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期貨

基金實務

投資策略

理財規劃

商業策略

宏觀經濟

驚世語錄

另類投資
職位越高的人,越容易犯的 5 個錯誤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職位越高的人,越容易犯的 5 個錯誤

最近更新時間: 09 November, 2020

 
展開

今天我們請到中國北大國發院教授來分享在職場的職位往上爬升時,需避免犯下的錯誤。

職位越高,越容易犯 5 個錯誤

1. 離顧客越來越遠

我在做經營時,遇到第一個問題就是,很容易忽略顧客。你開始可能會比較願意,所有的思考都是源於顧客的,但是做一做之後就會發現顧客跟你沒什麼關係了。比如很多老師都認為,讓學生學到東西最重要,但是做了多年老師之後,形成兩個習慣:第一,習慣於告訴你他研究的東西,沒有琢磨學生需要的東西;第二,堅持他的判斷,難以傾聽別人對他的不同意見。當老師如果陷入這個境況,就距離學生越來越遠了。這是蠻普遍的現象。

如果我們經營按照這個方式,就會偏離經營的主線。職位越高、擁有決策權越高的人離顧客越遠。我不擔心創業企業的管理者、企業家,因為他們是在市場裡打出來的。我比較擔心的是當企業到一定程度,遇到的挑戰不是市場不行,不是企業沒有機會,而是因為你的決策層離市場比較遠。評價一個企業是不是活得久,檢驗標準很簡單——是不是能跟顧客一起成長。

企業家需要跟團隊討論:你是否擁有年輕的顧客和新顧客?你的新客戶開發佔比多少?當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企業的可持續性就會出問題。

2. 離員工越來越遠

我在管理溝通中做過非常多的市調研究,發現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基層員工告訴我,往往他們需要高層管理者的時候,會發現高層管理者距離他們非常遠。當高層距離基層特別遠,其實就很難讓基層員工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拿破崙在滑鐵盧一戰中徹底失敗,他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 “很久沒有跟士兵一起喝湯” 。

這說明,管理層要讓大家為共同目標去工作,就應該有一個與員工溝通的有效方式。

3. 需求強度減弱

在一家公司裡,如果你是基層經理,你的發展水平和經驗告訴你,可以爭取更高的職位,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這個基層經理人就會提升自己的需求。但是如果已經在高層管理者團隊中,發展水平和經驗告訴你,繼續提升的空間已經很小甚至沒有,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的需求強度就會減弱。

所以在培養人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人們在團隊中的經驗和發展水平兩者的平衡。個人成長需求、團隊中的經驗、發展水平,三個需求會同時展開,如果不注意這件事情,他可能就會放棄一個需求,尤其放棄成長需求的時候,對公司就是人力資源的浪費。

企業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關注到核心員工的發展水平和團隊經驗,因為這些因素決定他們的需求力量。如果他們認為沒有可能上升和發展的時候,企業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原始動力。

4. 思維轉變困難

變革、轉型最大的難題是領導者自己的思維方式,你的思維和經驗是最難改變的。有些領先的企業被淘汰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技術。其實他對技術的理解,他的資金能力,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其實是具備的,很可惜的是,他還是把資源放在最厲害的傳統業務當中,當他不理解這種改變的時候,就會出現我們說的危機。

我們都非常習慣要穩定性和安全感,因為沒有一定的穩定性,我們實際上是沒有辦法獲得績效的。所以大量的管理者不願意打破原有的格局,也不願意改變自己。但是我們現在遇到的外部環境就是不確定的、不穩定的,你想要穩定性、安全感也不太可能,所以一定是先改變自己。

面對新挑戰、新問題,我們需要把原來的經驗先放下,因為僅僅依靠過去的經驗走不到未來。我鼓勵大家持續學習,不斷重構知識體系,因為學習是一個特別好的清零的過程。我在企業中做企業文化時有一個很深的感受,我們接受新東西並不難,真正難的是,如何能把舊的觀念清理掉。

5. 在乎業務而忽略了團隊

朋友向我描述一次參加聚餐時的情景。有人拋出一個犀利的問題: “老闆私底下總抱怨團隊跟不上,對的人招不來、留不住,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馬上就有人意會,直言不諱地說: “企業家太摳了!” 這個回答立刻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朋友道:老闆一上來提出的問題多為業務問題,如怎麼轉型,怎麼開展新業務,銷售額如何翻倍等等;接著往問題源頭探究,常常變成了團隊問題,人不給力,再對的戰略也實現不了;再挖,就挖到了老闆的內心——原來是人性使然。在很多人看來,不同的老闆心境會不同。真的是老闆的心境問題嗎?或者說,心境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比如一家產業龍頭企業的市值被產業第二逆襲,產業第二的老闆祭出狠招,以極便宜的價格向管理層和骨幹員工出售了近一億股股權,人們紛紛稱讚這位老闆有胸懷,格局大,失去市值領先地位公司的員工也巴望自己老闆來這麼一手,但理性的商業考慮和領導者的不同風格,決定了這位老闆沒有跟風。

你怎麼評判這兩人?產業第二企業的老闆心境就一定比產業龍頭企業老闆心境高嗎?我們並不認為如此,因為這裡有很多影響的因素,所以你會發現,所謂的 “心境” 問題,是需要在現實環境條件下去理解。只有我們對問題本身達成認知共識,關於人與組織的管理問題才可以逐一分解。

二、未來組織面臨的重要變化

1. 個體變得很強大

個體與組織之間的關係變了。我們以前都是要求個體服從組織的,但是現在你會發現好的組織一定要找到強個體,才可以讓你的組織有創造的能力。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發展階段,領導者要訓練自己做一件事情——找到比你優秀的人來到這個組織當中,但要找優秀的人,你得欣賞他的優秀,這是很重要的。

怎麼讓個體能夠真正發展起來呢?

