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貨

基金實務

投資策略

理財規劃

商業策略

宏觀經濟

驚世語錄

另類投資
持有與買入不一樣?估值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持有與買入不一樣?估值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

最近更新時間: 29 June, 2021

 
展開

一、一個重大的投資理論問題

有一個讀者在我推薦的券商那裡開了戶,留言給我,有沒有辦法把原來帳戶裡的股票轉託管。這個股票他持有了幾年,處於大賺狀態,我還是建議他先賣後買,他爽快地答應了,可過了一個多月,他告訴我:

讀者 :這個帳戶我賠了幾十萬,XXX股票賣了之後,一路向上不回頭
我:啊,我不是建議你先賣後買嗎?
讀者:我看公司已經漲了一兩倍了,買不下手,想等跌下去一點再買回來
我:!@#¥%

不過,讀者 B 的說法未必沒有道理,有一個經典的投資理念: “ 買入要有安全邊際,持有可以有一定的估值容忍度 ” ——否則稍微漲個 10% 就無法持有了。按照這個原則,讀者的股票處於無法買入但可以持有的階段,出於安全邊際的意識,放棄了買入,好像也沒有問題。有人說,不對啊, “ 買入要有安全邊際 ” 是指新買入,而讀者是賣了之後立即買回來,跟新買入不同,跟 “ 持有 ” 是一個道理。聽上去有道理,但 “ 持有 ” 和 “ 買入 ” 真的不一樣嗎?不妨先做一個判斷:

甲:手中持有股票 A ,研究了股票 B 之後,決定繼續持有股票 A 。
乙:手中沒有股票,研究了股票 A 和 B ,決定買入股票 A 。

假設他們的資金完全相同,請問,從他們分別決定持有和決定買入後,收益是否完全相同?答案當然是完全相同。所以從純粹的投資收益上說,持有和買入並沒有什麼不同,它們都代表你放棄了其他機會,付出了完全相同的機會成本,不應該有兩套標準。有人覺得不用糾結,只要能賺錢就行,但是, “ 持有和買入是不是一樣 ”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它與投資中常見的幾個重大問題息息相關:

  • 價值投資與長線投資到底是什麼關係?
  • 如果一家公司一年完成三年的漲幅,到底要不要賣?
  • 持有對估值的容忍度到底有多少?

本文就從 “ 持有 ” 與 “ 買入 ” 的區別入手,分析這幾個價值投資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二、厭惡損失與禀賦效應

先說結論, “ 持有和買入 ” 在傳統經濟學中是一回事,但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又不是一回事,而影響我們投資行為的,更多是行為經濟學。“ 持有和買入 ” 的區別,首先要從 “ 厭惡損失 ” 開始說起。

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 “ 心情滿意度 ” 是 100 ,忽然,你撿到一個大皮夾,裡面有 100 元, “ 心情滿意度 ” 迅速上升 50% ,達到 150 ;可是樂極生悲,你遲到了,扣薪 100 元, “ 心情滿意度 ” 下降 50% ,變成 75 。一得一失,錢沒有任何變化,但 “ 心情滿意度 ” 卻從 100 變成 75 。

有人會說,這個計算有問題,為什麼 “ 心情滿意度 ” 不是加減某一個值呢,如果那樣算, “ 得而復失 ” 就沒有任何變化了。這就問到點子上了。好比同樣是撿到 100 元,一個百萬富翁和一個乞丐的感覺完全不同,我們擁有的東西是我們價值判斷的基準,所以 “ 心情滿意度 ” 的變化不是加減某一個值,而是乘除一個比例。上面的例子證明了 “ 決策心理 ” 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 厭惡損失 ” :得到一樣東西的快樂,通常小於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

“ 厭惡損失 ” 的一個常見心理:我們寧願放棄新機會去維持現狀,也不願承受萬一失敗的痛苦。如果你持有股票 A ,在研究股票 B 後發現如果只是略好一點,我們也不會換成股票 B 。這就是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教授的研究—— “ 禀賦效應 ” :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於你沒有擁有它時

“ 禀賦效應 ” 對於投資行為的影響非常之大,它可能讓我們放棄更好的新機會。當然,大部分投資者在發現明顯的好機會時,也會換股,那麼到底 “ 禀賦效應 ” 會多大程度地影響我們的判斷呢?

