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他們偷走我們所有的電腦晶片跟半導體。我們曾是萬物之王,擁有一切,現在卻所剩無幾。除了最大的公司即將到來……它們從臺灣來,打造全球最大的工廠。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白宮玫瑰園,2025 年 4 月
一而再,再而三
今(2025)年 4 月 2 日,川普宣布震驚全球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我國頓時被迫向美國繳納高達 32 % 的關稅。一片譁然。賴清德總統立刻站上火線,以錄製影片的方式提出「五大因應策略」,其中一點頗耐人尋味:
但我們要讓美國清楚知道,臺灣對於美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擴大對美採購以降低貿易逆差,行政院已經完成盤點對農、工、石油、天然氣等產品的大量採購計劃,國防部也已經提出軍事採購清單,各項採購都會積極進行⋯⋯
兩個月後,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偕同經濟部次長賴建信及中油公司董事長方振仁,前往阿拉斯加州實地考察能源建設。又過了兩個月,也就是 8 月 1 日,美國重修對等關稅,將我國關稅從 32% 下修至 20%。
然而,美國第二次公布對等關稅後,並未向對待其它國家一般,公布我國與美國談妥的貿易條件。外界撲朔迷離,不清楚美國下調我國關稅所附加的額外條件。賴清德總統再度親自站上火線,在第一時間召開記者會,定調 20% 關稅僅具暫時性:
但 20% 稅率從一開始就不是臺灣談判的目標⋯⋯但因為最終總結會議還沒有進行,所以並沒有得到最終稅率,這也是暫時性關稅的由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我國的確可以再藉由談判,取得優於 20% 的關稅。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我國產業勢必要付出代價。我方談判團隊僅需參考三組貿易方——日本、印尼及歐洲聯盟——所獻上的額外條件,即可得知我國即將付出的代價。倘若我國盼美方下修對等關稅,勢必要對美投資至少三千億美元,並且開放美國的農產品及汽車業進入我國市場。
日本、印尼及歐洲聯盟的解放日關稅均未逾我國,但最低的二次對等關稅僅爭取到 15%。易言之,即使我方再渴求比 20% 更優惠的關稅,15% 已是地板。
此外,日本、印尼及歐洲聯盟付出的額外條件均與擴大投資美國本土產業、擴大採購美國產品及擴大進口美國商品有關,日本及歐洲聯盟的投資案金額更高達數千億美元,採購重點則涉及美國的米業、能源業及國防業。
作為借鏡,我方勢必得採購美國的稻米、能源及國防裝備,俾利美方下調關稅。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賴清德總統在四月初提到的「五大因應策略」?
各國關稅交換條件 | |||
國家 | 4 月 2 日解放日稅率 | 8 月 1 日新對等稅率 | 額外條件 |
日本 | 24% | 15% |
|
印尼 | 32% | 19% |
|
歐洲聯盟 | 20% | 15% |
|
舉個例子
舉個範例:擴大採購美國船舶。
今年 3 月,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表示,中國在去(2024)年所建的商業用船總噸位遠超過美國自二戰以來的總和;此外,美國的盟友亦未停止對中國船艦的採購,變相資助中國船舶業發展。美國對此憂心忡忡,擔心中國擠壓其在西太平洋的海洋霸權,迫使美軍退縮至第二島鏈。
資料來源:CSIS
因此,美國施壓亞洲的第一島鏈國家(日本、南韓、中華民國及菲律賓),要求它們先行提高自主防衛能力,主動承擔第一線的抗中主責,藉以讓美軍爭取時間,從中東及歐洲轉向亞洲。今年 4 月 16 日,國防部部長顧立雄在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回應嘉義縣陳冠廷立委時表示:
我們有這個意向(在造船或修復船隻的能力上與美方合作)。
有問過我們嗎?
筆者並不擔心我國與美國之經貿合作。畢竟自國府遷臺以來,臺北與華府的關係一直都十分緊密。兩國即使在 1979 年斷交,我方總統甚至被美國總統譴責為麻煩製造者,美國一直都係我國的堅定盟友,美國亦倚重我國在東亞抗衡中共擴張的戰略甜蜜點。
說穿了,地緣政治決定雙方的大格局。但是,我擔心的是小人物,是千千萬萬的臺灣人,是那一代即將被中國傾銷及美國關稅淹沒的臺灣同胞。
昨(11)日,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召開記者會,莊嚴肅穆地介紹我方與美方的多輪會談。但是,這些高官避而不談的是我方將付出的慘痛代價。席上,農業部主任秘書林家榮提到:
我國蝴蝶蘭被課 20% 稅率比對手國荷蘭 15% 高,我鬼頭刀的 20% 稅率也比對手國祕魯 10%、厄瓜多 15% 高,因此以這兩品項農漁產品所受到挑戰較大。
中華民國精密機械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市育早早在 4 月發出警示,表示「已有會員廠商接獲美國代理商通知暫緩出貨,要待進一步與客戶商談未來售價之後再決定如何下單」,而我國貨幣在今年第二季度的巨幅升值更使出口商雪上加霜。臺北高官決定與美國成為經貿共同體,付出的成本卻由臺東的蝴蝶蘭業者、海岸邊的鬼頭刀業者、臺中的精密機械業者及諸多未獲主流媒體關注的中小企業來一肩扛起。聽起來,像是當年追求全球化的美國。
當時的美國政府推行全球去關稅化,雖然造福美國的消費者,卻犧牲美國的生產者。重回白宮的川普卻相信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方式,僅能透過讓美國的製造業再次偉大,因此築起關稅高牆。它國的生產者卻成為美國再次偉大的犧牲品,包括中華民國的生產者。
美國有問過我們嗎?美國不用問。因為這就是未來臺美經貿的現實,因為政治壓倒一切,包括經濟。
【參考資料】
- 「China Dominates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2025 年 3 月 25 日,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 「總統針對美國關稅政策提出五大因應策略,強調政府會與民間合作,為臺灣經濟打開更寬廣出路」,2025 年 4 月 6 日,中華民國總統府。
- 「美課徵 32 % 對等關稅,台灣機械公會:有美代理商通知暫緩出貨」,2025 年 4 月 7 日,經濟日報。
- 「顧立雄表態有意向擴大與美船業協力,陳冠廷:應爭取台灣與美國在造船計畫大合作」,2025 年 4 月 16 日,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 「赴美出席能源會議,潘孟安:台灣準備好強化對美合作」,2025 年 6 月 6 日,中央社。
- 「Fact Sheet: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onesia Reach Historic Trade Deal」,2025 年 7 月 22 日,White House。
- 「Fact Sheet: President Donald J. Trump Secures Unprecedented U.S.–Japan Strategic Trade and Investment Agreement」,2025 年 7 月 23 日,White House。
- 「Fact Sheet: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Reach Massive Trade Deal」,2025 年 7 月 28 日,White House。
- 「Further Modifying the Reciprocal Tariff Rates」,2025 年 7 月 31 日,White House。
- 「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總統強調將持續爭取對臺更合理稅率,並透過支持方案協助中小企業因應」,2025 年 8 月 1 日,中華民國總統府。
- 「農業部揭主要銷美 6 農漁產品僅毛豆原稅率非 0 %,蝴蝶蘭、鬼頭刀受衝擊較大」,2025 年 8 月 11 日,農傳媒。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