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藝術創造與商業運作:在這個時代可以共生共榮
作者 K@W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K@W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K@W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藝術創造與商業運作:在這個時代可以共生共榮

2016 年 4 月 23 日

 
展開

今天的藝術家必須要以小而精細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作品,要以專業的方式進行創作。然後是投放市場,在人們中間引發話題。《生於里約(Born in Rio》一書的作者凱西亞·佩拉爾塔(Cassia Peralta)在文章中寫到。她創作的這本書講述了一名華爾街女主管麗塔·雷伊告別了高壓狀態下的工作,到巴西里約熱內盧探尋家族塵封往事並最終遇見自己的故事。凱西亞目前居住在華盛頓,是Interamerican Investment Corporation公司的顧問與投資長。

五年前,我開始了一段旅程。這段旅程真切地改變了我對待藝術和做生意的方式。另外我還出版了一本書。

我所講述的故事是關於一名紐約銀行家告別曼哈頓,來到巴西直面撲朔迷離的未來。我一生都在追求藝術,同時也經商。我擁有經濟學學位和華頓商學院MBA。寫書原本就是我的人生計畫之一,但出版一本小說幾乎就像是一個夢。

幸運的是,新技術的突飛猛進改變了一切。

在寫《生於里約》期間,我的靈感不僅來自我作為一名在巴西出生、在美國長大的女性的個人經歷,還來自我所擁有的商科背景。我用Amazon推出的隨選印刷服務Createspace出版自己的小說,同時還在Kindle平臺上出版電子版。從專案啟動那一刻起,我就需要同時兼顧這本書的創作和營運。比如,我定下了每天寫700字的目標,並用電子製表軟體記錄重大進展。我在九個月之內就完成了整個故事的創作;幾個月之後它在全世界出版;不到一年的時間,也就是2012年,我榮獲“巴西國際文學獎”(Brazilian International Press Award in Literature)。

當然,這本書能夠成功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我相信自己。同時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寫一本書,帶領我的讀者一同進入激動人心的巴西之旅。當然這肯定不是我成功的唯一原因。事實上我不僅華麗轉身成為一名作家,還激發出了自己隱藏在藝術性背後的創業精神。冒險,是這本書成功的關鍵。

而我,並不是選擇創意產業之路的唯一創業者。

art business

風潮正熱

2015年,我參加了“西南偏南藝術節(South by Southwest)”。因為當時我正在努力把自己的小說改編成劇本。我驚訝地發現,有那麼多音樂人和電影製作人都有和我類似的經歷:把自己的創業技巧用在各種藝術創作上。

技術能夠讓藝術家更加充分地施展創作力。他們可以將靈感轉化為強有力的、震撼人心的資訊,自我昇華,將天份直接展現給觀者。我聽說有些製片人通過募資和社交媒體籌集到了拍電影的所有資金。我遇到過很多在YouTube上受到追捧、在iTunes上成為熱門的新晉音樂人。他們的成功都是在沒有音樂或電影執行方的幫助下實現的。

既是營運者又是藝術家,這口飯並不好吃。藝術家必須要以“小而精細”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作品,要以專業的方式進行創作。然後是進入市場,在人們中間引發話題。但付出是值得的:藝術家率真的表達往往會在更廣泛的觀眾中間引發共鳴。“地下作家”在暢銷書排行榜上出現的越來越頻繁就是一個明證。他們幾乎要被從“地下”捧上天了。

我出書的過程就體現出了藝術和商業之間的這種紐帶。我們正在走向一個關聯越來越緊密的全球化時代。與不同文化、種族、社會經濟群體對話的能力和藝術家的業務能力同等重要。

我很幸運,從很小的時候就獲悉了這一真理。因為我的媽媽就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她將對他人經歷的熱烈關注傳遞給了我,同時鼓勵我探索自己的人生,鼓勵我盡情想像和創造。我小時候就有一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方式:通過數位和藝術。理科背景讓我學會處理資料。但我的真正本領卻是圍繞數位創建一種敘事,賦予其意義,幫助我理解各種晦澀艱深的概念。這讓我思想澄明,善於深入地分析問題,建設性地解決問題。我這一生在自我表達上一向輕鬆自如。

所以也就不足為奇,只有那些能夠用藝術創造力想像原本不可想像、混雜無序的知識的人,那些將“內在”挖掘出來的人,才能有所建樹。賈伯斯就是一例。他擁有藝術家般的感知力,知道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在藝術和商業之間搭建起一座黃金之橋。他設計的產品遍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情感層面與我們共鳴,激勵我們勇於行動。他似乎解決了一個由畢卡索提出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於一旦長大如何仍不失為一個藝術家。”對藝術的探求和由衷欣賞能夠拓展眼界,説明我們認識到還有更多的選擇與結果,將不相干的部件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釋放溝通、合作與創造的力量。 

藝術與商業的結盟

那麼在實際生活中,什麼對我們才更有利呢?是在商業中體現藝術還是在藝術中融入商業運作?

