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Space X:特斯拉馬斯克與他的太空夢
作者 雪球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Space X:特斯拉馬斯克與他的太空夢

2017 年 7 月 27 日

 
展開

雖然連環系列創業者馬斯克(Elon Musk)創過的公司連起來能繞地球兩圈,但他的親兒子是誰我們一目瞭然。從馬斯克的三大兒子來看,特斯拉(Tesla, TSLA-US)屬於半路接手,類似於過繼;SolarCity 是兄弟的兒子,類似於教子;只有 SpaceX 那真的是親生的,是自己當年一個億種子的直接結果。

但是對於這個神秘的親兒子我們其實知之甚少,而本文的主旨就是要帶您去探個究竟。

火星綠洲

在所有的故事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來說一下馬斯克的火星綠洲(Mars Oasis)計劃,因為我認為所有地球人都應該知道一下。

孔子曾說,三十而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是指三十而安身立命;但對馬斯克而言,是指三十而立地成佛修成大仙:彼時他已經成功創立並以 2,200 萬美金賣掉 Zip2、創立 X.com 並由此打造了 Paypal,也就是支付寶的祖宗。最後 Paypal 賣給了 Ebay,馬斯克入囊 1.65 億。僅僅而立之年就已經身家數億美金,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群眾們紛紛表示:你這麼厲害,你怎麼不上天呢?

說對了,馬斯克就是要上天的。馬斯克乃是當世大哲,幾個臭錢不過是個甬道,當然不會是人生目的。於是我們回到他三十而立的 2001 年,這也許會被標記為人類火星移民大計的元年。馬斯克在 2001 年對外公佈了火星綠洲計劃,暢享了一個尚處於概念之襁褓中的太空探索和殖民火星的靈感。

在一次史丹佛大學的演講裡,馬斯克講起他為什麼有這個衝動的想法:人類早在 1960 年代就已經登月,但在登月之後再無就近天體可登,結果其他種種科技都在突飛猛進,太空探索卻裹足不前。這怎麼行呢?政府是不是錢不夠,錢不夠我大可以自己出。

馬斯克是真的很著急,他說我想開著荒原路華 (Landrover在火星表面播撒種子,想看到它們在火星的輻射中茁壯成長,我想吃到火星產的馬鈴薯,想在火星終老死去。這一切我早就已經告訴你們了,我叫馬斯克,火星的英文叫馬斯(Mars),你看,我是命中注定有火星的男人。

很多人說馬斯克是夢想家,但是我認為他是敢想家,因為他不做夢,他做事。靈感來了他就要真幹,於是他看了看上天的價目表,當時全美最便宜的火箭就是波音(Boeing, BA-US) (當時還沒有 ULA 聯合發射聯盟) 的 Delta 2 了,5,000 萬美元一發,略貴啊;於是馬斯克與他的朋友三飛莫斯科,找毛熊國(俄羅斯)買翻新的去核 (核武器的核) 洲際導彈。此彈也能完成火箭發射的任務,當時毛熊國要價 700 萬美元一發。

到了俄羅斯的地盤,找到了俄羅斯航空項目的負責人,大家一邊痛飲伏特加一邊談,喝到馬斯克爛醉如泥。在第三次莫斯科之行馬斯克很有誠意地帶上了現金,打算先買個三發(9946-TW),但是俄羅斯很無恥地提價到了每發 800 萬。

馬斯克心想第一次碰到做生意在討價還價之時賣方還主動漲價的,於是感覺受到了侮辱。在回程的飛機上馬斯克對朋友說,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造火箭。這樣就有了火星之子 SpaceX 。

我們來看一下馬斯克殖民火星的詳細企圖,但首先我們要有一點去火星的常識。火星是除金星之外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大約每隔 26 個月,就會發生一次所謂的火星沖日,此時地火之間的距離會達到極近值,最近的可以小於 6,000 萬公里。

大家都知道所謂天體都是相對運動的,你從地球來一發到火星,地球是一個移動的發射台,火星是一個移動的靶子,所以能不能精準打到全靠工程師在數學題上的發揮。而這每隔 26 個月的週期循環也成為了去火星的時間窗口;每 26 個月會出現一次最經濟實惠的機會。

