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知識複利》職場、感情、人生如何解決問題?利用 IMPACT 6 法則面對問題!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藏書室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藏書室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知識複利》職場、感情、人生如何解決問題?利用 IMPACT 6 法則面對問題!

最近更新時間: 27 June, 2022

 
展開

解決問題而產生經驗,是我們知識累積的重要關鍵。本書我們談到了如何有效的學習,怎樣經營自己的專家型個人品牌與內容創作方向,卻還沒有提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因為我們假定大家都已經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論,不過仍有許多朋友對於如何有效的解決問題有一定程度的需求。由遠流出版《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作者何則文、高永祺將與讀者分享遇到問題該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利用 IMPACT 6 法則面對問題?

數學家如何解決問題?

其實解決周遭的問題就跟解數學題一樣。在這裡跟大家介紹一位知名的數學家波利亞‧ 哲爾吉(George Pólya),他是匈牙利人,擔任過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數學教授,曾於1937 年提出了「波利亞計數定理」,是組合數學的重要工具。這之外,他長期從事數學教育,對數學思維的普遍規律有深入的研究。

波利亞曾經在1940 年代出版過一本書《如何解題》(How to Solve It?),在這本書中他提出所有數學題目都可以透過四個步驟解決。分別是:

第一步:了解問題。波利亞認為,許多學生解題的時候,無法推導出正確答案的根本因素在於沒有看懂問題在問什麼。所以他建議一些讓人釐清問題的方法,比如反問自己「這問題要求的解是什麼?」「我們能用自己的話重新描述問題嗎?」「我們能清楚理解問題內所使用詞的定義嗎?」「有足夠的訊息讓我們解出題目嗎?」

第二步:制定計畫。了解問題以後,下一步就是要找到問題中的邏輯性,消除不可能的因素,使用推理或者公式等幫助。可以理解成,我們在戰場上統帥大軍時,了解敵我勢力後,進一步要制訂戰略計畫。這時候就要盤點自己擁有的資源。我們的已知有什麼?哪邊還可以得到線索,可以怎樣的從簡單的問題推導出隱性的已知條件?

第三步:執行計畫。這部分很好理解,當你有了戰略方向後,就是實際執行看看,直接試錯。如果這套方法無法得到正解,那就立刻捨棄,尋找其他可能的解法。

第四步:回顧延伸。執行計畫找出可能解答後,下一步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驗算了。用其他方式導回去驗證這個答案是不是正確解。接著反思這次學到的解題策略跟模型,在未來怎樣的情境可以使用。是不是能導成公式或者模型更快速且直觀的應用在其他情境?

人生如何解決問題:IMPACT 模型

波利亞的解題策略可以很簡單地歸納成:釐清問題與現況、制定策略與計畫、實際測試與執行,以及最後的反思回顧與複檢。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我們遭遇到的問題越加複雜,這個源自上個世紀的解題攻略似乎很難滿足我們的需求,所以我們把它延伸成一個名叫 IMPACT 的模型,分別是:

  • 識別問題Identify Question
  • 掌握資訊Master Info
  • 提供意義Provide Meaning
  • 擬定行動Plan Actions
  • 交流見解Communicate Views
  • 追蹤成果Track results

解決問題之前:識別問題

愛因斯坦講過一句話:「如果我有 1 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 55 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 5 分鐘尋找解決方案。」所以識別問題才是解題的關鍵,許多人遇到問題無法解決,是因為一開頭就問錯問題了。

比如說,我們常常會問,怎樣創業才會成功。但其實成功有百百種原因,完成其中幾個成功條件並不等於就邁向成功,而是避免失敗才能真正通往成功之路。所以與其問怎樣能成功,不如思考,怎樣我們可以避免失敗?問對問題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問題的導向不同,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舉例來說,今天有一對老夫妻要分遺產,如果他們思考的層次是:「孩子會不會因為遺產手足鬩牆?擁有財富會不會讓他們不求上進?」這種負面而且封閉的假設性問題,反而會框限住思考。

若是他們改變思維,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又該怎樣才能達到目標,那麼老夫妻就會關注在「怎樣能讓孩子得到幸福」。此時問題已蛻變成「好的父母會留給孩子怎樣的東西,來幫助他們成就美好人生?」所以對於人生的問題,我們也要追根究柢,不斷探詢背後真正的關鍵,才能找到真正治標又治本的答案,而非滿足於一個浮木般的解決方案。

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擁有財富,人人都希望得到財富自由,但如果問題只是問說:「我怎樣可以擁有財富地位?」那可能根本沒辦法解決人生問題。我們應該繼續探究:為什麼自己想要財富自由?是想要時間自由?選擇自由?還是什麼?過程中或許會發現,自己要的東西其實不一定要經過財富自由這個坎,改變生活跟工作型態就能達到。

近一步靠近問題解答:掌握資訊

當我們確定好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以後,進一步要開始收集資源,那就要去掌握更多資訊。我們都知道「數學是已知求未知」,已知越多,越有可能接近解答。而這個資訊就是我們拓展已知的方法。

我們可以透過各種的學習找到資訊,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會有學習焦慮的原因,深怕自己掌握的訊息相較他人短缺,變成待宰的羔羊。而許多商業價值的形塑也是透過資訊的落差來達成。就如同為什麼知識變現可以產生,也是在於你懂的東西別人不懂,因此他願意付費去獲得你會的東西。

