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資

基金ETF

全球總經

理財商業

消費信用

保險稅制

房產生活
9 月魔咒全解析:為何股市聞 9 色變?台股歷史數據大揭密!
收藏文章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字體放大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9 月魔咒全解析:為何股市聞 9 色變?台股歷史數據大揭密!

最近更新時間: 05 September, 2025

 
展開

在瞬息萬變的股票市場中,流傳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市場異常現象」,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 9 月魔咒」(September Effect)。每當夏末秋初,這個名詞便會縈繞在投資人耳邊,彷彿預示著一段顛簸的行情。但 9 月魔咒究竟是穿鑿附會的市場迷信,還是有歷史數據支撐的真實考驗?股感將帶你深入淺出地剖析這個現象,從定義、成因,到台股的真實歷史數據,提供一份最詳盡的完整解說!

9 月魔咒是什麼?不只是空穴來風的市場情緒

9 月魔咒(September Effect)是指股票市場在九月份的表現,往往是一年中最差的月份。這個現象並非台灣獨有,而是一個全球性的市場傳聞,在數據統計上,全球主要股市,特別是美股,在九月份的平均報酬率確實敬陪末座,下跌的機率也顯著高於其他月份。

這種「日曆效應」挑戰了效率市場假說,因為理論上,一個完全效率的市場,其價格波動應是隨機的,不應存在特定月份的規律性漲跌。然而,數十年來的數據顯示,九月似乎總蒙著一層陰影,讓投資人不敢掉以輕心。這不僅僅是一種心理預期的自我實現,其背後更有多重結構性因素的疊加,共同譜成了這段戒慎恐懼的「黑色九月」。

為何偏偏是 9 月?揭開魔咒背後的背後原因

9 月魔咒的成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所能解釋。它更像是一場由法人機構、散戶心理、資金流動及產業循環共同導演的「完美風暴」。以下我們歸納出四大主要原因:

法人機構的「結帳效應」與投資組合再平衡

對許多歐美的共同基金、對沖基金而言,其會計年度的結算日落在 9 月底。為了讓帳面績效更好看,基金經理人傾向在此時「汰弱留強」,賣出今年表現不佳的持股,鎖定已實現的獲利,此舉形成了集中的賣壓。此外,第三季結束也意味著機構投資者需要進行投資組合的再平衡。若上半年股市大漲,股票部位的權重可能已超出預設目標,法人便會賣出部分股票以回復到理想的股債配置比例。

散戶的「季節性」資金壓力

9 月對許多家庭來說是資金需求較高的時期。暑假期間的旅遊、娛樂開銷帳單在此時到期,同時又面臨子女的開學季,學費、書本費等支出接踵而至。為了應付這些現金需求,部分散戶投資人可能會選擇賣出部分持股變現,這種由個人端匯集而成的賣壓,雖然單筆金額不大,但總量亦不容小覷。

投資心態的轉變與市場動能的真空期

夏季通常是市場交易較為清淡的時期,許多交易員與基金經理人會在此時休假。當他們在 9 月重返工作崗位後,往往會重新審視市場狀況與下半年的佈局,態度上趨於謹慎,並開始調整部位,導致市場波動加劇。另一方面,台股在第二季財報(8 月中旬公布完畢)與第三季財報(10 月底至 11 月中公布)之間,形成了一個長達兩個多月的「財報空窗期」。在缺乏基本面實質利多消息的刺激下,市場動能趨於渙散,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被放大,投資情緒也更容易受到外在消息的影響。

台股獨有的除權息行情結束

對台股而言,7、8 月是傳統的除權息旺季。許多投資人會為了領取股息而提前佈局,形成一股支撐市場的買盤。然而,當除權息高峰期一過,這股資金動能便會減弱。到了 9 月,股息題材告一段落,市場頓時失去了重要的上漲催化劑,容易呈現後繼無力的疲軟態勢。

台股真的「沒一個逃得過」?9 月魔咒歷史數據血淋淋呈現

空談理論不如直視數據,為了驗證 9 月魔咒在台股的真實性,股感回測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TAIEX)從 1981 年至 2024 年的月度表現。數據結果確實顯示出 9 月是台股表現中較為黯淡的月份。但是仔細閱讀數據能發現,事實上以平均跌幅來說,12 個月中跌幅最多的反而是 10 月而非 9 月;如果是看下跌機率的話,9 月也並非最高的,因此如果說 9 月是整年之中表現最慘的月份,可以說是稍嫌誇大了。

