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微軟裁員 3000 人 員工增減意味著公司怎麼了?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微軟裁員 3000 人 員工增減意味著公司怎麼了?

2017 年 7 月 14 日

 
展開

Jerry Berg 在微軟(Microsoft, MSFT-US) (Microsoft) 總部雷德蒙德第 26 號樓工作。這位高級軟體測試工程師已經在微軟工作了 15 年,主要工作是編寫自動測試程式碼,用機器尋找 Windows 操作系統的 bug。

7 月的一天,他突然被叫到一間屋子,屋裡有大約 150 名同事,大多參與 Windows 開發。對於這場會面的內容,所有人毫無頭緒。

很快,一位高層走上台,說微軟要調整方向,他們的工作不再需要,然後請 HR 上台介紹離職安排。大致上,每個人會獲得一定補償,然後得在 4 天內完成交接、交出門禁卡。

後來 Berg 回憶這事的時候諷刺說,這大概是微軟保密最好的一次。

這一幕發生在 2014 年的 7 月 17 日,當時微軟宣佈公司成立以來的最大規模裁員,1.8 萬人。由於裁員主要針對剛併入微軟沒幾個月的諾基亞 (Nokia) 員工,Berg 等 Windows 部門的普通員工措手不及。但微軟的高層們大概不會那麼驚訝,畢竟購買諾基亞手機業務就是為 Windows 部門搭建一個賣硬體賺錢的新收入來源。

3 年後,幾乎一樣的事再次發生了。今年 7 月 7 日,微軟宣佈裁減 3000 – 4000 個崗位,主要針對銷售人員。整個微軟大約 10% 的銷售將會被裁。

微軟已經存在第 42 年。它的第一次大裁員從 2009 年開始,之後頻率和人數都越來越快。裁員對於微軟不再是什麼新聞了,過去三年,每到 7 月份,都有數千人丟掉工作。裁員的理由也都和 Berg 聽到的差不多,因為公司調整方向,不再需要一些人了。

微軟前任 CEO 史蒂夫·鮑爾默 (Steve Ballmer) 談到自己在微軟那些年的時候說,自己最後悔的是沒能提前準備好做硬體的人才儲備,最後沒能把微軟變成一個硬體公司 — 沒能提前準備好能打敗蘋果(Apple, AAPL-US)的人。

反過來說也一樣,當接替鮑爾默的薩提亞·納德拉 (Satya Nadella)  2014 年決定放棄手機業務的時候,早先從諾基亞收購來的人對於它就沒用了。

這次裁掉的 3000 人也是類似的理由。現在微軟更在意賣按時間收費的在線 Office 服務和雲端運算給公司,而不再是按份數賣 Windows 和 Office 軟體授權。新的工作需要擁有不同經驗的銷售。

回頭看,從 2009 年開始,微軟的一系列裁員都是這家公司尋找未來失敗後所付出的代價。影響範圍上至 CEO、CTO、執行副總裁的高層,下至數萬基層員工乃至實習生。

每一次裁員都是微軟為尋找未來所付出的代價

微軟的裁員中,相當一部分是一個具體業務失敗後的處理。比如和蘋果 iPod 競爭的 Zune 音樂播放器業務,以及前年被放棄的必應(6625-TW)地圖。

圖五

2009 年微軟 Zune 部門裁員

  • 時間:2009 年 2 月
  • 裁員原因: Zune 業務失敗
  • 裁員規模:微軟承認 Zune 部門裁員,但未公佈具體人數
  • 業務失敗:音樂播放器業務
  • 同期戰略調整:Zune 軟體和服務團隊併入 Connected TV 部門 (Windows Media Center, Mediaroom) , Zune 硬體團隊併入行動通訊業務部門
  • 後續: 2011年初,鮑爾默宣佈 Zune 停產

2015 年微軟 Bing Map 業務出售

  • 時間:2015 年 6 月
  • 裁員原因:Bing Map 出售給 Uber
  • 裁員規模: 100 人
  • 業務失敗:Bing 本身虧損多年、市場份額只有美國拿錢砸出一成左右。而地圖主要是為手機服務,但微軟的手機業務很失敗。
  • 同期戰略調整:手機業務被全面放棄,同時 Bing 開始轉為止損。