這 26 個月的時間窗口意義深遠,也就是說如果這次不行,一回首就已是兩年身。所以馬斯克 “將人類變為跨星球物種” 的計劃也必須因之而制定 (當然我不知道這次火箭爆炸會不會影響一下馬斯克的整個 master plan) 。

馬斯克是這麼計劃的:

第一次時間窗口是 2018 年。如果一切圓滿,最早在 2018 年與 NASA 合作將無人太空船紅龍 (Red Dragon) 發往火星。這次試飛主要有兩個目的:

  • 就是試飛
  • 將實驗設備與火星車帶到火星,進而在火星上開展一系列實驗與探索。此後這樣的飛行每 26 個月會發一波,像班機一樣源源不斷地將 “貨物” 運往火星,因此馬斯克稱這一些航班為 “貨物班次”  (cargo route) 。

第二窗是 2020 年。如果一切圓滿,那麼第二窗應該有很多組織或個人有興趣將更多的 “地球貨” 送往火星了。馬斯克計劃能放兩發重型獵鷹火箭  (Falcon Heavy) ,由兩艘紅龍太空船實現送貨。

第三窗是 2022 年或者是 2024 年。如果一切圓滿,這是馬斯克在最樂觀估計下最早能夠送哥倫布們去火星的時間。不同於貨物班次,送人的班次要使用一種巨型太空船,名叫 “火星殖民運輸船”  (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MCT) ,一艘船可以坐一百人。

當然第一次去不會帶上百來人畢竟風險太大,據馬斯克的估計,第一次會先招募十個壯士送過去 (目前還沒想好怎麼讓他們回來,所以這是嚴格字面意義上的一去不復還的壯士) 。

第 X 窗,2026 年以及更遠。如果一切圓滿,此刻十壯士已經在火星上耕耘勞作繁衍生息多時,他們想必是很寂寞的,怎麼辦?送更多的壯士去陪他們。送多少?100 萬。此時 MCT 將像公車一樣定時地送地球人去追尋先輩探險家們的夢想。

當然有人很自然地會問,去火星要花多少錢?馬斯克對此的回答是 50 萬美元。大家可能會驚奇於怎麼這麼便宜。馬斯克說,應該儘可能地讓更多人擁有移民火星的可能,50 萬是一個發達國家的公民在其不惑之年的中後期有可能存到的數字。有趣的是 50 萬也是 EB-5 投資移民美國的價碼,我認為此處不是巧合而有深深的惡意:如果美國都滿足不了你,你還可以去火星。

親兒子 SpaceX

所以說 SpaceX 是火星殖民之子,沒有馬斯克的馬斯夢就沒有 SpaceX 。時間回到 2002 年馬斯克被俄羅斯侮辱的那趟旅行,馬斯克對朋友說我覺得我們可以自己造火箭。一般語境下這種話就是一句橫話,畢竟俄羅斯欺人太甚;但是馬斯克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神是幽幽的如靈魂附體,他剛剛算完了一張 spreadsheet。他發現造一發火箭在原料上的成本僅僅是市價的百分之三。

於是他就出了一億美元種子資金創立了 SpaceX  — 全名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來研製去火星的火箭以及太空船。馬大神親自擔任 CEO 和首席設計師。

早期的 SpaceX 招人全靠馬斯克的個人感染力,大神親自打電話勾引,招了一大波航天界的優質學生和工程師。當然也正好趕上了好時候,當時業內大佬 TRW 正在沉淪,馬斯克趁火打劫挖了不少人才過來,比如 SpaceX 的奠基工程師 Tom Mueller ,就是 TRW 的 TR-106 引擎的主工程師。

財力人力到位, SpaceX 就開始自己造火箭,為了做到成本最小化, SpaceX  的原則是能自己造就絶不出去買。不只是火箭的引擎、箭體和太空艙,就連主板、電路、振動感測器、飛行計算機和太陽能電池板這些東東也都是自己來造,這確實省了老多錢了。舉個例子,當時有一個無線電裝置,市價 5 至 10 萬美元, SpaceX 自己造,5000 塊。

當然在此過程中還有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這個乾爹的鼎力扶持,各種給錢給人給技術,這個之後會講。