這時候我們可以針對問題展開系統性的學習,就又能用到前面幾章提到的學習方法。比如你想解決當前你財務窘迫的問題,你就可以開始找相關領域的書籍或者課程做統整性的學習,了解當前其他專家如何處理跟應對。

誰在干擾你解決問題:提供意義

但擁有一堆資訊也不等於我們就靠近解答了。2017年哈佛大學校長德魯. 吉爾平. 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在新生開學致詞說到:「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能夠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你們會在不斷的挑戰中學會這個能力,面對各種分歧跟異議,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這個有趣的致詞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我們學到的資訊不見得是正確的。五百年前的人類相信地球是平的,宇宙繞著地球轉。我們今天相信的事物或許在未來也會成為荒誕不羈的錯誤。因此對於掌握的資訊,我們要經過邏輯推演跟判別,並且賦予它們一個意義。簡單的說,就是不要人云亦云。

為什麼有人能掌握推演事物發展的洞見能力?就是因為他們能在多數人看到的表相中,找到冰山之下的意義與趨勢。知識的誕生也是源自於此,比如牛頓是如何發現地心引力?因為不斷探求事物的原理,不把事情看得理所當然。而看到這樣趨勢的人,也能更了解世界體系運轉背後的遊戲機制,這樣更有機會進行槓桿,獲得更大的價值與效益。

開始解決問題:擬定行動

擁有洞見,我們才能擬定行動方案,但要記得永遠要有最壞打算。許多人會恐懼未知,或者害怕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備案」,因此我們無論時局是不是有利於自己,都要思考假設最壞情況發生,我們有沒有屬於自己的Plan B,也就是應對措施。無論局勢是好是壞,我們皆已準備好萬全準備,那自然不會害怕未知情況的發生了。

而擬定行動方案的過程中,也要不斷的去跟自己「左右互博」,同時對自己提出的解方不斷詰問:是否有更好的可行見解?有沒有什麼地方疏漏可能被攻破?自己跟自己沙盤推演的過程中,也能一步步完備行動方案的細節。這過程中最好能使用視覺式的思考,讓自己沉浸在那個場景中,思考每一個細項可能產生的連動變化等等。

對於行動方案,我們也要帶入六何思考法,去檢視每個節點可能受到影響的人事時地物,或者所需要的資源。並且要預想:有沒有量化的指標可以見證目標的達成與否?每個項目的執行上是否有什麼需要預先達成的必要條件?整個解決方案中又有沒有什麼不能逾越的邊界條件存在?

解決問題過程中:交流見解

然而,即便自己有再豐富的學養或洞見,畢竟「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過程中我們也要借重群體的力量,請益不同的夥伴,讓自己有學習以外的輸入。當然這也要回到先前我們說過的,對於別人給的建議,我們也要站穩核心思想,不要被帶節奏所影響而跑偏。

同時,講出自己的目標也有很大的好處,或許當下夥伴不能給予直接的助益,但當他知道你心之所向,如果遇到相關的資源跟可能性的時候,也會想起你然後協助串聯。所以千萬不要有那種「如果目標大肆宣揚,沒達到會很丟臉」的這種心態。自己一個人閉門思考,難免會有許多誤區跟盲點,透過交流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向夥伴請益的方式之一,是參加許多社群,結交不同階層跟領域的朋友。讀書會是一個很好的入門管道,因為讀書會中,大家有共同的交談基礎,也就是書的本身。而且會對同一類書籍感到興趣的人,通常在目標上多少會有一些相關性。或許還能找到可以監督自己的夥伴。

解決問題了嗎:記得追蹤成果

最後,我們可以用專案管理的精神來推進自己的目標,把任務拆解成各種小任務。舉例來說,如果你期待成為講師,那可以規劃先用課程跟其他學習方式來充實自己,最後思考怎樣登台演出。這當中你可以給每一個部份設下可量化考核的節點。比如學成後想要找舞台,除了自己辦講座外,最簡單的方式是跟母校聯繫,回到學校跟學弟妹分享。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設定許多節點,哪些時候你要跟老師聯繫,又哪些時段應該完成什麼。接著不斷推進。

這本書的誕生過程也是如此。我們在構想這本書時約莫是 2020 年第三季,先預估它兩年以後會上市,於是開始以終為始地往前推導:什麼時候大綱要出來?每個章節的題目是什麼?再把寫作進度排入日程中,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完成它。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為什麼我們要將知識透過文章、課程等方式資產化呢?因為我們每個人在這世界上都如同滄海一粟,非常的渺小,有一天我們終將遠離這個世界。

是什麼造就人類的璀璨文明呢?其實就是歷代人的知識資產不斷疊加,這也是人類與動物不同的地方。人類有辦法傳遞知識,把所思所想透過各種媒介留存,代代的傳下去。所以我們也要努力把自己所知所會的事物傳承下去。這樣才能對人類社群整體,產生「知識複利」。

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只是在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更是在探索自己將在何方,又將前往何處,想為世界留下什麼。相信透過這樣的更高層次、更高格局的思維,我們將有機會突破框架,看到前人所看不到的事情,讓自己的這一生留下一個具有深刻意義與內涵的價值。

期待這本書能為你帶來助益,若你覺得其中有收穫,我們誠摯邀請你,寫下這本書的心得與評價對外發表,讓更多人有機會因為你的分享,接觸到過去可能沒能接觸的領域,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知識複利。

書名:《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
作者:何則文、高永祺
出版社:遠流出版

知識複利:將內容變現,打造專家型個人品牌的策略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藏書室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藏書室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WP RSS Plugin on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