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一代梟雄 Intel 如何輸得一敗塗地?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一代梟雄 Intel 如何輸得一敗塗地?

2021 年 4 月 15 日

 
展開

最近,晶片巨頭英特爾(Intel, INTC-US)似乎流年不利,先是 7nm 晶片再度延期,接著將 6nm 尖端技術外包,一度震驚市場,股價重挫。英特爾獨霸天下的時代要終結了嗎?

一、衰弱的霸主

9 月 15 日,被外界戲稱為「牙膏廠」的英特爾表示,將在 2021 年推出下一代高性能 10nm CPU( 10 nm為 1公尺的一億分之一),比原定的 2019 年中延遲了 2 年。

而 7nm 晶片更是遙遙無期。早前 7 月 25 日,英特爾宣布, 7nm 晶片再度延期,當日股價暴跌 16.24% ,市值一夜蒸發 415 億美元。相比 3 個月前股價下跌約 20% ,至今徘徊在每股 50 美元附近。另據媒體報導,台積電( 2330-TW ) 2021 年將承包英特爾 18 萬片 6nm 晶圓的大單。因為產能不足,英特爾數次對外表示歉意。

日本野村證券隨後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英特爾間接地承認了它不再具備全世界半導體領先的製程。」英特爾 50 年來建立的競爭優勢正逐漸瓦解消溶。英特爾曾以IDM模式稱霸產業,覆蓋整個產業鏈(設計、生產、製造、封裝測試)各個環節,在晶片市場上一路所向披靡。

在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英特爾共設有 15 個晶圓製造廠。每一顆英特爾的處理器、基頻、Wi-Fi和藍牙晶片,都是英特爾自己設計、製造和生產的。而這種橫向擴張、需要大量燒錢的重模式,面對產業垂直分工的浪潮,已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自 2014 年以來,英特爾在 14nm 節點足足停留了 5 年時間。而後英特爾 10nm 工藝製程因良率、產能瓶頸,又延遲兩年面世。這次, 英特爾7nm 工藝製程又延期,驗證了自身「牙膏廠」綽號,給予對手反超的機會。

▲英特爾晶片的進化之路 來源:英特爾 2019 年投資合作大會

目前,台積電、英特爾、三星這三匹全球半導體製造的頭馬中,台積電已經能量產 7nm 、 5nm 晶片,其 5nm 晶片將用於最新的iPhone 5G 手機裡;三星也已量產 7nm 晶片,並將在 2021 年量產 5nm 晶片;獨留英特爾望塵莫及。

英特爾與競爭對手的分野日益明顯。

在高度競爭的市場,有人領先,就有人落後。英特爾備受質疑,股價陷入低迷,市值在 2200 億美元徘徊。但自 7 月以來,昔日小弟輝達(NVIDIA, NVDA-US)、台積電、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US)等股價則紛紛昂首趕超。

如今,台積電市值已突破 4300 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製造商。

▲股價數據截至 10 月 7 日,來源:雪球

7 月初,輝達市值歷史性超越晶片老大英特爾,達到 2513.14 億美元,登上美國市值最高晶片巨頭的寶座。截至 10 月 13 日,輝達總市值一路飆漲至 3500 億美元,超出英特爾 1200 多億美元。

多年來與英特爾相愛相殺的AMD,一改IDM(垂直整合)模式, 2008 年賣掉了晶圓廠,輕裝上陣。自 2018 年開始,AMD就聯手台積電。目前,其基於 7nm 製程的Ryzen 4000 晶晶片市數月,不斷蠶食英特爾市場佔有率。

就連與英特爾合作 15 年的盟友蘋果(Apple, AAPL-US)也轉向ARM自主研發晶片,與台積電牽手。9 月 15 日,蘋果最新發布的iPad Air搶先使用的 5nm A14 晶片,正是出自台積電之手。最新數據顯示,來自蘋果Mac的晶片訂單高達 34 億元,占英特爾年度營收比例接近 5% 。

連鎖反應之下,英特爾人事動蕩不斷。

8 月 3 日,英特爾負責晶片製造的首席工程官文卡塔·倫杜琴塔拉(Venkata Renduchintala)宣布離職。年初以來,AI產品事業部總經理Naveen Rao、通訊連結業務部負責人Craig Barratt、負責晶片研發設計的明星架構師Jim Keller,紛紛離去。壞消息接踵而至,市場唱衰之聲不絕於耳。身為時代的巨無霸,英特爾曾經闖過無數道鬼門關,這一次,它能闖關成功嗎?

