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終局思維”,一種更強大的思維方式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終局思維”,一種更強大的思維方式

2020 年 10 月 15 日

 
展開

一、未來,以機率的形式“穿越”到現在

很多人都喜歡看穿越文,看到現代技能運用到古代,我們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但古人卻對自己的命運一無所知,讀者因此產生了操控他人命運的“爽”的感受。可如果未來的人穿越到今天,用未來的技能對付我們,我們變成了“古人”,我們暴露出來的,不也是自大與無用的小聰明嗎?

穿越自然只是小說家的把戲,但未來並非完全未知,而是以機率的形式“穿越”到現在。馬雲當年選擇雲端運算作為阿里的核心方向之一,包括馬化騰在內的大部分人都不認同,當時的中國無論是人力、計算成本還是大企業的IT投入都不需要雲端運算。但馬雲認為,既然大家都不否認未來的世界屬於雲端運算,那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做呢?

我們並不需要未來的人穿越到今天,告訴我們應該干什麼,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特別的思維方式——終局思維。

什麼是終局思維呢?人生中,總有一些比較複雜且時間跨度很長的事業,我們常常做著做著就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而“終局思維”就是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要時常思考一下這件事最終達成的目標,然後“以終為始”,站在未來看現在,修正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情。這不是什麼新的理論,十幾年前白領們人手一本的管理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就是“終局思維”——

“從現在開始,以你的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即由個人最重視的期許或價值觀來決定一切。牢記自己的目標或者使命,就能確信日常的所作所為是否與之南轅北轍。”“終局思維”看上去很簡單,就是要有目標嘛,但實際很少有人能做到——簡單又做不到的事情,一定是我們對這個方法的認識還不夠深刻。

二、思考,以時間為始

使用“終局思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生命有限,我們需要把有限的資源聚焦在真正有價值的工作上,所以,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工作,總是要穿越時間的維度去看。華倫巴菲特在回答投資者為什麼會虧損的問題時說:

“我用一張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終的財務狀況;這張卡晶片有 20 格,所以你只能有 20 次打卡的機會——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擁有的投資次數。當你把卡打完之後,你就再也不能進行投資了。在這樣的規則之下,你才會真正慎重地考慮你做的事情,你將不得不花大筆資金在你真正想投資的項目上。這樣你的表現將會好得多。”

巴菲特這段最有名的比喻提示了一個事實:股民虧損的原因不是股票下跌,而是買賣股票太容易了,以至於盲目地追求所有的機會。想一想,近二十年,不斷有人說,房價太貴了,房價也確實經歷過數次下跌。如果買賣房子也像股票這麼方便,可能很多人都想著先賣出,等便宜再買回來,然後就永遠地失去他們的房子。

沒有終局思維的人買股票,會習慣性地看當下市場行情的漲跌,會考慮明天可能有什麼小道消息,這樣很容易被漲跌所迷惑;巴菲特是一個典型的“終局思維者”,他就好像是未來的你穿越到現在,告訴你別瞎折騰,真正決定你的財富的機會只有幾次,你真正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投資能力,然後以逸待勞,抓住這幾次機會。

聽上去很簡單,那我考考你,假如現在給你一筆錢,只能在騰訊( 00700-HK )、阿里和美團( 03690-HK )三家公司的股票中投資一個,時間是五十年,你會選哪一家?

所以巴菲特買股票考慮的問題是:“你應該選擇投資一些連笨蛋都會經營的企業,因為總有一天這些企業會落入笨蛋的手中。”這個問題可以換成,如果忽然股東們選了三個笨蛋去分別管理上面的三家公司,哪一家先倒閉?