然後就造出了獵鷹 1  (Falcon 1) 。2006 年 3 月獵鷹 1 第一次發射,失敗。2007 年 3 月第二次發射,又失敗。2008 年第 3 次發射,還是失敗。三連敗,幸災樂禍的吃瓜群眾發現獵鷹 1 其實是雛雞 1 。這三次發射失敗也幾乎耗盡了 SpaceX 的資金 (當然很大一部分花在了同期研製獵鷹 9 上) ,但是馬斯克就是命硬,第四次就成了。

當然大家別誤會,第四次射成了並不等於馬斯克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相反在之後的一段時間馬斯克徹底地跌入了人生的谷底。除去個人問題諸如天天頭條的離婚案,馬斯克正面臨流動性上的劫難:當時 SpaceX  現金流幾乎乾涸工資已經快發不出,另一方面特斯拉的第一輛車 Roadster 十分難產屢次延期,搞了五年還沒賣出半輛車,急需新一輪融資。再另外,當時還有一個背景上的小問題:金融危機。

彼時慘到馬斯克睡著了都會哭 (他自己的原話) ,他甚至認為末日不遠。但不管怎麼樣馬大神就是天生有光環,命硬不用靠政府,他以巨大的人格感染力讓所有能夠幫忙的親戚朋友榨乾了所有能夠榨乾的救命錢 (他的堂弟 Kimbal Musk 在金融危機底部割肉股票前來資助馬斯克) 。無論是特斯拉還是 SpaceX  — 靠著馬斯克大神級別的資本運作 — 就這麼撐過來了。

再之後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與厲害。

必須要可回收可復用!

以下是 SpaceX 的豐績。

  • 全世界第一發進入衛星軌道的私人出資的液體燃料火箭 (獵鷹 1 於 2008 年 9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成功發射並回收太空船的私人公司。 (獵鷹 9+龍飛船 於 2010 年 12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將太空船送入國際空間站的私人公司。 (龍飛船於 2012 年 5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將衛星放入地球同步軌道的私人公司。 (SES-8 於 2013 年 12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通過陸地平台成功回收第一節火箭的私人公司。 (獵鷹 9 於 2015 年 12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通過海上平台成功回收第一節火箭的私人公司。 (獵鷹 9 於 2016 年 4 月) 。
  • 全世界第一個在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GTO) 任務中成功回收火箭的私人公司。 (獵鷹 9 於 2016 年 5 月) 。

大家可以看到兩個字重複率特別高:回收。為什麼 SpaceX 如此執著於回收火箭呢? 這還是要回到 SpaceX 背負的殖民火星的人類使命。要實現吃瓜群眾舉家帶口移民火星,交通費將是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火箭一般分兩種:常見的 expendable (一次性) 和不常見的 reusable (可重複使用)。通常來說,火箭都是大帥比一般地發上去,然後碎成渣地掉下來,很難全屍而回。美國曾經做過著名的航天飛機 (Space Shuttle) 試驗,希望能開發可重複使用的太空器,但經歷了挑戰者號與哥倫比亞號的悲劇,此項目最終因為太燒錢而在 2011 年擱淺。

後來人們發現,航天飛機失敗並不是因為技術不夠,只是因為航天飛機想要完成的任務太多導致飛一次實在太燒;光是想讓衛星上天,最省錢的仍然還是一次性地老老實實一發一發打上去,上去的火箭我們就不要了。

馬斯克說,那不行,火箭我們得要,不然怎麼送幾百萬人去火星。引用馬斯克自己常用的一個比喻:這就好比你每坐一次飛機都要廢掉一架 747 一樣,這個關鍵問題不解決去火星的人口就成不了規模。

根據馬斯克自己的說法,發射一次獵鷹 9 要花 6,000 萬,裡面燃料成本 20 萬,所以他認為只要能夠把火箭回收回來,壓縮成本的空間大大的有 (很多人僅憑馬斯克說這句話而認為只要能夠高效回收火箭發射成本能接近於燃料成本,這顯然不對。目前的技術來看回收一枚二手火箭的成本直追再重新造一枚) 。

SpaceX 到底能不能賺錢?

