有哪些?】
2024/12/27 更新,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 12/16 的行政院第十二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致詞時表示,看好多功能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此話一出立刻讓沉寂一段時間的機器人概念股再次受到市場矚目,多檔機器人概念股連續多天飆漲,台股有哪些機器人概念股呢?趕快來看看吧!
協作型機器人是什麼?
協作型機器人(Cobot)是能夠直接與人接觸並一起工作的輔助機器人,一種輕型自動機械手臂,能夠從事對人類來說乏味、單調或危險的工作,並系統性的執行製造、組裝、焊接、堆疊等功能,因此可以改善製造流程並提高生產效率,幫助企業提升產能並降低製造費用。
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不同的地方是,傳統工業機器人建置導入成本高昂,一個工業機器人售價約 40~180 萬,另外還需要安裝成本約 100~200 萬不等,此外,傳統工業機器人無法彈性調整製造流程,加上體積較大及安置在定點操作,使佔地成本高,協作型機器人能夠做到價格合宜、彈性調整、體積較小等優點,逐漸被需要自動化生產的工廠接受。
(左邊為傳統工業機器人,因機型關係需要固定在一個地點操作,佔地空間較大。右邊為協作型機器人,可以輕鬆組裝卸載且機型較小,具有彈性調整的空間。資料來源:Omron)
人形機器人是什麼?
人形機器人(android),又稱仿生人或類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是一種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為的機器人,例如有頭部、軀幹跟手腳,並利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製造而成。這些機器人通常被設計為能夠與人類進行交互,並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與協作型機器人不同地方在於,人形機器人需要能夠理解人類的語言和指令,因次 AI 人工智慧扮演了重要的的關鍵技術,讓人形機器人能夠深度學習,具有神經網路及語言處理。
人形機器人的構造也較為複雜,譬如說:
身體
由金屬、工程塑料等材料製成,模擬人的骨骼,能夠像人類一樣地移動,故身體的材料不僅要符合人體輕量化的原則,且具備一定的強度和抗壓性能。
控制系統
負責控制人形機器人的各個關節運動,通常是由軟體構成的,透過演算法控制自身動作和身體調整,提高其應用範圍和自主性能力。
機械和電纜
由於人形機器人是一種具有高度人性特徵的機器,因此構造繁瑣,通常有多個機械臂來組成。
動力單元
包括電池和馬達,電池主要是用來提供電力,馬達則是用來提供基本的動力
機器人產業概況
協作型機器人及人行機器人的應用及產業現狀截然不同,筆者將拆分兩點說明,
協作型機器人
全球正迎來工業 4.0 ,在這浪潮下,協作機器人正迅速崛起,成為工廠自動化的重要關鍵。工業 4.0 注重自動化及數位化,協作機器人能夠與傳統工業機器人及人類共同完成生產,此外,在全球工廠缺工的問題逐步提升,使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協作機器人不僅能夠解決缺工問題,又能夠 24 小時的進行生產,提升生產效率,最重要是,技術日益進步之下,協作機器人的成本持續下降及功能持續進步,故越來越多工廠願意使用協作機器人。
協作機器人龍頭業者 Universal Robots 的客戶中,即有超過 9 成為中小企業,且按其公布數據,目前僅接觸約 2% 潛在客戶,另外,調研機構 Global Information 預計, 未來協作機器人市場「複合年增長率將有 20.5%」(2023年-2028 年),市場極具發展潛力。
人形機器人