最完美的回答是:兩者皆是,相輔相成。技術讓這種對話變為可能,使之更加清晰可辨。我們的世界如此複雜、如此多面。認識學科之間的相互關聯可以極大地豐富我們的生活,很像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局面。

那一時期標誌著人類邁向現代紀元。科學的大踏步前進建立在古代史的回潮之上。或者說是通過過往、今天和未來在同一刻的連結來實現的。而這正是藝術所做的。比如,印刷出版業得到發展、知識和觀點得到傳播,從而引發“科學革命”。當時的先鋒人物積極參與跨學科研究,克服了視角不同的挑戰,最終取得了突破性創新。跨學科的感知力帶來了不同學科的模式認知,看似不相關的資訊被匯總起來以新的方式加以利用。而這對於激發創造性思維意義重大,也是鑄造今天充滿競爭的全球環境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想像一下,借助一位音樂人敏銳的聽覺、直覺、社會洞察力和協作技巧,商業世界將會有哪些收穫?同樣請想像一下,藝術家通過與新觀眾、新風格的接觸,在創作中融入更多深度和原創性,圍繞歌迷組織更多活動,以雙方都希望的方式進行演出和錄製,這樣創作出的音樂又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樂於嘗試,或許就能以更富創造力的方式感知這個世界。

搭建橋樑

做藝術家沒有正確或錯誤的方式:任何人都能發自內心地成為一個藝術家。

首先,你必須保持開放的思想並接納新鮮事物。社會的支持氛圍是有益的,但卻不是必需。這是因為對藝術家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善於激發自身的原動力。所以,請從日常紛擾中暫時退離,捫心自問:今天你希望做些什麼來滿足自己的內心,單純地只是為了想做這件事,而不求回報?

對於能夠撼動你內心的事情保持專注。留出空間、花費心思,好好探索。一定要親力親為。成敗都應坦然面對;挫折也可以是激動人心的;創造力並不會因此被消磨。要在你所從事的工作、你的人際關係網和你所鍾愛的藝術之間尋找關聯。越多地遵從自己的興趣,就越能投入進去,激發和促使他人給予回應。堅持參加各種創意活動,謹記貴在堅持,再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學會如何創作,跳脫“自身”來審視自身:這就是發明和團隊精神的發源地。在形成和感知內在本性的過程中,你的自我意識會逐漸增強,信心會逐步建立,周圍所有人都會受到你的感染。藝術家更像是觀察家,對細節和環境很敏銳。藝術家能夠形成自己的觀點,並與世界相聯繫。我們總是能更順暢地向別人表達自我。藝術家還以這樣的方式成為機遇的創造者,相互激發更好的自我,利用集體力量和集體智慧,共同找到問題的解決之道。

在我們盡情揮灑創意的同時,獨出心裁就會內化為自身的一個習慣。藝術家更善於解決問題,對含混的事物接受能力更強,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們將天馬行空同講理求真這兩種思維模式混搭在一起,點亮未知領域,催生龐大的概念或者偉大的藝術作品。與具體領域相關的技能水準越高,加上較強的重塑和想像能力,供藝術家發揮智慧的天地也就越廣闊。而對於科學概念和其他人的需求,藝術家大腦的接納程度是較高的。這就讓我們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價值更高,效用更大。作為一個群體,藝術家彼此惺惺相惜,善於借他人之力,和諧共事。就好比一場探戈舞或爵士樂表演,是揮灑創意、脫穎而出的絕佳方式,也能同別人建立一種持久的關係。

終極資源

近幾年,是經濟朝著“創新與創業共同驅動”的方向快速轉型的一個時期。能夠利用知識去創造和引領潮流的人才是幸運兒。他們不願意自我壓抑,敢於冒險,以建設性的方式嘗試新方法。隨著新模式的形成,合作與團結的機會還會不斷湧現。藝術讓我們得以超越平凡的現實。我經常會想,藝術令我能夠化醜為美,激濁揚清。我所領悟的技能是永不過時的,是從事任何職業的無價之寶,讓我的人生能夠勇於嘗試。以藝術家的眼睛去理解這個世界,是推動發展的一種極其實際的方式。

成功與否,在於一個人能否找到自己所擅長的那一片小天地,能否打入新市場,能否抓住觀眾的心,能否與傾慕者互動,能否生產有創意的內容。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最好的辦法是:不僅要通過技術和世界緊密相連,還要利用技術與周圍的人事物加強互動,從不同的視角看待生活。我對創造的無限追求讓我得以進入別人的生活中冒險,發現更多可能。接觸我周圍的人意味著實現人際層面的交流,這能傳達源源不斷的資訊,樹立我作為一個藝術家、商人和講故事者的形象。

創造力是人類生存和延續的終極資源。利用不斷革新的媒介進行創造,對這種創造的熱愛就是人類繁榮興旺的所在。因此如果說在某個時代,商業運作中能夠巧妙融入創意,而藝術家在接觸商業運作的過程中也有所獲益的話,這個時代就是現在。

K@W》授權轉載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K@W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K@W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