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最新央行理監事會議決議!央行介紹!台灣央行總裁有誰?中央銀行功能有哪些?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最新央行理監事會議決議!央行介紹!台灣央行總裁有誰?中央銀行功能有哪些?

2023 年 11 月 3 日

 
展開

台灣央行全名為中央銀行,對於央行,大家多半最有印象的就是前任總裁彭淮南先生。他可是世界唯一拿了 14A 的央行總裁,但也不少人認為央行過去的貨幣政策太過於保守是導致台灣房價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這篇文章我們將會一一為各位揭開台灣中央銀行的神秘面紗。為了方便閱讀,在後續內容中我們會以央行代稱中央銀行囉。

編按:2023 年 9 月 21 日更新,央行 9 月理監事會議結束,和市場預期相符,本次決議和美國相同,暫緩升息!

央行是什麼?

中央銀行(Central Bank,以下簡稱央行)是主導一個國家或地區貨幣政策的組織。世界各國普遍都有央行,名稱和組織架構雖然未必相同,但負責的任務跟業務基本上大同小異,包括發行該國貨幣、維護支付與清算系統、制定國家貨幣利率與匯率政策、管理外匯、並執行金融監理以維護金融穩定。在各國初創央行時,成立目的大多是為政府提供貸款、做為軍費支出。而台灣央行也不例外,成立於 1928 年,此時也是中華民國政府北伐時期,一直到 1949 年才搬到台灣。

全世界最古老的央行於 1668 年在瑞典成立,由國會管理的 Riksens Ständers Bank 。當時瑞典是世界強權之一,為了對外征戰所需,才成立這家國營銀行,做為政府的融通工具。

央行功能

那麼傳統上央行有哪些功能呢?我們可以透過三個簡單的比喻,來更清楚地了解中央銀行的功能。第一個就是大家最常聽見的「銀行的銀行」,再來是「發行的銀行」、最後是「國家的銀行」,以下就以這三個面向,為大家揭示央行更清晰的面貌。

  1. 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集中保管銀行的法定準備金,並當銀行出現資金流動性問題時提供貸款,因此央行也被稱為「最後貸款者」。銀行的主要功能是借貸,所以銀行能夠提供借貸給個人,而央行能夠提供借貸給銀行,才被稱為銀行的銀行。
  2. 發行的銀行:中央銀行能夠發行貨幣、印製鈔票,對調節貨幣供給量、穩定幣值有重要功用。
  3. 國家的銀行:中央銀行是國家貨幣政策的制訂者與執行者,也是政府干預經濟的工具;同時央行為國家提供金融服務,代理國庫、發行政府債券,為政府籌集資金。因此商業銀行是大眾的銀行,而中央銀行則是國家的銀行。

台灣央行

台灣央行(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於 1928 年成立於上海,民國 38 年隨政府播遷來台。復業初期,配合國家經濟發展,央行肩負起類似於開發銀行的角色,旨在促進經濟穩定發展。民國 68 年,中央銀行的發展進入下一個階段,由總統府改隸行政院,經營目標明訂為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的穩定,並在上列的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發展。隨著經濟快速成長,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由原先的追求經濟高度成長轉變為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並積極參與金融體系的建制與改革。

我們可以發現現今的台灣央行,主要目標是放在維持穩定,至於經濟發展則是在維穩之後的考量範圍。現今的央行主席為楊金龍,並設有 5 名常務理事及 9 名理事,全體理事會成員共同決定台灣央行的貨幣政策 。

台灣央行總裁

央行總裁任命權在於總統權責,明文規定任期 5 年,不須立法院同意,任期保障靠的是慣例。更白話一點來說,央行總裁幾乎是長期保障任期,只有退休或是個人因素才會離職。因此剛才提到的前任總裁彭淮南,才可以做了 20 年之久。下面表格為大家介紹一下歷任總裁,也可以知道央行的制度與政策一路走來是相當不容易的。

資料整理:股感知識庫
姓名 任期 重要決策或政策主張
徐柏園先生 民國 49 年 7 月-民國 59 年5 月 兩岸央行制度開創者
俞國華先生 民國 58 年 5 月-民國 78 年5 月 度過石油危機,並更新央行設備
張繼正先生 民國 73 年 6 月-民國 78 年5 月 主張開放銀行
謝森中先生 民國 78 年 6 月- 民國 83 年5 月 開始以軟著陸 soft-landing的觀念執行貨幣政策
梁國樹先生 民國 83 年 6 月-民國 84 年3 月 首位台籍人士擔任央行總裁,推動金融自由化
許遠東先生 民國 84 年 3 月-民國 87 年2 月 帶領台幣度過亞洲金融危機
不幸於大園空難逝世
彭淮南先生 民國 87 年 2 月-民國 107 年 2 月 倡導柳樹理論:匯率需具有彈性,始能化解外來衝擊
楊金龍先生 民國 107 年 2 月-

想知道 soft landing 是什麼嗎?可以閱讀這篇文章喔>>>軟著陸|軟著陸是什麼?軟著陸介紹!美國軟著陸紀錄?

