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發表重量級 M1 晶片!控制狂蘋果如何操縱供應鏈?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發表重量級 M1 晶片!控制狂蘋果如何操縱供應鏈?

2020 年 11 月 17 日

 
展開

還是動手了。“ M1 晶片是我們迄今為止創造出最好的一款晶片,它使 Mac 電腦的運作速度大幅提升,提供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使 Mac 能夠運作更多軟體。 ” 庫克對著鏡頭自信地介紹。

11 月 11 日凌晨,蘋果( Apple , AAPL-US)召開了秋季的第三場發表會,主題為 “ One More Thing ” 。這一發表會迅速吸引市場和產業高度的關注。但,與往常不同的是,引起熱議的並非三款新品——蘋果首款自主研發的 Apple M1 晶片,以及與老供應商英特爾(Intel, INTC-US)的關係。這意味著已經深度合作 15 年的蘋果與英特爾,即將分道揚鑣。而這次分手,外界早有預判。

得供應鏈得天下

從蘋果公布的 2019 年供應商名單來看,其供應鏈至少涉及 200 家企業, 800 多個工廠,其中這些工廠分布於 27 個國家數百個城市中,而這些企業中,又涉及到跨國管理。話語權、成本控制、產品品質、生產效率、商業效率等問題交織下,蘋果供應鏈管理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但,得供應鏈者得天下。前有諾基亞(Nokia, NOK-US)為削減成本和控制組件供應鏈,自研自產,錯過智慧型手機拐點;後有小米雷軍親自下場管理供應鏈,小米逆襲。蘋果為何甩開合作 15 年的國際知名大廠英特爾?到底是靠什麼協調管理供應鏈的?其供應鏈的操控術到底是什麼?

從大立光控告玉晶光案說起

如果沒有大立光( 3008-TW )告玉晶光( 3406-TW )的訴訟案,外界對蘋果供應鏈的了解,還僅僅停留在單純美好的想像階段。2013 年 6 月 4 日,蘋果手機鏡頭供應商大立光向美國加州地方法院提起了一場專利訴訟。被告是玉晶光,同為台灣光學鏡頭廠商,且同是蘋果供應商。控告的是,玉晶光引誘蘋果侵犯大立光 5 項美國專利,同時認定玉晶光 8 項產品侵害大立光專利。

直到 2016 年,美國法院判決文件,蘋果到底是如何管理供應鏈的商業秘密被逐漸揭開。從文件中發現,名義上是控告同業玉晶光,其實劍指的是蘋果。2010 年,玉晶光打進了蘋果供應鏈。同時,和蘋果簽下了一份重要的供應契約( MSDA ,Master Development and Supply Agreement。)這份縮寫為 MSDA 的協議細節,便是訴訟爭議的焦點。

據《財訊雙周刊》報導,這份協議中蘋果只告訴玉晶光每款鏡頭的型號,可接受的最高價格和供貨的最低數量。既沒說蘋果要用什麼價格採購玉晶光鏡頭,也沒說要買多少鏡頭,或是要買什麼型號。但是,該協議中玉晶光不直接供貨給蘋果,而是和代工廠另外簽訂合約,鏡頭出貨後,也由代工廠付款,再由代工廠把產品透過供應鏈體系賣給蘋果。

所以在法院的判決中指出:大立光雖然證明玉晶光和蘋果總部達成供貨協議,但這些協議裡並沒有實際的價格、交貨的數量,不算是在美國直接銷售這些產品。法院認定,實際的交貨、付款、訂約都是在海外進行,屬於海外發生的交易行為。而這些發生在海外的交易,就算玉晶光侵害了大立光美國專利權,美國也無法可管。

2016 年 12 月 1 日,玉晶光發佈公告稱,其與大立光於 2013 年這起專利訴訟案達成和解。案件的和解,令光電產業一片嘩然,業界紛紛猜測是因為蘋果公司的斡旋促使了大立光和玉晶光的和解。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013 年 10 月控告先進光( 3362-TW ),同年 11 月控告三星電子。從玉晶光、先進光到三星電子(Samsung, 005930-KR ),大立光啟動專利大戰,意在沛公。自玉晶光進入蘋果供應鏈後,分別與大立光供應蘋果手機的前置攝影機和後置攝影機,雙方井水不犯河水。