一定要給個體賦能,給個體機會,讓個體學習成長,真正讓個體有機會去分享成長的價值,這是關鍵,這就是你作為領導人要做的事情,讓優秀的個體在這裡發展起來,能夠讓本不優秀的人變得更優秀。今天有非常多的個體是很強的,尤其是年輕人,他們的自我意識非常強大。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年輕人在離職時,其實不做任何其他考慮,只是不高興他就離職了。你問他,離職後打算做什麼,他說沒想;準備去哪裡,也沒想。那為什麼就離職了?他說因為我今天不高興,覺得不需要再忍了,就決定不幹了。我曾經問過很多傳統企業家一個問題:如果年輕人跑來跟你說,我來工作兩年,兩年之後休息三年,然後我再回來。這樣的員工,你要不要?

大部分傳統企業家的回答都是不要。但我告訴他們說,如果這種情況下你不要,你將來就招不到年輕人了。因為未來的年輕人有可能就是幹兩年、休息三年,然後再玩兩年、再休息三年,覺得不對了再出去玩兩年。

像我們這種一輩子都在工作的人,在他們看來是很蠢的,因為他覺得你的人生如此浪費,很不可思議。這說明什麼呢?個體價值的變化非常大。當這種改變發生時,組織跟個體的關係就全變了,比如終身僱傭可能就不存在了,想要讓員工來服從你可能也不存在了。

2. 組織注重即時調整

在劇變環境中,你的組織是強還是弱,不是最重要的,能不能像水一樣在變化中即時調整才是關鍵。有家企業是做汽車零件的,(業務)主要服務高級汽車。在疫情之下,高級車賣不出去、低階車反倒賣得很好。這位企業家就要求他的整個組織,從製造到研發再到採購,用 53 天整體調整,保證滿足低階車的供應需求。結果這家企業的業績比去年同期成長了 50% 。如果你調整得比別人快,那麼所有的變化對你來講,反倒是機會。

3. 數位化成為必須

我想這是大家最感同身受的。也許在這之前我們還在討論,一部分企業要線上化、數位化,還有一部分企業離數位化、線上化稍微遠一點。但是,今年在疫情的衝擊下,所有產業、所有企業都線上化、數位化了。所以,你一定要要求自己,數位化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如果不具備這個能力,你可能就沒有辦法面對變化。

4. 讓組織持續擁有創造力

在一個環境劇變的前提下,任何一個組織及個人都需要理解到,創造未來比預測未來更加重要,因為未來不確定,沒有人可以預測。所以,面對未來最重要的是創造屬於你的未來,做到這一點,其根本就在於人能不能真正發揮作用,也就是組織如何啟動個體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在今天已經成為共識,但是為什麼很多企業很難做到?究其原因是組織內無法建立信任。

在今天,知識轉化為商業不是靠一個人,必須是靠一個組織。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組織的創造和適應變化的能力不夠。如果從人力資源的視角去看,這些組織中的個體都非常優秀,導致這種情況出現,往往會歸咎為 “組織懈怠” 。

但是,為什麼組織會出現 “懈怠” 呢?原因是在這些組織中,冒險改變與創新的人,得不到信任;相反,不做改變、固守陳舊的人,反而得到信任。

5. 人力資源要與戰略高度契合

傳統組織在新時代面臨的最大風險是結構僵化和角色依賴。年輕人不願意去那種傳統的巨頭企業,這其中非常大的原因就是它們讓年輕人覺得呆板、壓抑。而在新的組織中,遇到的最大的風險卻是未知的壓力和組織的混亂,這是從 “風險” 的角度看到的變化。

所有東西都可能要被調整,那麼人力資源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是如何與戰略進行協作。在整個營運中必須關注的一個核心話題,就是戰略如何落實到每個人的能力上。戰略真正實施的時候,就需要每個人所有的動作都與戰略相關。

之前為什麼可以跟戰略相對分開,是因為戰略週期比較長,我們可以討論五年的戰略。然而今天,所有產業的時間週期在變短,所以我們必須保證每一個人與戰略直接相關,這就要求人力資源和戰略之間的契合度比以前要高得多。很多時候戰略不能實施的原因,是我們的人員配置跟不上。過去我們有很長時間去磨合,但今天時間縮短了。根據人員的差距,如果能做很好的匹配,就能良好地發展策略。

虎嗅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虎嗅網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虎嗅網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