資料來源:股感知識庫整理;資料時間:1981 ~ 2024 年
真的有 9 月魔咒嗎?讓數據告訴你!
  平均 最大 最小 下跌機率
1 月 2.84 25.26 -11.26 20/44(45.45%)
2 月 3.93 29.93 -11.61 14/44(31.82%)
3 月 1.49 20.86 -14.02 16/44(36.36%)
4 月 2.11 28.99 -13.6 21/44(47.73%)
5 月 -0.06 23.93 -21.53 24/44(54.55%)
6 月 -0.44 15.72 -30.74 22/44(50.00%)
7 月 0.61 28.93 -13.47 24/44(54.55%)
8 月 -0.16 50.14 -35.29 22/44(50.00%)
9 月 -0.53 44.99 -25.59 20/44(45.45%)
10 月 -1.13 22.68 -38.94 19/44(43.18%)
11 月 1.98 31.9 -11.58 17/44(38.64%)
12 月 2.53 39.42 -24.87 10/44(22.73%)

然而相較之下,台股傳統上表現較佳的月份(如第四季的 11、12 月及第一季的 2、3 月),其平均漲幅與上漲機率都遠高於 9 月。這強烈的對比,仍然是為「9 月魔咒」提供了最有力的數據證據。

所有股票都「中招」嗎?類股表現大不同

雖然大盤在 9 月表現疲弱,但這是否意味著所有股票都難逃下跌的命運?答案是否定的。透過分析各產業類股指數的歷史表現,我們可以發現「 9 月魔咒」的影響力並非全面性的,而是存在著結構性的差異。

  • 重災區:電子股與景氣循環股 台灣股市以電子股為權重核心,因此大盤的走勢與電子股息息相關。在九月,由於市場進入傳統電子產品出貨旺季的尾聲,若先前市場已過度預期利多,或對未來景氣有疑慮,便容易出現獲利了結賣壓。此外,與全球景氣高度連動的塑化、鋼鐵等景氣循環股,也容易在機構投資者調整避險情緒升溫時,成為被調節的對象。
  • 避風港:防禦型與內需型股票 相較之下,一些具有防禦性質的股票,在九月的市場震盪中,反而可能成為資金的避風港。例如,經營民生必需品的食品股、受景氣影響較小的電信股,以及部分具備穩定現金流與高股息特性的金融股或公用事業股。這些股票的營收和獲利相對穩定,不易受到單一事件或景氣波動的劇烈衝擊,因此在市場氣氛保守的九月,較能獲得資金的青睞。

因此,投資人不應將「9 月魔咒」視為所有股票的末日,而是應更細膩地檢視持股的產業屬性。在弱勢的月份裡,汰弱留強,將資金轉往更具防禦性的標的,或許是更為明智的策略。

結論:理性看待魔咒,化危機為轉機

總結來說,「9 月魔咒」並非空穴來風的市場迷信,而是有其歷史數據與結構性成因支持的季節性現象。法人結帳、散戶資金壓力、財報空窗期以及除權息行情結束等多重因素,共同導致台股在 9 月容易出現易跌難漲的格局。

然而,身為一個理性的投資人,我們不應對此感到恐慌,而是應該將其視為一個重要的「風險提示」。歷史數據告訴我們機率,但並非絕對的預言。在面對 9 月行情時,股感建議投資人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1. 審慎評估持股:檢視手中的投資組合,適度降低與大盤連動性過高的景氣循環股或漲幅已大的電子股比重。
  2. 增加防禦部位:可考慮將部分資金轉往營運穩健、受景氣影響較小的內需、防禦型股票。
  3. 保留現金水位:在市場趨勢不明朗時,提高現金比例永遠是個好選擇,不僅能降低風險,也能保留在市場過度恐慌下跌後,逢低佈局的實力。

「別人恐懼時我貪婪」,9 月的季節性修正,對於空手或持股水位低的長期投資者而言,反而可能是分批布局,迎接年底傳統旺季行情的絕佳機會。而且從股感整理的數據來看,反而 10 月才是更應該擔心的月份,因此理解魔咒,才能破解魔咒。透過深入了解其成因與歷史規律,投資人便能更從容地應對市場的挑戰,將看似危機的「9 月魔咒」,轉化為優化投資決策的有利契機喔!

【本文由 AI 協助產出】

【延伸閱讀】

 
週餘
 
 
分享文章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收藏 已收藏
很開心您喜歡 股感知識庫 的文章, 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
股感知識庫
分享至 Line
分享至 Facebook
分享至 Twitter
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
什麼是地圖推薦?
推薦您和本文相關的多維知識內容