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中國經濟政策的發展歷史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中國經濟政策的發展歷史

2020 年 2 月 14 日

 
展開

中國經濟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高速增長,GDP在2010年達到5.88兆美元,超越日本的5.47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在2010年之後經濟成長率呈現放緩趨勢,但截至2018年為止,每年仍然維持在6%以上。而因為台灣與中國的敏感關係,大家對於中國的崛起不免產生危機感和競爭意識。「中國已經比台灣先進」、「中國經濟會崩潰」這些議題不時在網路上引起討論。而不管政治立場,我們一定沒辦法避免中國的影響。了解中國的發展政策歷史,有助我們辨識來自中國的威脅與機會。

從清朝末年以來,中國積弱不振,滿清政府在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戰爭中不斷失利,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一直被西方列強「吃豆腐」,甚至民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註一)後,雖身為戰勝國,仍然在戰後條約中轉讓德國的山東租界(註二)給同為戰勝國的日本。而一直被欺負,當然就會想要變強,當時的知識份子普遍對國家有著強烈「救亡圖存」的責任感,許多西方思想如自由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註三)等開始流入中國。1911年主張革命的孫中山推翻了滿清政府,成立了中華民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經歷第一次國共內戰(1927~193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1945年)中休兵,國民黨聯合共產黨共同抗日(註四),二戰後兩黨矛盾再次浮現,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1950年),中國國民黨敗退至台灣,中共於1949年建國。

當時,同為社會主義(註五)陣營的蘇聯(註六)在1922年建立之後,短時間內已經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成為了重工業與國防大國。因此中共建國後,當時掌權的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就主張仿效蘇聯經驗,重點發展國防與重工業,以躋身強國之林。和民間力量主導的資本主義(註七)國家經濟不同,中共實行「計劃經濟」,由政府來規劃一切生產活動、資金分配。所以共產黨等於國家政府的情況下,「我誰~我說幹就幹」的卯起來發展重工業。

可是發展重工業並沒有那麼簡單。重工業是資本密集的產業,資本密集的意思是,這個產業是用錢堆起來的!在當時,中國還是一個戰亂後貧窮落後的農業社會,連自給自足都很勉強,哪有什麼錢?更不用談技術了。因此,共產黨只能透過干預匯率,使人民幣升值來讓外國進口的設備變便宜,以及壓低資金利率和糧食價格,來支持重工業發展,並完全掌控企業來控制資金留在重工業。到現在,中國仍然看得見利率、匯率管制的影子。

當時毛澤東為了趕快提高工業生產量、以及為了養活工人所必須的農業生產量,實行了「人民公社」的制度,把農民集合起來一起生產、一起吃飯,提出「大躍進」,動員搜集各地的破銅爛鐵,在路邊、田間直接把鍋子、菜刀拿來「土法煉鋼」。結果因為人民公社制度降低了生產意願、土法煉鋼造成材料和人力的浪費,導致1958-1962年間發生大饑荒。因為政策的失敗,當時黨內開始出現分歧,毛澤東策動了「文化大革命」,批鬥對手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結果,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階層勝出。

鄧小平針對當時中國的困境,在1979年提出「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經濟下一階段的發展。 鄧小平曾說過:「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針對當時農民生產意願低落、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問題,提出部分私有化等改進措施,並且開放珠海、深圳、廈門、汕頭為經濟特區,提供優惠來吸引外資進駐。中國共產黨把這種引入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後的繼任者也都延續著改革開放的路線。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得益於自由貿易,挾帶大量低廉勞工優勢,發展勞力密集產業,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經濟因為改革與開放而大幅加速成長。

但事情並不只是表面上看來這麼美好。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許多歷史因素造成的問題正悄悄的累積。

第一,由於重點發展重工業,管制資金與匯率,在資金利率被壓低的情況下,借錢變得便宜,企業就會想要借更多錢投資,導致投資氾濫。

第二,雖然改革開放後一些中小型的民營企業興起,但大型國有企業仍然是中國經濟相當重要的一環,而因為是國有,資金取得容易,經營者會有「倒閉了也會有政府撐著」的想法,導致投資或經營都相當沒有效率。

第三,當時中國地方政府政績是以GDP作為考核標準,地方政府有很大的誘因直接投資或推出優惠政策,支持如水泥、造船、鋼鐵等需要巨大投資規模的基礎性產業,造成各地重複投資而加劇產能過剩問題。

第四,為了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推出了「四萬億投資計畫」,加上地方政府配套措施,生產能力迅速擴大,但國際需求卻因危機下降,產能過剩更為嚴重。

綜合以上四點原因,雖然中國的GDP總額中,投資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些投資卻有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就是生產出來的東西大於需求量、生產線閒置的情形,而且投資的回報率不高。

貿易方面,由廉價勞動力、改革開放所提供的信貸優惠、土地優惠,以及廉價能源政策所驅動的勞力密集出口,也面臨高污染、人口紅利慢慢消失、能源、土地與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問題。另外,長年的高速增長集中於東部區域,也造成區域發展不均、貧富差距擴大。

這些問題讓中國領導階層意識到,過去靠著投資和廉價勞動力的出口來拉動經濟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十一五規劃(註八)中提出了優化經濟結構,和優化產業結構的政策目標,希望從投資與出口帶動的經濟成長,轉型為內需與投資共同拉動的經濟成長;由工業拉動的成長,轉向服務業拉動的成長。