但蘋果的常規做法是,其零組件將從至少兩家供應商那裡採購,以獲得更好的價格,並減少對單個供應商的依賴。面對一家獨大的情況下,蘋果往往會採用多種方式,牢牢佔據掌控權和議價權,收購合資、扶持新手、專利控制、人員派駐都是常規選項。和解後,市場和媒體一致認為,本次訴訟大立光大勝。

外界解讀,大立光啟動的專利訴訟大戰,一來有利大立光爭取更多蘋果訂單、反制價格壓力外,大立光通吃蘋果及非蘋訂單,唯獨三星手機因一貫化製程,鏡頭多自製,大立光狀告三星侵權和解,三星被迫讓出訂單,補足大立光手機鏡頭最後一塊拼圖,進一步擴大全球市佔。有意思的是,自大立光狀告玉晶光後,蘋果便積極尋找其他的競爭者。尤其是在 iPhone 7 雙攝影機的問題上,蘋果引入了日企關東辰美試圖與大立光一搏,只可惜關東辰美在技術上與大立光還是存在太大差距。

生產線幾乎由蘋果控制

蘋果的供應鏈管理一直被當成跨國供應鏈管理的標竿。如,中國的瑞聲科技,為蘋果提供聲學組件,最初有幾條生產線專門供應蘋果。那蘋果是如何掌控這條關鍵供應鏈的呢?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了其中的細節:這幾條線上所有的控制軟體和電腦是蘋果公司的,ERP 系統也是蘋果的。瑞聲負責生產線的人經常會收到蘋果的信件,說某一條生產線的某一個地方有點問題,然後蘋果來開權限,讓瑞聲的生產線負責人去現場查看。此外,蘋果還有 20 來位工程師輪流駐廠。簡單來說,原則上除了設備和工人是瑞聲的,剩下的都由蘋果控制。

刻意模糊彼此關係

蘋果模糊了設計、開發和製造生產的關係,開發就是製造,製造就是開發。蘋果的手機工程師可以很多天待在工廠裡,與製造組件的工人功能共同做開發,據說蘋果工程師最多的時候再富士康工廠裡有 2,000 人。

進駐只是控制方式之一。《富比士》曾贈予庫克 “ 供應鏈宗師 ”  之稱。全球著名顧問機構 Gartner,每年會選出全球 25 家供應鏈管理最優秀的企業,蘋果連續 10 年蟬聯 “ 供應鏈大師 ” (Supply Chain Master)。

要理解蘋果供應鏈管理能力有多強,先來看看蘋果供應鏈管理有多難。以英特爾為例,根據 2019 年公布的蘋果供應鏈名單來看,目前,英特爾涉及蘋果的工廠有 9 家,分別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和俄勒岡州,中國的四川和遼寧,以及以色列、越南、愛爾蘭、馬來西亞。要知道,在這份供應鏈名單中,如果沒有與蘋果相關的內部生產基地則會直接以總部形式出現。英特爾上述 9 家工廠或製造點,直接與蘋果有著直接的關係。

▲盒飯財經製圖

將 800 多家工廠的位置區域以及總部位置進行統計和分析,蘋果供應鏈分布於愛爾蘭、奧地利、巴西、比利時、德國、法國、菲律賓、哥斯大黎加、韓國、荷蘭、柬埔寨、捷克共和國、馬耳他、馬來西亞、美國、墨西哥、挪威、日本、泰國、新加坡、以色列、義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亞、英國、越南、中國、香港、台灣等國家或地區。

這 800 多家工廠中,其中 171 家來自日本、美國、韓國等其他國家, 152 家為總部在台灣。跨國企業管理中,海外監管、本土化、地方政策和文化等問題,不少企業折戟於此。然而,這些問題對於跨國供應鏈管理來說,只是其中之一。跨國企業的高效率協作便是一個難點,更何況要與分布於世界各地跨國企業進行協作更是難上加難。