那如何壓縮火箭發射的成本?簡單,馬大帥想到的招並不是什麼武林秘籍,其實就是商學院裡教的垂直整合 (vertical integration) ,而社會大學一般稱其為一條龍:上下游都自己來做,能自己造就絶不出去買。

總體而言,在獵鷹和龍身上,80% 的零件都是內部自給的。除了價格因素以外,垂直整合還提供了高效率,因為供應商一般會要求一個較寬鬆的供貨週期,而馬斯克是個有巨大人格感染力的控制狂,他可以逼自己的手下在幾個月內造出外部供應商需要一兩年才能提供的零件。

不知道是不是缺乏有效市場競爭,火箭業的供應商的效率往往驚人的低。 SpaceX 的工程師一開始也沒打算什麼都自己來動手,又不是機器人;他們一開始也找供應商詢價,但往往一個電話過去以後對方就是幾個月巨大的沉默期,然後幾個月後對方回電說嗯這個我們可以提供,你們要談談嗎 (估計這幫供應商大爺剛剛論證完可行性方案) 。然後 SpaceX 的工程師幽幽地說,噢沒事我們已經自己造出來了。

這就是馬斯克追求的效率。

那 SpaceX 的效率能讓成本降低到什麼程度呢?先來看一下 SpaceX 火箭的報價,這個是公開的市場訊息 (見下圖) 。這裡順便提一下 SpaceX 在火星業務之前簡潔的商業模式,基本上能將其比作一家快遞公司:我幫你送快遞 (人造衛星、太空船之類) ,我收你快遞費 (火箭發射的費用) 。

其實就算火星移民後 (如果 SpaceX 能撐到那個時候) 的商業模式估計也不會太燒腦,可以將其比作一家航空公司,無非是大家網上訂票飛去火星。而在商業戰略格局上,我們又可以把他比作發明流水線批量生產 Model T 時期的福特(FORD, F-US)公司,因為兩者都在用極大的價格成本優勢試圖刺穿 (或者說製造) 一個當時還並不具太大規模的市場。

157104d6cb339f3fd4c2ede8
SpaceX 火箭發射報價  (來源: SpaceX .com)

所以我們知道如同二十世紀初期的福特 (FORD) ,SpaceX 的核心護城河是兩個字,價格。獵鷹 9 發射一次的報價為 6,200 萬美元,重型獵鷹為 9,000 萬 (初步市場指導價,都是可以講價的) 。

作為比較,SpaceX 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聯合發射聯盟 (United Launch Aliance,  ULA ,由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合資成立) 的價格,美國空軍曾經向 ULA 批發購買的 36 發火箭 (洛馬的 Atlas 5 和波音的 Delta 4) 的合約總價為 110 億,平均價格 3 億一發。空軍也不是冤大頭,納稅人都邊吃瓜邊看著呢,於是他們給了 SpaceX 一個 8,300 萬美元的試水合約,從此打破 ULA 在美國空軍業務上的十年壟斷。

ULA 嚇得花容失色,立馬以大減價回應。據 ULA 的官網訊息顯示,Atlas 和 Delta 目前的平均發射價格是一發 2.25 億;使用 Atlas 5 的低階發射任務的價格為一發 1.64 億,最低階服務的批發價 (在原有合約上每增加一發的價格) 低於 1 億美元。

但即使如此還是相差 SpaceX 老遠,對於給 SpaceX 的合約,空軍人士說會比之前的發射便宜 40% (當然 ULA 無與倫比的發射記錄是目前的 SpaceX 比不了的,畢竟它已經十年了) 。

有意思的是 ULA 的官網無限強調,你不能只看價格還要看質量和表現啊,我們是消費者信得過產品,你看你做一顆衛星超級貴的怎能冒險。

這個作法與當年美國車面對衝擊美國市場的低價日本車的論調驚人一致,日本車便宜用的鋼不好你的命很貴的怎能冒險。估計 SpaceX 火箭爆炸之時最彈冠相慶的大概就是 ULA 的這幫大爺。

但千萬不要以為 SpaceX 在低價戰略上的追求到此就完結了。之前說到馬斯克在可復用問題上有 OSD 強迫症,SpaceX 主席 Gwynne Shotwell 說如果可復用能夠充分實現 (當然以目前的技術來看困難重重) ,可以在第一級火箭 (first-stage rocket,火箭發射分多級,獵鷹 9 是二級火箭,技術上不細究了) 上省下 30% 成本。