二、偏執狂的重生

從記憶體轉向微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次生死關頭。20 世紀 80 年代初,日本廠家僅用 10 年時間,旋即引領記憶體產業的風潮。它們以低價、高品質取勝,從英特爾手中奪走了世界半導體霸主地位。1984 年中,英特爾業績全面下滑,訂單驟降為零,而庫存還在不斷累積。迷失了方向的英特爾,在死亡的幽谷中徘徊。

然而,高層管理者仍陷在昔日輝煌帶來的惰性中,改革步伐遲遲難以啟動。1985 年的一天,時任英特爾總裁的安迪·格魯夫望著窗外主題公園裡旋轉的摩天輪,向英特爾CEO高登·摩爾問道:「如果我們被踢出董事會,他們找個新CEO,你覺得他會怎麽做?」高登答道:「他會放棄記憶體的生意。」

安迪目光灼灼地盯著他:「我們為什麽不自己動手做這件事呢?」

在這之前,所有人心中,英特爾就等於記憶體。此後,安迪終於下定決心,徹底放棄記憶體。在這次「鳳凰涅槃」中,英特爾斷臂求生,關閉 7 家工廠,解雇 8000 名員工,虧損超過1.8 億美元。

決定轉型的第一年,憑藉著「破壞性創造」思維,英特爾推出了 386 微處理器。1985 年,英特爾研製出 32 位微處理器 80386 ,這款晶片的研製費用超過 3 億美元,在當時是一場豪賭,但它推出後卻大獲成功。

此後,聚焦處理器的英特爾逐步重建業務信心,重新恢復元氣。這場變革,讓英特爾從崩潰邊緣絕地逢生,堪稱商業史上經典的轉型案例。

英特爾逐漸完成了一統江湖的偉業,壟斷了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的處理器市場。巔峰時期,全球CPU市場的 85.2% 都歸英特爾所有。1992 年,英特爾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於 1994 年實現百億美元年營收,從此奠定了在晶片業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此後,憑藉性能優越的 X86 系列,英特爾壟斷個人電腦處理器市場長達 20 多年。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微處理器的代名詞。

遙想當年,英特爾穿越死亡低谷,並在PC時代登峰造極,主要得益於卓越的管理者安迪·格魯夫,一句「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的信念貫穿了英特爾多年的發展史,也贏得了與比爾·蓋茲齊名的光環。

三、行動時代的敗筆

到了行動網路世代,英特爾的失誤,與第五任CEO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脫不了關係。2005-2013 年的 8 年任期中,雖然歐德寧成功簽下蘋果這個大客戶,卻錯過了行動時代的船票,留下英特爾史上的最大敗筆。在這個關鍵階段,以英特爾為首的RISC與CISC較量的局面出現了分化。

RISC和CISC分別代表精簡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和複雜指令集(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是兩種不同的微處理器設計方式。要完成等量任務,CISC晶片比RISC晶片需要更多晶體管,功耗也更大。處理器產業,也由此分化為新舊勢力兩大陣營。

毫無疑問,英特爾是CISC舊王國的開拓者和守護者。經過 10 年奮戰,英特爾打贏了摩托羅拉(Motorola Solutions, MSI-US)等多家RISC處理器生產商,讓「英特爾=電腦晶片」的理念深植人心。這是優勢,也是牽絆。精簡指令集的不斷演進,給英特爾帶來了無窮後患。

在RISC陣營,基於ARM架構的智慧晶片逐漸滲透並壟斷手機、平板電腦、小筆電,英特爾卻難以涉足。

1997 年,英特爾從DEC公司收購了Strong ARM架構,演變出新一代Xscale架構CPU。但遺憾的是,即便耗費近 10 年,投入了 100 億美元,這塊業務依然持續虧損。2006 年,英特爾以 6 億美元,將包括XScale在內的通信和應用處理器業務打包賣給Marvell。就在這一年,英特爾與初代iPhone的晶片訂單失之交臂。

歐德寧事後回憶稱,當時他因蘋果報價過低而拒絕,但並未料到,iPhone的出貨量會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高 100 倍。而在另一個版本的傳聞中,失去訂單的原因在於,英特爾超高的功耗難以滿足iPhone的需求。

