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密西西比泡沫是什麼?紙幣發行所引發的災難?
作者 Yedda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Yedda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密西西比泡沫是什麼?紙幣發行所引發的災難?

最近更新時間: 14 August, 2025

 
展開

18 世紀法國,一間公司的短暫存在,卻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就是「密西西比公司」。這家公司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裡,不僅創造了法文「百萬富翁」這個新詞彙,也為法國帶來無法挽回的通貨膨脹。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卻是一位從海外流亡到法國的賭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場密西西比泡沫背後的故事!

從太陽王到空殼國庫

故事要從 1715 年法王路易十四過世說起,他雖然留下了廣袤的領土,但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幾乎空無一物的國庫。連年的戰爭耗盡了法國的財力,國家債台高築,稅收高得離譜,黃金和白銀等貨幣的價值也跟著恐慌的人心一樣,每天都在波動。總之,當時法國陷入破產的邊緣。

路易十四去世後,由年僅五歲的路易十五繼位,奧爾良公爵擔任攝政王領導政府。他委託了蘇格蘭金融家——約翰·羅(John Law)來解決當前的財政問題。Law 這個人不僅是個賭博高手,對金融也有著獨特的見解,雖然他因為決鬥殺死了對手而流亡在外,但攝政王還是看中了他的「點金術」。

Law 的紙幣實驗

Law 提出了一個在當時頗具實驗性的點子:發行紙幣。法國人當時習慣用的是金銀硬幣,紙幣尚未普及。Law 認為,金銀供應量不穩定,才是阻礙經濟發展的元兇,如果能發行紙幣,就可以增加貨幣流通量,促進商業繁榮,進而挽救法國搖搖欲墜的財政。

在 Law 的說服下,1716 年,法國政府批准他開設了「通用銀行」(Bank Generale),並准許銀行可以發行紙幣,這些紙幣起初是「保證可以兌換金銀」的銀行票據。銀行透過發行股票來積累儲備,也承辦政府的金融業務,並於 1719 年通用銀行被法國政府接管,更名為法國皇家銀行 (Bank Royale),看起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密西西比公司的誕生

興辦銀行只是 Law 宏偉計畫的冰山一角。1717 年 8 月,他進一步組建了「西方公司」(Compagnie d’Occident)。這家公司獲得了法國在路易斯安那和加拿大殖民地長達 25 年的貿易壟斷權。想想看,那是一片比法國本土還要廣闊,但法國人卻知之甚少的土地。當時盛傳,這片土地蘊藏著豐富的黃金和白銀,就像是個遍地黃金的寶庫,這種黃金夢成了公司吸引投資者的巨大誘因。公司也負責向這些殖民地運送定居者和奴隸。因為與密西西比河緊密相連,這家公司很快就被大眾廣泛稱為「密西西比公司」。

用股票填補國債

Law 的真正目的,遠不止於殖民地貿易。他希望能用公司的股票來解決法國沉重的國債問題。他允許投資者使用政府的債務票據來購買公司的股票,而且是以票面價值來兌換,這代表公司股價表現越好政府就能越有效率消除債務。所以對法國政府來說,當然是個好消息,因為可以輕鬆把債務轉嫁出去。

商業帝國如何形成?

為了讓公司股票的吸引力持續,Law 不斷擴張公司的權力範圍。密西西比公司先後壟斷了法國的煙草貿易、與中國和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鑄造新硬幣的權利,甚至還買下了徵收法國大部分稅收的權利。到 1719 年 5 月,Law 整合旗下公司統一合併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雖然大家還是習慣叫它「密西西比公司」。

在 1720 年 1 月,Law 的權力達到頂峰,他不僅是公司的負責人,更被任命為法國的財政總監。這意味著,Law 現在控制了整個法國的財政和貨幣創造,他手上的公司幾乎壟斷了法國所有的對外貿易和殖民地發展。這樣一個「大而不倒」的巨型企業形象,讓公司的股價像脫韁的野馬一樣瘋狂飆升。從 1719 年 1 月每股約 500 里弗,到同年 12 月,股價竟飆升到了驚人的 10,000 里弗,不到一年內增長了 1,900 %。這股「造富神話」讓法國各地的人們,包括許多普通工人,都紛紛投入,幻想著一夜暴富。一時間,「百萬富翁」 這個詞也首次出現在法國。

泡沫引爆點在紙幣政策?

