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Adobe、Microsoft、Red Hat致力於雲端
作者 IBD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IBD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IBD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Adobe、Microsoft、Red Hat致力於雲端

2016 年 1 月 11 日

 
展開

IBD評鑑的電腦軟體三巨頭—Mocrosoft、Adobe和Red Hat目前皆致力於雲端事業的成長。

網路雲端服務主要是透過網路來傳遞內容。像是儲存在資料中心當中,可供消費者在任何地方透過行動裝置下載的軟體、影片串流或資料。對軟體供應商而言,這些服務的崛起,掀起了一場革命。不僅使套裝軟體發生了重大改變,同時也大幅地減少了消費者使用新軟體的成本。

因此Adobe(NASDAQ:ADBE)和Microsoft(NASDAQ:MSFT)從賣軟體授權改為網路訂閱服務。

Microsoft是訂閱服務的先行者,它將Office軟體的使用者轉變為Office 365的使用者。Microsoft的雲端佈局能夠成功,歸因為Office 365和Azure。

Adobe的CEO Shantanu Narayen在2012年發表Creative Cloud
Adobe的CEO Shantanu Narayen在2012年發表Creative Cloud

2015年對Adobe來說也是重要的一年,改採訂閱模式讓它的收益增加,在2015年約有70%的收入來自於Creative Cloud和其他訂閱項目。目前公司約有620萬的訂閱人數,而在2015年的最後一季約增加了833,000人次,和去年相較成長了29%。

Red Hat(NYSE:RHT)是Linux開源軟體的最大供應商,目前訂閱制的收入約佔全部收入的85%。它的轉變就和Adobe和Microsoft有些不同。因美國的公司正在重新建造雲端運算中心,Red Hat搭上這股風潮,致力於銷售管理應用程式及數據的套裝軟體。

超乎預期的股價

在2015年,三大軟體供應商的股價成長力道驚人。Microsoft和Red Hat股價皆上升了超過20%,而Adobe股價約成長了30%。

分析師認為雖然Microsoft目前主要的利潤來自於緩慢成長的電腦市場,但office 365和Azure對毛利的推升,在未來仍為一大亮點。但仍無法確定何時能夠達到十位數以上的每股盈餘成長。

Adobe則預測至2018,每年約有20%的營收成長,而EPS則會每年成長30%。很少能有大型的軟體公司能夠出現這樣的成長幅度。而目前也有看空的人認為過高的預期可能使股價下降,Adobe的財務長Mark Garrett在一個投資人會議當中表示目前的股價似乎過高了。

雖然Adobe目前有620萬的訂閱量,但Garrett說目前仍有約800萬的套裝軟體使用者仍未採用訂閱制。有許多人是海外用戶,像是中國。而採用訂閱制的Creative Cloud約有30%是新客戶。

Adobe的軟體在網頁開發人員、廣告公司和出版商中被廣泛地使用。

Garrett在11月16日的UBS會議當中指出“這並不僅僅只是將用戶從套裝轉體移轉至訂閱制,最重要的是新客戶的取得和能夠增加收入的服務在近3~4年內對Adobe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機會。”

Adobe從2011年11月宣佈將Photoshop改為訂閱制。不像Microsoft仍提供套裝軟體給部份的顧客,在2013年5月Adobe宣佈在未來Creative Suite只提供線上訂閱版。這項決策加速了顧客移轉至訂閱制的速度。

商業模式的改變也為Adobe帶來一陣痛苦的轉換期。在2013年裏足不前的收入和盈餘也讓Adobe步入黑夜。而讓他們看到一線曙光的是採取訂閱制能夠帶來持續不斷的收入。

在2015年數位媒體服務為Adobe帶來了約30億美元的訂閱收入。在12月份發佈第四季盈餘時,Adobe也將2016年預估的數位媒體服務的訂閱收入調高至38.75億美元。在這段轉換期當中,Adobe的營收由定價1,200至2,500高價的套裝軟體改由每月依產品的不同,收取約10至80元的訂閱費用。

Adobe的收入來源有67%來自於數位軟體服務部門;數位行銷部門則約為29%。現在除了大部份的收入來自於訂閱服務之外,Adobe也致力於將其他的服務納入訂閱制。

Adobe則藉由購併來壯大自己的數位行銷部門,在2009年開始,購併了Omniture。而在2011年則是取得了Auditude,在2012年取得了Efficient Frontier最後在2013年取得Neolane。