三、禀賦效應造成的可持有區域

理查德.塞勒教授在說明 “ 禀賦效應 ” 時,做過一個實驗:他先展示了一批咖啡杯,再把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 “ 賣家組 ” 每人得到一個,並要求他們賣掉這個咖啡杯,第二組 “ 買家組 ” 的任務是向賣家買這個咖啡杯,第三組 “ 自由組 ” 可自由選擇 “ 擁有一個杯子 ” 或 “ 得到同價值的一筆錢 ” ,然後讓三組人分別給咖啡杯標價。

結果, “ 買家組 ” 估價的中位數是 2.87 美元, “ 自由選擇組 ” 學生的估價 3.12 美元,兩者相對接近;但 “ 賣家組 ” 對咖啡杯的估價中位數為 7.12 美元,高出一倍多——再一次證明了 “ 擁有什麼,就高估什麼 ” 的 “ 禀賦效應 ” 。

理查德.塞勒等經濟學家的很多實驗中,都出現過大約 2 ∶ 1 的比例,於是得出 “ 禀賦效應 ” 的 “ 厭惡損失係數 ” ——兩倍獲得的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的痛苦。當然,考慮到咖啡杯是實物商品,人會投注更多的情感,而股票是虛擬金融,人的判斷會更加理性, “ 禀賦效應 ” 會更弱一些——假定 “ 厭惡損失係數 ” 為 1.5 倍。這代表,只有在股票 B 的評估價值在股票 A 的 1.5 倍到 2 倍以上時,你才會考慮換股。

回到 “ 買入要有安全邊際,持有可以有一定的估值容忍度 ” 這句話,實際上是將股票按賠率設定兩個點: “ 正常估值位 ” 和 “ 高估位 ” ,按這兩個點把股份分成三段:可買入的價格段、可持有的價格段、可賣出的價格段

如果厭惡損失係數為 1.5 ,即高估位是正常估值位的 150% ,如果 10 元是正常估值,那麼 15 元以上就是高估區域, 10 ~ 15 元的區域就是 “ 禀賦效應造成的可持有區域 ” 。

假設有 A 、 B 、C、D、E 五支股票,估算的內在價值完全相同,那麼我們買哪一支,就取決於他們的價格,如果我們現在是空倉,肯定是選最便宜的股票 A ;但如果已經持有,那麼,持有股票 C、D 可換股票 A ,持有股票 B 則不會換成股票 A ,而持有處於高估區域的股票 E 屬於無條件賣出,也不存在換股。

“ 禀賦效應 ” 完美的解釋了 “ 買入要有安全邊際,持有可以有一定的估值容忍度 ” 這句話,但是這裡有一個重大的問題。“ 禀賦效應 ” 只是解釋了人類的行為,並不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既然股票 A 比 B 更便宜,那麼不去換股顯然是一種損失。如果人類面對的是量化程度,克服了心理上的 “ 禀賦效應 ” ,是不是就可以打敗我們呢?為什麼我們要屈從於這個心理上的錯覺呢?行為金融學講的不是 “ 應然 ” 而是 “ 實然 ” ,如果這就是人類行為的特點,投資中就需要從實際出發, “ 禀賦效應 ” 在其不理性的一面之下,隱藏著更大的價值。

四、估值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分析了一個觀點,不管是什麼投資理念,其獲利都來源於兩個方面:估值上升的錢和業績成長的錢。這兩種錢的賺法可謂是天差地別。賺業績成長的錢,研究的是公司未來的發展;賺估值的錢,不但要研究公司,還要研究人的行為,市場的風格。研究公司是一項相對理性相對穩定的工作,研究人和市場就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所以有一句老話,買業績是科學,買估值是藝術。

所以,越是大資金,越是追求確定性,越是要以 “ 賺業績的錢 ” 為本。

其實兩者還有一個更大的區別:賺估值的錢,與時間無關,從低估到正常估值,從正常估值到高估值,可能等很久,也可能在幾天內迅速完成;賺業績成長的錢,與時間正相關,持有得越久,賺得越多。原因在於,估值是會 “ 均值回歸 ” 的,高估和低估都持續不了多久,早晚會回歸正常估值,但好的公司的業績並不會回歸——或者說回歸需要幾十年,超過了我們的投資生命。

越是長線的投資,獲利越依賴業績的成長,越是短線的投資,獲利越依賴估值的上升。

假設你是低估的 10 倍 PE 買入,買入後果然回歸到正常估值的 20 倍 PE,之後的十幾年,有時衝到 50 倍,有時又回到 10 倍,但均值就是 20 倍,那麼,不管今後業績成長多少倍,估值對獲利的貢獻比例都將永遠定格在 2 倍。假如你是正常估值 20 倍買入的,不管今後的估值如何變化,只要估值的均值仍然是 20 倍,估值對獲利的貢獻比例永遠是 0 ,你賺的全部是業績的錢。