然而,這場紙上富貴的狂潮,終究無法持久。Law 的體系有個致命的弱點:他願意發行更多的銀行票據來資助公司股票的購買,以維持股價的高漲。當公司的股票價值達到頂峰時,一些嗅到危險的投資者開始下車,他們拋售股票,試圖將帳面上的資本利得轉換成實實在在的黃金。

為了阻止這股兌現黃金的浪潮,Law 採取了極端的措施:

  1. 1720 年 1 月限制了超過 100 里弗的黃金支付
    試圖阻止人們從銀行提取金銀,藉以保持足夠得貨幣儲備金。
  2. 將紙幣也就是銀行票據作為法定貨幣發行
  3. 1720 年 2 月法國皇家銀行與密西西比公司合併
    兩家公司在實際運作上合而為一後,Law 便順水推舟規定以紙幣來換回公司股票。但擠兌的金額超乎他想像,所以 Law 只能瘋狂印紙幣來償還股東,最後導致紙幣價值與金銀脫鉤。這也推升法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每月 23 %!

股價的自由落體

眼看著情況失控,Law 試圖減少股票及紙幣價值來控制通膨。他從 1720 年 5 月開始,分階段壓低了公司股票的面值,並將銀行票據的面值減少了一半。但這為時已晚,這些措施反而引發了投資者更大規模的恐慌性拋售狂潮。
股價像跳崖一樣急劇下跌:到 1720 年 9 月,股價跌至 2,000 里弗,到 12 月跌至 1,000 里弗。紙幣變得一文不值,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也如同廢紙。最終,到了 1721 年 9 月,股價回到了最初的 500 里弗,宣告了這場「密西西比泡沫」的徹底破裂。

一個世紀的陰影

泡沫破裂後,Law 被解除了所有職務,再次流亡,這次他逃到了布魯塞爾,最終客死威尼斯。法國政府接管了公司的清算工作,並啟動了一項大規模的債務重組計畫,試圖整理Law 留下的一堆爛帳。

這場金融浩劫讓許多「新貴」百萬富翁一貧如洗,法國經濟也遭受了巨大打擊。更深遠的影響是,密西西比泡沫讓法國人民對紙幣產生了深深的恐懼和厭惡。在接下來的整整八十年裡,法國再也沒有引入紙幣。直到進入 19 世紀,隨著中央銀行的建立和金本位制度的確立,紙幣的地位才真正穩固下來,並逐步取代硬幣成為主流貨幣。

密西西比泡沫不僅是經濟史上最早的金融泡沫之一,它更是一則響亮的警鐘,告誡世人:單純依靠印鈔來解決財政問題,將貨幣價值與虛高資產掛鉤,以及任意貶值貨幣,都將帶來毀滅性的後果。這段歷史,至今仍是金融界引以為戒的經典案例。

常見問題與回答

Q:密西西比泡沫跟南海泡沫差別?

A:密西西比公司跟南海公司在業務上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容易混淆!兩家公司都向政府提議,由公司發行股票來承接並重組國債,以此換取外國貿易的特權,但密西西比公司多了一項發行紙幣的業務。
南海泡沫破裂是因為政府管治山寨公司讓投資人失去市場信心,進而導致股價崩跌。密西西比泡沫後果相對嚴重許多,它是政府根本性貨幣政策失利導致,後果不僅是股價下跌也造成法國通貨膨脹。

Q:史上三大泡沫間有什麼關聯嗎?

A:這三個事件的背景都與歐洲各國向外擴張有關。面對新大陸、新物種、新貿易路線,人們對這些新事物充滿了期待,造成了過度看好的心態。另外,也有人說在法國密西西比泡沫中,那些跑得快並大賺一筆的投資人,便將手上的資金轉往 1720 年初正巧瘋狂上漲的英國南海公司,間接推動了南海泡沫的規模擴大。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Yedda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