我覺得大機率是美團先倒,它所在的賽道門檻最低,且高度依賴管理層,一旦失去王興這樣的牛人,大機率下坡路走得比其他兩家都快。巴菲特說:“經驗顯示,能夠創造盈餘新高的企業,現在做生意的方式通常與其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沒有多大的差異。”

這個問題的答案思路之所以如此怪異,是因為我想體現“終局”這兩個字,給題目的要求是“持股 50 年”。沒有人知道未來是怎樣的,但未來並非虛無飄渺,而是以不同的機率形式活在今天,“終局思維”就是以時間為矢,找到其中機率最大的可能。

三、積極的“終局思維”與消極的“終局思維”

前幾年的“圍棋人機大戰”中,人們發現,AlphaGo雖然都能贏,但幾乎每一局都是小胜,一開始大家覺得雙方棋力差不多,但時間長了,大家才琢磨過來,這才是“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這是實力懸殊的維度縮減打擊啊。

後來,通過GoogleDeepMind公司公佈的一些資料,人們漸漸理解了AlphaGo獨特的思維方式。人類高手下一盤棋,會把棋盤分成幾塊,整個棋局分成幾次大的戰役。再高明的棋手也只會在戰役之間和戰役的關鍵點,從全局的角度考慮一下整體局勢,大部分時候,都是更關注當前戰役的進程和局部地塊的得失。

但AlphaGo的思路不同,它從來不從局部棋考慮得失,它是勝率思考,它的每一手棋都要重新全面估測當下局面,計算各種可能的下一步棋之後的勝率變化。也就是說,人們大部分時候都是“當下利益優先”,只有少數時候才使用“終局思維”;而AlphaGo每一步都在使用“終局思維”。

人類之所以優先考慮當下利益,是因為計算能力不足以每一步都使用“終局思維”,不如在計算能力足以覆蓋的局部戰爭中爭取更大的優勢,所以高手之間的棋局也常常在中盤取勝。不過,以圍棋之複雜,有時就算AlphaGo也無法算清當時的勝率,於是,設計開發人員賦予AlphaGo一種策略——“快速走子(Fast rollout) ”。

這個策略是把可以爭一爭的棋型走“死”,這在人類圍棋思維中叫“俗手”,是低級錯誤,人類高手下出來,要被解說員笑死。但這個策略的思路正是用“俗手”固定某一塊地的棋型(人類的理解就是犧牲落子質量),強行把棋型的複雜度降低下來,雖然仍然高於人類的理解,但電腦已能從容應對。被棋友們津津樂道的阿爾法狗自我對弈的第二盤,盤中放棄大龍,反敗為勝,即是此策略的典型棋局。

道理有點類似於《天龍八部》中虛竹破“珍瓏局”,自填一氣後,“天地一寬,既不必顧念這大塊白棋的死活,更不再有自己白棋處處掣肘,反而騰挪自如,不如以前這般進退維谷了”。說到這裡,已經有點哲學的味道了,還是回到科學的角度吧。

未來有變化的東西,也有不變的東西,如果你的計算量充足,你可以去把握變化的東西,我稱之為積極的“終局思維”;如果計算資源不足,那就需要去放棄一些眼裡的利益,去把握那些恆久不變的東西,我稱之為消極的“終局思維”。一次演講中,亞馬遜(Amazon, AMZN-US)的創辦人傑夫·貝佐斯說:“人們經常問我:未來 10 年什麼會被改變?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普通。從來沒有人問我:未來 10 年,什麼不會變?“

貝佐斯的這個“不變思維”,就是消極的“終局思維”。積極與消極並沒有任何褒貶,而是擁有不同決策資源時,如何做出更合理的選擇。所以,不管是AlphaGo,還是人類,要把握“終局思維”,同樣需要合理的策略。

四、終局思維的四個要點

這是幾十年前的一則廣告,最右邊的那個電話是當時的人們想像未來的電話,好笑之餘,讓我想起一句話:“人總是會高估一年的變化,低估五年的變化”。

把握終局思維,需要一定的策略,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如果你的人生目標很清晰,選擇“模糊的正確”。

這是我在《模糊的正確》系列文章第一篇《https://www.huxiu.com/article/ 301047.html 寧要模糊的正確,不要正確的模糊》中講到的一個概念:

假如你置身濃霧中的叢林,只依稀通過太陽辨別方向,你發現此刻正確的方向上泥濘一片,前方不知道有什麼,這就叫“模糊的正確”。

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不一定會做對,所以是“模糊的”,但你總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在走,所以又是“模糊的正確”。在相反的方向有一條大路,這就叫“正確的模糊”。選擇這條道路,短期內,你會走得很好,所以是“正確的”,但你並不知道這條路將把你帶向何方,所以它是“正確的模糊”。