失去蘋果,讓英特爾被行動時代拋下成為必然,因為此時的英特爾,還要忙於另一場「世界大戰」。

2006 年,一度成為英特爾自 1985 年以來最狼狽的一年。千年小老弟AMD憑藉超高性價比一躍而起,在CPU市場的占有率一度接近 50% ,幾乎和英特爾打成平手。而3年前,英特爾還占據著 80% 以上的市場。很快,英特爾還以顏色,在同年 7 月推出酷睿雙核處理器,再次將AMD甩在身後,奪回電腦CPU的王座。雖然在與AMD的纏鬥中大獲全勝,但英特爾也因此耽誤了進入行動晶片市場的時機。

彼時,初代iPhone發布,搭載的是三星設計的ARM架構晶片(SoC),高通(Qualcomm, QCOM-US)也發布了首款驍龍晶片驍龍 S1 ,宣告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

但這次,英特爾卻沒能成為主角。

驍龍晶片推出一年後, 2008 年 3 月,英特爾也推出了面向行動設備的Atom系列晶片,起初專為小筆電設計。但英特爾押錯寶,直到四年後,英特爾才終於下定決心將基於 X86 架構的Atom處理器用在手機上。

這時,高通驍龍、聯發科MTK、三星獵戶座等行動晶片群雄並起,都是以ARM架構為基礎。只有英特爾試圖用 X86 架構攻入行動市場,由於散熱差、兼容性差的軟肋,始終不敵以高通為首的ARM處理器。

手機廠商對Atom處理器也支持寥寥。雖然摩托羅拉和聯想( 0992-HK )也曾向英特爾遞出橄欖枝,但均以失敗告終。此後,為攻占平板電腦晶片領域,英特爾大力補貼、燒錢,依然不能與蘋果、高通、三星抗衡。2016 年,英特爾終於宣布停止開發Atom系列處理器,黯然退出行動手機、平板電腦領域。

這時候,行動基頻業務就成了英特爾「最後的稻草」。2010 年,英特爾以 14 億美元收購英飛淩的無線業務,為蘋果提供基頻晶片,順利搭上了 2G / 3G 直通車,並直奔 4G 而去。2017 年,蘋果和高通矛盾激化,雙方在全球範圍內展開了專利訴訟。英特爾一躍成為了蘋果唯一的基頻供應商。

但英特爾並沒有把握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由於在通信領域專利根基尚淺,英特爾遠遠趕不上一直深耕通信業的高通,研發上力不從心。兩年過去後,英特爾的 5G 基頻依舊沒有著落。但蘋果的 5G 手機卻等不及了,再度投向高通的懷抱。

2019 年 4 月,在蘋果和高通達成世紀大和解後,英特爾宣布退出基頻業務。至此,晶片巨人被迫離開行動晶片的戰場。

四、奔騰的「芯病」

雖然在行動市場慘敗,伺服器晶片市場的挑戰者也來勢洶洶,但英特爾在處理器市場的霸主地位,依然是對手難以在短期內撼動的。自 1970 年代末期,英特爾推出的 8088 處理器被IBM(IBM-US)採用後,以英特爾 X86 架構為核心的微處理器就長期執PC市場之牛耳。

來自Mercury Research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 Q4 ,在 X86 CPU市場,英特爾占據 84.4% ,AMD為 15.5% ;在伺服器CPU市場,英特爾占比 95.5% ,AMD占比 4.5% 。差距顯而易見,AMD一時半刻尚不能威脅英特爾的霸主地位。

雖然英特爾的CPU堡壘依然固若金湯,尤其是伺服器CPU方面,但圍剿的競爭者並不少。在AI處理器方面,有輝達這樣的勁敵; X86 架構則一直面臨ARM架構的挑戰,如華為鯤鵬和蘋果即將推出的Mac處理器Apple Silicon。英特爾 X86 系列的輝煌,能否在與後起之秀的競逐中延續?