台灣央行組織架構

在新聞媒體中,我們常常看到央行總裁發表意見或是發布貨幣政策,因此有人誤會是不是央行總裁權力很大,是不是幾乎是總裁說的算?其實不是,央行所頒布的貨幣政策多半以共識決為主,是以監事會和理事會為最高決策單位。在監理事會議中透過討論與投票決定貨幣政策。其他的相關權責,可以透過表格快速了解。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網頁;資料整理:股感知識庫
主要決策單位 決策核心人物 轄下機構 駐外機構 生產機構
組織名稱 監事會/理事會 總裁/副總裁 4 局 5 處 2室,例如經濟研究處,國庫局,以及人事室 駐紐約代表辦事處/駐倫敦代表辦事處 中央印製廠/中央造幣廠
負責事務 共同決定或商討貨幣政策 在監事會和理事會授權下領導並負責央行業務 處理一般業務,包含經濟研究,以及常態業務運作 外國聯絡單位 貨幣實體製造

台灣央行權責

跟其他各國央行相比,台灣央行比較有趣的是受到了中央銀行法實體法律規範,也因此有了非常明確被賦予權責。例如中央銀行法第二條就對央行權責寫的非常清楚:

本行經營之目標:

  1. 促進金融穩定。
  2. 健全銀行業務。
  3. 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之穩定。
  4. 於上列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之發展。

除此之外,央行也有頒布政策並進行經濟控管的任務,並以下方式達成目標: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法;資料整理:股感知識庫
法源依據
發行公債或國債,並擔保銀行債券 中央銀行法第 26 條:公開市場買賣由政府發行或保證債券及由銀行發行之金融債券與承兌或保證之票據
市場資金收回 中央銀行法第 27 條:本行為調節金融,得發行定期存單、儲蓄券及短期債券,並得於公開市場買賣之
通常用於限縮房貸用 中央銀行法第 28 條:本行於必要時,得就銀行辦理擔保放款之質物或抵押物,選擇若干種類,規定其最高貸放率
通常用於限縮房貸用 中央銀行法第 29 條:本行於必要時,得就銀行辦理購建房屋及購置耐久消費品貸款之付現條件及信用期限,予以規定,並管理之

中央銀行政策目標

根據現任央行總裁楊金龍先生在 108 年演講中,我們可以知道央行最大的政策目標在於:

「提供總體經濟穩定發展的環境。多年來採取妥適貨幣政策,維持相對低且穩定的通膨及匯率的動態穩定,有助確保新台幣購買力」

更簡單的說,只有兩個點:低且穩定的通膨,以及匯率的動態穩定。至於該如何完成以上目標,央行多半會透過以下方式進行。

資料來源:108 年央行貨幣政策與台灣經濟發展;資料整理:股感知識庫整理
引導市場利率與調整貨幣數 健全銀行業務 採管理浮動匯率
政策目的 確保國內物價及金融穩定,並充分提供經濟活動所需資金 台灣金融體系以間接金融為主,健全銀行業務幫助金融穩定,是央行的重大目標之一 台灣貿易頻繁, 資金移動十分頻繁,匯率波動幅度不宜過大,適合採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

台灣中央銀行爭議

對比常態虧損的國營企業,例如台電、中油。央行一直以來都是最會賺錢的政府機構。根據統計,央行每年繳庫金額高達 1,700 – 1,800 億元,占政府歲入比重高達 5-7%。

央行盈餘的主要來源為利息收入,握有 5,000 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所產生的利息是央行盈餘的主要來源。也因為這樣的原因,如果央行火力全開追求盈餘,採取的手段會包含擴增外匯存底,然後讓新台幣貶值及利率走低。

而不出意外的,央行貨幣政策長期低利率對於貸款人或需要貸款的公司機構有很多的好處。
這樣的結果導致房價不斷增長,財富重分配極為困難。加上 2022 年因應通膨,世界各國不斷升息。不過央行以台灣通膨可控為由,升息幅度很小。因此也造成台幣與美元利差過大,國外資金流出,後續也許需要時間拉長才能發現有多少影響了。