根據 SpaceX 的資料第一級火箭的成本大概占所有直接成本 75%,這樣的話整體成本就能下降 23%。我們不知道目前 SpaceX 的毛利率是多少。 SpaceX 的官網已經大方承認其公司已經盈利,有些人不信,反正非上市公司也不公佈財務數據。

比較壞的假設現在 SpaceX 是用生命在發射完全只賺吆喝不賺錢,那麼就是假設 6,200 萬的發射價格就是成本,23% 的成本下降就會帶來 23% 的毛利;如果按照投行 Jefferies 的估計現在 SpaceX 就已經 40% 的毛利率了,那麼成本就可以從 60% 下降到 46%,如果把 23% 的成本下降全部去優惠消費者,那就可以把價格降低到 5,000 萬的更低一點。這價格至少是 ULA 的二分之一,也是 ULA 平均發射價格的四分之一。

所以如果你問我 SpaceX 目前有沒有在賺錢,我會說我不知道,畢竟是沒有披露的數據佐證。但是你如果問我 SpaceX 會不會賺錢,我會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只要 SpaceX 資金鏈不斷不慘遭什麼滅頂之災,就算現在沒有獲利,其獲利也只是時間問題。在成本上追求上如此的強迫症,加之競爭對手如此不堪的高昂價格, SpaceX 很有競爭優勢。

產業與競爭

如果用波特五力模型粗暴地評估一下這個產業,你會發現發射火箭這個產業真的是個夢幻般的好產業:

  • 產業門檻高,一般人根本進不來;
  • 產業競爭程度低,就這麼幾個寡頭在玩;
  • 上游供應商議價能力極低,對於 SpaceX 這樣自食其力的,基本就滅掉了上游;
  • 終端客戶議價能力極低,沒辦法啊選擇十分有限;
  • 基本上沒有可替代產品與服務,想想還要什麼辦法能把一顆人造衛星弄上天呢?

由於產業門檻實在高到沒頂,也由於此產業具有內在的巨大風險,早期的火箭發射市場基本上就是只有主權國家在玩,美國、蘇聯、歐盟、還有中國。後來冷戰結束了大量的政府項目落馬,商業公司就逐漸進入了這個領域,最主要的就是之前提到的聯射盟 ULA ,基本能做到在美國的產業壟斷 (屢被國會批評) 。

幾十年了這個產業穩坐不動如同一口大鐘,主要的財主就是各國政府,以至於其實沒有什麼真正的激勵去刺激技術革命,求穩的風氣導致比如 ULA 基本就接國防單而不喜歡商業發射;而大家都知道只有自由而活潑的私人部門 (private sector,傳說裡的民營經濟) 才是技術創新的中堅力量,所以當 SpaceX 橫空出世對大家說不好意思雖然技術沒革命,但其實這三四十年的技術已經發展到了一家完全私人出資的公司也能夠來射一發的地步時,大家都驚呆了。

顛覆者(game changer)SpaceX 出現, 整個遊戲規則正在被改變,而發射業的春天可能就來了。

從 2000 年到 2015 年,一共有 133 億美元來自 “民營經濟” 的資本投入了這個產業,其中風投占了 29 億。光 2015 年一年風投就投資了 18 億,比過去 15 年的總和都多。目前除了 SpaceX 和 ULA 以外,在這個產業裡還有這麼幾個的民間資本玩家:Arianespace (世界上第一家提供商用火箭發射服務的公司) 算一個,Orbital ATK,還有一個很高光的 Blue Origin (亞馬遜(Amazon, AMZN-US)創始人 Jeff Bezos 成立,尚在試驗階段,旗下的 New Shepard 火箭也實現了回收) 。

之前也說到比起競爭對手來, SpaceX 的護城河就是價格,以至於把產業大佬們攪得都有點亂了陣腳。 SpaceX  的獵鷹 9 目前送貨價差不多為一公斤 5,500 美元,重型獵鷹一公斤 2,200 美元,這在火箭發射界目前已經是絶對意義上的第一白菜價。

在火箭發射這個產業裡價格就是第一生產力,為什麼呢,因為大家想想客戶追求的是什麼。只要你有還算有用的發射記錄,客戶對低價那一定是趨之若鶩,只要你能把我的衛星發上去,我管你是用火箭還是用熱氣球還是用天燈,我只求一個結果。