今年的 3/18 NVIDIA GTC 大會展示了具備生成式 AI 功能的人形機器人 -「Project GR00T」,然後 6 月的 COMPUTEX 2024 ,超微(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高通總裁暨執行長艾蒙、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等,預告 AI 下一步發展的人形機器人時代即將到來,另外,百達機器人科技策略投資團隊認為,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將經歷顯著成長,預計 2023 年至 2028 年「複合年增長率將有 50%」。
人形機器人能夠在今年看到萌芽的曙光,是因為「晶片運算能力」,輝達強調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是基於晶片運算能力提升和硬體的進步,例如 Project GR00T 是透過全新的運算平台 Jetson Thor 結合最新一代 AI 晶片 Blackwell B200 ,與專為機械手臂設計的基礎模型 Isaac Manipulator 、以及用於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 AI 視覺辨識 Issac Perceptor,提高機器人對於人類行為的認知能力,進而執行複雜任務,未來將有望代替人類完成所謂的 4D 任務(Dirty、Dull、Dangerous、Difficult)
除了 NVIDIA 的「Project GR00T」,Tesla 於 2021 年就首次公開 Optimus 機器人計畫,並於 2022 年發表 Optimus 機器人原形, 2023 年底再發表 Optimus Gen 2,新款的 Optimus 重量比上一代輕了十公斤,行走速度快了 30%,移動方式也更加自然及平衡,預計在今年底導入 Tesla 電動車產線進行試驗,執行長 Elon Musk 也在社群平台上透露,新款 Optimus 人形機器人最快將在 2025 年底上市。
不過人形機器人現階段僅用於小範圍試點的導入試驗,目前距離商用化仍有一段距離,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隨著生成式 AI 的發展,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及進步絕對是持續進行的,雖然現在還看不到明確的應用,但在 AI 技術突飛猛進的情況下,正式產品的推出說不定會比我們想像來得快。
機器人概念股有哪些?
從上述文章得知,協作型機器人及人形機器人未來的產業發展皆極具發展性,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 20.5%、50%,有哪些台股可以享有這樣的產業紅利呢?以下列舉有可能的類股:
機器人概念股:感測模組
台達電(2308-TW)、凌華(6166-TW)、所羅門(2359-TW)、致茂(2360-TW)、三聯(5493-TW)、凌光(8249-TW)、佳能(2374-TW)
機器人概念股:驅動模組
台達電(2308-TW)、士電(1503-TW)、東元(1504-TW)、大同(2371-TW)、盟立(2464-TW)、上銀(2049-TW)、鴻準(2354-TW)、台灣精銳(4583-TW)、大銀微系統(4576-TW)
機器人概念股:控制模組
台達電(2308-TW)、研華(2395-TW)、凌華(6166-TW)、艾訊(3088-TW)、泓格(3577-TW)、士電(1503-TW)、新漢(8234-TW)、精聯(3652-TW)、威強電(3022-TW)、樺漢(6414-TW)、佳世達(2352-TW)
機器人概念股:機構模組
上銀(2049-TW)、直得(1597-TW)、氣力(4555-TW)、亞德克-KY(1590-TW)、全球傳動(4540-TW)
機器人概念股:關節性機器
台達電(2308-TW)、鴻海(2317-TW)、上銀(2049-TW)、直得(1597-TW)、氣力(4555-TW)、亞德克-KY(1590-TW)、台灣精銳(4583-TW)、均豪(5443-TW)、廣運(6125-TW)、廣明(6188-TW)、和樁(6215-TW)、訊得(6438-TW)、福裕(4513-TW)、東台(4526-TW)、瀧澤科(6609-TW)、陽程(3498-TW)
股感在下面挑選了幾檔「目前」與機器人題材關聯度較高的個股來說明,趕快來看看吧!