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2023 年 9 月會議摘要)

國際經濟金融情勢

  • 全球製造業景氣仍顯疲弱,服務業景氣轉呈降溫
  • 主要經濟體表現分歧,美國經濟穩健成長,但歐元區及英國景氣低緩,日本經濟溫和成長,中國大陸則出現經濟下行風險升高的現象
  • 商品類價格因全球需求降溫而回降,惟服務類價格因具僵固性仍居高
  • 若干央行因通膨率仍高而持續升息,部分央行則維持政策利率不變
  • 高利率可能將維持一段時間,2023 年全球經貿成長力道仍緩
  • 美元指數自低點回升,主要經濟體貨幣對美元走貶
  • 預期 2024 年全球經濟成長平緩,通膨率將續降

國內經濟金融情勢

  • 全球終端需求持續不振,惟新興科技商機推升資通訊產品出貨
  • 傳產貨品外銷減幅縮小,致台灣整體出口減幅趨緩
  • 廠商投資意願仍保守
  • 疫後國人餐飲、旅遊需求活絡,民間消費穩健成長
  • 央行預測 2023 年下半年經濟成長率回升為 3.81%,全年為 1.46%,低於 6 月預測值之 1.72%
  • 央行預測 2024 年經濟成長率為 3.08%
  • 央行預測 2024 年台灣 CPI 及核心 CPI 年增率分別續降為 1.83%、1.73%

全體理事一致同意維持政策利率不變

  • 本行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維持年息 1.875%、2.25% 及 4.125%。

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

央行自 2020 年 12 月以來,五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有助銀行控管不動產授信風險,避免信用資源過度流向不動產市場。

此外,央行自 2022 年 3 月以來升息及調升存款準備率,亦有助強化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成效。2023 年以來,全體銀行建築貸款與購置住宅貸款餘額成長走緩,不動產貸款之逾放比率維持低檔,信用品質尚屬良好。隨政府相關部會落實「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完善相關制度與措施,2023 年以來房市交易減緩,房價漲勢漸緩,預期效果將持續發酵。

未來央行仍將持續檢視不動產貸款情形與房地產市場發展情勢,以及管制措施之執行成效,適時調整相關措施內容,以促進金融穩定及健全銀行業務。

💡更多有關於選擇性信用管制的內容,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的介紹>>>央行限貸令!選擇性信用管制是什麼?對房價的影響?第五波信用管制來了!

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

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但若有不規則因素(如短期資金大量進出)與季節因素,導致匯率過度波動或失序變動,而有不利於經濟金融穩定之虞時,本行將本於職責維持外匯市場秩序。

央行最新業務報告摘要

我國央行總裁楊金龍於 2023 年 3 月 1 日前往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備詢,以下整理了中央銀行提出的業務報告重點摘要,趕快來看看吧!

國際金融情勢

在全球多數央行同步採取緊縮貨幣政策的影響下,預期 2023 年全球經濟成長將放緩,並且在原物料價格下滑的帶動之下,通膨將有所回落。而貨幣政策方面,歐美等西方國家大多維持升息的步調,但是以不再像剛開始時那麼激進,中國以及日本則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總結而言,在升息可能不會那麼快結束,勞動市場帶來的螺旋式通膨,地緣政治以及氣候風險等因子仍無法排除的前提之下,全球經濟前景仍面臨多重下行風險。

國內經濟金融情勢

受到全球經貿成長放緩,廠商保守看待景氣等影響,預計台灣 2023 年經濟將會溫和成長,目前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平均為 2.21%,而 2022 年則是 2.45%。

勞動市場方面,商業活動復甦,2023 年 1 月失業率降到 2001 年 2 月以來最低的 3.5%;2022 年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年增 2.80%,是 2000 年以來最高,總薪資平均成長 3.45%,也創下 2019 年以來最高,但扣除物價等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年減 0.15%,實質總薪資則微幅上升 0.48%。

雖 2022 年全年 CPI 來到 2009 年以來新高的 2.95%,但台灣採取供給面措施來因應物價的波動得到很好的成效,加上漸進式緊縮貨幣政策,台灣的通膨率仍遠低於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預計在供應鏈瓶頸持續緩解以及貨運價格走低的影響下,2023 年台灣 CPI 年增率可望降至約 2%,目前預測平均值為 1.94%。