一切透明,不容許任何黑箱

早在 2012 年,時任科通芯城副總裁的朱繼志在一次活動上談到,蘋果的供應鍊為無縫供應鏈,即蘋果會融入到上游所有的組件開發、生產和製造過程中。如果一個一個計算, iPhone 大概可以拆成 500 個左右的組件,這使得蘋果上游的供應商達 200 家之多,但是在蘋果管理所有供應商的過程中有一個原則——不允許供應商存有任何 “ 黑箱 ” ,包括晶片、天線、耳機等主要組件均在列,必須由蘋果完全控制。

而蘋果需要全流程完全控制的,並非產業新秀。英特爾、三星、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 TXN-US)、高通(Qualcomm, QCOM-US)、松下( 6752-JP )這些顧客端耳熟能詳的企業外,還有全球最大的磁性元件製造商之一的美國線藝公司,全球 100 大紙業公司之一的正隆( 1904-TW )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測廠的日月光集團。這些企業本就有自己的文化和製度,如何讓其他高手成為自己的幫手,甚至​​協作高效如一體,這簡直就是意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多家供應商相互制價

蘋果對核心技術和商業效率有著極強的控制欲。2012 年,蘋果宣布以 3.56 億美元收購生物公司 AuthenTec,而後蘋果便可以使用 AuthenTec 的硬體、軟體以及專利技術。一年之後,蘋果在當時的 iPhone 5s 中配置了Touch ID 技術。核心原因就是為了階段性壟斷指紋識別技術,事實上,主流手機廠商基本是在兩年後才真正普及該技術。後來,蘋果故技重施,試圖收購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蘋果看中的是這家公司圖形處理晶片的能力,以及對蘋果對未來的預判。然而,當併購失敗後,蘋果開始 “ 挖人 ” 。

核心技術關係著未來活得久不久,商業效率關係著現在活得好不好。大立光與玉晶光專利訴訟案的源點,便是蘋果不會將需要的零件押注在某一家企業身上,只有兩家以上的供應商供選擇時,其話語權和壓價能力愈強。

非核心技術尋找多家供應商,相互牽制壓價。如代工廠,其名單就有仁寶( 2324-TW )電腦、偉創力(Flex, FLEX-US)、英業達( 2356-TW )集團、光寶科( 2301-TW )技、和碩( 4938-TW )、聯合( 4129-TW )、廣達( 2382-TW )電腦、緯創( 3231-TW )、資通( 2471-TW )、台積電( 2330-TW )(晶片代工)以及鴻海( 2317-TW )。

涉及核心技術的便買下來。蘋果一旦發現某供應鏈廠商的技術與蘋果未來的核心利益綁定,則會選擇收購這家廠商。如,剛才提到的 AuthenTec 。而這樣的好處,不僅僅是話語權和未來利益捆綁。早些年, iPhone 中的觸摸屏等關鍵零組件。於是,蘋果在供應商建廠時就會投入巨資,直接買斷 6 ~ 36 個月的產能。等到這些技術成了大眾化的商品後,競爭對手可以採購時,蘋果則利用早已談好的合約,拿到供應商的相對優惠價。iPad 、 iPhone 能始終保持高利潤,也與此有關。

換句話說,東西好的時候先提供給我,東西都有的時候我要更便宜的,大家都在搶的是時候先要保證我的,同時還要保證優質的品質和匹配商業效率。

庫存是一種罪惡

如何理解這裡的效率?“ 庫存本身就徹底是一種罪惡 ” ,痛恨庫存是出了名的庫克認為,經營電子業就像賣鮮奶,一定是賣最新鮮的產品給客戶,保留大量庫存,不是無能,就是懶惰。龐大的庫存就是反商業效率。供應鏈的管理除了議價權、成本控制、產品品質控制和話語權外,低庫存的高效協作也是重要指標。