(以上個股若筆者沒有提到的,未來仍有機會切入機器人題材,讀者可自行深入研究)
亞光(3019)
已向多家客戶提供小批量機器人視覺測試樣機,技術驗證已完成;但大規模量產時程尚未確定,仍待後續產能擴展。
大立光(3008)
已送出人形機器人專用視覺模組樣品(採用五片塑膠鏡片結構)並取得客戶認證;待機體組裝條件成熟後,將可展開量產出貨。
玉晶光(3406)
在機器人鏡頭領域雙管齊下:一方面提供視覺影像處理(vision)技術支援,另一方面量產臉部感應元件;出貨量正穩步提升。
中光電(5371)
旗下子公司中光智慧自動機器人事業部專注於無人機與機器人視覺模組,軟硬體更是自行研發並結合 AI 演算,不需仰賴外部零組件。中美貿易摩擦後,已替代中國廠商填補市場缺口。
佳能(2374)
已切入工業視覺與相機市場,主要產品包括工業相機及智慧影像擷取系統,並透過 AI 光學應用服務多個產業領域,如車載、智慧城市、牧場管理等多個應用場景。
華晶科(3059)
以 AI 視覺公司為定位,由傳統相機組裝轉型成能解決數位影像問題的大廠。跨足邊緣視覺 AI 3D 感測技術,多年來專心耕耘高通與輝達兩大平台,在工、農、物流等行業搶下不少訂單。
所羅門(2359)
在 2024 年自動化技術展中,就展示多款 AI 辨識與 3D 視覺檢測解決方案,包括檢貨抓取平台、視覺導引服務平台、解決方案 SolMotion,甚至是瑕疵辨識及 AI+AR 解決方案,可直接搭載於該公司機器視覺的機器狗。
富采(3714)
主攻 1300 nm 波段的 3D 感測晶片與視覺辨識模組,專供消費性電子封裝測試,應用在感測器與機器視覺辨識,比 2022 年的自家產品提升 20% 效能。
圓剛(2417)
2024 年推出多款整合型 AI 視覺硬體,並與 IronYun 合作導入智慧檢測系統,涵蓋體溫偵測、目標鎖定與即時影像回傳等功能,應用於醫療、安防及工業監控。
聰泰(5474)
採用 NVIDIA Jetson 邊緣運算平台,開發跨場域的視覺辨識系統,可部署於監控、安防、機器人及無人機等多種應用場景。
機器人概念股還能投資嗎?
綜合上述,不管是協作型機器人或人形機器人,未來都有高成長率,也是未來的趨勢,就產業面來說,發展前景絕對是正向的,不過以投資的角度來說,產業面跟投資面不能劃上等號,以投資角度來看,未來有爆發性成長的產業,資本市場會給予高本益比,對於已經成熟發展的產業本益比相對較低,除此之外,也要考慮到題材面跟營收獲利狀況,股價是否已經反應了利多消息。
筆者個人的角度,先說結論(截至6/25,看法依據市場狀況滾動式更新),投資這些個股有偏向「投機」的狀況及「風險」較大,原因有兩個,
機器人概念股還能投資嗎:股價面
協作型機器人這個題材,市場跟股價過去已經有反應,實質營收獲利的部分,目前沒有看到公司有明顯的爆發性成長,而本益比較高的人形機器人,目前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段,佔上述公司的營收比重仍較低,目前這些公司的基本面無法支撐現在飆漲的股價,現階段投資風險較高。
機器人概念股還能投資嗎:產業面
本次推使股價飆漲的主因是人形機器人的題材,但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在 2024 年股東會後表示,「人形機器人是很浪費能源的,很多機器人看起來很高級,但沒有生意做」,因為人形機器人若要用機器達到人類肌肉的外觀效果,將會變得相當的笨重,雙腳則要能夠成受身體的重量,不但工程上窒礙難行,也需要消耗大量電力,且現在更缺乏商業用途的價值,目前看來人形機器人要真的商用化還需要一段時間發展,而 Tesla 的 Optimus 目前也僅準備在自家工廠測試,明年年底才有可能上市販售,故就算 NVIDIA 大力推行機器人時代準備來臨,不過實際上近 1~2 年內較難看到實質的營收獲利,綜合上述,筆者認為「今年」機器人概念股,僅是一個「題材」,還沒有看到明顯的基本面可以支持現在高昂的股價,不過明年或後年,或許就可以留意人行機器人商用化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