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任務中心上線了!
會員專屬好禮都在這

立即前往
任務中心
實施 600 億天價庫藏股、調升股利!微軟有什麼用意?
作者 36氪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實施 600 億天價庫藏股、調升股利!微軟有什麼用意?

2021 年 9 月 24 日

 
展開

風頭正盛的微軟(Microsoft, MSFT-US),又有了新動作。近日,微軟宣布最高 600 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這意味著其啟動史上第四次回購,並將季度股息由每股 56 美分提高至 62 美分,漲幅高達 10.71% 。受消息提振,微軟股價再度站上 300 美元大關,市值高達 2.29 兆美元,僅次於蘋果(Apple, AAPL-US),屈居全球第二大上市公司。站在兩兆美元市值之巔,微軟宣布回購股票,背後有何深意? 當下,中外資本市場都掀起回購潮,有的公司大手筆回購為何慘遭市場冷漠對待?

加碼與蘋果爭奪市值 “ 一哥 ” ?

對微軟的回購,資本市場的觀點涇渭分明。一種聲音認為是積極訊號,可與蘋果爭奪全球市值 “ 一哥 ” 的寶座。某公募基金公司執行董事劉旭淩表示: “ 回購可以向市場釋放企業經營健康的訊號,促進公司的市值與內在價值相匹配,因而上市公司回購股票並不鮮見,關鍵在於回購是否有誠意、金額占比大不大,沒有的話就是耍流氓。 ”

事實上,市場上不乏煽動式回購,不過微軟的回購歷來未摻水。據公開數據顯示,微軟在 2021 年第一季度回購了約 70 億美元的股票, 2020 年第四季度至 2021 年第二季度共回購了 200 億美元。上述動作,依據的正是微軟第三次回購計劃,回購規模高達 400 億美元。

“ 多年以來,蘋果與微軟的市值屢創新高,底層邏輯之一就是持續大規模回購,這也是巴菲特為何原意在庫克時代重倉蘋果的緣由。 ” 劉旭淩表示, “ 在這場回購的軍備競賽中,微軟不敢松懈,否則難以咬緊蘋果的市值,要知道當年微軟可是俯視蘋果的。 ” 換而言之,微軟無縫銜接回購計劃,意欲為市值保駕護航,從而避免掉隊。

另外一種聲音認為並非最佳選擇,不如補短板、築長板。微軟回購股票的更多是為了優化資本結構、提高凈資產報酬率,如此一來就難以抉擇最佳時機,即在股價低迷時、賣壓嚴重時進行回購。一名網路觀察人士表示: “ 僅僅為了 ‘ 凈現金中性策略 ’ 進行回購,遠不如併購、戰略投資來的高效,畢竟微軟的生態也有短板需要補。 ”

譬如,自動駕駛,為國內外科技巨頭競相卡位的市場高地,微軟卻姍姍來遲。據外媒報導, 2021 年 1 月 20 日,微軟向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GM-US)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 Cruise 注資了 20 億美元,而 Cruise 未來將使用微軟 Azure 來提升競爭力。這意味著,微軟繼亞馬遜(Amazon, AMZN-US)、Google、蘋果等之後,才獲得自動駕駛的入場券。上述觀察人士進一步表示,如若透過補短板、築長板的方式扎實業績基石,增厚公司的實際價值,助推市值成長的動力更為持久。

不缺錢的背後,雲端運算成為頂梁柱

兩種觀點的優劣尚無定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微軟不缺錢,截至 2021 年 6 月 30 日,微軟手握 1,303 億美元的現金儲備。之所以如此財大氣粗,與微軟困境反轉有莫大的關係。曾幾何時,微軟被外界視為廉頗老矣,慘遭華爾街長期唱衰,淪至 “ 吃老本 ” 的尷尬境地,市值因而多年不振。

一名業內人士回憶道: “ 微軟在桌面時代過於成功,反而成為其蛻變的絆腳石,路徑依賴之下屢屢錯失行動時代的紅利。 ” 對此,微軟現任 CEO 納德拉曾有過定論: “ 在微軟,我們有這樣一個非常糟糕的習慣,就是我們經常陷入自我滿足而無法自拔,我們正在學習如何不去看待過去。 ” 2014 年,納德拉執掌微軟之初,一派日落西山的景象,如今的微軟舊貌換新顏。