至於發射風險也不是不能承受,反正都要找保險公司,無非就是如果發射方不可靠,保費可能貴一些,但就算保費貴一截都比找其他公司射要划算許多;所以 SpaceX 你值得擁有。當然比較鬱悶的就是長征火箭,本來也是靠白菜價搶生意搶得正厲害得不得了,不料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

157104e019c3fb3fea6da44b世界主流火箭示意圖 (來源:Universe Today)

資本結構與客戶資源

SpaceX 是加州風投們的代表作。之前提到截止 2006 年馬斯克自己投了 1 個億,然後他慫恿其朋友團投了 1 個億,包括 A 輪 Founders Fund 2000 萬 (2008 年) ,B 輪Draper Fisher Jurvetson 與 Founders Fund 3,000 萬 (2009 年) ,C 輪 DFJ 與 Founders Fund 5,000 萬  (2010 年) 。然後 2012 年 DFJ 繼續領投 3,000 萬,這就不說了 ,DFJ 作為馬斯克的死忠粉, SpaceX 、特斯拉、SolarCity 都有他。

當然最大的一筆是 2015 年 Google 和富達領投的 E 輪 10 億,換了 SpaceX 不到 10% 的股份。也就是說當時 SpaceX  估值已然上了 100 億,隨隨便便就成了超級獨角獸。

157104ece603a03fc78ab146
SpaceX 股東們  (來源:Pitchbook)

有人會問  SpaceX  為什麼短短幾年能夠如此神蹟式的崛起,難道馬斯克真的就是有不死光環?當然不是,想想看就知道呼風喚雨的背後必然是有高人相助。

很多人把 NASA 比作 SpaceX 的乾爹是很有道理的,沒有 NASA,SpaceX 就會陷入沒人沒錢沒技術的死地。可以說 SpaceX 坐享其成了大量用美國納稅人的血汗錢得出來的技術成果,而 NASA 的用意無非是要扶持一點競爭,不然天天看 ULA 在那裡漫天要價 NASA 也是很頭疼的。

所以從客戶資源而言 NASA 沒的說,絶對是 SpaceX 的第一大,次數最多,金額最大。目前 SpaceX 手裡拿著 NASA 價值 16 億美元送貨去國際空間站的大合約,還有 4.4 億美元將來用飛行船送人的大合約。(當然你 SpaceX 也要爭氣些動不動就爆炸可不行,死個太空人的話 NASA 要上吊了)

另外之前也提到美國空軍先試水地給了個 8,000 萬的合約,相信之後也會更深入合作,畢竟價格實在便宜啊;說到底美國的官僚小氣來那真叫玩命,不然納稅人天天擠兌你。

目前 SpaceX 有 70 發將要進行的發射在 manifest 裡面,總價超過 100 億美元。一句話,不愁沒得射就怕射不及,SpaceX 如同特斯拉一樣,跳票延期那是有家族傳統的。

IPO 的可能性與結語

行文至此我想不懷好意地問您一個問題:如果 SpaceX  IPO 了,您會買嗎?

之所以說不懷好意是因為,目前就算你想買馬斯克也不會賣,這其實是個玩笑。明面上馬斯克說搞火箭是幾十年的事業,而花街(華爾街)只關心三個月的財報,這思維上的衝突實在太大會害死  SpaceX 。而事實上 SpaceX 現在也不缺錢,火星又是馬斯克人生的終極目標,他不可能隨隨便便讓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染指的。

但 IPO 不是不可能。在馬斯克的傳記鋼鐵人馬斯克:從特斯拉到太空探索,大夢想家如何創造驚奇的未來 (Elon Musk: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中馬斯克親承,IPO 的計劃肯定是有的,但是會在火星殖民運輸船常規地穿梭在地球與火星之間後。

到時候 SpaceX 就是一個航空公司了,那自然就可以 IPO 讓公眾來參與一把。我不確定我自己能不能有命耗到那天,但如果你現在實在心癢想涉足航天事業,畢竟還有 SpaceX 的競爭對手們可以考慮。說不定,就如同當年投資航海、投資鐵路,投資航空一樣,最後就得出了個大時代。

雪球》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雪球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雪球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