巴菲特最主要的部位持有時間都超過 10 年以上,假設這些公司都在低估一半的價格買入,他的財富不過再翻一倍,他也不會從大神變成上帝;可問題在於,如果他一定要等這樣的機會,可能就沒有喜詩糖果、蘋果(Apple, AAPL-US)、可口可樂(Coca -Cola , KO-US)這些經典的案例,也就沒有巴菲特這個股神了。

持有遠遠比買入更重要,業績成長遠遠遠遠比低估重要,巴菲特正是在蒙格的影響下,放棄了 “ 撿煙蒂 ” 的低估買入原則,更追求 “ 優秀的公司正常估值買入 ” ,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可是,做正確的事永遠更困難,持有比買入難多了,有些人面對持有公司的估值持續低估,信心會動搖;更多的人,面對持股品種大幅高估,總是忍不住先買出,而且非常享受賣出後股價暫時下跌帶來的快感。不過,估值的異常波動常常長達兩三年,超過一個人投資生命的 10% ,導致三年投資下來,低於市場收益一大截,或者一年透支三年利潤,這確實是一件挑戰人性的事情。這正是 “ 禀賦效應 ” 在投資中的正面作用, “ 持有 ” 這個行為,會賦予持有對象更多的價值,從投資行為學上說,它可以幫助你克服股價的波動,特別是脫離成本區間之前的波動,更長線地投資。

好吧,如果估值沒那麼重要,那麼,前半句,為什麼是 “ 買入要有安全邊際 ” 呢?

五、不完美的投資者

每次我分析 “ 低估不重要 ” 的時候,總有讀者用《投資策略實戰分析》中的一個經典結論進行反駁,這個結論用美股幾十年的數據表明,低估值策略在 5 年以上的維度,表現好於平均水平。

這個回測看上去跟 “ 低估不重要 ” 是抵觸的,但如果你看過原書的話,你會發現,這個回測的對像是 “ 所有股票 ” ,對於 “ 所有股票 ” 而言,其長期成長率等於 GDP 的成長,不用回測也知道,低 PE 公司在 GDP 成長上疊加了一個 “ 估值回歸 ” 的因素,當然會高於平均收益。而 “ 低估不重要 ” 僅對於高於 GDP 和產業成長的優秀公司有效,其前提是對公司穿透時間的長期價值的判斷。所以 “ 低估不重要 ” 是說:對於優秀公司的長期收益來說,業績成長的貢獻比估值上升的貢獻大,與《投資策略實戰分析》中的經典結論並不衝突。

換句話說,如果你能判斷出公司的長期價值並長線持有,估值就沒那麼重要,相反,估值就很重要。

事實上, “ 判斷業績持續成長 ” 比 “ 判斷低估 ” 困難多了,需要投資者擁有穿透時間分析公司長期價值的能力——可以不客氣地說一句,絕大部分個人投資者和相當一部分專業投資者都並不具備這個能力。對於大部分投資者,如果無法對公司的長期價值有深刻的認識,除了買基金,還有別的戰勝平均收益的辦法嗎?那就是以 “ 安全邊際買入 ” 原則。

我們現在有一個不太準的體重秤(相當於我們對價值的判斷能力),測出來的數據有時偏輕有時偏重,越重的東西誤差越大(優秀的公司常常被低估),且誤差只在一個範圍內,不可能 100 kg 測出來比 50 kg 輕,但如果兩個東西測出來是 100 kg 和 90 kg ,我就承認自己無法比較。

“ 安全邊際買入 ” 原則,實際上是承認我們的判斷會在一定程度上有誤差,我們判斷值 10 元的股票,可能只值 8 元,那麼我們就應該在 8 元以下買入,這 2 元的 “ 安全邊際 ” 代表你對該公司研究判斷能力打的折扣。總結下來,買入與持有在投資效果上沒有區別,在投資方法上有區別,前半句 “ 買入要有安全邊際 ” ,是對 “ 不完美投資者 ” 的補救;後半句 “ 持有要有估值容忍度 ” 才是核心,是價值投資收益的根本來源;前半句是順應認知的不完備,後半句是挑戰人性的弱點。

所以說,不要用動不動就用 “ 長期主義 ” 這種說法,把長線投資上升到價值觀的層面,長期持有本身不增加年化收益,而是用拉長時間的方法,降低不可測的估值波動的影響,讓收益回歸業績成長,讓報酬率更確定,僅此而已。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