從財報來看,英特爾 2020 年第二財季單季營收 197.3 億美元,與上期相比成長 20% ;調整後每股盈餘 1.23 美元,超出市場預期。

PC業務仍然是英特爾不折不扣的「現金牛」。該業務所處的客戶計算部門 2020 年二季度單季營收 95 億美元,與上期相比成長 7% 。進入 2020 年,新冠疫情刺激遠距居家辦公,個人PC產品需求增加,推動了英特爾業務的成長。Gartner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全球PC出貨量與上期相比成長 2.8% ,達 6480 萬台。

但 2016 年以來,英特爾就開啟了新的轉型之路,重心逐漸從PC業務向以數據中心的業務傾斜。今年二季度,其數據中心業務營收 102 億美元,與上期相比成長 34% ,在總營收中占比為 52% ,已超過傳統的PC業務。後者的占比已經從原來的 80% 下降到現在的不到一半。

在研發投入方面,英特爾也不遺餘力。過去3年總投入 399 億美元,AMD和輝達加起來才只有 127 億美元。雖然英特爾的 7nm 製程「難產」,但從長期來看,英特爾仍有足夠的資源和實力迎頭趕上。而實際上,英特爾的製程技術並沒有太落後於對手,因為製程節點「灌水」早已成為了產業的行銷手段之一。

比如,英特爾 10nm 工藝的一些指標,甚至比台積電 7nm 還要高;英特爾的 7nm 工藝,更相當於台積電 5nm 工藝。這也是為什麽當AMD用上了台積電 7nm 工藝時,英特爾還在延用 14nm 工藝的原因。恪守遊戲規則的英特爾,一直在跟自己過不去,但摩爾定律可能真的不那麽「香」了。

處理器、數據業務,讓英特爾在短期內依然有穩定的基本盤,確保其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錯過了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英特爾,也正加大對AI的布局,給自己的未來鋪路。

在第六任CEO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的帶領下,英特爾在併購路上狂奔,斥資近 500 億美元布局大數據中心、物聯網、 5G 、無人駕駛、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等新技術領域,多元化步伐加速,為日後轉型奠定了基礎。

2016 年 4-9 月間,英特爾破釜沈舟買下 5 家公司,它們是: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工具Yogitech,車載電腦OTA技術公司Arynga,視覺處理晶片新創公司Itseez和Movidus,AI晶片新創公司Nervana。隨即,英特爾單獨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在這一領域展開全方位布局。2017 年,英特爾又以 153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自動駕駛視覺處理公司Mobileye。

但這些努力能否成為英特爾的下一個成長契機,還有待時間檢驗,並且充滿挑戰。

比如,輝達正成為英特爾在AI晶片最強大的對手。當英特爾涉足智能汽車時,輝達已經在汽車智能晶片領域駐足 5 年之久。 2018 年全球人工智慧晶片公司榜單中,輝達穩坐第一把交椅。數據顯示,Mobileye去年營收 8.79 億美元,雖然相比 2017 年的 2.1 億美元成長了 4 倍,但其在自動駕駛晶片領域才占據 1.9% 的市場佔有率。

一代霸主英特爾,為何難再獨領風騷?

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近 10 年來,AMD一直擁有穩固的管理層,跟英特爾死纏爛打。但英特爾卻不斷經歷著巨大的人事動蕩。

2012 年 11 月,CEO歐德寧宣布退休後,英特爾的權杖落入科再奇手中。迫於前任向行動晶片轉型的初敗,科再奇決定採取激進的人事策略,徹底打破英特爾內部傳統的晉升模式。他先引入了一批「空降兵」高層(如高通執行副總裁倫杜琴塔拉),把COO、CFO換一遍,以全力向行動和物聯網轉型的名義,撤換大批PC業務元老; 2016 年開始,他再向PC業務老員工開刀,前後裁掉近 4 萬人,引爆了員工的不滿情緒。

雖然英特爾內部管理高度僵化,但組織架構上的大動干戈,並沒有換來組織和戰略上的活力:在製造上堅持IDM模式;晶片仍祖傳 X86 架構。

一邊,行動新業務在慘烈競爭中上不去;另一邊,還要靠PC老業務續命。結果 2018 年,科再奇因性醜聞被掃地出門的背後,全是高層內鬥不止的濃重氣息。今年,科再奇之後匆忙上任的羅伯特·斯旺已履職一年,但英特爾營收成長下滑勢頭不減,中美關係和疫情更是帶來不確定性。要知道,在 2019 年英特爾 720 億美元的營收中,中國貢獻了 28% 。

「現在已經不是屬於英特爾的輝煌時代。」英特爾CFO喬治·戴維斯曾承認,英特爾已經落後多家競爭對手,追趕至少需要兩年。

英特爾當然會奮力追趕,但對手們顯然也不會原地踏步。因此,即便底氣依然夠厚,已經不斷錯過機遇、陷入被動的英特爾,真正被逐出時代舞台,也是不無可能的事。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