這類業務失敗大部分是上市後表現不佳,被微軟放棄。類似的還有多次廣告業務裁減。但也有內部鬥爭失敗,直接被砍掉的,比如 Xbox 部門孵化的平板項目 Courier,該項目的失敗直接導致多位 Xbox 高層離職。

iPhone 崛起之後,微軟還有兩次重大的架構調整。兩任 CEO 都想透過重組公司,讓微軟找到新的未來。伴隨而來的也是成千上萬人的大裁員。

2009 年微軟大裁員

  • 時間:2009 年 1 月
  • 業務失敗:Vista,以及整個公司業績受金融危機影響,業績下滑 (微軟第二財季利潤為 47.1 億美元,同比下滑 11%)
  • 裁員規模:5800 人。微軟銷售、市場和服務部門、IT 部門、Zune、遊戲廣告部門等大量業務裁員。
  • 高層離職:時任微軟首席軟體架構師 Ray Ozzie 離職。Ozzie 這個職位之前是比爾·蓋茲 (Bill Gates) 本人所擔任。
  • 同期戰略調整:鮑爾默重組微軟,將原先以業務領域劃分的 3 大部門重組為 5 個獨立的業務部門,每個部門組建自己的行銷團隊。

轉型後,微軟各業務部門對自己的業績負責。新的組織確保了 Office、雲端運算業務有了更好的發展機會。但也造成跨部門合作消失,難以帶來軟硬體結合的產品 (Xbox 是唯一的例外) ,導致微軟手機業務面對蘋果 (Apple) 和 Google 毫無還擊之力。

2014 年微軟大裁員

  • 時間:2014 年 7 月
  • 業務失敗:手機和 Surface 平板
  • 裁員規模:納德拉裁員 1 萬 8000 人,其中原諾基亞手機業務部門人員占 70%。之後兩年,微軟又針對手機業務發起數次上千人規模的裁員。
  • 高層離職:鮑爾默提前退休;微軟手機業務負責人,原諾基亞 CEO 斯蒂芬·埃洛普不再管理一個獨立的部門,不久後離職。
  • 同期戰略調整:擯棄 Windows 中心原則。

2014 年的大裁員是微軟成立以來一個最大的轉型,一波三折。首先是 2013 年,鮑爾默買下諾基亞手機業務,並很快宣佈“一個微軟”重組計劃,試圖讓微軟從多事業部轉成蘋果一樣的跨部門協作架構,試圖和蘋果競爭硬體。

但鮑爾默的計劃遭到了蓋茲在內的微軟董事會抵制,最後他在公司尚未找到接替者的情況下提前宣佈退休。

2014 年 2 月,納德拉接任新 CEO,先砍掉大部分前諾基亞員工,然後將硬體業務與 Windows 合併。被迫承擔硬體虧損的 Windows 部門在一年後徹底放棄手機。兩年之後,納德拉拋掉了鮑爾默啟動的硬體生意,同時將 Office 和雲端運算帶給 Android 和 iOS。整個公司的重心變成在所有平台賣企業服務,而不再圍著 Windows 轉。

不過經歷這麼多次裁員之後,微軟的人並沒有減少。如果忽略 2013 年微軟收購諾基亞之後,一下子增加的 3 萬多名員工,微軟的員工數其實一直處在穩定成長當中。

圖八

鮑爾默在任期間不止一次說過,做新業務就是賭博,而且賭,就要賭大的。如果之前那麼多次裁員都是失敗的代價。他在任期間建立起來的企業服務銷售體系和之後的雲端運算業務就是成功的賭博。

從微軟 2017 年最新公佈的數字來看,上一季度淨利潤 48 億美元。作為對比 ,Google 2017 年第一季度的營收為 247.5 億美元,利潤 54.3 億美元,阿里營收為 56.05 億美元,利潤 14.31 億美元。

雖然手機一直沒做成,Surface 平板也一直是市場上的小眾。但針對企業市場的 Office、Windows 和雲端運算服務還是一直能為微軟帶來可觀收入。就像這次宣佈裁員 3000 人,同時微軟也宣佈了新的招聘計劃,未來會招更多賣雲端運算服務的人。

