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市值加權最強之處也是其最弱之處(一)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Morningstar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Morningstar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市值加權最強之處也是其最弱之處(一)

最近更新時間: 27 September, 2018

 
展開

對很多投資者來說,市值加權指數是很好的投資策略。但一如許多好策略一樣,它過去和將來都會經歷壞時候,令它看起來不怎麼有效。我將在本文討論在建構股票組合時,為何使用市值加權是明智的方法,但其好處亦有可能是其壞處。我們已經歷了市值加權最光輝的十載,我希望本文能幫助擁抱市場的信徒,在下一次市值加權看來失色時仍能坐穩漁船。

自從領航推出 Vanguard First Index Investment Trust 後,市值加權股票指數的指數基金和 ETF 在過去四十多年蓬勃發展。原因有幾個:投資者愈來愈留意管理費,資產管理服務和投資建議不再困綁出售,投資者對積極管理的基金經理幻想漸破滅等等。不過,我認為推動這些基金增長的背後原因,是市值加權指數投資策略有種持久的吸引力(而非僅僅用來衡量市場和基金經理表現)。我將集中討論這主要原因。

分散風險

市值加權股票指數一般都具備分散風險的功能。我說「一般」是因為它們並不是全部一樣。例如,有些單一國家指數可能只納入了淺窄的投資範圍。最經典的例子包括如芬蘭的市場。根據 MSCI 數據, MSCI 芬蘭指數截至 8 月底總市值只有 1,536 億美元。五大成份股佔市值 68% (最大成分股 Nokia( NOK )佔 20.5% ),三個板塊包括科技、工業和原材料業佔基準的 60% 以上。

此外,市值加權基準分散風險的程度會隨時間改變。在 1980 年代末日本股市最火熱的時候, MSCI EAFE 指數曾投資 44% 於日本股票。在 2000 年第一季,標普 500 指數組合中有 35% 納入正在醞釀泡沫的科技板塊。話雖如此,追蹤市值加權指數的基金也提供(不同程度)分散風險作用。

投資者必須明白,以上例子僅反映了市場加權指數的一項重要特徵,並非其缺點。在創建市值加權基準時,投資範圍就限定了在某一領域中。芬蘭市場上大型、流動性強的股票並不多,剛巧 Nokia 是最大型的。還有,市值加權指數靠別人的勞力來定價。他們利用其他市場參與者的集體智慧(或愚笨),搭順風車採納市場給予的價格。因此,它們提供的分散風險程度其實取決於相關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投資者對其成份股價值的整體看法。 

便宜

市值加權是建構股票組合的一個便宜方法。因為市值加權指數捕捉了其他投資者判定合理價格的成果,追蹤這些指數的基金不用聘用基金經理和分析師來做繁重的研究工作。追蹤指數的基金單筆最大支出是付款給指數供應商,使用他們的知識產權作為基金運作的基礎。

市值加權指數的周轉率傾向非常低。投資組合任何買賣通常都是公司行為的結果(例如合併、收購、破產等等),又或者每當指數成份股作出變動(一隻股票被納入或被剔除於指數)。低周轉率會進一步降低與市值加權指數掛鈎的基金組合的支出。

稅務效益

低周轉率還有助提升稅務效益(適用於須繳交資本增值稅的 ETF )。投資組合愈少賣出買入股票,基金產生資本增值稅的機會便愈小。 

在文章的第 2 部分,我們會繼續討論市值加權法的強項與弱點。

Morningstar》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Morningstar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Morningstar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