那蘋果是如何做到低庫存的?在十多年前,蘋果的庫存奇高,出貨率低下,和戴爾(Dell, DELL-US)對比落後了一大截。而後,庫克開始重建蘋果高效率的供應鏈。

全天候掌握庫存

《庫克傳》中曾提到,庫克為了加強對供應鏈的掌控,他說服供應商搬到蘋果工廠的附近,能使組件交付的效率更高,然後又投資了最先進的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並直接打通了零件供應商、組裝廠和渠道的資訊系統,從系統中就能把每週銷售預測的具體情況、零售渠道精確的庫存統計、向外包工廠發出訂購需求、庫存是否積壓過多等等細節一手掌握,並隨時調動。

當庫克打開電腦,蘋果在世界各地的零組件供應商今天的產量,甚至良品率多少,都能夠透過一個世界聯網的資訊系統準確查詢。在這一系統中,蘋果能有效地將庫存降低到零,從而節省撤回大量流動資金。資金、成本的大量積壓也是反商業效率的。我們來看一下,一部蘋果手機何時成為蘋果的庫存。

所有的零件向鴻海集合,在這裡完成組裝 iPhone 的任務。部分零件由模組廠先下單付錢,向零組件廠商購買。部分核心零件的合約直接和鴻海簽訂,直到鴻海把手機組裝完畢,蘋果為了這批成品付款,此時這部手機才成為蘋果的庫存。

同時,蘋果一旦下調自己的產品預期,那些重資產、積壓了眾多庫存和零件的供應商便是主要衝擊者。著名的晶片代工廠台積電,曾得標了 6S 中的 A9 晶片,為此新增了數條 16nm Fin FET Plus生產線。不久後,蘋果下調了銷售預期,據當時媒體報導,其實際開線率不足 50% 。美國《商業周刊》曾寫道:與美國的其他電腦廠商相比,蘋果公司在台灣電子業界的名聲並不太好,是出了名的難伺候的廠商。由於它對產品的安全和品質要求特別高,因此它的供應商的日子尤其難過……。但是台灣的廠商們還是願意為蘋果工作。

走上了諾基亞的老路?

在庫克的主導下,蘋果一度關閉了大部分的工廠。庫克打電話給老朋友郭台銘,並大膽地把產品交給台灣的代工廠生產。這些台資工廠絕大部分開在中國,並以高效和精益著稱於世。從此以後,蘋果正式變成一家 “ 輕公司 ” ,集中精力投入研發。替蘋果接下生產重擔的是太平洋另一端的台資代工工廠集群。

在此背景下,再來看蘋果去英特爾,推出自研晶片 M1 這一事件。是否有些與過去的策略格格不入?甚至還有些許前浪諾基亞的影子?事實上,自 2013 年開始,蘋果自供應鏈的壓力逐年增加。當看到成為蘋果供應商的商業意義和價值後,不少關鍵供應商被收購。根據Susquehanna 金融集團的數據,SanDisk、Broadcom、Intersil、Sharp、Elpida Memory、RF Micro Devices、TriQuint Semiconductor 和Fairchild Semiconductor 都被大公司收購,從而減少了蘋果供應商之間的競爭。

2017 年,蘋果的圖形晶片供應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表示,將在兩年內削減一半的訂單,因為蘋果希望在內部製造GPU。內部生產的範圍逐漸擴大,半導體組件,處理器,圖形、藍牙和其他晶片,再到近期的 M1 。據美國媒體報導,蘋果在晶片研發上已花費 10 多年的時間,至少斥資 10 億美元收購了 6 家以上的公司。而在過去 15 年,蘋果的 Mac 電腦一直依靠英特爾製造的晶片,客觀上助力英特爾公司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腦晶片製造商。

供應鏈管理趨勢迎來變革

從外包、併購,逐漸成為自研,為了保持競爭優勢,和對硬體的控制, “ 輕公司 ” 蘋果也不再輕。對於蘋果來說,供應鏈的管理並非一門優雅的藝術,而是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生存技能。

“ One More Thing ” 是這次 M1 晶片發表會的主題,也是曾是賈伯斯發表會中經典口頭禪。發表會臨近結尾時,賈伯斯總會酷酷地說一句: “ One More Thing ” (還有件事),然後帶來更大的驚喜。然而,這次透露出的供應鏈管理趨勢的重要改變,對供應商來說應當算不上驚喜。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