但當一個公司沒有靠得住的核心業務以後,裁員就會難看很多了,比如摩托羅拉(Motorola Solutions, MSI-US) (Motorola) 。

沒有靠得住的業務以後,也就沒有員工了

2016 年 9 月,聯想宣佈啟動總數達 3200 人的全球裁員,當中包括 500 名摩托羅拉員工。經過一系列拆分、收購和出售之後,最初將手機帶向消費市場的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只剩下了 700 人。

摩托羅拉的悲劇從 1990 年代諾基亞的崛起就已經開始。Android 出現之後,摩托羅拉一度有了點起色。美國最大營運商 Verizon 和摩托羅拉合作 Droid 手機對抗蘋果和第二大營運商 AT&T 合作的 iPhone。但摩托羅拉在全球市場完全無力和蘋果、三星、HTC 競爭。

2011 年,持續虧損多年的摩托羅拉拆分成兩個公司:做手機的摩托羅拉行動和做通訊設施的摩托羅拉解決方案。分拆完成後,同年 Google 宣佈以 125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摩托羅拉行動。

收購之後,Google 一度想圍繞它建立一個硬體生意。它向摩托羅拉派駐高層、調整產品線。

2013 年,新手機 Moto X 推出,這是一個頗有新意的產品,比如它每時每刻都聽著外界的聲音,不用按特定按鈕就能喚醒語音助手。還有抬起手機自動點亮螢幕的功能。這些新設計後來都被其它手機廠商,包括蘋果改採用。

Google 還把 Moto X 的組裝放在美國完成,打出“唯一在美國組裝的智慧型手機”的口號。

除了直接做手機生意,Google 收購摩托羅拉還有當時 Android 和蘋果的專利戰考慮,以及制衡三星 (Samsung) 。三星一度在自己的手機系統上越走越遠,不但公佈了 Tizen 操作系統的計劃,它的 Android 手機的用戶界面也做了越來越多的定製。

但 Moto X 沒賣好,發佈 3 個月後它在全球只賣出了 50 萬台。另一方面,Google 和三星也達成合作。三星不但和 Google 共享專利,而且放棄了後續的系統深度定製。它的 Tizen 操作系統之後也轉為提供給手錶和家電,不再挑戰 Android。

到這時,摩托羅拉對 Google 已經沒什麼意義。2014 年 2 月,Google 以 1/4 的收購價格把摩托羅拉轉手賣給了聯想。交易時摩托羅拉已經被 Google 裁減到 3800 人。

圖六

聯想自己手上已經有好幾個手機品牌,只是沒有一個成為真正的“品牌”,它的大部分手機還是透過營運商渠道銷售。拿到摩托羅拉之後,聯想和 Google 的最初想法差不多,也是依靠這個牌子做中高端手機。2015 年,聯想帶著第二代 Moto X 進入中國市場 ,這款發售時間比海外晚,同時定價超過 3000 元的手機沒引起什麼波瀾。

2016 年,聯想又推出了模組化的 Moto Z 手機,可以在背面加裝更大的相機模組、揚聲器、電池。但 Moto Z 沒有扭轉聯想的虧損。

最終,聯想開始了新一輪裁員,波及多個手機品牌,摩托羅拉員工也被縮減到 700 人。摩托羅拉的品牌沒有被放棄,根據聯想的新計劃,Moto 這幾個字母反倒會出現在更多的新產品上。

只是,那個第一個將手機推向市場的摩托羅拉剩下來的就只有這幾個字母了。

人不是越多越好,同一家公司人員總數增減一般都和公司狀況正相關

沃爾瑪(Walmart, WMT-US) (Wal-Mart) 是世界上最大的僱主,在全球擁有 230 萬員工,大本營美國有 1% 的勞動人口在為沃爾瑪工作。

到 2015 年,這個龐大的企業在全球的門店數量已經成長到了 1 萬 1767 家,零售總額達到 4856.5 億美元。但常被拿來比的競爭對手,比沃爾瑪晚了 30 多年成立的亞馬遜(Amazon, AMZN-US)超過了它。

在員工人數上,2015 年亞馬遜員工僅為 23 萬人,幾乎為沃爾瑪的十分之一。

圖四(十年裡,亞馬遜員工數成長了 2356%,沃爾瑪成長了 28%)