使用者可以使用軟體來分析網頁和行動裝置上的的行銷數據。在購物假期時,Adobe追蹤了約4,500個購物網站和80%的前百大零售商。

聚焦於規模成長,而非毛利成長

當Adobe致力開發數位行銷市場時,面臨著強烈的競爭,像是Google分析等其他應用程式。在2015年第四季時,數位行銷營收為383百萬美元,僅成長2%。Adobe則指出,部份高額的訂單有延遲的現象。

Garrett在UBS會議當中說Adobe聚焦於數位行銷市場份額的成長而非毛利成長。他認為“這個市場必成為低毛利市場”。而開源軟體的領導者Red Hat的毛利率,和其他大型的軟體公司相較,也不是很高,約落在後段班的20%。雖然Red Hat和Oracle(NYSE:ORCL)都有亮眼的成長,但還是無法贏過軟體即服務(Saas)的霸主Salesforce.com(NYSE:CRM)。

Red Hat電腦伺服器運作系統在大部份的資料中心取代了Unix。但隨著企業在資料中心採用新一代的科技,轉為使用混合雲、私有雲架構時,也使得Red Hat面臨挑戰。它的競爭者包括VMware(NYSE:VMW)。

Red Hat也投資於新興技術,像是雲端運算軟體OpenStack及購併。這些花費都會造成營業利潤的減少。

在2015年中,Red Hat併購了雲端資料儲存公司Gluster和Inktank,而在10月份也併購了一間軟體開發公司Ansible。在2006年以4.2億併購的軟體公司JBoss也隨著它在雲端上販賣更多的中介軟體而開始發揮效益。

William Blair的分析師Jason Ader指出,目前中介軟體的收入約佔訂閱收入的15%。

已經和雲端平台龍頭Amazon Web Services合作的Red Hat,在11月份也宣佈開始與雲端平台排名第二—微軟(Microsoft, MSFT-US)的Azure開始合作。使用者已經可以在Azure上使用Red Hat的Linux作業系統,而微軟也會開始販售Red Hat的JBoss工具以及其他產品。

Ader指出,在和微軟合作之前,Red Hat在新的公有雲系統就已經達到了年營收1億美元的里程碑。

轉變期仍持續

Microsoft的Office 365雖然已步入正軌,但是分析師認為要將使用者移轉至訂閱制,仍需要一段時間。在9月30號,Microsoft已經有6千萬的Office 365用戶,其中有1.82萬為一般使用者,其他的則為企業用戶。

Office 365的市場仍被套裝軟體市場瓜分,因為Office365每年的訂閱費用為70美元,而2016年版的家用Office套裝軟體則為150美元。分析師認為,持續不斷的訂閱收入已經快要能夠抵消減少的套裝軟體收入了。

Morgan Stanley估計Office 365的1.82億用戶僅佔Office軟體用戶的20%,因此未來收益絕對有成長的空間。而約有四分之一的企業用戶已轉換為訂閱制。

Goldman Sachs的分析師Heather Bellini則估計全球的Office使用人數約有12億,包括使用商業授權,提供給多人使用的公司以及使用盜版軟體使用者。要使所有使用者改採訂閱制仍需要一段時間。她估計Microsoft的Office 365每年將有2千萬的用戶成長量。

但Microsoft仍面臨另一個問題—Google也試圖使用免費的軟體來吸引消費者使用。

Microsoft預估在2018年,商業用戶的雲端收入將會達到200億,包括Office 365、Azure雲端平台以及其他商業應用程式。

分析師認為,Microsoft在IaaS市場中僅次於Amazon,排名第二。Microsoft的優勢是在軟體即服務(PaaS)市場中能夠享有較高的毛利。

Microsoft已經為了它的雲端事業在世界各地建造許多資料中心。Goldman Sachs估計目前Azure每年的營收金額約為23億美元。但當Amazon因為雲端平台AWS的成長使得毛利和營收上升的同時,也有部份的分析師給予Azure較低的評價。

RBC的分析師Ross MacMillan指出“顯示易見的,在公有雲市場中,將會是Amazon和Microsoft的角力賽” 。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授權轉載

© [2016]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Inc. (IBD) does not license, review or approve of, and is not responsible or liable for any investment advice or other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user. The user is not an agent of, sponsored by, affiliated with, or owned by IBD and is not authorized by IBD to make any representations, warranties, or promises.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IBD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IBD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