有讀者總結成你小時候學自行車時,爸爸總在一旁提醒你的:“看遠方,不要看車龍頭。”不過,這種目標感很強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面對的恰恰是沒有人生目標的情況。

第二,如果未來的目標並不清晰,你可選擇“快速走子”或“兩次創造”。

《卓越人生的七個習慣》一書中,作者提出下面的建議:

“以終為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後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

以前講職業生涯規劃時,遇到最多的情況是,職場新人連工作意味著什麼都不知道,更不用說未來的職業目標。所以就有一種說法:不用管什麼目標,做好你手頭上的事才是王道。這就像圍棋中有太多選擇反而無法選擇,所以一種方法是AlphaGo的“快速走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性格特點、專業背景去“固定”未來的大方向,來強化自己的目標投射到現在的機率。

另一種方法就是“兩次創造”,我們必須同時做兩件事,第一件是把當下的工作做好,第二件是在工作中不斷地明確未來的人生目標。同時,不斷用第二件事情去修正第一件事情。我總結成: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一樣重要。具體方法,我之前寫過一篇《我們應該“活在當下”,還是好好“規劃人生”?》

第三,要用一部分精力用於現在不太可能實現,但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無論是“快速走子”,還是“兩次創造”,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未來,都不是我們對未來的獨具眼光的判斷,而後者常常才是人生的“勝負手”。我從初中就開始寫作投稿,一直堅持了幾十年,從工作開始,我就以為自己不可能會成為一個作家,從當時的角度看,也不可能憑寫作養活自己,之所以堅持寫作,只是因為自己喜歡,同時又有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

而現在看來,寫作對我人生的改變,顯然是我做過的任何一件事都無法比擬的——包括當時看來非常有成就感的事。真正有決定性意義的“未來”,對現在而言常常是小機率事件,所以人要拿出一部分精力用於當下看來沒有什麼價值,也看不到什麼未來,只是純粹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第四,用原則代替目標。

還有一些隨機事件或突發事件,你既沒有什麼明確的目標,又不值得花更多時間去研究,也談不上感興趣,但不能排除未來突然對你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說:

上班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倒在路上,你扶不扶?

同事暗示你需要用行賄的方式取得某個業務,你幹不干?

你收到一位客戶抱怨產品的某一個非核心功能不好用,你的下意識反應?

此時,最好的方法是用現在的原則代替未來的目標。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在《原則》一書開頭中說:

每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紛至沓來的,必須做出反應的各種情況。假如沒有原則,我們將被迫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以預料之事孤立地做出反應,就好像頭一次碰到這些事一樣。但假如將這些情況分成不同的類型,並且擁有處理不同類型情況的良好原則,我們就能更快地做出更好的決策,並因此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這位習慣應對各種無法預料的風險的對沖基金的掌門人看來,原則,並不是什麼道德範疇的概念,而是未來在現在的機率投射的最大區間,是一種專門應對“突發事件”的“終局思維”。

五、與未來的你對話

美國最有名的華人單口相聲演員黃西,他在自傳裡講過一件事:

黃西主業是生物化學產業,單口相聲是他最大的業餘愛好,從事了七八年,一直沒有什麼起色。他開始自我懷疑——到底一個華人能不能在美國用英語表演單口相聲?

剛好此時,他的兒子出生了。經濟上、時間上的壓力令他不得不反复考慮是否就此放棄。可某一天,他的腦海裡猛然出現了這樣一段未來的對話:

爸爸:“你老爸以前也是個單口相聲演員……”

兒子:“牛逼啊!那後來為什麼不做了?”

爸爸:“因為你出生了……”

兒子:“……” (為什麼犯錯的總是我?)

黃西想:難道未來要這樣向兒子解釋自己放棄的原因嗎?不,不能這樣。

後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黃西的堅持得到了回報,他成為美國最成功的相聲演員之一,兒子再也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了。普通人在思考問題時,會習慣性的從現在的視角看問題,從而看不到出路終局思維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只要換一個未來的視角,你就會發現生活中更多的可能選項。

虎嗅》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