一個滿世界開店,期望用戶開車去大型超市買東西回家。另一個只有極少數試驗性的實體門面,讓用戶上網訂購貨物,由快遞員送貨上門。

這兩個公司對人員的需求不太一樣。但如果看員工數目成長,不難看出哪個公司在上升期。

到 2016 年年底,亞馬遜的員工總數達到了 34.1 萬人,相比起一年之前的購物季增加了 11 萬人,成長率接近 50%。這些新增的員工大部分都是為亞馬遜的物流體系工作的, 一年間亞馬遜新建了 8 個倉儲物流中心。

過去的 5 年裡,亞馬遜員工成長了 31 萬。根據今年 1 月公佈的計劃,亞馬遜的員工總數將在明年年中再多 10 萬,接近 45 萬人。

而沃爾瑪的人數幾乎沒有太大波動,長期維持在 210-230 萬之間。這兩家公司在近十年來的人數變動曲線,一條平緩、一條上揚,像極了這兩家公司在近五年裡業務的成長態勢。

圖一

放在中國,類似的情況同樣存在。原本齊頭併進的百度(Baidu, BIDU-US)、阿里巴巴(Alibaba, BABA-US)、騰訊三家公司從 2014 年開始,在成長速度上開始有了變化。百度 2014 年開始有一次人員激增,當時正值百度投入 O2O 業務,但這個激增沒有帶來突破。

而這幾年裡,百度的日子的確不太好過。

百度原本的收入裡,有九成以上都來自廣告,但自 2016 年百度廣告問題集中爆發、業務受到監管以後,百度的收入已經停滯,利潤大跌。廣告業務從 2016 年第三季度開始下滑,這是自百度 2005 年上市以來的第一次。它的員工總數也是三巨頭中唯一一個不增反降的。

圖二

影響公司的不只有總人數,還有走掉多少人

當然,當評估一個公司僱員變動的影響時,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數字 — 離職率。

拋開以線上業務為主戰場的亞馬遜。在實體零售業,沃爾瑪與其它同類零售企業相比,總是更習慣用最便宜的工資,招最便宜的那一批人,多年來因為給予員工的薪資過低、超時工作、性別歧視、打壓工會行動而飽受批評。

2015 年,沃爾瑪拿出 10 億美元來為其僱員調整薪資。這一舉動背後是這家公司多年來高居不下的人事變動率。根據 Bloomberg 在整理的數字顯示,在 2012 年,Walmart 的員工變動率為 21%,而另一家美國實體零售店 Costco 則僅為 6%。

圖三

變動率的差異背後,是兩家公司對員工採取的不同薪水和福利政策。2012 年,Costco 給員工 16 美元的時薪,沃爾瑪則僅為 11.5 美元。在退休金保障、健康計劃等方面,Costco 的待遇都要遠遠好於沃爾瑪。

透過高薪來留住更優秀的員工,這也是 Costco 零售店的策略。因此,Costco 員工在 2012 年的員工單個創造的利潤上,Costco 員工為 1 萬 3647 美元,沃爾瑪員工則為 1 萬 1039 美元。看起來,Costco 為員工提供更高的福利,要付出更多成本。

但當與商品銷量作比較時,Costco 在勞工支出上的成本為總銷量額的 9.8%,沃爾瑪這一數字則為 17%。這是因為,在考慮公司僱員成本時,員工流失率將造成巨大的招新和離職成本。

要維持相同的人員規模,沃爾瑪實際上每年僱傭的店員總數達到 266 萬人。總員工人數僅為 17 萬的 Costco,每年僱夠 18 萬人就行了。

同樣的離職率問題也在影響著最大的共享經濟公司 Uber。根據摩根大通(JPMorgan, JPM-US)的一項調查數字表明,2014 年 6 月, Uber 這樣的勞務平台上的月收入達到了頂峰,但在補貼結束後,這些 Uber 司機的收入開始下降,一大部分經濟狀況較為穩定的從業者可能徹底地退出這類工作。

2015 年初,知名勞工經濟學家阿蘭·克魯格 (Alan Krueger) 在一篇論文中表示,只有 55% 的 Uber 司機在加盟平台的一年後仍然活躍。

之後情況更惡化了。到 2016 年,開過一單的 Uber 司機,有超過 75% 在一年內離開。 司機留不下來意味著 Uber 得不斷拉新司機來開車,而拉一個司機的成本比留一個高得多。司機大量離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 Uber 繼續降低定價、同時抽成更多。