據微軟財報顯示, 2020 年智慧雲端業務占總營收的比例為 33.8% ,超越傳統業務,首次成為微軟第一成長曲線,徹底扭轉了外界對其刻板的軟體巨頭印象,而到了 2021 年第二季度,智慧雲的營業收入為 173.75 億美元,占總營收的比例提升至 37.6% 。

橫向比較的話,微軟 Azure 已具備挑戰亞馬遜 AWS 的資格。至少,從營業收入來看是如此: 2021 年第二季度,亞馬遜 AWS 的營業收入為 148.09 億美元,與上期相比成長 37% ;微軟 Azure 的營業收為 173.75 億美元,與上期相比成長 30% 。顯而易見,亞馬遜 AWS 成長仍占優,規模卻被反超了。對此,摩根士丹利寄予肯定,將微軟的目標價由 305 美元上調至 331 美元,維持之前給予的 “ 增持 ” 評級。

需要注意的是,微軟 Azure 營收反超,與 Word、Excel、OneDrive、Outlook、Skype 等生態體系遷徙雲端的貢獻息息相關,如若單看市場占有率,亞馬遜 AWS 仍是老大。儘管如此,納德拉的成就肉眼可見。這也可以解釋,微軟市值突破一兆美元耗時 33 年,而從一兆美元到兩兆美元僅耗時 2 年左右。此背景下,納德拉於 2021 年 6 月 17 日被選為微軟的新任董事長,至此一肩挑兩擔,牢牢掌握微軟的話語權,成為比爾蓋茲之後的第二人。

不過,納德拉也有煩惱待解。價值 100 億美元的史上最大雲端運算訂單,原本花落亞馬遜,卻不想 2019 年被微軟橫刀奪愛,更出人意料的是 2021 年宣布重新招標。這意味著,微軟與亞馬遜重新回到起跑線。

微軟之外,不乏中外的明星上市公司也走在回購的道路上。2021 年第一季度,蘋果回購了 190 億美元的股票,並將現有回購計劃增加 900 億美元;Google 回購了 114 億美元的股票,又宣布了最高 500 億美元的新一輪回購計劃;Facebook 回購了 39 億美元的股票,計劃第二季度回購 71 億美元的股票。在中國,騰訊( 00700-HK )、小米( 01810-HK )等科技企業也在緊鑼密鼓地回購。

然而,並非所有回購都會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最明顯的當屬格力電器與美的集團( 000333-CN )。2021 年,格力電器推出 150 億的回購,美的集團推出 140 億元的回購,而據數據顯示,目前格力電器累計回購金額達 265.89 億元,規模為 A 股歷史最高,緊隨其後是美的集團的 247.62 億元。問題在於,截止 2021 年 9 月 17 日,格力電器股價相比年內高點跌了 41.04% ,美的集團相比年內高點跌了 43.42% 。

換而言之,資本市場並沒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之所以如此,與部分投資者懷疑對回購背後的動機有所質疑,以美的集團為例,伴隨回購的是接連不斷的減持,非但知名風投高瓴資本如此,公司創辦人何享健、公司董事長方洪波也如此。更為關鍵的是,家電產業面臨成長瓶頸問題。據數據顯示,從 2014 年至 2019 年,中國冰箱市場零售額從 946 億元下降至 912 億元,年均覆合成長率為- 0.73% ,而洗衣機和空調市場也呈現不同程度的成長放緩。此背景下,股價不振也在所難免。

譬如,光大證券認為: “ 格力電器依然存在渠道變革進度慢於預期,改革陣痛的影響大於預期的風險。 ” 從這個角度來看,回購並非萬靈丹,對業績處於上升通道的企業而言,堪稱市值突進的驅動力,而對處於轉型期或者遭遇困境的企業而言,回購僅僅減緩了市值縮水的力度與幅度。畢竟,公司內在價值才是市值的底座。

36氪》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36氪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36氪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