中央銀行業務

考量到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以及通膨是由供給面來推動,台灣通過漸進式地調升政策利率及存款準備率,採價與量並行的方式,2022 年 4 度調升政策利率共計 0.625 個百分點,搭配 2 度調升新台幣存款準備率共 0.5 個百分點,達到抑制國內通膨預期心理,促進物價穩定的目的。

中央銀行認為維持現行選擇信性用管制,可以促進國內金融穩定,未來仍會持續關注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滾動式地檢討管制措施的執行成效,並調整相關內容。

2022 年受到外資累計賣超台股 1.14 兆新台幣(約 391 億美元)併同部分獲配股息匯出影響,2022 年新台幣兌美元較 2021 年貶值達 9.83%。由於台灣外匯市場屬於淺碟型,因此維持新台幣匯率穩定仍十分重要。目前中央銀行外匯存底約為 5,571 億美元,主要反映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及主要貨幣對美元升值,使折計成美元之金額增加。

另外,針對行動支付的議題,中央銀行也表示會持續協助推廣行動支付,達成 QR Code 共通支付標準,2022 年交易金額及筆數分別為 2,821 億元及 7,303 萬筆,較 2021 年分別成長 56%及 49%。

央行數位貨幣(CBDC)也是中央銀行持續在推進的計畫,中央銀行於 2020 年 6 月完成第 1 階段「批發型 CBDC 可行性技術研究」,並於 2022 年 6 月完成第 2 階段「通用型 CBDC 試驗計畫」,後續金持續以第 2 階段的結果為基礎,進行意見調查,並規劃 3 大事項:

  1. 廣泛溝通,以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
  2. 精進平台設計,採用更穩健成熟的技術
  3. 研議堅實的法律架構,訂定法制規範;以週延推動 CBDC 研究計畫。

最新理監事會議紀要重點摘錄(2023 年 9 月會議)

中央銀行於 2023 年 11 月 2 日公布了 2023 年 9 月 21 日理監事會議的會議紀錄,當次央行全體理監事一致決議暫停升息。但在這次的會議中,有位理事表示,核心 CPI 的領先指標仍在向上,房價漲勢雖在趨緩但仍在上升,而房租為房價的落後指標,因此當未來房租上漲時,恐帶動未來的物價上揚,除此之外,民眾感受較深的商品及服務類價格仍居高不下,恐會造成民眾的通膨預期心理。再者,本年度產出缺口仍為負值,同時下修 2023 年的經濟展望,考量目前的經濟數據有所分歧,雖同意暫時停止升息,但應該再觀察一季,以應對下一季可能出現的通膨再起

也有位理事表示,電價的調整恐影響服務業價格,須持續觀察,而人力資源的瓶頸造成的缺工可能會使薪資水平上漲進而對物價造成不良影響。

針對經濟議題,有位理事指出,出口已連續 12 個月負成長,雖有復甦跡象但力道不強,訂單能見度亦不高;另外理事則指出,2023 年台灣經濟成長不如預期是因全球經濟成長不樂觀,致我國出口呈現負成長,並影響投資亦負成長。

中央銀行最新消息

鷹派副總裁主動請辭!多次投書批評央行貨幣政策過於保守,一向被認為是鷹派的副總裁陳南光任期將於 2023 年 3 月 4 日結束,他主動請辭不再留任,副總裁之位將由曾擔任央行第 17 屆至第 19 屆理事會理事 (2008 年 8 月 1  日至 2020 年 1 月 26 日)的政大經濟系朱美麗教授擔任,任期自 2023 年 3 月 5 日至 2028 年 3 月 4 日止,市場十分期待朱美麗教授會不會帶來不一樣的風貌,但許多人也開始擔心,一向視為鷹派代表的陳南光先生的請辭,是否代表貨幣政策將會走向寬鬆,寬鬆的雙利政策是否將會持續下去。

中央銀行結論

一直以來都有正反兩面的評價環繞著央行,由於新台幣長期的低利率,讓台灣物價與各國比相對廉宜。不過相反的,薪資水準無法拉上來。受薪階級面對前段提到的高房價,顯得較為吃力。

不過也因為央行長期穩定的金融政策,一旦碰到較大的金融危機,台灣其實都能安穩度過,不會受到太全面的影響,而台灣物價低廉則有助於基本民生需求安定。因此由以上介紹,可以讓大家知道央行的整體運作模式,也能明白任何貨幣政策的執行將會導致不同的經濟呈現跟副作用,在投資或是理財道路上也能多加因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