2016 年退出中國市場之後,Uber 虧損情況有所好轉,但虧損額依然相當於收入的六成以上。原本 Uber 的故事是贏得市場之後減少給司機補貼,扭虧為盈。現在看來減少補貼之後,大多數司機直接就不幹了。

今年 Uber 醜聞頻發,最終投資方聯手逼 CEO 卡蘭尼克 (Travis Kalanick) 辭職。醜聞只是矛盾爆發的一個導火索。所有的問題早已存在,只是當 Uber 的成長故事說不下去之後,衝突全被激化。現在 CEO、總裁、CFO、工程負責人都已經離職,基本上整個公司都在無人駕駛狀態。

技術讓每個人能做更多事,但相比 50 年前,今天最大的公司普遍更大了

如今當我們談論一個公司的人數,動輒就是成千上萬的數字。

放在 1860 年以前,這還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那個年代,美國首富亞斯特即使在事業巔峰期,他所經營的美國皮草公司也僱傭不到 10 個人。

但這一情況在 1860 年後發生了改變。當時美國境內需要修建長度約為 3 萬 1000 英里的鐵路線路 (到 1910 年,鐵路總長達到了 24 萬英里)  ,這需要大筆資金和人員,在鐵路建成後,為了協調全國各地的貨物運輸,讓鐵路避免相撞,又需要龐大的管理部門。

最早的大型公司就這樣誕生了 — 到 1891 年,整個美國軍隊才不到 4 萬人,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的員工已經超過了 11 萬人。

隨後,利用鐵路建設之便以及電力利用在工廠的普及,零售業以及製造業也逐漸發展了起來。

到 1960 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前 9 大公司仍然大部分分佈在製造業、通訊、石油化工等領域,但也開始出現了像 IBM 和柯達(Kodak, KODK-US) (Kodak) 這樣的科技和攝影產品公司。

現在,由於技術的發展、以及基礎工作被大量外包出去,當初的那些大公司很多都更小了。比如現在市值仍然排在前十的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oration, XOM-US) (Exxon Mobil) 在 1960 年時,有 14.6 萬名員工,到今天它只剩下了 7.1 萬人。石油化工、製造業和汽車業的從業人數都受技術影響巨大。

美國最大的經濟研究機構 — 全國經濟研究所在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勞動力市場情況後,發現美國工廠裡每增加一個機器人,平均幹掉 3 – 5.6 個本地崗位。

有意思的是,如果對比市值最高的 9 個公司,今天的大公司人數沒有變少。

圖七

和 1960 年相比,今天市值最高的 9 個公司總人數多了 6 %。但今天市值前 9 的公司中,有 6 家科技公司,而且除了蘋果以外,它們和用戶的接觸基本都在螢幕中完成。

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崗位跑到了後端大多數人看不到的地方。Google 和百度在大多數人看來就是一個搜索引擎。亞馬遜 (Amazon) 、阿里巴巴、京東在大多數人看來就是一個應用程式和敲門的快遞員。

亞馬遜計劃在未來 5 年裡,增加員工人數至 50 萬,主要投入到物流倉儲的建設與維護上。所有科技公司裡,員工人數最少的 Facebook 也有 1 萬 7048 人。這家在全球擁有 20 億用戶的社交網絡,花在內容審查上的人力就多達 4500 人,最近幾個月,在持續不斷的自殺直播事件發生後,祖克伯 (Mark Zuckerberg) 今年 5 月初宣佈要繼續新招 3000 多名內容審查員。

不過當這些公司像微軟一樣遇到新業務發展問題的時候,會做的事情也差不多。事實上,Google (Alphabet) 已經有了這個跡象。

對公司來說,這種數字增減可能會換取更長遠的發展。納德拉在微軟的一系列裁員看起來讓公司重新有了具體目標,股價也一路上漲。

但被波及的每個人,感受複雜的多。那位在微軟工作 15 年的軟體測試工程師 Jerry Berg 收到通知後想的第一件事是患有自閉症的兒子的治療費用。

這是 Berg 記憶中的裁員,“我有點覺得自己大概是被一台電腦給裁了。一台電腦因為一些什麼原因把我加進裁員名。”

好奇心日報》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好奇心日報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好奇心日報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