從2012年習近平主政時期開始,中國經濟成長開始明顯放緩。在他任期內的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轉型政策承襲十一五的目標。為應對放緩的經濟成長,政策著重在產業與經濟的結構轉型,提到升級傳統製造業的目標,並提出擴大內需(消費),從投資拉動經濟轉為消費拉動經濟的策略,推出許多減税措施;習近平並於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註九)」,目的是和沿線國家發展經濟合作,促進基礎建設,向外輸出資金與過剩產能;2015年,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註十)」,目的是從傳統製造業轉型成高附加價值的資訊科技、航天、通訊設備、新能源等高科技產業。

中國沒想到的是,這一連串動作卻挑動了世界老大哥美國的敏感神經。開玩笑,你乖乖坐守二哥地位就算了,現在竟然想篡位,奪走我高科技老大的地位?我大美國豈能坐以待斃。於是川普在當選後,指控中國竊取智慧財產權、強制美國企業移轉技術,發動了中美貿易戰。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也認為「一帶一路是讓開發中國家陷入債務陷阱,讓他們只能出賣基礎設施、天然資源來還債的計謀」。歐盟在2018年提出歐亞連結計畫,與日本在2019年簽訂了基礎設施合作協議,要合作開發從印度洋、太平洋、巴爾幹半島(註十一)到非洲的能源、數位、運輸等基礎設施,頗有與一帶一路分庭抗禮的意味。

美國對中國在科技領域崛起的緊張,可以從封鎖中國電信設備大廠華為的供應鏈,禁止其向美國企業購買零組件與技術支援,並呼籲各國不要購買有國安疑慮的華為設備看出來。華為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提供通訊設備和智慧終端設備,隨通訊產業發展而崛起,並積極研發半導體、參與全球5G技術標準的制定。中國在「中國製造2025」中曾經明定,要向這些具有戰略意義的高質量製造業進行補貼。而美方希望中方以法律明定禁止政府產業補貼,中方則認為這是原則問題,不應該由美國來干涉國內法律制定。因此,在中美貿易戰如火如荼下,中方已經閉口不提這個名詞。

美國在中國因經濟放緩而思考轉型的同時發動貿易戰,中國則被華為事件和中美貿易戰(註十二)嚇到,開始加緊發展國內自主供應鏈,要讓關鍵的高技術供應鏈環節不再被美國掐住。不過這些高科技產業的核心技術並非一蹴可幾,短期內非美系的科技業廠商如日本、台灣廠商等可能受惠於此,長期而言中國則希望由國內自主研發關鍵技術。

美國所使出的七傷拳到底最終是誰受傷更重,現在還沒有定論,可以確定的是,中美貿易戰將會是中國發展進程的一個轉捩點。

【延伸閱讀】

註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於1914-1918年的世界戰爭,主要發生於歐洲,導火線為當時歐洲巴爾幹半島的緊張局勢。由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保加利亞組成的「同盟國」陣營,對抗俄國、日本、英國、中國、美國組成的「協約國」陣營,最後協約國陣營獲勝。

註二:租界:西方列強與中國簽訂條約,中國出租特定區域給列強,列強擁有該區域的行政管理權、司法權,在區域內進行貿易、生產活動。

註三: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觀察當時資本主義社會下資本家與工人的矛盾,所提出的學說。

註四:國民黨聯合共產黨共同抗日:原本國民黨面對日本的侵略,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態度,想優先剿滅共產黨,但日本侵略讓民間反日情緒升溫,共產黨也喊出「停止內戰」、「抗日救國」口號。1926年12月國民黨將領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中正,國民黨被迫聯合共產黨抗日。

註五:社會主義:指全社會集體共同擁有生產要素,如土地、資本、資產等的社會經濟體系,也指與這種經濟體系相關的政治理論。

註六:蘇聯:全稱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涵蓋大部分東歐和幾乎整個中北亞。

註七:資本主義:不同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指由私人擁有生產要素,透過經濟活動獲取利潤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註八:十一五規劃,全稱為「第十一個五年政策發展規劃綱要」,是中共2006年到2010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從1953年起,中國國務院每五年提出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訂定接下來五年的政策方向與目標,由中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查。

註九: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稱,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地理區域有三大走向,包含以中國為出發點,經過中亞、俄羅斯到歐洲;經過中亞、西亞到波斯灣、地中海;經中南半島到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有兩個走向,從中國沿海港口為出發點,經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到歐洲;經過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中國大陸將根據一帶一路倡議,在這些經濟帶上與沿線國家發展經濟合作關係。

註十:中國製造2025: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提出的製造業政策,目的是使中國製造業透過結構優化、科技自主創新提高製造質量、培育人才,成為世界製造強國。

註十一:巴爾幹半島:又稱希臘半島,位置東鄰土耳其,西邊有義大利,南方為地中海,北方有烏克蘭、波蘭等國。

註十二:中美貿易戰:中國與美國的貿易爭端,開始於美國總統川普在2018年3月簽署備忘錄,以中國竊取智慧財產權為由,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中國隨即採取反制措施,其後雙方談判期間更互相上調關稅。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